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能够为保护区筹集大量资金,维持保护区基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自然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可改善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使其成为自然保护事业的拥护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文章分析了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与当地社区参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关系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共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大、范围广、社区居民多,居民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强,使得资源保护与社区之间的冲突也十分明显。保护区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开展社区共管共建工作,社区共管仅仅局限于居民义务参与森林防火等少量工作。因此,如何调动起社区居民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解决社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和谐发展,一直是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省林业系统11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自然保护宣传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宣传教育的看法受自然保护区级别、保护区所处地域、保护类型、管理机构以及社区居民的性别、婚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地位、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等的综合影响,且受保护区和社区居民个体差异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就保护区与社区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对广西弄岗、十万大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5.0对调查问卷中的11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出4个公共因子,即:周边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生态效益的认识,保护区相关制度与周边社区相互影响,保护区对周边社区发展的经济影响,社区共管.并从这4个方面对2个保护区与社区间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藉此提出提高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识水平,解决社区居民在能源需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社区共管力度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保护区周边社区环境教育是协调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居民之间关系的有力措施,现阶段宣传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为保护区从业人员,必须吸纳更多专业机构与人员支持和参与。通过介绍成都动物园参与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环教的实践和经验,例如与保护区一起为社区居民发放宣传资料、进行座谈等;指导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进行业务学习;整合动物园教育经验和保护区自然资源开展夏令营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报道保护区环教情况,扩大影响力;于保护区周边小学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等,阐述了动物园参与保护区周边社区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然保护区多处于地理位置偏僻的贫困落后地区,且在有关法律条文规定下,居民对保护区内资源利用受限,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中众多的社区居民给自然保护区管理带来压力,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文中通过对重点区域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居民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和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的差异,并针对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口众多、经济水平受限等,提出降低保护区内人口密度、多形式提高居民收入、发展生态旅游和加强可持续经营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然保护区受周边社区活动严重影响,为了进一步做好陕西新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协调好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我们以社区居民及相关工作人员为对象,重点调查了保护区周边社区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适合该保护区管理的可行性建议。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农业活动、盗伐林木、盗猎、采集非木材林产品、采集薪材等行为都会对保护区产生不利影响。新开岭保护区今后应更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和巡护制度,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开展社区共管。  相似文献   

8.
采用参与式评估(PRA)和生态保护知识KAP研究方法,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状况和居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结构单一,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平较低,自然保护知识匮乏,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不强,不良传统习俗和生活习惯等是威胁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影响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保护态度的主要原因,对屏边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的6个村寨进行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人口特征和社会经济的各种因子对居民保护态度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村寨对保护区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N=6,X2=7.98,P=0.04);性别(N=171,X2=7.92,P=0.04)和家庭拥有旱地面积(N=171,X2=8,P=0.04)也是影响保护态度的主要原因;其他因素对保护态度影响不显著.调查社区居民对保护政策的满意度及目前的政策需求认为,落实搬迁,解决土地权属问题,寻找新的经济作物及其种植地点,发展社区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获得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支持的最主要办法.另外,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护林员待遇,解决公平问题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广西龙虎山和银殿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随机抽样,针对11项限制社区发展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相关性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居民自身条件欠缺、社区自然禀赋欠佳和社区与外界关系不顺制约了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社区可利用资源、政府行为和保护区留给社区的生存空间等与居民对保护区的态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提出通过有效劳务输出、发展地方农业经和减少社区居民对限制社区发展因素的负面感知可有效改善保护区周边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驾车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分析了保护和拯救天然华山松母树林、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和周边社区的发展需要。