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乔红霞 《农技服务》2011,28(7):972-973
硫包衣尿素(SCU)与普通尿素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在中产地块和高产地块应用SCU肥均比应用CO(NH2)2有增产效果,平均增产6.59%,但高产地块效果要优于中产地块;从肥料元素对产量贡献率的效果分析,高产地块,应用SCU每个有效养分可使小麦实现产量25.45 kg,比CO(NH2)2增产4.5 kg,增产21.48%;中产地块每个养分增产3.24 kg,增幅为18.58%;对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应用SCU前期表现效果不明显,后期明显优于CO(NH2)2;对小麦经济性状的影响看,SCU优于CO(NH2)2;通过不同肥料经济效益分析评价,应用SCU比普通CO(NH2)2可增产小麦435.75 kg/hm2,增效915.15元/hm2,节本增效1 005.15元/hm2,节本增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量沼肥做底肥配施化肥对小麦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成都市农业生产中沼肥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沼肥可以活化土壤养分,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小麦产量,降低小麦籽粒镉含量,而沼肥的施用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砷、汞、铅、镉)总量的影响较小。所有处理中,T3(常规化肥+1000kg/667m~2沼肥)处理可以使小麦显著增产11.2%,且培肥土壤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高产夏玉米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9种元素肥料对夏玉米产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产玉米田各肥料配施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为7.0%~19.2%,施用氮肥增产12.4%,施用磷肥增产5.0%,其他元素肥料增产幅度为-1.9%~4.8%。施用氮、磷和钾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植株养分积累量,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提高了13.60、6.80和20.40 mg/L,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9.18%、7.99%和13.68%。氮、磷和钾肥的当季回收率分别为12.28%、4.93%和17.56%。综合产量、土壤有效养分和养分积累等方面,氮是高产玉米的主要限制因子,其次为钾和磷。  相似文献   

4.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利用10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进行试验,对不同施肥方式下小麦产量以及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检测,探究不同施肥方式针对小麦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可以使作物增产;单施有机肥、无机化肥在提高小麦产量上效果相当,差异不大;无机-有机肥混合施用可增产78%,效果十分理想。针对土壤养分,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与速效钾的含量,有机肥可更有效的提高土壤中有机质与速效钾的含量。土壤在不施肥的情况下土壤肥力指标在短期几年内有所下降,同时土地所种植小麦产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锰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与其它元素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物施肥的平衡程度,包括用量、比例和形态等,直接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最终反映在作物的生长上。本研究利用盆栽和田间试验,在四川的两个主要土壤,即灰潮土和黄红紫泥上,探讨了锰与钼、铜、硫、氯元素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灰潮土上,施用锰肥盆栽试验平均增产27.8%,田间试验增产14.3%,增产效果非常显著,表明该土壤严重缺锰。在黄红紫泥上,施用锰肥平均增产6.7%,田间试验增产4.2%,达到了施锰明显增产的效果。在这两种土壤上,施用KCl都能有效地减轻小麦缺锰,增加产量;而施用钼、铜、硫肥加重缺锰,影响小麦生长,导致减产。在灰潮土的盆栽试验中施用MnSO  相似文献   

6.
基于湖南、北京两地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开展了不同土壤类型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褐潮土和红壤2种不同土壤类型上,有机无机均衡施肥(NPKM)均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长期不均衡施用无机肥土壤中N、P、K养分在2种土壤上则表现出较低的水平,尤以红壤上降低最为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与对照处理(CK)相比,在红壤上增产788.32%,对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88.74%;在褐潮土上增产828.05%,对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89.22%.在2种土壤类型上无机均衡施肥(NPK)小麦产量差异比较明显,在褐潮土上的增产潜力高于红壤,而不施P的NK处理小麦则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在褐潮土上减产15.86%,在红壤上则绝产.研究同时发现,在2种土壤上小麦增产途径有所不同,在褐潮土上应以增施磷肥和提高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为主,而红壤则以增施有机肥和提高小麦的穗粒数为主.  相似文献   

