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宁夏河段水污染日趋严重。已处于V类水,保护黄河水资源和水环境是当务之急。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排污量急剧增大,且多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排水沟入黄。为有效遏制黄河水体严重污染趋势,应严格控制达标排放,及早建成银川、石嘴山等市污水处理厂,以减轻黄河宁夏河段的水质污染。  相似文献   

2.
核桃是青海省黄河沿岸唯一一种有价值的木本油料品种,通过了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的陈述,建议在适生地大力发展核桃造林。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甘肃省境内黄河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并从多角度提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中卫南长滩进入宁夏境内,纵贯宁夏平原,由黄河冲积而成的银川平原是宁夏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来水量及水质明显下降,在黄河两岸营造护岸林可以有效提高两岸植被,减轻泥沙输入量,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有效治理黄河。因此,探讨这道绿色生态屏障工程的设计、实施措施和建成管理将对今后营造黄河护岸林树种的选择、施工与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齐河县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可耕地控制的严格,沿黄砖厂、施工工地以及个人向齐河黄河河务局提出的取土申请逐年增多。黄河河道取土,根据《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规定,必须服从河道整治规划。取土行为不规范,将影响黄河防洪安全。少数砖厂、建设项目工地,在暴利的驱使下,无视国家有关规定和黄河防洪安全,顶风偷取,尤其在冬季农闲季节,部分河滩以及金堤非法取土现象严重。面对此种形势,黄河河道主管部门采取何种措施,通过何种有效途径、才能使黄河取土"规范有序、防洪保障有力,经济管理双丰收",最终实现"依法、科学、有序"的管理目标。在此,仅提出以下几种途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灌溉农业的发展对黄河水量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黄河流域一些主要站点近几十年来的水质、水文数据的分析研究,从灌溉农业的发展和水库修建等方面探讨了这些人类活动对黄河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分析认为,农业用水量的急剧上升是导致下游水量减少和断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黄河水总离子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水库的修建也加剧了黄河水质的“浓化趋势”。因此推行节水农业,加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一定要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进一步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地处中原腹地、拥有天下粮仓美誉的农业大省河南而言,如何将乡村振兴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有机融合起来,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本文对比学习欧美国家对于大河流域文明传承与保护的举措,探究在当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中河南应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并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  相似文献   

8.
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黄河文化引领育人。基于农职教赋能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困境问题,围绕构建“爱农、强农、兴农”的农职教育人体系,提出了以黄河文化为引擎,实施“校村合作、项目带动”模式,探索了农业职业教育赋能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文化引领、双融驱动、协同创新。以期为山东省内外黄河流域生态文化振兴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2603a有史记载以来黄河河道变迁和春秋以来东平湖演变历史,本文提出我国中央山系东段碰撞和松弛导致的地势上升和下降是影响黄河河道变迁和东平湖演变的重要因素。山系碰撞上升造成黄河河道向北西迁移,东平湖湿地北漫;山系松弛下降导致黄河河道向东南迁移,东平湖南泛。  相似文献   

10.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南与万荣县毗邻,北依吕梁山与乡宁县接壤,  相似文献   

11.
德州市陵城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属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境内土地平坦,土质条件优越,灌溉便利。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陵城区大力发展农业种植。陵城区是全国农业百强县、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国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县、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国家制种大县。小麦是陵城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积极应用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有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从小麦播种前管理、冬前管理、春季管理、中后期管理等几个方面分别具体阐述小麦绿色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挖掘陵城区小麦增产潜力,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实现“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黄河鲤鱼是我国的淡水名贵鱼类之一, 与淞江鲈鱼、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共誉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黄河鲤鱼是武陟县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养殖面积占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的70%以上, 产量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的64.8%。为推动黄河鲤鱼水产养殖,河南省农业厅水产科学研究院经过多年培育, 选育出了优质黄河鲤鱼新品种———“豫选黄河鲤”, 并在全县建立了河南省黄河鲤鱼良种场, 年繁殖黄河鲤鱼苗种2亿尾左右, 可满足全县黄河鲤鱼养殖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全县黄河鲤鱼养殖的推广与发展。近年来, 各级政府将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下大力气整治水产养殖过程中规范用药问题,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处,包括现在的黄河入海口和1976年改道后的黄河故道入海口,面积15.3027hm^2。它由东营市政府筹建和主管,在保护、科研监测和教育培训方面做出了明显的成绩,但在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方面还停留在规划上,需要进一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本文就拟在这些方面作一些探讨,提出一...  相似文献   

14.
德州黄河位于黄河山东段的中游,流经德州市齐河县,与济南隔河相望,是德州对接济南,济南向德州辐射的前沿和窗口,处于山东省大济南都市圈的重要位置。境内交通便利,308国道、804省道、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等在此形成了便捷的内外部交通网络和路网框架,即将改建的黄河大道和即将建设的济齐黄河公路大桥,使其所处交通区位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然而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严重影响了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黄河汛期灾害防范与水资源利用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最佳管理措施(BMPs)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构建宁夏黄河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方案,为宁夏黄河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分析宁夏黄河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根据BMPs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BMPs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防控方案。【结果】在农户、农村社区、农田、区域4个层面上,构建了工程型与非工程型BMPs相结合的宁夏黄河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结论】构建了基于BMPs的宁夏黄河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防控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最佳管理措施(BMPs)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构建宁夏黄河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方案,为宁夏黄河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分析宁夏黄河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根据BMPs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BMPs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防控方案。【结果】在农户、农村社区、农田、区域4个层面上,构建了工程型与非工程型BMPs相结合的宁夏黄河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结论】构建了基于BMPs的宁夏黄河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防控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以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量化黄河中下游五省区(山西省、内蒙古、山东省、河南省和陕西省)基于消费的水足迹的规模和结构以及与省级的虚拟水贸易,通过近远程视角分析黄河中下游五省区依靠内外部水资源的程度,并通过实例分析虚拟水贸易的空间流动特点。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五省区各部门的用水系数差别较大,其中内蒙古的农业用水系数最高,均高于700 m3/万元;黄河中下游五省区近远程水足迹之比为99∶1,即对内部水资源依赖性较强,对外部水资源依赖性较弱,近程水资源极大地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发展;黄河中下游的水足迹与距离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即距离越大,水足迹流动量越小。五省区的水足迹分别距流出地3.21、68.42、75.18、77.32、19.53 km,其中山西的水足迹距离流出地的平均距离最短,河南的水足迹距离流出地的平均距离最长;在虚拟水近远程贸易中,黄河中下游是虚拟水净流入区,有3 976.6万m3的虚拟水净流入量;山西省和陕西省是虚拟水净流入区,内蒙古、山东和河南三省区是虚拟水净流出区。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黄河中下游五省区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19.
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水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地处黄河上游,黄河贯穿整个宁夏平原,以青铜峡水利枢纽为界,其上游为卫宁平原,下游为银川平原。目前引黄灌区面积达34.3万公顷,是宁夏农业和工业重要的发展中心,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引黄灌区降水稀少,多年平均降水200mm,且时空分布不均,蒸发强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00mm(E601型蒸发器),干旱指数6.0,当地水资源极为贫乏,因此,宁夏平原是唯黄河而生存,唯黄河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旅游形象与区域旅游吸引力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青海黄河上游沿岸旅游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认为,青海黄河上游沿岸发展旅游业优势突出,面临很好的机遇,运用旅游形象设计系统(TDIS),对青海黄河上游水上游览带旅游形象进行了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