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籼稻优质品种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32个细长粒形丝苗型的华南地区早籼稻优质品种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分为5个类群。类群间差异比类群内大,水稻品质育种杂交亲本选配应在类群间进行。但在改良品种1—2个性状时,亲本之一符合育种目标,另一亲本也可不一定选用遗传距离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花生35个品种的主成分分析及遗传距离测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各品种的主要成分值判断其表现特点,并从主成分值中选出最佳组合,进而选出综合性状比较理想的亲本。按遗传距离将参试品种划为8个类群,这些类群有以类型为界的明显趋势,但是遗传差异的大小则不完全依赖于类型之间。在不同的类群间进行亲本选配,可以提高育种效果,遗传距离则可以作为亲本选配的一个较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高粱主要杂交亲本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18个高粱品种(品系)、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距离测定和聚类分析,并对部分亲本间遗传距离与其杂种优势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是评价品种(品系)综合性状优劣,鉴定优良种质的有效方法。在对亲本聚类时,将供试材料分为8个类群。分类结果和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实践基本吻合。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正相关不显著,而中亲值与杂种优势相关极显著。因此,在选配亲本时,应根据性状表现,计算主成分值进行综合评定后,再依遗传距离的大小来选配。  相似文献   

4.
小麦亲本材料的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多元分析法,对46个小麦亲本材料的6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距离的测定。通过对亲本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初选了18个性状较好的亲本材料,根据材料间遗传距离大小,将所研究的亲本材料划分为9个类群。提出遗传距离可以作为小麦杂交亲本选配的可靠依据。亲本选配应在类间距离大于平均类间距离的类群间进行。同时,应考虑所研究的数量性状以外的其它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5.
由于育种目标涉及性状较多,不能仅仅根据单一性状来判断亲本的差异,为此遗传育种工作者希望能找到某种可靠的方法来测定亲本间综合性状差异的大小并依此将亲本聚类分组,通过一系列的杂交配合力分析,检验不同类群间或类群内品种间杂交结果,分析其杂种后代的表现及分离情况,从而能得到有关亲本选配及亲子关系方面更多的有用信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提供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有效方法。关于谷子多元分析的研究报道还不多见,本研究用多元遗传分析测定了50个谷子品种的遗传差异,进行了聚类分析,聚为13种,选出了娄选丰、长农18号等18个较好的品种,试图为谷子杂交育种选配亲本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啤洒大麦亲本材料的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0个大麦原始材料的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距离的测定。通过对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初选了13个性状较好的亲本材料,根据材料间遗传距离大小,将50个材料分为9个类群。提出遗传距离可以作为大麦杂交亲本选配的依据是,亲本选配应当在类间距离大于平均类间距离的类群间进行,同时,也应考虑7个数量性状以外的其它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元分析法测定亲本间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亲本间遗传距离大于类群间平均遗传距离结合选配杂交亲本的常规原则,选择亲本配制杂交组合,所得结果与夏谷育种的实践基本相符合。故从亲本分类入手,研究亲本选配方法,可增强对杂种后代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8.
草莓品种的遗传距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50个草莓品种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测定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并加以聚类。根据主成分值初选出12个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以遗传距离大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将50个品种归为7个类群,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类群内,可作为草莓育种过程中亲本选配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玉米自交系主成分分析及遗传距离测定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生产上常用的24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遗传距离测定,将供试自交系划分为5个类群。亲本选配可以在不同类群间进行,分类结果和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实践基本相吻合。地理来源亲缘关系的远缘并不能确切地反映出遗传差异的远缘,因此,遗传距离可能是预测玉米杂种优势和亲本选配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产量、生育期,植株形态等方面19个性状,对15个常用亲本进行遗传距离的测定,划分了类群.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4个组合F_2代性状的研究,着重讨论了遗传距离与F_2代性状的变异关系.结果表明:1.亲本遗传距离与F_2代某些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另一些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相关不显著.2.亲本遗传距离与F_2代性状的均值无明显关系.文中指出:遗传距离能够指导亲本的选配.但在杂交育种中,应考虑育种方向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性状进行遗传距离的测定,根据遗传距离的大小,结合亲本的综合表现选配亲本.  相似文献   

