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斑点叉尾的引种与试养197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引进100尾斑点叉尾鱼种进行试养。1984~1986年间,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先后两次从美国引进此鱼,并于引进后对此鱼的生物学、生态、繁殖生物学、繁殖与育苗技术、商品鱼养殖技术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于1987年获得人繁技术的成功。其后,各地纷纷从湖北引种进  相似文献   

2.
广西水产研究所于1987年9月17日从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7-10厘米的褐首鲶700尾,经过一个冬季饲养后,存活633尾,且目前生长良好,一般体重达到0.2-0.25公斤,最大个体重达0.5公斤,并于今年5月下旬开始繁殖,估计在6月份以后可为区内外提供部份褐首鲶优质鱼种。  相似文献   

3.
陈文 《水产科技》1990,(2):29-31
云斑鮰Ictalurus nebulous,又称褐首鲶(brown bullhead),广东省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于1987年7月引进,在广州市嘉禾水产研究所试养,并于1989年5月繁殖出大批鱼苗.  相似文献   

4.
斑点胡子鲶(Clarias macrocephalus Gunfher)原产东南亚地区,是当地名优商品鱼养殖良种。1982年珠江水产研究所从泰国引入进行繁殖养殖技术研究,今已全人工繁殖成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繁殖养殖技术。与此同时对该鱼的生物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美国青蛙(Rana heckstheri)是1987年由我省从国外引进的。广州市嘉禾水产研究所于1989年10月对175尾幼蛙进行试养,经195天,平均体重由40克长至179克,成活率达92.6%。1990年6月繁殖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6.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称沟鲶,原产北美,自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来,已在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养殖。该鱼品质优良,养殖效益高,近几年苗种生产常供不应求。斑点叉尾鮰的繁殖技术并不十分复杂,但在某些生产环节中倘有疏忽,会直接影响繁殖出苗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一些生产情况,谈谈斑点叉尾鮰繁殖生产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7.
“松浦镜鲤”是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主推新品种之一,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在德国镜鲤选育系(F4)的基础上,采用混合选育而成的鲤鱼优良新品种。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作为北京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从2010年开始引进乌仔进行养殖试验示范,该品种具有体形好、背高而厚、生长速度快、鳞片少、抗病力强、抗寒、生长周期长、易垂钓等优点,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松浦镜鲤商品鱼养殖是将规格100~300克/尾的鱼种养殖成规格1000~1500克/尾的商品鱼。  相似文献   

8.
蔡广徽 《水产科技情报》1982,(4):29-29,M032
广西水产研究所于1977年引进罗氏沼虾苗。1978、年至1981年,该所对罗氏沼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生物学观察,取得了一些必要的技术参数,为罗氏沼虾养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基本掌握了虾的越冬、幼体培育及成虾养殖的主要技术关键。1981年生产虾苗131万尾,  相似文献   

9.
《淡水渔业》1973,(6):20-20
为了改良品种,日本近大水产研究所白浜实验所等单位,将同一够属的鰤鱼和黄条鰤鱼、紫鰤鱼的杂交鱼试验成功。并于1971年在东京召开的日本水产学会春季大会上发表。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自2002年秋在清江试验场开始进行鮸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至今已连续4年,共育出全长3厘米以上鮸鱼苗数百万尾。本技术要点总结了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同时根据在福建等地参观和了解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可供鮸鱼人工繁育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抗病品系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继“黄海1号”之后选育的又一良种,也是我国自主选育的首个抗病毒对虾新品系。为使该虾尽早落户河北,在黄海水产研究所的支持下,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于2008年5月16日从黄海所岙山基地分批引进抗病毒中国对虾种虾苗种18万尾。为使该虾引种、保种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斑点叉尾鮰自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以来,已在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养殖。由于该鱼品质优良,养殖效益高,近几年苗种生产常供不应求。因此,进一步提高斑点叉尾鮰繁殖生产水平和苗种产量,满足推广养殖,显得十分必要。斑点叉尾鮰的繁殖技术并不十分复杂,但在某些生产环节中倘有  相似文献   

13.
简讯二则     
柯继 《水产科技》1995,(1):46-46
由广州市水产研究所进行的“奥尼鱼繁殖及养殖技术”项目,二月份由省海洋与水产厅组织了技术鉴定。该项技术在保证杂交种雄性率93%的基础上,一年内生产种苗2000万尾,推广养殖面积约4000公顷,主养亩产500公斤,混养亩产250—300公斤,平均亩产值7000元,利润4000元以上。专家们认为,其推广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自1976年从珠江水产研究所引进白鲫,几年来,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白鲫科研组的同志,在上海市郊几个养殖场的支持下,进行了白鲫养殖技术及其生物学的研究,于11月初通过了鉴定。  相似文献   

15.
《广西水产科技》1979,(2):17-19
1975年5月,我地区从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引进细鳞斜颌鲴,并于1977年春在灵川县水产研究所人工凡殖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产》2009,(6):66-66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经过对美洲鲥进行基础生物学、苗种培育、工厂化养殖等相关技术研究,项目已获得初步成功。2008年,珠江所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从美国引进了美洲鲥受精卵,  相似文献   

17.
黄友财 《齐鲁渔业》2005,22(10):9-10
斑点叉尾鲴原产于美国,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入我国,由于其特殊的繁殖习性,使它的繁殖方法与其它鱼类有较大的不同。现将本人在斑点叉尾鲴繁殖中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口胭脂鱼 (Ictiobuscyprinellus )又名巨口牛胭鱼 ,俗称美国鲫鱼 ,原产于北美洲。 1 993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并试养成功。上海市嘉定区于1 997年从浙江省引进该鱼的苗种 ,当年就养成商品鱼。 2 0 0 1年和 2 0 0 2年嘉定区望新水产良种场进行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成功 ,分别获得鱼苗 2 4 0万尾和 92 5万尾。现将其人工繁殖技术介绍如下。一、亲鱼的培育1 .亲鱼的选择亲鱼主要从养成的商品鱼中挑选 ,选择个体大、无伤、无病、体质健壮的成鱼 ,放在专用塘中进行培育。繁殖用的亲鱼再从亲鱼培育池中挑选 ,年龄要求在 3龄以上 ,体…  相似文献   

19.
大眼鰤鲈StizostedionVitveum(Micthill)属鲈形目、鲈科、鰤鲈属,为淡水低温性鱼类、又称白眼鲈。原产加拿大,后移殖到美国,是加拿大内陆水域经济价值最高的鱼类。该鱼具有适应范围广,生长速度快、易捕捞(三网起捕率可达95%以上)、抗病能力强、肉质细嫩鲜美等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哈尔滨市水产研究所、吉林省水产研究所和长春市水产研究所先后引进并对其繁殖生物学、育种及饲养技术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繁殖生物学1.1亲鱼培育从鱼苗培育成成鱼.再饲养到成熟亲鱼、池塘通常至少…  相似文献   

20.
《水产养殖》2014,(9):3-3
<正>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14年8月8日,从顺昌县兆兴鱼种养殖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从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进行人工繁育试验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中的一个新品"长丰鲢",经过驯养、选育和亲鱼人工催产孵化,2014年已成功培育出新品"长丰鲢"水花鱼苗500多万尾,夏花鱼苗300多万尾,全部鱼苗已转入培育池培育,且长势良好。目前,家鱼新品良种"长丰鲢"的人工繁育工作已进入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