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对枯黄萎病的抗性鉴定及病害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50份陆地棉新品系(品种)进行了抗枯萎病(Fusarium vasinfectum)或抗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鉴定,并从中选择10个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各级病株所造成的籽棉产量损失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有4个品系抗枯萎病,占抗枯萎病鉴定材料(40份)的10.0%;耐病27个,占67.5%;感病9个,占22.5  相似文献   

2.
不同黄瓜材料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危害我国黄瓜的优势枯萎病生理小种4为供试菌源,运用室内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病圃检测2种方法对43份黄瓜材料进行了枯萎病的抗性评价,苗期接种筛选出抗病材料7份,中抗材料16份,感病和高感材料20份。其中抗(含中抗)材料占53.5%,感病材料占46.5%。欧洲血缘的抗病(中抗以上)材料占39.5%;华北和日本血缘的抗和中抗材料占13.9%。成株期田间病圃的鉴定结果与苗期接种基本一致,符合率达86.7%。说明苗期接种结果准确,接种方法可靠。同时还表明了黄瓜种质资源中蕴藏着对改良枯萎病抗性有利用价值的基因资源,其中欧洲黄瓜抗源较丰富,华北和日本类型的黄瓜枯萎病抗源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3.
转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彩色棉新品系抗枯黄萎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Gastrodia Antifargal Protein,GAFP)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天然彩色棉主栽品种和高代系,转化后代经卡那霉素初筛、分子检测、综合农艺性状选择,获得整合了GAFP的彩色棉花新品系。对其进行了室内抗枯萎病性鉴定和田间人工病圃抗黄萎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彩B5—8相对病指4.93,为高抗枯萎病类型,彩B5—3相对病指7.75、彩B5—9相对病指8.09,为抗枯萎病类型;彩B5—7枯萎病、黄萎病相对病指分别为9.95和19.13,既抗枯萎病又抗黄萎病,是一个兼抗类型,彩B5—2相对病指19.69为抗黄萎病类型。  相似文献   

4.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常常给黄瓜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甚至毁灭性的损失。从感病品系‘早二N’上分离纯化得到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及其间隔区DNA的相似性鉴定了病原菌的属性,发现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相似性为99%。回接试验进一步确证了分离得到的枯萎病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以灌根方式对70个黄瓜自交系(含两个对照品系)接种此病原菌,通过调查接种后的病情指数分析不同黄瓜品系对枯萎病的抗感差异。结果表明:共有26个品系隶属抗病等级、42个品系隶属感病等级。其中'日节成'对枯萎病的抗性最强,‘Superina’抗性最弱。这一结果为今后选择抗感亲本研究黄瓜枯萎病抗性遗传机制及分离鉴定抗性基因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5.
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Gastrodia Antifargal Protein ,GAFP)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天然彩色棉主栽品种和高代系,转化后代经卡那霉素初筛、分子检测、综合农艺性状选择,获得整合了GAFP的彩色棉花新品系.对其进行了室内抗枯萎病性鉴定和田间人工病圃抗黄萎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彩B5-8相对病指4.93,为高抗枯萎病类型,彩B5-3相对病指7.75、彩B5-9相对病指8.09,为抗枯萎病类型;彩B5-7枯萎病、黄萎病相对病指分别为9.95和19.13,既抗枯萎病又抗黄萎病,是一个兼抗类型,彩B5-2相对病指19.69为抗黄萎病类型.  相似文献   

6.
棉花抗黄萎病新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棉黄萎病菌系及枯萎病菌系,对新种质川737、川2802进行病圃抗性鉴定及不同区域的抗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川737、川2802对我国棉黄萎病三大生理型11个不同菌系的抗性均好,又抗落叶型棉黄萎病,并高抗棉与枯萎病,是我国抗棉黄萎病多菌系,且高抗枯萎病的新抗源种质,在棉花抗病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和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90年代参试品种抗病性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河区试、长江抗病区试、麦套棉区试和夏棉区试三轮试验的60个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而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水平较低。90年代以来参试品种的抗病性发展趋势为抗枯萎病性在达到较高水平后趋于稳定;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为上升趋势。不同熟性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表现为早熟棉品种的抗枯、黄萎病性和兼抗性均优于中熟棉品种。来自黄河流域棉区参试品种的抗病性明显优于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参试品种。  相似文献   

