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控制对浅湿间歇灌溉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在水稻浅湿间歇灌溉条件下,在不同生育阶段进行水分控制,研究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浅湿间歇灌溉处理下的水稻株高比常规灌溉118.1 cm要小,分别为93.1、98.2、109.2、100.5、109.3、101.5 cm,因此水稻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对最终产量来说,常规灌溉下水稻产量最高,全程浅水灌溉产量最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乳熟期分别进行水分控制的水稻平均产量分别为5 702.0、7 208.0、6 046.5 kg/hm2.[结论]水稻前后期生产中水分条件显得尤为重要,中期可进行适度的水分亏缺.  相似文献   

2.
水稻施用颖壳不闭合专用肥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中山  张安耀  时英忠  石磊  刘亮  袁贵学  徐华明 《农技服务》2011,28(6):777+919-777,919
自20世纪80年代种植杂交水稻和霍邱县实施旱改水后,沿淮地区出现了大面积"不抿嘴稻("颖壳不闭合),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减产20%~80%)。2008年,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主持的水稻颖壳不闭合联合示范试验。对水稻颖壳不闭合专用肥示范试验效果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水稻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栽培模式、不同灌溉制度下需水量、灌水量、产量、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直播水稻在浅湿间歇Ⅱ灌溉制度下,水稻产量虽然不高但稳产,效益也可观,可在淠河灌区境内推广。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年对淠史杭灌区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浅湿间歇"灌溉、雨季田间蓄雨深度与产量关系的试验,得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适宜的间歇时间、灌溉定额和蓄雨深度;在此研究基础上,并结合淠史杭灌区水资源分布特点,总结出上游地区"浅湿间歇"和下游地区"两保深蓄"的节水灌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溉制度对水稻需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浅湿间歇Ⅰ、浅湿间歇Ⅱ、群习灌和不灌水4种灌溉制度对淠史杭灌溉试验站中稻本田期需水量及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6年度气象条件下,通过相同的田间管理措施,浅湿间歇Ⅱ灌溉制度是淠史杭灌区最合理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水稻田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灌溉与浅湿干间歇灌溉,研究了2种灌溉方式对水稻田用水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田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较浅湿干间歇灌溉方法节水,同时提高产量,公顷节水660m3,公顷增产411kg,增产率为4.4%。  相似文献   

7.
孙进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62-63
结合阜南县水稻生产实际,对水稻颖壳不闭合、不结实症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品种及田块、病害、药害及土壤元素失衡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措施,包括更换田块、适当提高含硫元素肥的施入比例、避免污水灌溉、增施有机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以期为减轻水稻生产上颖壳不闭合、不结实症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和施肥处理对水稻颖壳不闭合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金竹 《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8-38,41
通过设置品种和施肥试验,研究了水稻颖壳不闭合症的田间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粳稻颖壳不闭合症明显好于籼稻,施用复合有机肥对改善水稻颖壳不闭合症效果显著;生产上应从综合因素考虑该病症的预防与防治。  相似文献   

