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以长沙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1995、2000、2005、2010年长沙市5期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出了19902010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各地类实际面积的转移矩阵以及20102010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各地类实际面积的转移矩阵以及20102030年每10年间隔的各地类预测面积的转移矩阵,分析了长沙市19902030年每10年间隔的各地类预测面积的转移矩阵,分析了长沙市19902010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征,并对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土地利用/覆被转移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长沙市19902010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征,并对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土地利用/覆被转移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长沙市19902010年建设用地保持持续高速增加,而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则逐年下降,并且绝大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2)在20102010年建设用地保持持续高速增加,而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则逐年下降,并且绝大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2)在2010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将会保持大致为6658.7 hm2/年的增速继续增加,增速大约为2000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将会保持大致为6658.7 hm2/年的增速继续增加,增速大约为20002010年的两倍,此期间的主要变化表现为林地面积的减少;(3)到2020年左右,长沙市各个地类的土地利用趋于一个稳定的状态;(4)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社会因素为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长沙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1995、2000、2005、2010年长沙市5期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出了1990~2010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各地类实际面积的转移矩阵以及2010~2030年每10年间隔的各地类预测面积的转移矩阵,分析了长沙市1990~2010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征,并对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土地利用/覆被转移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长沙市1990~2010年建设用地保持持续高速增加,而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则逐年下降,并且绝大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2)在2010~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将会保持大致为6658.7 hm2/年的增速继续增加,增速大约为2000~2010年的两倍,此期间的主要变化表现为林地面积的减少;(3)到2020年左右,长沙市各个地类的土地利用趋于一个稳定的状态;(4)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社会因素为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1995—2005年长沙市快速城市化的5城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参照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计算并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耕地减少最多,草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多;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芙蓉区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开福区最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5年的655.15×106元减少到2005年的589.26×106元,年变化率-1.01%,水域和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是ESV减少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单位ESV与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明显相关,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很好地表示.由此预测2010年长沙市城区的单位ESV将进一步下降,总ESV将减少为541.47×106元.  相似文献   

4.
岳晓凤  唐威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4):101-102,127
以长沙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引入双因素理论预测模型对长沙市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预测。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利用长沙市2010—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建立灰色序列GM(1,1)模型。结果表明:到2020年末,长沙市城区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值为2080.49km2,预测结果符合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集约利用土地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结合2000~2007年山西省人口发展、建设用地增加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等情况,分析了山西省集约利用土地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山西省目前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存在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快、农村居民点占地多、低效工业用地多等问题。应加强土地资源行政管理力度、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供地原则,同时运用经济手段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率,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扩展速度、强度指数,各街道、镇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增量变化情况,实现对沙坪坝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度、扩展时间、空间特征分析,揭示了建设用地扩展规律。结果表明:沙坪坝区各街道、镇2006年~2012年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明显,沙坪坝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逐渐提高;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沙坪坝区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持续快速扩展,"三园一城"建设使增长速度和强度存在年际差异,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性明显;政策导向性和基础设施建设使"西部新城"成为经济发展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7.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建设用地储备量,采用灰色预测和回归分析法等,测算了一定时期肇庆市鼎湖区的土地储备量。结果表明:鼎湖区2020年土地储备规模为1316.0235hm^2,其中土地储备存量规模为1237.7276hm^2,增量储备规模为78.2959hm^2,说明了建设用地供给能够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预测值可为鼎湖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及用地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沙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资料,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对长沙市的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2年间长沙市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后6年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前6年。  相似文献   

9.
