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对玉米产量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5,(4):17-20
采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了吉林省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部地区,日照时数和积温与玉米产量的关联度最为密切;在东部地区,玉米抽雄吐丝后的积温和日照时数与玉米产量的关联度最为密切;在西部地区,降水与玉米产量的关联度最为密切。在中东部地区,积温增加会带来产量的增加,而在西部地区,积温增加产量反而减少。因此,在生产上,应合理选用品种,并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以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驻巴西使馆经商处消息,巴西甘蔗主要种植区——中南部地区本种植季产量将提高6.7%,预计总产将达到5.22亿t。据预测,2013-2014年,该地区产量将继续增加,达到5.57亿t。在2011-2012年期间,该地区甘蔗产量曾下降到4.93亿t。2012年,该地区48.8%甘蔗收获量用于制取乙醇,乙醇产量预计为215亿L,2014年预计达到231亿L。预计2013年该地区糖产量将从3240万t提高到3500万t。  相似文献   

3.
大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江苏沿江地区大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江苏沿江地区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苗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77-1778,1811
[目的]分析烟台地区2000~2011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方法]对烟台地区2000~2011年各类农产品及其产量和农民年人均收入的变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类农产品产量与农民年人均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农产品产量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2000~2011年,烟台地区农民年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各类农产品产量变动情况不同,产量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水果产量、粮食产量、水产品产量、肉类产量、花生产量;水果、肉类和粮食产量均与农民年人均收入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花生和水产品产量与农民年人均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2000~2011年烟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的农民收入相关性较高,该地区水果和肉类产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粮食、花生和水产品产量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农民收入随水果和肉类产量的增加、花生产量的减少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利用河南省林州和泛区1993—2013年以及正阳1993—2008年大豆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回归分析、线性倾向估计和积分回归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大豆产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当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障大豆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大豆实际产量整体上呈增加态势;大豆趋势产量除泛区近似直线增长外,其他地区都有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大豆气象产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对河南北部、中部地区大豆的气象产量影响较显著;降水量增加对北部地区大豆产量有利。日照时数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较小,仅中部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平均气温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气温升高对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大豆产量有利,对北部地区不利;积温增加对大豆实际产量的增加作用较为明显,但对中部地区的气象产量有一定减少作用。大豆气象产量对降水量、平均气温单位变化的敏感性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
密度对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吉林省的2个生态类型区布置种植密度试验,重点分析密度和生态因素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增加,公主岭地区千粒重逐渐下降;而在桦甸地区,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穗粒数下降;2个地区均以8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2 815和11 453kg/hm2。在同一个密度水平下,公主岭地区的产量和千粒重高于桦甸地区。2)生态因素对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产量、千粒重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热量条件不足是限制玉米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子。尤其是灌浆中期至成熟期的积温,保证这个阶段的积温是保证产量的关键,最适日均温为24.98℃。3)在高密度条件下(8万株/hm2),桦甸地区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的日照时数较高,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穗数。  相似文献   

7.
气象条件的改变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好玉米产量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通径分析法,综合对本溪地区玉米气象产量与本溪地区积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玉米的气象产量和玉米生育期内降水量的多少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的现象,而在对玉米的气象产量与玉米生育期内降水量和积温进行线性分析发现,可以使用特定线性方程对本溪地区的玉米气象产量和玉米剩余期内的降雨量和积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描述,对方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偏回归方程分析和通径分析都显示出,在本溪地区降雨量的多少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明显大于积温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对辽宁本溪地区的降雨量来说,其对该地区玉米气象产量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积温呈现出负面作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海拔地区对青贮玉米新品种的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鲜重、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干重、农艺性状、穗部性状、生育期和抗逆性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青贮玉米品种云瑞121和云瑞506可以在保山市的高中低海拔地区及气候类似保山市的其他地区推广种植。该研究为青贮玉米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大麦不同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为饲料大麦在不同地区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方法。【方法】对不同海拔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并进行多重比较;估算其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及遗传环境互作方差,比较遗传及环境对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每个大麦品种中的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有明显差异;玉溪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有效穗的增加,昆明和玉溪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实粒数的增加,保山和大理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千粒重的增加,玉溪和临沧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产量的增加;实粒数主要受遗传控制,其次受基因与环境互作影响较大,环境影响最小。有效穗、千粒重、产量等产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基因与环境互作变异要大于遗传的影响。【结论】产量性状受遗传影响,产量遗传育种仍是提高饲料大麦产量的关键,根据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产量表现,选择产量高的饲料大麦品种进行推广,是提高不同生态区饲料大麦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茶叶产量减少、需求强劲和价格下滑的影响,2014年印度茶产业萧条。由于恶劣天气,高温和降水量极少,2014年前6个月产量减少。2014年上半年印度主要茶叶生产区阿萨姆邦、北孟加拉邦和印度南部遭受恶劣天气。2014年1-6月该地区茶叶产量减少了1 780万kg,减少至3.81亿kg,环比减少4.5%。2014年前6个月印度北部地区茶叶产量减少了2 230万kg,印度南部地区产量增加了450万kg。2014年上半年印度南部地区产量增加,这得益于6月的降雨。2013年印度茶叶产量从2012年的11.2亿kg  相似文献   