7.
试验了两种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盐碱土改良效果及其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菊芋对后茬小麦有增产效果,比对照田亩增产14.6 kg,增产率为3.4%,还可增加土壤中氮元素和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中盐分含量,对土壤pH无明显效果。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小麦产量,比对照田亩增产44.6 kg,增产率为10%,还可增加土壤中氮钾元素和有机质含量,但土壤中盐分含量也增加,对土壤pH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国友 《农技服务》2011,28(8):1149-1150
为探索箭舌豌豆套种对作物(小麦、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采用分带轮作套种绿肥箭舌豌豆(以下统称绿肥)研究绿肥对当季小麦和下季玉米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钾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带套种绿肥对当季小麦产量没有影响。绿肥翻压后种植玉米能明显提高玉米单产,其增产率达10%以上的显著水平。种植绿肥后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素养分含量。土壤中的速效磷、钾养分含量则相反,有明显的减少,说明在种植小麦、绿肥和玉米时,必须适时,适量施用速效磷、钾肥料,达到增加绿肥鲜草产量和作物产量,保持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小麦田保护性耕作模式(免耕覆盖)与两种传统耕作模式(深松覆盖、传统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对山东省济南市小麦玉米连作栽培模式小麦季的土壤水分和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传统耕作不覆盖土壤含水量最低;小麦田土壤养分,免耕覆盖栽培模式下土壤表层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与传统耕作差异显著;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酶活性,与传统耕作、深耕覆盖没有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免耕覆盖处理增产效果明显,比传统耕作和深耕覆盖分别增产14.63%和5.07%,与传统耕作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灌溉和施肥对土地整理区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新的土地整理区开展试验,探讨灌溉和施肥这2种措施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和施肥措施对土地整理区的小麦产量均有明显提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灌溉措施增产效果更为明显,是限制小麦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快速提高中低产田肥力和农田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农民习惯耕作栽培与高产栽培管理模式)和养分管理模式(传统养分管理模式和高效养分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在高产高效管理模式下,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农民习惯管理模式。经过5季作物的试验,高产高效管理模式的农田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72~3.01g/kg,土壤全氮含量升高了0.12~0.16g/kg,速效磷(Olsen-P)含量增加了5.2mg/kg,速效钾含量升高了37.8mg/kg。[结论]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高产高效管理模式是中低产农田作物产量提高和耕地地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氮磷钾与锌肥配合施用对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氮磷钾与锌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小麦和玉米产量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a均衡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等肥力指标,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与氮磷钾配合施用相比,氮磷钾与锌肥长期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植株的锌含量;而连续5a不均衡施肥会导致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耗竭或累积,并使小麦和玉米产量显著降低。长期均衡施肥可以基本维持土壤肥力,并保证小麦和玉米稳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快速提高中低产田肥力和农田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农民习惯耕作栽培与高产栽培管理模式)和养分管理模式(传统养分管理模式和高效养分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在高产高效管理模式下,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农民习惯管理模式。经过5季作物的试验,高产高效管理模式的农田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72~3.01 g/kg,土壤全氮含量升高了0.12~0.16 g/kg,速效磷(O lsen-P)含量增加了5.2 mg/kg,速效钾含量升高了37.8 mg/kg。[结论]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高产高效管理模式是中低产农田作物产量提高和耕地地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杨柳点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和相关小麦施肥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力贡献与小麦施肥产量、地力贡献率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高产田块地力贡献在小麦施肥产量中占主要地位。砂姜黑土地力贡献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速效钾含量尚不是限制因子。长期连续施肥条件下.不同的土壤养分指标受有机无机配比的影响不同。有机质和氮素养分含量偏低的土壤,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加以培肥,磷素或钾素养分偏低的土壤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或化肥来培肥。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壤类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施肥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的养分吸收特点及施肥增产效应,为因土施肥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池栽试验,选用4种土壤(中壤潮土、砂壤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设置3个施肥水平(不施肥、中量施肥、高量施肥),研究不同土壤的养分供应特点和施肥增产效应及肥料利用效率。【结果】在不施肥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的植株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和产量在4种土壤上均表现为:中壤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砂壤潮土,表明不同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和基础生产力差别较大。施肥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植株的养分积累量和产量,周年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37.7%—98.7%,磷素积累量增加23.6%—75.3%,钾素积累量增加29.3%—76.1%,周年作物增产26.5%—64.4%。冬小麦、夏玉米植株氮素、磷素、钾素积累的增加量和增产效果均表现为:砂壤潮土黄褐土砂姜黑土中壤潮土,整体表现出基础生产力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能力较强,施肥增产效应较小。冬小麦、夏玉米的肥料农学效率均表现为:砂壤潮土黄褐土砂姜黑土中壤潮土,即基础生产力较低的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更高。高量施肥使砂壤潮土和黄褐土上冬小麦、夏玉米的植株养分积累量及产量显著增加,中壤潮土和砂姜黑土增加不显著。【结论】不同类型土壤的基础生产力不同,较高基础生产力的土壤养分供应能力较强,施肥增产效应较小,肥料利用效率较低;较低基础生产力土壤表达趋势相反。肥力较高的中壤潮土和砂姜黑土,应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降低肥料的施用量;肥力较低的砂壤潮土和黄褐土,应注意培肥地力,不断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量对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玉轮作体系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50%、100%和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容重降幅为1.41%~9.1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2~0.04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含量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40.00~120.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均能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7.57%~13.16%、16.29%~26.06%。[结论]秸秆还田量达到150%时,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方面出现转折,建议不超过100%秸秆还田为宜。  相似文献   

