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对我省6个地区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在分离的107份标样中,镰月菌分离频率为65.4%,其中串珠镰刀菌分离频率为30.8%,致病力为62.5%;腐霉菌分离频率为30.8%,致病力达100%,重分离仍能得到原菌株。根据柯赫氏法则,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为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玉米穗腐病病原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山西省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山西省晋城市和太谷县的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从采集的玉米穗腐病病样中共分离到53个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其中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的分离频率为46.7%,属优势种群。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轮枝镰孢菌与禾谷镰孢菌为山西省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且两者复合侵染对玉米造成的为害最严重。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控制该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玉米穗腐、粒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玉米果穗或籽粒霉烂的总称。玉米穗腐、粒腐病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端孢菌等近20种霉菌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玉米茎腐病危害损失及优势病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1982年以来吉林省玉米茎腐病发生、损失情况以及优势病原菌种类的研究结果。玉米茎腐病在吉林省玉米自交系、杂交种以及农家品种上均有发生,发生时期、发生程度不同,产量损失也不同,据此可估计某品种在当地的产量损失。在分离到的真菌中,以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crmat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作用最强,因此认为上述三种菌为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玉米穗腐病日趋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在10%~40%之间,重病年份1998年高达75%.分离鉴定出7个属的病原真菌,它们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ruiliforme)、木霉菌(Trichoderma sp.)、离蠕孢菌(Bipolaris sp.)、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青霉菌(Penicillum sp.)、黄曲霉(Aspergillus flaus)、黑曲霉(A.niger)和毛霉菌(Mucor sp.);其中串珠镰刀菌是优势病原菌,分离频率高达39.1%.分别采用牙签法、注射法和花丝喷雾法时玉米果穗人工接种串珠镰刀菌,结果以注射法的发病率适中且操作简便易于控制.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品种对镰刀菌穗腐的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双牙签法将玉米穗腐病病原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孢菌混合物接种到50份玉米杂交种上,对其进行抗穗腐病鉴定,筛选出高抗(HR)玉米杂交种2份,抗病(R)玉米杂交种31份。  相似文献   

7.
从本院高赖氨酸玉米育种试验的自交系和杂交组合的发病果穗中分离并鉴定了84个带菌标样,鉴定结果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出现的频率最高,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nm)次之,其它菌依次是色二孢菌(Diploiamayais)、长蠕孢菌(Helminthasporum mayais)球二孢菌(Botryodiloaiatheobromae)。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杂菌,通过对两种镰刀菌的致病力测定,亦属串珠镰刀菌最强。初步确认,该菌是引致本地区高赖氨酸玉米穗、粒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用该菌在10个杂交组合的王米上进行四期接种、不同组合间感病性差异显著,证明可以通过杂交育种,筛选出抗穗、粒腐病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玉米镰刀菌性穗腐及其抗病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999年连续对四川6个不同玉米生态区玉米穗腐病进行调查,发病率分别为75%和26 8%。年度波动明显。在发病果穗中镰刀菌性穗病最重要,占57 6%,而其中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穗腐和禾谷镰刀菌穗腐(F.graminearum)分别为41 7%和15 9%。除此之外,木霉(Trichodermaspp.)和离蠕孢菌(Bipolarissp.)引起的穗病占据相当比例,分别占病果穗的21 1%和8 8%。用不同方法接种串珠镰刀菌用于抗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注射法能较好地诱发病害,接种量容易控制,适宜用作玉米镰刀菌性穗腐抗性测定。用注射法对10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玉米进行抗性测定,结果没有发现免疫材料,但对两种镰刀菌性穗腐的抗病性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从凤阳县不同的玉米种植区采集玉米茎基腐病病株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凤阳的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串珠镰孢菌(Fusarium.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孢菌(Fusarium.axysporum)、层出镰孢菌(Fusarium.proliferatum)和木贼镰孢菌(Fusarium.equiseti),其中,禾谷镰孢菌的分离频率最高,达47.05%,串珠镰孢菌次之,达26.47%。通过菌丝生长速度和致病性测定得出禾谷镰孢菌菌株QF12的致病性较强;品种抗性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新种质(自交系)HZC15083、HZC15109、HZC15115、HZC15117和HZC15126达到中抗水平,13个新种质(自交系)为高感品种,1个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穗腐、粒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各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蔓延快,危害严重,造成玉米降质减产。玉米穗腐、粒腐病为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端孢菌等近20种霉菌侵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镰刀菌在生长过程中还产生有毒代谢物,若用染病的玉米作食品或饲料,易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一、发病症状主要在果穗和子粒上发病,被害果  相似文献   

11.