利用长沙市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从建成区面积变化总体特征、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扩展形式3个方面对长沙市2000~2008年用地扩展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是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的房地产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全面贯彻落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目标,是"十二五"国家实施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刚性指标。将指标细化分解落实到县,对小城镇欠发达地区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十分重要。研究方法:以辽源市为例,从基础数据数理分析入手,考虑区域发展差异和土地利用发展趋势等因素影响,采用等率法和指标加权法相结合将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到县,提出年均净增量控制范围。研究结果:落实下降目标,实施下降指标国家-省-市-县逐层分解落实到县市,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是完成30%国家目标,建设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李佩兰  刘平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74-11775,11892
以赣十I,l市为例,先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其2020年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理论潜力,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并构建综合修正模型测算修正后赣州市2020的现实潜力,最后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全市18个县级行政区的整理潜力进行潜力分级。最终测算得出赣州市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现实潜力为15878.14hm2全市共划分为4个潜力等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提出生态用地格局优化策略,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保护、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80-2018年皖江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自然概况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法,提取皖江地区滁州、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安庆、铜陵、池州8个城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6类用地面积并计算面积增长率;利用凸壳原理法识别皖江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及系数,利用空间分析法识别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并计算生态用地指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和自然断点法构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1)1980-2018年,皖江地区耕地和林地面积持续下降,分别减少了2 552.48和306.58 km~2,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皖江地区建设用地加速扩张,其中合肥市最为明显,共增加了865.62 km~2,宣城市、芜湖市、池州市建设用地扩张比例均超过100%,铜陵市建设用地扩张面积最小。(2)1980-2018年皖江地区平均生态用地指数为0.412,其中宣城市、安庆市、池州市生态用地指数均高于皖江地区平均水平,其他城市低于区域平均水平。1980-1990年和2000-2010年皖江地区生态用地指数均有所增加,而在1990-2000年和2010-2018年均有所下降,且后一阶段下降明显。(3)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产生的冲突区域面积以合肥市最大,其次为芜湖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铜陵市冲突区域面积最小,仅有81.18 km~2。【结论】通过合理选择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差异化保护生态用地斑块、加强生态用地间廊道连接可促进区域生态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是维护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系统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在对影响区域生态过程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地貌因素在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区中的作用以及对分区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浏阳河流域中长沙市最适宜用地、适宜用地、基本适宜用地、不适宜用地、不可用地分别占总用地的1.95%,8.12%,23.96%,42.72%和23.25%,结果与实际城市建设发展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将地貌因素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分区结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4.
运用信息熵和均衡度方法,描述和揭示了19992011年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的演变特征及规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成都市建设用地演变的人文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成都市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迅速,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经历了变化平稳、迅速下降和逐年回升三个阶段,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过程相契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是促使成都市建设用地总量增长和结构演化的核心人文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为例,从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利用状况、利用结构4个方面建立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10年来建设用地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了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研究以及影响集约利用水平因素的相关分析,并根据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定性和定量地对吉林省内全部县域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水平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吉林省县域范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等因素,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人口增长消耗新增城乡建设量、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和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等因素,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舒茂芳 《北京农业》2012,(30):189-191
从城市土地的内涵特性入手,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以及其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等,以怀化市城区为例,首先建立了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建设用地等9个指标对怀化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集约度予以评价,得出怀化市土地集约度分值为82.20%,建设用地利用状况分值为85.13%,用地效益分值为79.26%。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但也存诸多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用地效益,更好的集约高效利用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长沙市2014—2017年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现状值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和区域差异,提出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调查长沙市养老院植物景观现状,笔者从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区、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中各选1家养老院作为调查对象,重点调查了各选点养老院植物的科属种类、生活类型、观赏特征、季相特征等,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归类统计,以分析植物景观在长沙市各养老院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长沙市养老院植物景观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水景,忽视垂直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植物配置的相关建议,如增加植物种类,合理运用乡土植物,以垂直绿化丰富立体景观,合理配置并注重植物后期养护。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升长沙市养老院植物景观,并以此为城市养老院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年、2008年和2013年3期土地矢量数据,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其动态变化;针对城乡接合部特点,考虑建设用地生态负效应,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系数进行修正;采用Costanza等计算方法,估算各土地类型的ESV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城乡接合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ESV之间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快速减少,建设用地比重上升;ESV总体呈下降趋势,降幅达16.10%,各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也有不同程度减少;各镇空间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是离中心城区越近变化越显著;ESV与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草地、耕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并且相关系数为降序排列,与建设用地面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