8.
新疆自然病圃棉花抗黄萎病性鉴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人工接菌诱发的病圃,鉴定棉花种质资源的抗黄萎病性,为全疆选育的新品系进行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对1998~2006年9年中南北疆棉花新品系(包括引进品种)的抗黄萎病性鉴定工作做一总结.前两年为建立病圃的准备阶段,2000年正式进行棉花品系的抗病性鉴定,通过连续7年的病圃小区试验,先后鉴定棉花种质材料累计328份,经比较其中达到高抗的材料占3.3%,抗病和耐病的材料分别占13.1%和22.6%,感病品系占61.8%.  相似文献   

9.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以抗落叶型黄萎病棉花品系常抗棉,耐黄萎病品系中5173、河北抗黄、山东抗黄及感病品种TM 1、军棉1号、新陆早1号、感病1号8个材料进行8×8半双列杂交,对亲本及F1的黄萎病株率及病情指数等主要性状进行了研究,采用MINQUE(1)法估算方差分量,采用AUP法预测遗传效应值。遗传估算方差结果表明,在病圃人工接菌条件下,品种平均病指及收获期剖秆病指均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遗传力分析表明,黄萎病的广义和狭义遗传率均达极显著。基因效应预测值表明,抗及耐黄萎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协方差分析表明,表示黄萎病抗性两个性状(成株期平均病指及收获期剖秆病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而黄萎病与产量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新疆审定棉花品种枯黄萎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5年来新疆审定通过的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抗枯、黄萎病鉴定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我区新审定棉花品种抗枯萎病性较强,近84%的品种鉴定达到抗病标准,仅4%的品种鉴定感病;而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较弱,有28%的品种鉴定抗病,32%的品种鉴定感病.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亚麻种质对派斯莫病的抗性差异,采用菌土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统计分析各种质的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对20个亚麻品种(系)进行派斯莫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根据病情指数将20个亚麻品种(系)的派斯莫抗性分为抗病、中感、感病和高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但整体抗性较差,无免疫品种(系);有7个抗病品系,分别为H2012-1、ZY03001-2-4、Y0310-7-3、ZY03119-2-12、ZY06175-10-15、01059-1-6-2、9804-38,占供试种质总数的35%;中感、感病和高感品种(系)分别为9、2、2份,共占供试种质总数的65%,因此,H2012-1、ZY03001-2-4等7个抗性较强的品系可作为亚麻抗派斯莫病育种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摘 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灰斑病情况,本研究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大豆灰斑病病圃内,采用孢子悬浮液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在大豆R 3 ~R 4 阶段对黑龙江省2019年新育成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抗大豆灰斑病鉴定筛选研究,为抗病品种的审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鉴定出18份高抗大豆灰斑病的品系,占供试材料的2.7%;抗病材料100份,占供试材料的15%;中抗材料458份,占供试材料的68.9%;感病和高感材料占供试材料的13.4%。结果表明特用豆的抗病材料比例明显低于普通品种。  相似文献   

13.
抗黄萎病新品系中植棉KV-3抗性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自育高抗黄萎病陆地棉新品系中植棉KV-3作亲本,高感黄萎病品系KV9-1作母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对6个世代群体(P1、P2、F1、BC1、BC2和F2)在北京田间人工病圃进行抗性分离鉴定,研究其抗黄萎病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高抗黄萎病品种中植棉KV-3对黄萎病菌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和2对加性基因控制,且加性基因起主要作用。当2个加性基因都存在时,植株表现出抗病,当只有1个加性基因存在时,植株表现出耐病,当不存在加性基因时,植株表现出感病。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棉抗黄萎病鉴定及黄萎病发生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研究了国内外45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的黄萎病抗病性,结果表明,以相对抗性指数(IR)划分抗性类型,抗病品种(系)占6.7%,耐病品种(系)占51.1%,感病品种(系)占42.2%。美国引进品种(系)比国内自育品种(系)的抗病性稍差。棉花黄萎病菌在不同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上的侵染、扩展规律有较大差异,可分为5类。不同品种(系)的抗病特性不同,可分为3大类。此外,筛选出抗虫棉抗病性鉴定的对照品系—J103。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培育的抗黄萎病新种质BD18,经6年北京人工黄萎病圃和8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8个单位27次抗黄萎病鉴定,平均病指11.65,属抗病类型,接近高抗水平;高抗枯萎病,中抗棉蚜,早熟不早衰。经8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6个单位作抗病亲本利用,已育出一批抗黄萎病性能好的材料和新品系。  相似文献   

