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鉴于水稻与红螯螯虾的生长周期基本重叠,我们在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一家养殖场开展了近3年的水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试验,对该模式生态高效种养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本研究在前期种养试验基础上开展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下不同虾苗放养模式对比试验,对相同虾苗放养规格、不同放养密度下的放养模式进行差异性分析,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2010年在闽西北山区进行红螯螯虾池塘健康养殖生产试验,经过5个月的养殖,结果8口池塘共产红螯螯虾19095kg,平均单产达0.57kg/m2,养殖成活率64.2%,饲料系数1.31,投入产出比1∶1.69。试验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红螯螯虾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为抵御单一养殖崇明清水蟹带来的风险,开展了崇明清水蟹与澳洲红螯螯虾高效生态混养试验。以2020年上海崇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混养试验为例,养殖池塘面积1 hm~2,蟹种放养量12 000只,产量1 125 kg,澳洲红螯螯虾放养量15 000尾,产量450 kg,总产值31.5万元,利润20.1万元。结果表明,采用崇明清水蟹与澳洲红螯螯虾高效生态混养模式,不会影响清水蟹的产量,且单位面积利润比单养模式提高了34%,因此是1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杂交稻和高秆稻种植条件下,采用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对两种环境下水稻的产量和螯虾的规格、收获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稻池收获螯虾的个数及产量均多于无稻池;杂交稻环境与高秆稻环境相比,前者螯虾养殖产量较高,但规格和品质略逊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2021年在上海浦东新场镇某合作社开展河蟹套养红螯螯虾生态养殖试验,在河蟹基本放养模式基础上套养一定量的红螯螯虾能够提高饵料利用效率与单位池塘的产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0.53 hm^2池塘试养红螯螯虾,放养体长1.5 cm红螯螯虾虾苗2万尾,收获红螯螯虾975 kg,另外收获河蟹175 kg、青虾36 kg、鲫鱼190 kg,总利润68420元。饲料系数为0.72,红螯螯虾成活率为65%。结果认为:红螯螯虾可单养,亦可与河蟹、青虾等混养;水草覆盖率80%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7.
正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r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是世界性的重要经济虾类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可食比率高等优点,市场前景广阔。我国自1994年引进该虾并突破人工繁育苗种关之后,该虾养殖产业化发展迅速。但红螯螯虾相互残杀严重,传统的养殖方式成活率和群体产量不高。"公寓式"养殖,即应用"虾公寓"(又称蟹  相似文献   

8.
江山 《中国水产》2016,(8):91-94
正江苏省阜宁县主要采取池塘养殖和虾稻共作养殖两种模式养殖克氏原螯虾,其中池塘养殖模式商品虾只重可达25g~30g,亩产300kg~500kg;虾稻共作养殖模式鱼池纯效益达到3500元/亩,中稻纯收入在600元/亩左右,合计纯收入在4000元/亩以上。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94、1995两年,多次进行红螯螯虾常温、恒温繁殖和室内外育苗试验。现将繁育实践及有关技术,扼要归纳,供同行参考: 一、繁殖习性: 红螯螯虾在自然条件下养殖,一年达性成熟。若在温棚内相对恒温养殖6个月以上,即可提前性成熟。我们发现最小性成熟个体21克,但抱卵极少,没有繁殖价值。红螯螯虾属热带——亚热带多次产卵、体外受精,抱卵孵化型的虾类。平均体重80克,其抱卵数平均622粒。抱卵量少,而且孵化期长达6~8周,所以不易形成大批量繁育种苗。但在闽西北自然条件一年可产卵繁殖2~3次;若恒温则不受季节限制,周年可  相似文献   

10.
鱼种池套养红螯螯虾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螯螯虾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出肉率多等优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摸索红螯螯虾在长江流域养殖的生长习性,我场于1997年5月至12月在鱼种池内进行小面积、低密度套养红螯螯虾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塘选择本场进排水方便的三  相似文献   

11.
对平均体重0.61~0.82g的红螯螯虾投喂含蛋白质30%的等能饲料进行试验,饲料蛋白源为肉、蜗牛、小虾、浮游动物、鱼粉、豆饼等。生长数据发现,投喂小虾,红螫螯虾日增重率为7.57%;投喂蜗牛,幼虾日增重率为9.42%。饲料转换率0.95。用豆饼代替20%的鱼粉,未影响幼虾的生长率。鱼粉占20%、豆饼占24%的配合饲料养殖红螯螯虾幼虾经济效益最好,日投饵率由5%逐渐降至2.4%。试验证明,红螯螯虾幼虾亦能有效利用人工饲料,但饲料中的鱼粉至少应占12~15%,或者虾粉占10~20%。豆饼是最经济的替代蛋白源。红螯螯虾幼虾的适宜配合…  相似文献   