9.
一、浅湿灌溉的特点水稻浅湿灌溉采用间歇灌溉的灌水方法,其特征是浅灌与湿润相结合,适时晒田,构成浅湿交替,浅、湿、干灵活调节的灌溉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对淠史杭灌区中稻在浅湿间歇Ⅰ、浅湿间歇Ⅱ、群习灌、不灌水4种不同灌溉制度条件下的需水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不充足的年份,淠史杭灌区中稻种植宜选择浅湿间歇Ⅰ作为本灌区的灌溉制度;在降雨充足,本田生育期不灌水,中稻生长不受水分胁迫影响,即不灌水不影响中稻产量的条件下,宜选择不灌水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1.
水分管理与氮肥运筹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优287为材料,研究了水分管理与氮肥运筹对鄱阳湖流域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磷投入的条件下,磷素积累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间歇式灌溉抑制了水稻生育前中期的磷素积累量,促进了生育后期的磷素积累量,提高了茎鞘的磷素转运量和比例以及穗部磷素的增加量。在间歇式灌溉和常规淹灌方式下,氮肥施用量180 kg/hm2时,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肥=5∶3∶2)均能提高水稻磷素积累总量和穗部磷的增加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组合的磷素积累总量和产量以W1N2F(2水分间歇式灌溉,氮肥用量180 kg/hm2,其基肥∶分蘖肥∶穗肥=5∶3∶2)组合的最高。可见氮肥后移有利于促进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是促进农田养分循环的重要方式,也对提升农田地力有较好效果。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三个秸秆还田水平和两种水分管理方式的两因子田间定位试验,于定位试验开展后的第5年通过测定早稻和晚稻季稻田土壤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动态、植株吸氮量动态以及收获期主要土壤肥力因子、水稻产量和植株各部分氮素累积量,分析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制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土壤p H,长期淹水较之间歇灌溉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在氮肥用量一致条件下,早稻季秸秆还田降低了分蘖期土壤氮素有效性,导致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显著下降,且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下降2.0~7.6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晚稻季秸秆还田提高了生育期内土壤氮素有效性,显著提高了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增加水稻产量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提高8.6~13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间歇灌溉和长期淹水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早稻季秸秆还田配合长期淹水灌溉将加剧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下降。双季稻稻田实行间歇灌溉下的早稻季秸秆不还田、晚稻季秸秆全量还田(6 t/hm2)有利于获得较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露地葡萄滴灌专用肥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战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79-4181
[目的]为葡萄的优质高产提供参考。[方法]设置畦灌+传统施肥、滴灌+专用肥1、滴灌+专用肥2、滴灌+专用肥3,共4个处理,研究露地葡萄滴灌专用肥的施用效果。[结果]滴灌处理润湿区域和非润湿区域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6%~19%、11%~14%。3个滴灌处理的葡萄穗果数与果实重量均高于畦灌处理,产量显著增加,分别增产20.0%、14.9%、14.7%。专用肥3处理的葡萄果实Vc含量显著高于畦灌处理,专用肥2和专用肥3处理均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滴灌施肥的总施肥量比畦灌+传统施肥节省25.5%。[结论]滴灌施肥可以为葡萄提供合理的水分与养分,提高水肥利用率和葡萄的产量及品质,减少施肥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不同灌溉方式节水效益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西省赣抚平原灌溉试验站1987~2003年水稻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了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对水稻需水量、需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和耕作措施条件下,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相比,可以降低水稻耗水量和水稻需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水稻生产中不合理施肥现象,采用控灌、湿润灌、间歇灌、浅晒浅灌4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5个施肥水平组合,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施肥量上限值为360 kg.hm-2;经济效益最大施肥量上限值为320 kg.hm-2。目前水稻耕作水平条件下氮、磷、钾施肥比例关系宜采用2 1 1.5,施肥量控制在320 kg.hm-2以下。由于我国现有的钾肥供应能力不足和土壤全钾背景含量相对较高的特点,建议在水稻生产中可采取比例降低施肥总量或适当降低钾肥用量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适合寒地水稻生产的减少面源污染途径,选择控灌、湿润灌、间歇灌、浅晒浅灌等4种水稻灌排技术,并配置5个施肥水平,开展了20个处理的重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表排水控灌、湿润灌、间歇灌、浅晒浅灌的全氮、全磷流失负荷分别为0.410 g/100 m2和0.359 g/100 m2、0.520 g/100 m2和0.371 g/100 m2、0.601 g/100 m2和0.378 g/100 m2、1.736 g/100 m2和1.625 g/100 m2;地下渗漏全氮、全磷流失负荷分别为13.578 g/100 m2和3.912 g/100 m2、13.504 g/100 m2和3.852 g/100 m2、20.238 g/100 m2和6.196 g/100 m2、29.840 g/100 m2和12.972 g/100 m2。控灌灌排技术对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面源污染最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水稻随水施肥技术的最佳施肥次数。[方法]以玉香油占为水稻供试品种,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肥料深施、肥料撒施、肥料随水追施2次、肥料随水追施3次、肥料随水追施4次,研究各处理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水稻生产中采用随水施肥技术,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多,各产量指标中除实粒数和空秕率外,其余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追肥3次处理的产量最高,比其他施肥方式增产7.83%~25.56%,追肥2次和4次处理的产量差异不大,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结实率提高。随水冲施处理的投入成本大于深施与撒施处理,净收益以肥料随水追施3次处理最高,达15 515.73元/hm2。[结论]综合考虑,肥料随水追施3次能最大程度凸显水稻随水施肥技术的增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在黑龙江庆安水利试验站,以水稻(Oryza sativa L.)龙庆稻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法,以负压式土壤湿度计监测土壤水势,研究镁水耦合对寒地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龙庆稻3号的镁肥与水分处理间在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上均存在互作关系;镁肥施用后,龙庆稻3号的穗数增加、穗粒数增加、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理论产量增加;以-15~-20 k Pa为控水下限的水分管理,龙庆稻3号的穗数减少、穗粒数增加、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理论产量增加;以-15~-20 k Pa为控水下限同时施用镁肥的处理,龙庆稻3号的理论产量最高。返青期至成熟期进行-15~-20 k Pa的间歇控水处理,节水率为28.5%。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方式对冷浸田早稻产量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初步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冷浸田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穗肥=7∶3∶0时,早稻的有效分蘖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最高,且对氮、磷、钾肥的利用率也均高于其它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0.
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稻品种富源四号(96D-10)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对水稻控释肥施用量及施用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理3(N-P-K:24-14-8)937.7kg.hm-2(基施524.4kg.hm-2、4叶期追施413.3kg.hm-2)公顷保苗数和穗粒数分别较其它处理高5.7%~13.9%、6.5%~8.1%,空秕率较其它处理低5.3%~32.2%。不同施肥处理总茎数、收获穗数、穗长间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全生育期施用缓控释肥(N-P-K:24-14-8)937.5kg.hm-2(基施525kg.hm-2、四叶期追施412.5kg.hm-2)产量最高,为11 857.5kg.hm-2,施用控释肥较常规肥增产2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