11.
水稻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的宽窄及品种间遗传距离的大小是品种能否在当地有效推广种植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水稻杂交育种中选配亲本的基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常用来测定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了解亲本间的遗传距离。试验以宁夏引黄灌区历年主栽或新选育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考查了20个水稻品种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对均达显著和极显著差异的12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由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并计算各类群主要性状的平均值,得出各类群品种的分类特点。结果表明:20个水稻品种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可归结为5个主成分,经聚类分析,可将20个水稻品种选定合适的阈值后划分为4个类群,表现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并且宁夏水稻品种主要集中在第4类群。因此,在确定水稻育种杂交亲本选配时,要综合考虑主成分互补,且要在类群间进行,并结合米质的选择,则有望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但改良品种个别性状时,亲本之一符合育种目标,另一亲本也可选用遗传距离不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育种中,合理选配亲本是选育强优组合的重要关键.育种实践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杂交亲本的遗传差异愈大,杂种优势就愈强.那么,怎样来鉴定不同品种(系)之间的遗传差异呢? 这是当前育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用多元分析的数学方法,结合遗传学、育种学的基本规律,分别测定籼稻亲本间和粳稻亲本间有关性状(数量性状及质量性状)的空间距离,再根据空间距离的大小对亲本进行分类,从而确定优良的杂交亲本组合,并通过被研究的品种资源的基因库的分析估计,预测育种方向及强优组合的表现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茄子亲本间数量性状遗传距离及其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利用16个茄子亲本的试验数据,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测定了亲本间遗传距离,并以最短距离法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将亲本按D=6的距离分成5个类群比较合理。在配制杂交组合时,就尽量在类群间选配亲本,且两亲本间遗传距离D应大于D=12.05。研究还提出了综合评价茄子亲本的主成分指标,并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8个亲本。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距离分析及类群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对黑龙江有代表性的12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GriffingⅡ双列杂交;依据13个调查性状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玉米自交系可分为6个类群;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大小与其表型性状、地理差异、亲缘关系并无必然联系;进行杂交育种时,亲本的选配和杂种优势的预测可以亲本间遗传距离大小作为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毛豆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采用 17个品种的资源材料 ,对农艺性状进行研究。根据主成分分析 ,从 10个特征根中选出前 5个较大的特征根进行评价 ;通过聚类分析将全部供试材料分成 4个类群 ,各类群间存在着性状的差异。亲本选配应在类群间根据主成分的互补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为直观地揭示苦荞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和类群农艺性状特点、并发掘其中的良好资源、避免杂交育种过程中选配亲本的盲目性,对来自全国11个荞麦育种单位的45个苦荞品种(系)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将6个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3%。采用聚类分析,将45个苦荞品种(系)在2.76水平上聚为4大类:髙秆、中产、小粒型;中秆、高产、大粒型;中秆、低产、小粒型和髙秆、中产、中粒型。其中第2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是良好的品种或良好的育种材料。苦荞品种(系)间遗传差异与原产地和地理距离无任何必然的联系,杂交育种选配亲本时,除考虑性状互补、地理距离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其遗传差异(不同类群)。  相似文献   

17.
为了直观地揭示苦荞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和类群农艺性状特点,并发掘其中的良好资源,避免杂交育种过程中选配亲本的盲目性。对来自全国11个荞麦育种单位的45个苦荞品种(系)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将6个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3%。采用聚类分析,将45个苦荞品种(系)在2.76水平上聚为4大类:髙秆、中产、小粒型;中秆、高产、大粒型;中秆、低产、小粒型和髙秆、中产、中粒型。其中第2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是良好的品种或良好的育种材料。苦荞品种(系)间遗传差异与原产地和地理距离无任何必然的联系,杂交育种选配亲本时,除考虑性状互补、地理距离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其遗传差异(不同类群)。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山东省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推广的优良品种及其亲本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时期杂交组合的选配特点。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杂交育成品种的亲本都是选自不同的类群。近期品种一般是多个性状的改良指数较大,品种综合性状显著改善,综合改良指数 CI 值逐渐提高。杂交亲本间遗传距离 D~2与育成品种的 CI 值呈二次曲线关系,(?)=-3.7801X~2+55.5907X-165.1575。  相似文献   

19.
家蚕品种数量性状的遗传差异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运用多元分析方法,测定品种间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并以此作为预测一代杂种杂交优势的综合指标,已在农作物的杂交育种中受到广泛的重视。徐静斐等(1981)曾报道了水稻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大小与杂种优势的强弱具有一致性,可以把遗传距离作为衡量两亲本遗传差异的一个遗传参数。毛盛贤(1979)在对50个冬小麦品种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后指出:杂交亲本不应在类群内而应在类群间选择。然而遗传距离在家蚕方面研究甚少,国内外报道极为少见,仅浙江蚕研所电子计算机组(1984)有过介绍。他们所考察的性状侧重于茧丝质性状,并将性状分组进行分析,一些结果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对来源于不同亲本组合的13个大豆新品系产量相关性状和遗传距离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区域性大豆生产中品种更新、筛选和亲本选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各产量相关性状以及各品系综合主成分值的大小与产量高低的关系;根据品系间的遗传距离,通过聚类分析将13个品系分为4类,结果表明亲本来源与遗传距离没有必然联系。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根据育种目标确定各个主成分值的大小;在评价品种间遗传差异时,应根据育种过程中对品种的选择方向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