12.
陈晓  姜绍贤 《齐鲁渔业》2004,21(8):51-52
四、淡水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一)虾的饲料。淡水红螯螯虾在生长繁殖中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饵料好,虾生长快,养殖效益好。如饵料的营养成分欠佳,虾不仅生长慢,还会出现营养缺乏性疾病。饵料的品质好坏直接影响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红螯螯虾原产于大洋洲,作为淡水养殖虾的新品种,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已形成养殖规模,在江苏,特别是在苏北地区,还处于养殖起步试验阶段。由于它外形酷似小龙虾,且雄性成虾的2个螯足的前端外侧有一鲜红的膜质斑块,故称"红螯螯虾",又名"澳洲淡水小龙虾"。该虾肉质鲜嫩,出肉率高,全身可食比率是克氏原螯虾的2~3倍,营养丰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投喂杂粮也会有好的生长,且抗病能力强、耐低氧,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4.
红螯螯虾规模化育苗技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洲淡水龙虾,是指澳洲地区的淡水螯虾,目前主要指的是Cherax属的3种,第1种是马龙螯虾(英文名Maron,学名C.tenuimanus),也有人译作马朗螯虾或麦龙螯虾.第2种是牙别螯虾(英文名Yabbie,学名C.destructor),又有人译作亚比螯虾.另外还有一种红螯螯虾(英文名Red Clow,学名C.quadricarinatus),也有人译作四脊滑螯虾,其中亚比虾个体较小,喜好打洞,推广的不多.马龙个体较大,价格也较高,但是其对水温,水质要求非常高,易患病死亡,而且养殖周期较长,所以推广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红螯螯虾因为各方面的优势都很明显,现在,世界各地主要水产养殖国家都在大力推广该品种,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红螯螯虾的养殖生态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澳大利亚红螯螯虾具有体大、生长快、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自90年代初引进我国试养以来,已引起广大业者的广泛关注。从本期起,我们将对其习性、繁育和养殖技术等作一系列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近日 ,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葫芦岛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从济南市水产研究所试验场引进红螯螯虾 5 0 0 0尾 ,规格为 2~ 3cm ,运输成活率达95 %。虾苗放养在大洼县和葫芦岛部分渔场 ,进行虾苗低盐度养殖和室内大棚养殖实验 ,目前虾苗长势良好我省首次引起进淡水养殖新品种——澳大利亚红螯螯虾$辽宁省海洋渔业厅办公室  相似文献   

17.
<正>拟生态养殖技术是在系统内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水产品与环境之间平衡的科学化养殖模式,让生物彼此间达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运用在养殖红螯螯虾这类价值高、对养殖环境要求高的产品尤其适合,同时是绿色安全的生产方式,符合国家未来绿色水产养殖的大方向,兼具市场的经济性。一、背景红螯螯虾,又名淡水龙虾,学名(Cherax Quadriarinatus),原产于澳大利亚,其个体较大,外形酷似海中龙虾,生活在淡水中。上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8.
<正>饲料成分是红螯螯虾养殖中的关键因素之一,饲料营养中以蛋白质最为重要,是影响红螯螯虾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的核心。本次试验结果显示,红螯螯虾的特定生长率在幼虾、小虾、大虾三阶段最适合的饲料蛋白水平分别为28%、32%、36%,随着红螯螯虾成长,最适蛋白水平呈现逐渐提升的现象。饲料并非采用高蛋白水平饲料就能取得最好的特定生长率,而应该依照红螯螯虾生长阶段给予匹配的饲料。  相似文献   

19.
红螯螯虾俗称澳洲淡水龙虾,原产地为澳洲北部的热带地区,生长最适温度18~32℃,食性广,生长快,肉质细腻,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近年来,无锡市锡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红螯螯虾与河蟹生态高效养殖试验,形成了一种亩效益超3万元的生态高效混养技术模式。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的鲜活虾较少,又远离沿海,为了找到一种适合于内陆地区生长和繁殖的虾类,从1994年开始立项研究红螯螯虾。因为该虾的繁殖和生长过程完全是在淡水中。从市场情况看,该虾也受到欢迎,原产地澳大利亚,商品虾规格50克左右的售价为18澳元/公斤。研究出合适的养殖方法和途径,更好的开发这一水产资源,将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所对该虾的研究主要是在亲虾培育、繁殖,育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收获。本文仅就一年多的工作作以下报导。 一、村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实验用红螯螯虾(C,quadric arinatus)是1993年12月和1994年初从广东省新会县购进,平均个体50克。运到后,暂养到温室水槽中,水温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