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下简称北京农科城)建设成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推进成果的应用示范与转化推广,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让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5月31日,由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农委和通州区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成果发布系列活动在北京农科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成功举办。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赵根武、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等领导出席活动。北京市科委委员张虹主持,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  相似文献   

2.
5月31日,由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农委和通州区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下简称北京农科城)成立五周年成果发布系列活动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成功举办。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视察了成果发布会,并发表了总结讲话和下一个五年发展的指导意见,希望能通过北京农科城的规划设计模式把北京建成第六产业之都,从而带动现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涿州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示范园"正式揭牌,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同时成立。作为北京农科城所建特色园区之一,涿州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示范园是农科城科技资源和成果进行集成创新、转化应用和辐射推广的空间载体。它整合了北京农科城的创新资源优势与河北涿州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为京津冀三地农业创新资源的合作共享提供了可能。示范园将重点打造国家农作物育种、循环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科技》2015,(1):34-35
<正>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和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下简称北京农科城)协议。经过四年的建设,北京农科城在高端服务、总部经济研发、产业链创业和先导示范等方面实现了突破,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信息、金融两大平台联动全国产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科技》2012,(8):28-30
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同签署共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下简称农科城)的决定,北京国际鲜花港(以下简称鲜花港)作为农科城"一城、多园、五中心"其中的"一园",被北京市科委列为先行示范园区,在近两年的实际运行中,鲜花港紧抓农科城建设有利时机,对接高端资源聚集园区,有力地推进了园区经济建设。主要做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依托农科城建设有利时机,鲜花港与"三高"示范区代表北京市成功申报了第3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得到了市、区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北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科技》2011,(7):19-19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是"一城多园"建设的特色园区之一,是推动种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承接着农科城良种创制中心的重大科技成果推介功能,汇聚国内外新品种的试验展示,将种业科技创新成果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推广,不断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种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北京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运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凤玲  郭敏  张峭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34-2737,2740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成为引领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金融与农业科技的结合将极大地促进农业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立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以期农科城内科技型农业企业服务,而北京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就是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重要支撑和抓手。笔者通过对公司功能定位、业务范围等内容的界定,提出了由组织结构、筹投资服务模式、风险防范模式以及退出等组成的北京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运作模式,并提出了公司有效运作的配套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2007年在北京市顺义区建设的北京国际鲜花港,是北京市唯一一个以花卉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也是国家科技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一城多园的重要先行试点,称为"北京农科城顺义园"。花卉产业作为高端高效农业,对推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现代服务引领提水平2012年以来,北京国际鲜花港承担了北京科委委托的"高档花卉产业链服务模式研究与科技示范"课题,该课题是北京农科城二期"球根花卉新品种选育及花卉产业链科技创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北京国际鲜花港为平台,通过整合  相似文献   

9.
北京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合作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北京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培养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形成长期、全面、稳定的深层次、多方位、宽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北京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华 《北京农业》2012,(31):3-4
<正>把一家家跨国公司总部引进来,把一个个研发支撑平台建起来,把一条条现代服务链延伸出去……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下称"北京农科城")启动建设以来,积极整合首都科技研发和服务业优势资源,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一股股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9):133-136
北京农科城是现代农业的领航者。在北京现代农业价值链整合目标基础上,基于GE模型对北京农科城现代农业产业吸引力和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两维度分析,发现现代农业价值链整合从宏观而言是产业链的完善度及产业集聚性问题,从微观而言是现代农业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及规模问题。北京农科城必须通过现代农业价值链横向和纵向的整合,实现现代农业价值链协同效果,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专业打造中农国优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简称“推广中心”)主要从事涉农领域的先进技术、优秀项目(成果)、优质品种(产品)的宣传策划、示范推广等工作。“推广中心”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组合为前提,以咨询服务、组织活动为纽带,以新农村优质生产基地建设为目的,组织专家队伍开发和指导所推荐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等,积极筹划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农业优质产品和新技术成果产品的展览展示、交流交易、研讨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优秀农业科技项目产品和涉农企业与乡村有效对接的平台,努力为“三农”服务。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正式落户新疆。新疆农科城将建设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合作中心等五大中心,将区内5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6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21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起来,与国家"一城两区"结盟共建、共同发力,最终实现新疆现代农业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北京农科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运行现状的调研,归纳分析其发展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联盟的创建目标、创新任务、农业科技服务联盟的特殊性、联盟的公信力、文化氛围、与行业协会关系等方面探讨如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农业科技城能早日瓜果飘香、花红果绿,它不只是农业科技的聚集地,也能带来美的享受,是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体,让市民们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一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这是2010年8月16日,在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建现代农业科技城签约仪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用一段诗意的话表达了他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下简称"农科城")的期望。两年过去了,农科城的建设一直在稳步推进之中,随着一系列重大措施与项目的推进,农科城的画卷已然展开……  相似文献   

16.
正为推动北京市新型种业体系建设,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近日在京召开专题研讨会,对籽种联盟如何支撑农科城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的建设、种业创新体系建设、联盟运行机制、2012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峰会籽种产业分论坛等主题展开讨  相似文献   

17.
为宣传和展示科技促进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开展农村科技成果交流、推介与咨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建设,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农委于1月7~11日,在北京展览馆共同举办“2009科技促进北京新农村建设展览会”。  相似文献   

18.
“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课题在北京市科委的资助下,由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同合作,于2015年启动,近日平台中期成果推介正式发布。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中国农业大学种子质量检验丰台测试中心、北京市种子质量检测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牧草种子实验室——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认可实验室丰台基地、北京市丰台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以下简称"检测中心")揭牌活动在北京市丰台区种子管理站检验楼举行。检测中心是北京市科委"北京农科城建设"重点支持的科技项目,也是中国农业大学与丰台区"校区合作"的成果。该中心建设面积约1 800 m2,共有功能检验室12个、检验仪器设备80台套。检测范围覆盖蔬菜、大田、牧草、草坪草和花卉种子,具有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发芽率、水分、净度、种子健康、活力、重量7个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农科:为安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对策分析、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3个层面对安徽省农科: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为安徽省农科: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三农"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