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大棚养蚕的普及,直接在地面上养大蚕,因此蚂蚁对家蚕的危害日渐突出,如不有效的防治,则会造成减产。蚂蚁的生物学特性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约有12000~14000种,我国已知有7亚科70属800种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常见的有害蚂蚁中,对人类和家蚕最具危害性的蚁种主要是黄蚂蚁[Monomorium pharaonis(L)],其身体小,平均体长2mm,呈黄色或淡红色,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其种群是由几个互不对抗的蚁巢组成,每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柞蚕区的寄生蝇主要是家蚕追寄蝇和蚕饰腹寄蝇两种,家蚕追寄蝇一年发生多代,蚕饰腹寄蝇一年发生2代。对河南省柞蚕寄生蝇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柞蚕寄生蝇病害日趋严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AFLP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AFLP技术和统计学分析原理 ,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 10个不同地区野桑蚕和 33个家蚕品种以及 5个作为外群对照的柞蚕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0 419)与家蚕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 0 40 6 )相似 ,而家蚕与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35 5~ 0 5 32 ) ,明显地小于家蚕与柞蚕 (0 76 1~ 0 86 5 )和野桑蚕与柞蚕 (0 776~ 0 839)之间的遗传距离 ,进一步证明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聚类分析发现 ,中国一化种与二化种聚类在一起 ,中国二化种与热带种聚类在一起 ,热带种不与一化种聚在一个类群 ,这一结果证明中国二化种在进化上介于一化种和热带多化种之间  相似文献   

4.
危害柞蚕(Antheraea pernyi)、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等野蚕的寄生蝇种类较多,准确鉴定其种类是害虫防治的基础。对采集自不同年份(2007年和2016年)、不同地理区域(辽宁、吉林和河南)寄生柞蚕和栗蚕的50份寄生蝇蛹样品的DNA条形编码进行了研究。来自辽宁6个地区和吉林2个地区的38份柞蚕寄生蝇样品属于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它们的DNA条形编码序列的碱基一致性达100%,表明辽宁和吉林的柞蚕饰腹寄蝇均来源于一个扩散点,而且扩散历史极短。来自河南的柞蚕寄生蝇样品HN6的DNA条形编码序列与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的序列一致性达到96%,属于家蚕追寄蝇;而另外的5份样品HN1~5的序列一致性为100%,推测属于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来自辽宁的寄生栗蚕的6份寄生蝇样品DJY1~6的DNA条形编码序列完全一致,但其分类学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确认。有趣的是,来自河南同一个柞蚕茧内的寄生蝇样品HN3~5和HN6分属于2种寄生蝇。上述结果表明,利用DNA条形编码技术进行危害野蚕的寄生蝇种类鉴定和种群发生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我省蚕区为害家蚕的蚂蚁常见有小黄家蚁、柄结大头蚁(也称小黑蚁)、印大头蚁、长角斜结蚁等。不同种类蚂蚁生活特性有差异,但其主要特性相同,不同种类蚂蚁为害程度有差异,但其危害方式及结果基本相同。蚂蚁是我省养蚕业的重要害虫之一。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研制的“灭蚁蟑”是一种慢性胃毒剂,对蚂蚁引诱力强、传递性好,对人畜安全、无污染、无刺激气味;成本低,使用安全、方便,只要把毒饵投放在蚁穴、蚁路蚁蚂活动的地方,当蚂蚁发现毒饵后,便成群结队将毒饵搬回巢,供全巢蚂蚁取食,经1—3天整巢蚂蚁中毒死亡。是  相似文献   

