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利 《农业考古》2005,(1):33-41,4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试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和旱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燕 《农业考古》1991,(1):142-152
一、前言1976年在杭州湾南岸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炭化稻谷、稻茎、稻叶等的发现,引起了很多研究者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耕的关心。1981年相继创刊的《农业考古》和《农史研究》,对稻作问题的研究。做了大幅度地推进工作。《农业考古》登载了严文明先生“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史研究》登载了杨式挺先生“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和李润权先生的“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等代表性论文。《农业考古》还登载了关于长江下游  相似文献   

3.
贺词     
贺词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组委会:值此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之际,中国农史学会谨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贺!这次学术讨论会是关于稻作起源问题的国际学术盛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也是稻作的起源地之一,最近几年来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因此...  相似文献   

4.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与考古发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与考古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海明稻作起源与栽培稻起源是相互依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内涵两者部分重迭,但研究的视角、方法(手段),理论和侧重点明显不同。栽培稻起源研究无论认为栽培稻起源于多年生野生稻,还是主张栽培...  相似文献   

5.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6.
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中国乃至亚洲稻作起源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农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迄今仅在我国大陆召开的以稻作起源传播为主题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达三次。作为一位农史和林业史研究的爱好者,有幸参加过两届分别于南昌和株洲召开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亲耳聆听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关于稻作起源传播的精辟见解,仔细拜读了他们有关此一论题的诸多匠心之作,再把中、日两国学者多年倡导的有关亚洲“照叶树林文化”作为理论观照,不揣冒味,试图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稻作起源传播的历史问题及其研究方法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以此就教于农业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浅论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论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厦门大学历史系吴诗池关于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原与发展问题,是国内外考古学、人类学、农学界、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不乏真知卓识。本文拟在各学科专家、学者研究所获成果的基础上,就稻作的考古发现、稻...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的起源南京大学历史系张之恒农业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根本标志,而稻作的起源则是农业起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及研究成果,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驯化阶段、诞生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的古代农业与稻作文化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文献以及海州地区的地方史志中 ,关于连云港的古代农作有些重要的载述 ,指称云台山沿海地区的稻作年有两熟 ;类有三种。且品质优良 ,曾经作为给皇家的贡品。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后 ,田野工作中的大量发现又涉及这一地区农作尤其是稻作的起源。我们从 1979年开始搜集地方农史资料 ,并就稻作起源问题与被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的南亚、云南等地相比勘 ,于 1983年在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主编的《农业考古》上提出中国大陆沿海山地是稻作起源地 ,而云台山的诸项特征及考古遗存最为引人注目。在 1985年又应邀在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墟…  相似文献   

10.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5,(1):149-15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不多,且年代相对较晚,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被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者重视。但随着湖南道县玉蟾岩万年古稻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水稻硅质体的发现,特别是广东英德牛栏洞水稻硅质体的发现,地处岭南的广东地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一批学者的重视。将广东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其稻作农业文化概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11.
跨学科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摘要)美国安多夫考古基金会简·利比我们对来自王洞、仙人洞(1993-1995年)的考古发现遗存,距今20000-6000年以前,进行了五种分析,研究原始稻作农业问题。我们的植硅石研究,像湖南的赵志军一样。揭示了人们使用野生稻...  相似文献   

12.
《农业考古》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她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农业考古》是新时期的产儿,也是随新时期同步成长起来的刊物。它忠实继承了中国学  相似文献   

13.
从出土文物谈史前贮种育种及祈殖巫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出土文物谈史前贮种育种及祈殖巫术山东省枣庄市博物馆李锦山中国不仅是农业大国,亦是农业古国,大量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新石器时代早期,以黄河、长江为依托的两河流域,分别孕育了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正是由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强大推动...  相似文献   

14.
稻作起源的研究在农业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目前农业考古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历史,中国稻作的起源就显得更为重要,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中国的稻作起源于何处,中国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云贵高原说”,“华南说”,“长江中下游说”等观点,前两种观点的共同缺憾是仅着眼于野生稻分布的考察和遗传变异多样性的研究,缺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二个问题《中原文物》编辑部张锴生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一处不可否认的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稻谷是原始农作物中发现最多、食用最久的一种,探讨稻作农业的起源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农业文明进程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持...  相似文献   

16.
广西学术界曾有人提出“广西是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的观点 ,笔者不敢苟同。本文着重考查了下列诸问题 :广西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 ;广西已知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 ;广西野生稻分布状况与稻作农业起源的关系 ;壮语与其他民族语言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词汇异同 ;广西稻作农业生产工具史与岩画 ;铜鼓的出现时间与稻作起源的关系 ;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壮族先民血缘与文化融入汉族的复杂历程 ;得出的结论是 ,认为广西稻作农业是在距今 6 0 0 0年前左右从湖南引进的可能性较大 ,并非独立发祥地。广西是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吗?(摘…  相似文献   

17.
关于日本“寻根热”与云南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日本“寻根热”与云南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云南大学历史系张丽剑近半个世纪以来,由日本民族的“寻根热”而引发的关于稻作文化起源的争论,其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遗传学、农学、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气候学等学科,形成了农业考古这一交叉学...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的驯稻──江西万年仙人洞是水稻起源地湖北省仙桃中学张佩琪(农业考古)编辑部于1997年10月下旬在江西南昌组织了一次以稻作起源为主题的“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有国内外专家学者130余人参加。其中有美、加、罗、日、韩各国20余人。大家畅...  相似文献   

19.
惠富平 《农业考古》2005,43(1):60-63,72
中国是亚洲稻作农业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稻作起源的研究是学术界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农业历史研究的热点。确定中国的稻作起源地,是研究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基本内容,有关探讨已持续了半个世纪。早期稻作遗存的不断发现和研究手段的更新,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甚至修正以前的说法,其间提出多种起源假说。这里就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探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正>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农业考古》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