11.
潜江市油后移栽棉密度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在湖北潜江地区进行油后移栽棉密度试验,探究湖北潜江地区油后移栽棉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指出该地区油后移栽棉适宜密度为22 500株/hm2,为提高棉花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京和宁夏地区UV-B辐射增强对小麦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比分析了南京地区和宁夏地区UV—B辐射增强对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海拔地区小麦比中高海拔地区小麦对UV—B辐射增强敏感,南京地区UV—B辐射增强抑制小麦生长、减小LAI,抑制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宁夏地区UV—B辐射增强抑制株高,抑制生殖生长时期LAI和干物质累积,增加营养生长时期LAI和干物质累积,使经济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减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南疆阿克苏、和田、喀什三地区1990~2011年内年平均温度、红枣各生育时期均温变化趋势,研究了温度对红枣产量的影响及对红枣产量变化的贡献情况。22年内南疆三地区年均温及红枣各生育时期均温均呈上升趋势,全年均温、萌芽开花期均温和果实膨大成熟期均温与红枣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温度上升是提高红枣产量的重要原因。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南疆三地区温度变化对红枣产量变化的贡献率为7.54%,年温度每升高1℃,红枣产量提高9%~11.7%。  相似文献   

14.
主要气象因子与冬小麦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客观评价气象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鲁南地区小麦产量。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鲁南地区2008—2017年冬小麦产量和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鲁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10℃积温,关联系数0.4721;其次是生育期的降水量,关联系数0.4201;其余依次为≥0℃积温、冷量、≥20℃积温、日照时数,关联系数分别是0.3992、0.3756、0.3621、0.313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一致,≥10℃积温是影响冬小麦产量主要因子,其次为降水量,且均为正效应;所得回归方程(P=0.0408, R 2=0.9811)可以适用于鲁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朝阳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本文阐述了朝阳地区影响玉米产量的几种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一套适合该地区玉米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广西农业厅水果总站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广西龙眼种植面积256.5万亩,产量为40.5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双位居全国第二。今年由于冻灾,北流、博白等北部地区的龙眼减产,但武鸣、钦州等南部地区的产量却不降反升,预计今年广西龙眼产量总体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不同地区,打苔与不打苔处理对五鹤续断根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和试验比较同一地区打苔与不打苔的续断根的形态特征以及其主要成分含量的区别,同时将不同地区不同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论:打苔处理后根会长得更粗壮,产量会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也会增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会下降。在鹤峰五里地区的续断根的产量和化学成分的含量都较高,而建始龙平地区的续断根的产量和化学成分的含量都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适合大庆地区种植的酱菜型菊芋品种,对大庆地区45份菊芋种质资源的主要形态指标、产量相关指标及品质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菊芋种质资源的形态指标、产量相关指标差异较大,品质指标变化幅度不大,筛选出4份产量高、品质好,并且适合大庆地区种植的酱菜加工的优良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的施氮水平对豫南地区粳稻产量和豫粳6号产量结构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水平以每公顷施375kg纯氮下产量结构最为协调,每公顷产量较高,为7080.0kg,比对照增产718.5kg,增11.3%,是豫南地区粳稻超高产种植适宜的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1950—2015年河南省6个代表地区(安阳、商丘、郑州、南阳、信阳、洛阳)生产上主导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小麦3个产量构成因素中,6个地区有效穗数、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相一致。以郑州地区为例,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方程为Y=-528.837 0+8.424 6X_1+9.887 2X_2+8.061 7X_3。在河南地区小麦3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是影响实际产量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千粒重,而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