6.
柞蚕(Antherae pernyi)以体色作为育种选择标志以及品种命名和类群划分依据,这是柞蚕育种区别于家蚕(Bombyx mori)育种的特点之一.柞蚕体色不仅与形态发育有关,还与适应性、抗逆性、抗病性、外观品质、营养物质种类和含量等紧密相关.然而,柞蚕体色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严重滞后于体色育种应用.文中从幼虫体色及其演变、幼虫体色遗传、蛹色和蛾色、体色与抗性、体色形成机制等5个方面对柞蚕体色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提出了柞蚕体色研究展望.柞蚕体色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不仅可以解析柞蚕体色多样性的形成机制,还可以为抗逆、抗病、品质、营养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丰倩  黄君霆 《蚕业科学》1989,15(3):139-143
用SDS-聚丙烯酰腔凝胶电泳(SDS—PAGE)法,观察了家蚕不同发育阶段血液主要血浆蛋白质浓度的发育变化,比较了不同的地方性三眠蚕品种间主要血浆蛋白质组成及浓度的异同。比较家蚕与野桑蚕、蓖麻蚕、樗蚕及柞蚕血浆的电泳图谱,发现家蚕与野桑蚕的电泳图谱相似而不同于蓖麻蚕、樗蚕和柞蚕。后三者之间的电泳图谱很相似,它们不存在类似于家蚕及野桑蚕中的分子量为30KD的一组蛋白质,但也存在分子量相当于家蚕贮藏蛋白质的成分。用精制的家蚕贮藏蛋白质、30K蛋白质和卵黄磷蛋白分别制备免抗血清,并使之与五种试验蚕的血液分别进行了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相似文献   

8.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是一种解毒酶。为明确柞蚕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heta(GSTT)在柞蚕丝素蛋白准备和合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克隆了柞蚕GSTT基因,并分析其在5龄幼虫丝腺中的表达规律。根据家蚕GSTT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柞蚕GSTT基因的cDNA序列(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EU541490)。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家蚕GSTT的同源性为89%。利用柞蚕18S核糖体蛋白基因作为内参,对柞蚕GSTT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柞蚕GSTT的mRNA表达量在5龄第4天达到最高,后期逐渐下降。研究表明,在柞蚕丝素蛋白合成的5龄期,GSTT表达量大量提高,推测其主要功能为帮助柞蚕排除体内过多的氨基酸,以达到排毒目的。  相似文献   

9.
柞蚕育种是柞蚕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对于家蚕等其他物种来说,柞蚕育种技术相对落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不断完善,并应用到多个物种的育种工作中。简述了分子标记技术种类,原理,特点及研究成果,并比较几种常用标记方法,尝试从中找出更适合柞蚕的分子标记。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概况,对柞蚕分子标记技术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桑养蚕,同样也适宜蚂蚁生长发育。据调查,全省蚕区普遍不同程度受蚂蚁的为害,养蚕防蚁已列入政府生产主管部门的工作议程。因此,摸清蚕养室主要生态条件与蚂蚁危害的关系对防治蚕室有害蚂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989年我们开始对广东蚕室主要生态条件与蚂蚁的为害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柞蚕蛾粘液腺及其胶着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柞蚕品种克青和普通家蚕品种安农 2号卵表面胶着物质的含量 ,比较了二者的粘液腺的形状与大小 ,并采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鉴定了柞蚕蛾粘液腺分泌的胶着物质的分子量。结果表明 :普通家蚕品种卵表面胶着物质的含量约 0 0 37mg/粒 ,而柞蚕的约为 1 0 1mg/粒 ,是普遍家蚕品种卵的 30倍左右 ;柞蚕的粘液腺枝状部呈细长管状结构 ,分枝较少 ,而家蚕粘液腺的枝状部分枝较多 ,干状部不如柞蚕的干状部发达 ;柞蚕的粘液腺干状部长度平均约 1 8cm ,而家蚕的粘液腺干状部长度平均约 0 9cm ;柞蚕粘液腺中的分泌胶着物出现了 7条主要谱带 ,其分子量分别为 76、72、5 6、30、2 6、2 4、14kD。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初步调查发现,河南省寄生危害柞蚕的寄蝇主要有蚕饰腹寄蝇和家蚕追寄蝇2种;同时开展了“灭蚕蝇一号”对柞蚕的毒性及防治柞蚕寄蝇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柞蚕大眠起4~8d时,喷施0.107%浓度“灭蚕蝇一号”药液,可有效防治河南省蚕饰腹寄蝇病及家蚕追寄蝇病,防治效果达90%以上;该方法对柞蚕安全无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载体表达系统的建立,使数百种外源基因得到高效的表达.该系统的产业化开发如大量培养昆虫细胞,存在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pNPV)载体表达系统,是利用柞蚕蛹为宿主进行外源基因表达.我国柞蚕资源丰富,柞蚕的蛹体大,以蛹滞育越冬,能够满足工厂化生产的需求.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3个不同亚株,本实验研究了ApNPV A株系[简称ApNPV(A)]对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品种的柞蚕蛹的感染性,为利用柞蚕蛹表达外源基因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DNA条形编码探讨云南野柞蚕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1年在云南曲靖发现的野生柞蚕(云南野柞蚕,A.pernyiwild)拥有一些与放养型柞蚕(A.pernyi)不同的特性。测定了云南野柞蚕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I基因5′端的部分片段(658 bp,GenBank:EU532613),并利用该DNA条形编码探讨其分类学地位。基于Kimura-2-Parameter计算的4个放养型柞蚕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仅0.003,而云南野柞蚕与放养型柞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6,小于已确定分类学地位的放养型柞蚕与印度野蚕(A.rolyii)之间的遗传距离(0.028),但与家蚕(B.mori)同其祖先中国野桑蚕(B.mandarinaChina)之间的遗传距离相近(0.015)。NJ树中云南野柞蚕与放养型柞蚕也最先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证实其仍属于柞蚕种。初步认为,云南野柞蚕可以考虑成为柞蚕种的一个亚种——野柞蚕亚种。  相似文献   