17.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于2005—2015年进行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对不同施肥方式下小麦产量以及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检测,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长期定位施肥可以使作物增产;单施有机肥、无机化肥在提高小麦产量上效果相当,差异不大;无机-有机肥混合施用可增产78.6%,效果显著。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有机肥可更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速效钾含量。[结论]该研究为小麦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不同地点小麦籽粒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同一区域不同地点小麦籽粒养分含量差异与土壤养分供应和作物养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为科学施肥和培肥土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分别在陕西永寿和杨凌布置田间试验,在施N 180 kg·hm-2、P2O5 100 kg·hm-2、K2O 75 kg·hm-2的条件下种植来自我国不同麦区的20个小麦品种,收获期取样测定籽粒产量、各器官养分及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两地间土壤养分供应与籽粒大、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的关系。【结果】永寿小麦籽粒氮和钾含量比杨凌低10.6%和6.7%,两地小麦磷含量无显著差异。永寿土壤氮磷供应能力、小麦氮磷钾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均高于杨凌;但试验年份永寿的降水总量及其分布均比杨凌的更有利于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由此引起的产量增幅高于籽粒氮钾吸收量增幅、与磷吸收量增幅接近,产量稀释效应是导致两地间氮磷钾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永寿小麦籽粒钙和镁含量比杨凌高19.0%和10.3%,两地硫含量无显著差异。永寿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低于杨凌,交换性钙与杨凌无差异,但永寿土壤较低的pH、速效钾和较高的有效硫更有利于小麦钙镁硫的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与杨凌相比,永寿小麦籽粒钙镁吸收量增幅大于产量增幅、硫吸收量增幅与产量接近,这是两地籽粒钙镁硫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永寿小麦籽粒铁、锰和铜含量比杨凌高9.3%、22.2%和12.7%,锌含量比杨凌低63.1%。永寿 0—20 cm土层有效铁锰含量与杨凌无差异,铜锌含量低于杨凌;但永寿小麦灌浆期比杨凌长,有利于小麦从土壤中吸收微量元素,而锌吸收被较高的有效磷抑制,导致永寿小麦铁锰铜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高于杨凌而锌吸收和转移低于杨凌,这是两地籽粒铁锰铜含量变化的原因。【结论】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地点,土壤养分供应和降水差异引起的产量与养分吸收增减幅度不同是籽粒养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杨凌相比,永寿小麦籽粒氮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产量稀释效应;小麦磷和硫含量不降低的原因是土壤较高的有效磷和有效硫供应使得小麦磷、硫吸收量与产量以相近幅度增加;小麦籽粒钾、锌含量低的原因分别是土壤钾锌供应不足和磷锌拮抗;小麦钙镁含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较低的土壤pH和速效钾促进了钙镁吸收和转移;小麦籽粒铁锰铜含量的增加主要归因于较长的灌浆期增加了这些元素的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农业生产中应根据当地土壤养分供应和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控施肥,使小麦养分吸收与产量变化相协调,在实现增产的同时提高籽粒矿质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对山东三大土类小麦产量的影响效果与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方法]利用济南连续3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定 CK、NP、NK、PK和 NPK 5个处理,对1984、1987、1988、1989、1990、2001、2005、2006、2007和2010年等多年的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数据进行系统总结。[结果]三大类土壤的小麦产量均在起初几年内明显下降以及在2006年出现明显下降。施磷处理的小麦产量明显高于不施磷处理,说明磷素的供应是保证小麦高产的首要营养因子。各处理产量最高的是褐土,其次是棕壤,而产量较低的是潮土。在相同施肥条件下,棕壤小麦产量受其它因素影响最小,而褐土则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导致年际间小麦产量起伏较大。三大类土壤的碱解氮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升高随之再降低,自2007年出现明显回升的变化。随着年份的推迟,不施磷处理的有效磷含量呈递减的趋势,而施磷处理则是先升高后下降,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的含量。不施钾处理的速效钾含量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施钾处理中 PK和NK处理的速效钾含量一般要高过氮磷钾处理。[结论]合理供应磷肥和氮肥,再补足钾肥,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20.

Reducing the decision-making unit to classes within fields can improve yields,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nutrients and profitability of crops. The objectives were to compare methods for class delimitation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rops based on apparent productivity levels and establish similarities among them in terms of spatial overlapping, productive attributes and the use of nitrogen. In three wheat fields, high and low apparent productivity classes (APC) were defined based on eight methodologies: yield maps, soil maps, gramineae vegetation index, rotation crop index,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images, management records, elevation and integrated soil and yield maps. In each APC, soil and crop yield components were determined under five nitrogen fertilization levels. Among delimitation methodologies, the degree of coincidence varied from 1.4 to 81.7%. The differences in soil properties,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grain yields were greater among fields than among APC within each field. In each field, the delimitation methodologies identified different single factors that discriminated among the potential management classes and were parti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rop grain yields. The wheat crops at the low APC yielded 39% less and 12% less than at the high APC, respectively. The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t the rate for maximum productivity for each ACP, reduced the yield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rasting APC.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lso modified clustering of classes based on expected yields. Making management classes for wheat based on expected productivity is more accurate when based on previous crop production information under similar nitrogen fertilization conditions than the targeted cr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