16.
莫桑比克 60个腰果品系对腰果白粉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莫桑比克腰果品系对白粉病的抗性,筛选出对白粉病具有抗性的腰果品系.在莫桑比克楠普拉省,调查了白粉病在60个腰果品系果实上的为害状况.结果显示,同一条件下,各腰果品系坚果上的白粉病为害程度差异很大.其中,品系AC34和4.2VM受白粉病的为害程度最低,其次为AZA 17/79、B4、H1和M96-2.3VM,其余品系的坚果为害率和为害指数相对较高.根据笔者调查中腰果对白粉病抗性的评价标准,60个腰果品系中,分别有高抗品系6个、抗性品系1个、中抗品系9个、感病品系21个、高感品系23个.感病品系和高感品系共占调查总数的73.3%,说明莫桑比克推广种植的腰果品系对白粉病抗性普遍较差.  相似文献   

17.
为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强致病力资源菌株,分析新疆主要产棉区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菌系变异和致病力分化情况,探究菌株的抗病水平。本研究从新疆南、北疆植棉区共采集35株棉花黄萎病病杆,经分离纯化、形态鉴定及菌落观察,筛选出1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NH1作为供试菌株。采用鉴别寄主法,检测发现NH1菌株对20个不同抗性的寄主品种均有表现不同程度的致病力。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参与鉴别寄主的20个品种材料中未出现免疫或高抗的材料,表现抗病的材料有5个,占鉴定材料的25%;感病品种11个,占鉴定材料的55%;耐病的材料4个,占鉴定材料的20%。根据病情指数进行划分,NH1菌株的相对病情指数为37.1,大于30.1,生理型鉴定为1号生理小种,PCR鉴定为落叶型。结果表明,NH1菌株为生理型1型的强致病力落叶型菌株,可作为新的强致病力菌,对提升棉花黄萎病的统防统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GO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转葡萄糖氧化酶(GO)基因棉株系B99261(IV、Ⅷ代)和B99267(Ⅷ、Ⅳ代)与受体新陆早7号及耐黄萎病对照中棉所12农艺性状及抗病性比较。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株型变矮,果柄变长,单株成铃数和纤维品质有明显提高。B99261对苗期炭疽病、立枯病及铃疫病抗性有显著提高,但不抗红腐病;B99267对棉铃疫病抗性也显著增强。这两个品系对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第四代B99261.抗黄萎病性能最好,达到抗病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甘蔗新品种(系)苗期白条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白条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引起的甘蔗白条病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选用抗病品种是甘蔗白条病防控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为明确国内甘蔗新品种(系)对白条病菌的抗性水平,本研究选用抗白条病品种LCP85-384和感白条病品种新台糖20号为对照种,对我国各育种单位新选育的49个甘蔗新品种(系)进行苗期人工接种抗白条病鉴定。研究结果显示,从白条病菌Xa-FJ1菌液接种后第7天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甘蔗品种白条病病情指数不断提高,到接种后21~28 d时,各品系的病情指数进入平稳增长时期。对接种后的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叶片总DNA的提取,利用甘蔗白条病菌特异性引物XAF1/XAR1进行PCR检测和鉴定,结果证实白条病菌Xa-FJ1通过人工接种方式成功侵染供试材料。基于病情指数评价甘蔗抗病性水平,将51份供试材料划分为抗、中抗、感、高感4个不同抗病等级。抗病至中抗水平的品种(系)有19份,占37.3%,其中抗病等级只有3份,分别为粤甘50、福农09-7111和中蔗10号;感病至高感水平的品种(系)有32份,占62.7%。上述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参试国内新选育的甘蔗品种(系)苗期对白条病的抗性水平没有达到高抗的品种(系),建议加强甘蔗白条病抗病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病圃筛选鉴定、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三者相结合来研究棉花通过病圃筛选由高感品种过渡到抗病品系的过程中,其抗性变化的生化机理。结果表明:高度感病材料的抗性可以通过定向选择使其抗枯萎性能不断增强,随着抗枯萎病性能的提高,接菌后,各材料中过氧化物酶活性也随着增强,在48h~72h时可以达到峰值,并且抗性不同的材料对病原物侵入的敏感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