15.
柞蚕业起源于我国.在陕西,对柞蚕的利用和放养已有1300多年. 居史料记载,陕西最早利用柞蚕的记载,始于唐初.  相似文献   

16.
中国柞蚕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刘彦群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4):283-288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技术对 4个代表性的柞蚕品种河 41、四青、青黄 1号、杏黄和 3个家蚕品种大造、C10 8、75 32的 2 8个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柞蚕具有极为丰富的DNA多态性 ;不同品种的个体间 (种内 )的多态性为 80 7%,而同一品种个体间的多态性也达到 45 8%~ 49 4 %;同一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133~ 0 2 38,远大于家蚕的 0 0 0 8~ 0 0 81;不同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2 15~ 0 382 ,与家蚕相似。柞蚕的DNA多态性有 6 0 %来源于品种内的个体间 ,而来源于品种间的部分只占 40 %。UPGMA聚类时 ,柞蚕的各个体均能按品种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蓖麻蚕、柞蚕和家蚕是天然丝生产的三个主要蚕种,蓖麻蚕、柞蚕隶属于天蚕蛾科(Saturniidae)家蚕隶属于家蚕蛾科(Bombycidae).这三种蚕不仅在形态上,而且在染色体对数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自然情况下,异种间是不能交配繁殖后代的.但三种蚕都各具不同的优越性能,蓖麻蚕抗高温;龄期短;柞蚕丝质坚韧;家蚕丝质好、经济价值高.为了改变这些蚕的品质.广西蚕业指导所、广西农学院蚕桑专业钱惠田等(1981)进行了异种间的人工授精试验,用注射计吸取精液注射到另一种处女蛾交配  相似文献   

18.
食用昆虫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可作为未来常规蛋白质资源(如牛奶、鸡蛋及豆类等)短缺的替代品。近年来,食用昆虫产业在国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昆虫资源潜在的利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倍受青睐和关注。介绍了家蚕、柞蚕、蜜蜂、黄粉虫、竹虫、金蝉、蝗虫、蚂蚁等几种最常见食用昆虫的营养功能,以期为食用昆虫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含叶粉的人工饲料福田等在家蚕人工饲料全龄育方面首先取得成功。这个成功是相当重要的,它对鳞翅目昆虫,特别是和家蚕一样生产绢丝的野蚕的人工饲料提供了许多启示。用同样的方法、蓖麻蚕的人工饲料育也取得了成功。所以认为柞蚕的人工饲料育也不是太困难。将家蚕以及蓖麻蚕人工饲料中使用的桑叶粉末或蓖麻叶粉末改为柞蚕的主饲料植物——柞叶粉末,按表1的组成,分别调制稚蚕和中、壮蚕的人工饲料。两饲料的主要不同点是根据柞蚕的摄食性和生理,其水分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20.
<正> 《柞蚕学》一书记载的柞蚕主要敌害种类有17类67种,其中蜘蛛十余种,各蚕区均有分布。为害春、秋、二化一柞蚕,为害春蚕稚蚕最严重,是保苗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摸清为害柞蚕蜘蛛的种类、形态、生态特征特性,于1979—1982年,在吉林永吉、通化等地采到蜘蛛标本近五千头。其中近三千头是属于为害春、秋、二化一稚蚕。在所采到的18科63种标本中,数量最多,为害最重的有4科18种,现描述于后。 蜘蛛在动物分类学中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