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体细胞数概念、影响及检测方法 生鲜乳中体细胞数(SCC),是指每毫升奶中的细胞总数,多数是白细胞(即巨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约占牛体细胞数的98%~99%,其他1%~2%的体细胞是乳腺组织脱落的上皮细胞,其数量反映了牛乳产量、质量及牛体的健康状况。当乳腺被感染或受机械损伤后,体细胞会上升。  相似文献   
2.
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栽培技术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冠果是重要的油料树种。发展文冠果对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绿化荒山、保持水土均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论述了文冠果的栽培技术体系,对该树种适生区大力栽培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安徽濉溪县地处淮北平原,是农业大县,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目前玉米生产的主要环节仍以人工为主,作业量大,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产量徘徊不前,秸秆资源浪费(废弃或作生活燃料),严重影响了全县玉米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安徽省濉溪县农机推广站致力于玉米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在全县十多个乡镇开展了玉米机械播种、全方位深松、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技术作业试验与示范,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按照中国国土区域划分,大致以东经110度为界。根据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12个省区。西部12个省区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25%,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  相似文献   
5.
胚胎移植技术是MOET奶牛育种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胚胎移植受胎率偏低,尚不能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如何尽快将这一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和推广,是摆在广大畜牧科技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经过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初步确立了MOET核心群方案,同时胚胎移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供体牛同期发情率达95.6%,受体牛同期发情率达89%,供体牛冲胚平均每头(6.2±0.8)枚,移植受体牛128头(其中移植鉴别母胚84枚、混合胚44枚),妊娠78头,妊娠率达60.9%(母胚妊娠率63.1%),鲜胚性别鉴定率为100%.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
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品种改良,提高种公猪利用率,实现杂交配套化生产肉用猪,周口地区淮阳县于1997年建立了良种猪供精站,购种公猪6头(其中长白2头,大白2头,杜洛克2头),进行采精调教,6头种公猪全部调教成功,然后试行猪人工授精。试配母猪4...  相似文献   
7.
乌兰布和沙漠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1500万亩。其中巴彦淖尔市境内面积506万亩,地理坐标为东经106°9′-107°10′,北纬40°9′-40°,55′之间,西北依阴山,东北连河套平原,东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西南与阿拉善盟毗邻。沙区面积的84.4%分布在磴口境内,其余在杭锦后旗境内。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探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50%秸秆还田、100%秸秆还田、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增幅为0.02~0.04个百分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细菌、真菌、放线菌增幅分别为2.2×108个/g~3.1×108个/g、0.5×106个/g ~3.5×106个/g、1.3×107个/g ~1.9×107个/g。但过量秸秆还田不利于农田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后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长期旋免耕后进行深松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周转。为对比转变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该研究基于连续6 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免耕转变为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2012-2014年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对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均对土壤LOC含量、活性有机碳与有机碳的比例(LOC/SOC)和碳库管理指数产生显著影响。相对于原旋耕秸秆还田处理(RTS),虽然旋耕-深松秸秆还田处理(RTS-STS)提高了0~30 cm土层的LOC含量,但其土壤中LOC/SOC比例和碳库管理指数显著下降。而免耕-深松秸秆还田(NTS-STS)处理和耕作方式未转变的免耕秸秆还田处理(NTS)在0~10 cm土层其LO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NTS-STS处理显著提高LOC/SOC比例。耕作方式转变导致RTS-STS处理碳库管理指数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而NTS-STS处理则呈逐渐升高趋势。耕作、秸秆、年份、耕作与秸秆、耕作与年份及3者交互作用是导致耕作方式转变后各处理0~30 cm的LOC含量变化的主要作用力(P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将长期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可显著降低土壤SOC中的LOC比例,降低碳库管理指数,促进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而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下层(10~30 cm)的土壤碳库活性。  相似文献   
10.
草酸是植物体内一种普遍存在的组分,许多食用植物中含有大量的草酸.草酸被认为是一种抗营养因子,长期摄入富含草酸的食物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但目前草酸的危害尚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一定的措施可以降低膳食中的草酸含量,把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本文从植物体内草酸的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如何调控草酸的角度入手,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植物草酸的研究现状,并对以后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