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明确杧果新病害露水斑病病原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的生物学特性,以便为该病害的发生规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了不同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菌丝在杧果葡萄糖琼胶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最适生长温度20℃,最适p H值7~8,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菌丝对有机碳源乳糖和有机氮源氨基乙酸利用最好,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产孢量以25℃、p H 6、光暗交替、麦芽糖为碳源、L-胱氨酸为氮源时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率以25℃、p H7、液态水、有机碳源阿拉伯糖、有机氮源L-天冬氨酸为最适条件,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0℃、10 min。【结论】杧果露水斑病菌喜好20~25℃、弱酸至弱碱、高湿、富含有机营养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瓜菜》2019,(10):11-17
甜瓜(Cucumis melo L.)是我国重要的瓜类经济作物,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甜瓜靶斑病是近年新突发病害,通常引起叶部靶斑症状,对甜瓜生产造成重要损失。为了更好地防控甜瓜靶斑病,系统研究了多主棒孢甜瓜分离物广西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深入探讨了该菌的最适产孢,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条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氮源是KNO_3,最适温度是27℃,最适pH是6~9,最适产孢培养基是寄主干叶培养基。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是蔗糖和葡萄糖,最适pH是5~8。  相似文献   

3.
瑞典常春藤漆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的方法对引起瑞典常春藤漆斑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 采用PCR技术扩增病菌rDNA2ITS基因, 获得一长度为523 bp的DNA片段,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已有的露湿漆斑菌序列的同源性达到了99%。综合两种方法鉴定结果, 露湿漆斑菌是引起瑞典常春藤漆斑病的致病菌, 露湿漆斑菌为该寄主上的真菌新病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对Pilidium concavum(Desm.)Hohn.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丝生长量,用血球计数板法测量产孢量。结果表明:该菌在PDA上生长最适,在PYA上产孢最多。在最适培养基上培养,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产孢最适温度为30℃;在pH值6~11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pH值为11产孢最多;光照对菌丝生长、产孢无显著影响;在供试的碳氮源中,菌丝生长及产孢以葡萄糖、酵母膏最适。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广西蓝莓产区叶斑病的致病菌种类,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其产孢细胞,分生孢子的颜色、大小、附属丝等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可致蓝莓叶片产生褐色病斑,边缘有深褐色晕圈,后期产生黑色分生孢子盘。该菌菌落呈白色,背面乳白色至淡黄色,产孢细胞无色透明,圆棒状。分生孢子(21.5~25.8)μm×(5.5~7.5)μm,中间3个色胞同为橄榄色,具2~3根顶端附属丝,长11.4~21.6μm。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是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引起蓝莓叶斑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对新发现的越橘镰孢果腐病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产孢最适培养基为OA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产孢最适温度为21℃;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最佳氮源分别为酵母粉和尿素;pH 5~6适宜菌丝生长,pH 6产孢最佳;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但全光照有利于产孢;菌丝致死温度为51℃(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7℃(10 min)。病菌生长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最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21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病菌对多粘类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咯菌腈、丙环·嘧菌酯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敏感性较高,其EC500.5000 mg·L~(-1)。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咯菌腈和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越橘镰孢菌果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均明显小于对照,防效较好,能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以人参锈腐病病株根部分离的菌株R2为试材,采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叶赤壳科(Nectriaceae),柱孢属(Cylindrocarpon),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该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DA)和察氏培养基(CZA)上生长较快,最适的碳、氮源为蔗糖和尿素,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中性偏酸环境。  相似文献   

8.
从感染病害的卵孢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phanipes)子实体中获得1株真菌CG01,采用平板培养观察该菌的菌落及镜检其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采用ITS、RPB1、RPB2及TEF序列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另外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此外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35℃)对该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是与Cladobotryum paravirescens及C.asterophorum亲缘关系较近的葡枝霉属(Cladobotryum)真菌,病原菌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本研究首次鉴定出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山西省太谷县疑似镰孢刀菌引起的甜瓜果实新病害进行病原菌分离,根据柯赫氏法则明确其致病性。基于形态特征以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转录延伸因子(EF-1α)、组蛋白(Histone 3)和线粒体中核糖体小亚基(mtSSU)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变红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培养基均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温度为20~35℃菌丝生长较快,20~25℃产孢量最大;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和木糖等碳源适合菌丝生长,产孢的最佳碳源为乳糖;病原菌在多种氮源上均能较好生长,产孢的最佳氮源为酵母粉;pH为8时菌丝生长最快,不同pH处理的产孢量间差异不显著;病原菌在全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能较好生长,不同光照条件下产孢量差异不显著;菌丝致死温度为61℃(10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6℃(10 min)。  相似文献   