玉米穗,茎腐病病原学相互关系及发病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玉米穗、茎腐病病原学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其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菌和串珠镰抱菌均可交互侵染引起这两种病害,并且能从植株的外侧和内部由基部向穗部传染,初步证实引起穗腐病的镰孢菌是来自茎腐病的镰孢菌。穗、茎腐病的发病条件试验结果显示,玉米茎腐病与玉米品种的抗性、生育期、种植密度、地势、降水和施肥等的关系极为密切,而玉米穗腐病与玉米品种的抗性、土壤类型、种植形式和螟害的关系密切。通过施用钾肥和防治玉米螟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安徽凤阳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凤阳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在凤阳玉米种植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与纯化,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得到的56株病原菌分别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多变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和青霉菌(Penicillium spp.),其分离频率分别为44.64%、21.42%、14.29%、14.29%和5.36%。禾谷镰孢菌Fg21菌丝生长温度为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7.0;尖孢镰孢菌Fa09菌丝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0;串珠镰孢菌Fv03菌丝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10.0;碳源对镰孢菌菌株营养生长影响相对稳定,而氮源对其营养生长影响的变幅较大。[结论]试验结果为玉米穗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和茎腐病侵染规律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温室内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接种、植株体内病菌的系统分离和田间自然病圃内植株体外病原菌的捕捉和致病性测定,明确了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和茎腐病侵染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串珠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均能沿植株体内向上扩展,串珠镰孢菌能够扩展到穗部籽粒,但当年未能引起穗腐症状,禾谷镰孢菌难以扩展到穗部。体外气流传播是两种镰孢菌引起穗腐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玉米穗腐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四川省玉米穗腐病日趋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在10%-40%之间,重病年份1998年高达75%。分离鉴定出7个属的病原真菌,它们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木霉菌(Trichoderma sp.)、离蠕孢菌(Bipolaris sp.)、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黄曲霉素(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niger)和毛霉菌(Mucor sp.);其中串珠镰刀菌,结果以注射法的发病率适中且操作简便易于控制,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品种对镰刀菌穗腐的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种质资源的抗穗腐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抗玉米穗腐病的种质资源。[方法]采用牙签法接种串珠镰刀菌,对54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抗穗腐病鉴定。[结果]筛选出高抗(HR)自交系3份、抗病(R)玉米自交系5份。不同来源的材料抗病性有较大差异:海92-1的选系抗性较差,大多属于高感材料;热带亚热带玉米改良自交系抗性较好。[结论]为有效开展玉米抗穗腐病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玉米茎腐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年来,玉米茎腐病在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已成为玉米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生在灌浆期,表现整株青枯死亡,茎杆腐烂,倒伏。因此病造成的损失平均为15—20%。经分离鉴定,病原菌为 Fusarin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和 F.bulbigenum,而且后者的致病力强于前者。本文还报道了玉米杂交种对茎腐病的抗性测定,证明杂交种间的抗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玉米穗粒腐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玉米穗粒腐病的病原菌、发病症状类型、成因及抗病基因定位等角度介绍了玉米穗粒腐病的抗性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进一步开展玉米穗粒腐病抗性研究的策略,为玉米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嘉峪关市新城镇洋葱干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嘉峪关市新城镇中沟2队、中沟6队、新城4队、新城8队及长城2队的洋葱干腐病植株病原进行了分离,共获得89株镰刀菌单孢株系.依据Booth和Burgess分类系统,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其中尖孢镰刀菌所占比例最大,为69.66%,茄病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21.99%和8.35%.室内平皿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都有致病性,病情指数依次为60.2、20.4和20.1,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能力最强,是引起洋葱干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而茄病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作为洋葱干腐病病原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花滴注方法和注射法交互接种,分别对8株分离自小麦赤霉病穗和11株分离自玉米茎基腐病茎的禾谷镰孢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够成功交互侵染小麦和玉米,二者致病能力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都是土传病害,染病作物病残体会造成跨寄主侵染,在小麦玉米轮作区两种病害可能会出现日渐严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