在有利于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保护区范围内及周边社区分布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保护区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全球环境基金保护地管理项目旨在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该项目的示范区,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3年9月19日~10月5日进行了准备阶段的PRA调查工作.通过对该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社区的实地调查,了解到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对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资源利用受限制、经济发展缓慢、野生动物危害、交通不便、基础服务设施差、缺乏农业技术以及退耕还林后未减税是影响当地社区发展的重要因子,并就此次调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如:调查人员理解偏差;当地居民的认识误区、实践与理论的出入、人为因素干扰、第三方参与不足和资料处理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调查问卷与参与式农村评估法,探讨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现状及在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权属争议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包括保护区分区不合理,现行管理规定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习俗相矛盾,保护区无法为周边社区带来利益等,并提出健全现行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保护管理中,加强保护区与社区的联系与沟通,提高周边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识水平等缓解主要矛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龙马山是黑白仰鼻猴种群分布的最南端,其地理位置跨越了云龙县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兰坪县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对黑白仰鼻猴迁移活动规律不清楚,以及管理方面的薄弱,造成跨境盗伐、火灾等案情频发。2015年1月双方保护区签订了"联合保护行动方案"以促进对该区域的黑白仰鼻猴及其生境的保护。文中探讨实施跨区域联合保护后的保护工作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生物资源及社会经济本底调查,寻求社区居民参与共管模式,建立完善联合保护工作体制,相互帮助协调联合保护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权属——保护区实施参与式管理的钥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和权属现状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区管理部门强调“保护区内一草一木不能动”,社区群众强调保护区强占社区生存空间和资源。故保护区同社区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冲突严重; 2.保护区和社区常各自为政,即“保护是保护区的事情,发展是农民自己的问题”,彼此对对方都不关心,自然无法让社区把“保护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故社区对保护工作一般都不热心、不支持;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禄劝县和东川区,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动植物资源稀有性、典型性明显,但也很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因保护区这些特点对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保护有更高的要求。保护区周边居民位于比较偏远的乡镇,交通不发达离乡镇和县城距离较远,地处山区土壤贫瘠,畜牧业成为社区主要经济来源,畜牧业多采用传统野外放养,使得高山草甸退化严重。保护区内药材、野生菌等生物资源丰富,是社区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群众对这些生物资源采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通过参观考察学习其他保护区社区共建共管的先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结合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在保护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委会建立社区共建共管示范点,在示范点选择有威望、对林业保护事业比较积极的村民及保护区管护局负责社区发展人员成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在示范点通过宣传教育相关技能培训、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扶持、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改变传统养殖方式等模式,提高社区居民收入。通过社区共建共管模式达到了保护区的保护和社区经济和谐发展,在提高周边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让保护区周边居民能主动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分析了内蒙古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居民对自然保护及保护区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居民对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法律和条例都有所了解;有96.3%的居民认为“放牧地及牧草”是保护区内最有用的资源。保护区75%的居民认为自然保护对他们有好处,但还有46.4%的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保护区;有64.3%的居民认为设立保护区后收入大大降低;有70.2%的居民对保护区内禁牧政策有意见,有65.5%的居民认为禁牧时间太长。有83.8%的居民希望政府发放补贴以弥补牧民的损失;有83.3%的居民表示不愿意从保护区搬出。有51.2%的居民表示未参加过培训或相关活动;有42.9%的居民表示能够制止破坏自然环境的他人行为;有81%的居民表示平时能够告知其他村民不要进入保护区做破坏活动;有86.9%的居民表示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做有关自然保护的教育。本文的调查结果对有关该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相互作用关系的处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世界自然保护区发展概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文章介绍了世界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近年来的增长情况,以及目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加速发展的原因;分析了自然保护与保护区居民生产生活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讨论了处理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关系的尝试;对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云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并整理相关资料,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现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主要依靠种植业、畜牧业、森林小产品和外出务工等收入维持生活,经济条件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制约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压力大、经济结构单一、对自然资源依附性大、资源利用方式传统、农林产品缺乏深加工等。建议通过培训、引进科学技术和合作项目、开展薪炭林及自用林基地建设等途径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引导社区群众主动参与到保护区管理中,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保护区林缘社区居民一直依赖自然保护区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给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从一般意义上说,自然资源保护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但对于保护区林缘社区居民来说,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则更重视直接利益,只有在满足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他们才可能真正成为自然保护的主人,所以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在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