10.
2014年5月,在海南省乐东县、东方市、三亚市等杧果主产区,发现一种杧果生长期的果实新病害,主要为害果实,对叶片、果柄等也有影响。观察其田间发病情况与症状,并依据科赫法则分离病原菌、培养和回接,结合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使杧果果实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表面开裂突起斑点,有时渗出透明黏液,黏液流经斑点处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合并呈不规则形,病斑未深入果肉。该菌菌落培养初期呈灰白色放射状圆形,后期产生黑褐色素,菌丝变为黑色;培养皿背面颜色由蓝黑色变为黑色。未成熟孢子无色、单胞、近卵形,分生孢子大小为(1.728 6~9.878 5)μm×(1.593 7~6.650 2)μm;成熟孢子暗褐色、双胞,大小为(9.523 5~14.446 2)μm×(2.213 7~6.155 5)μm;分生孢子器扁圆形,产孢体褐色。将其rDNA-28S和rDNA-ITS序列经BLAST搜索比对,结合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Botryosphaeriaceae科Lasiodiplodiasp.。该病原菌致杧果生长期病害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大樱桃褐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腐病在辽宁大樱桃产区严重发生,对大樱桃褐腐病菌(Monilia fructigena)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从温度、光照、pH以及营养条件几方面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樱桃褐腐病菌菌丝在PSA培养基、25℃、pH 6.0及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产孢最佳条件为PDA、木糖、NH4H2PO4、25℃、pH 6.0;分生孢子在可溶性淀粉、NH4H2PO4、25℃、pH 7.0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病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6℃、10 min。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重庆市巫溪县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马铃薯早疫病菌丝有横隔和分支|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分生孢子倒棒状或手雷形,大小为(46.32~156.33)μm×(11.58~28.95)μm,具纵横隔膜。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nali Sorauer)。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但黑暗条件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28 ℃,最适pH值为6|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7~8。营养特性研究表明,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和淀粉都比葡萄糖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其中蔗糖、果糖、乳糖效果较好|甘氨酸和硝态氮能促进菌丝生长,铵态氮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3.
刘波 《吉林蔬菜》2016,(6):42-43
以天女木兰叶斑病病菌为试材,研究不同碳、氮源对天女木兰叶斑病病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合菌丝生长碳源是乳糖与葡萄糖;适合菌丝生长的氮源是硝酸铵;最适合孢子萌发的碳源是葡萄糖;适合孢子萌发的氮源是硝酸铵;25益适宜菌丝的生长,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是20~25益;全光适宜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适合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PH8与PH7。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在中国辽宁省设施栽培辣椒上首次发现的新病害辣椒叶斑病,鉴定其致病菌为尖孢枝 孢(Cladosporium oxysporum)。对该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测定:病菌 菌丝生长以V8 汁培养基为最适;能有效利用多种糖和氮源,分别以山梨醇和麦芽浸膏最佳;菌丝适宜生 长温度为20 ~ 25 ℃;最适pH 6 ~ 8;光照可促进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77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适 宜温度为20 ~ 30 ℃;最适pH 7;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8 ℃。  相似文献   

15.
茯苓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茯苓菌株在不同碳源、氮源、pH、温度、含水量等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试的8种碳源、6种氮源中,最适碳源是蔗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4℃~30℃,最适温度为28℃;培养基的适宜初始pH为3~6,最适pH为3;培养基的适宜含水量为55%~60%,最适含水量为55%。  相似文献   

16.
荸荠秆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湖北地区荸荠秆枯病的发生规律,研究了其对不同理化环境和营养条件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荸荠秆枯病菌( 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菌丝最适宜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B)中生长,最适宜在绿豆汁培养基(MBA)上产孢.p...  相似文献   

17.
高晋  曾桂萍  宋莉莎  赵致  李忠 《园艺学报》2020,47(1):169-178
为明确在贵州发现的萱草(Hemerocallis fulva)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利用形态学及ITS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萱草叶斑病病原菌菌株(编号为XCS369)的菌丝为灰白色、绒毛状,菌落中心隆起呈灰褐色,背面橄榄绿色,培养15 d表面可产生白色孢子粉;分生孢子光滑,无色,椭圆至长椭圆形。在以ITS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XCS369与古巴炭角菌(Xylaria cubensis)聚于一支,且支持率达99%,结合形态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古巴炭角菌。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 ~ 28 ℃,最适pH 7,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碳源麦芽糖、氮源酵母浸粉的利用最高,菌丝生长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梨黑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王宏  常有宏  陈志谊 《果树学报》2006,23(2):247-251
对梨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PSA平板上培养,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以及菌落厚度有显著不同。病原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适宜生长相对湿度为50%~100%,最适生长相对湿度为98%~100%,孢子萌发必须具备相对湿度98%以上的高湿条件,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病原菌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为4~12,最适生长pH值为7~8,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8,病原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的pH值会发生改变。该病原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硫酸胺和氯化胺会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9.
2018年在北京通州试验基地的一温室内发生一种甜瓜新症状病害,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该病害,采集典型发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测定其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法鉴定该病原菌种类,并测定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melonis。该病原菌在查彼克培养基(Czapek)上生长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比较适合的碳源为甘露醇、麦芽糖和葡萄糖,比较适合的氮源为酵母浸膏。该病原菌对光照不敏感,菌丝致死温度为68℃下10 min。通过分析病害的发生特点,推测这种病害初侵染源可能是种子携带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危害白兰瓜果腐病的镰刀菌经鉴定为砖红镰孢(Fusarium lateritium Nees)。碳、氮源对产孢量的影响较大,以乳糖、氯化铵产孢最好,棉子糖、甘氨酸不利于产孢。F.lateritium在pH4.98-9.18均能产孢,但以pH6.24产孢最多。在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种类的组合试验中,F.lateritium产生孢子的最佳条件为:植物组织(配方2:muskmclon seed 50g,agar 20g,distil water 1000mL)培养基,紫外光处理2h后于20-25℃暗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