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南川金佛山生长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王,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巾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里所说的"巴山峡川"固然包括了今天的南川。它指明了南川的茶树生长历史久远。据1162年的《建  相似文献   

2.
巴山茶痴     
巴山茶痴陕西省作家协会王蓬(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巴山峡川生焉。苍凉的大巴山。这里是陆羽《茶经》开卷提到的地方,这里曾是红旗漫卷西风的革命根据地,这里也是建国以来历年靠国家救济,外地人谁也不愿进去的地方。1968年深秋,一辆卡车在驶往大巴山腹地的...  相似文献   

3.
巴山古道与秦巴茶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宗保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163-165
汉中是早期西北茶马贸易茶的集散地,就近利用秦巴茶叶,无虑长途输运之弊。"巴茶"沿巴山古道至汉中,一直延续到茶马贸易衰落。苛征茶税,忽视技术改进,束缚了秦巴茶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土家茶文化     
王庆松 《农业考古》2005,(4):127-129,149
一、土家人与茶这个自称“毕孜卡”(本地人)的民族,相传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地方。这里峰峦迭翠,江河纵横,众多盆地、丘陵、山地、溪洞错落其间。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8度至30度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山高雾多,土壤富含铁质,适宜茶叶生长。千百年来,茶叶巳成为土家人生活必备饮品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商品。陆羽在《茶经》中说:“荆巴问采叶作饼,叶老者饼以茶膏出之,若饮……”。现代学者也认为:“土家产的茶叶,不仅早已输入中原,且制茶技艺也传给汉人”(1)。而且,茶叶很早就是土家地区向中央王朝的进贡之物。民国《永顺县志》记载:“宋代溪洲即以茶芽入贡”(“溪洲”即今湘西永顺县)。随着国际贸易的交往,土家的茶叶也进入了国际市场。十七世纪初,“五峰、鹤峰、长阳的‘宜红功夫茶’就被输往英国、俄国,鹤峰‘容美’绿茶被誉为‘皇后茶”(2)。和其它许多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土家茶文化逐渐形成。地域和民族色彩浓厚的茶礼茶俗在中国茶文化中独具特色。从做工独特、色香味俱佳的油茶汤、罐罐茶到著名的土家“四道茶”,从土家人婚俗中的“拜茶”礼到激越高亢的茶歇,无不是土家茶文化的别致体现。  相似文献   

5.
湖北五峰县是“五峰茶叶亿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和“天然(有机)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试验基地。作为项目主持人,我在五峰一呆就是六年。从低山到高山,一路上看过不同类型的茶园,品尝过不同品质的茶  相似文献   

6.
茶,本是天地造化之嘉木灵草,所以,"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开篇即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而唐末五代的王敷在《茶酒论》中,也是首先强调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花,"既而又云:"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对茶之自然形态大加赞美.  相似文献   

7.
秦岭巴山陕南茶陕西略阳舒义顺俗话说“茶不过秦岭”。意思是茶只适宜于秦岭以南栽培,秦岭以北由于气候、水土的关系不宜种茶。而地处秦岭南麓和大小巴山的陕南汉中地区的西乡、镇巴和安康地区的紫阳却出好茶,通称陕青。西乡午子仙毫午子山上午子茶,午子仙毫香万家,凡...  相似文献   

8.
朱乃良 《农业考古》2012,(2):129-131
2010年5月22日上午,"陆羽《茶经》问世1230周年纪念大会"在湖州"太湖春天"会议厅举行。与会的茶文化学者沈冬梅、余悦在低声交谈,大意是《茶经》问世应该提前20年,即从780年提前至760年,至今应该是1250周年。当时我就坐在他俩旁边,能听到他们的谈话,但因大会正在进行,不便插嘴参与讨论,会后又各自匆  相似文献   

9.
茶话四题     
长阳评茶;上海广场茶会;老道乐茶;武夷岩茶。  相似文献   

10.
<正>1巴山脆李1.1成果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新品种所有权人:廖明安。1.2成果简介"巴山脆李"来源于当地青脆李实生变异。从1992年发现青脆李变异单株,经20余年观察选育,先后在达州市通川区、达县、宣汉县、万源市、重庆等地引种栽培,表现优良,性状稳定,于2011年12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巴山脆李"(审定编号:川审果树2011 001)。"巴山脆李"树势中庸,树体为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幼树直立性较强,结果后开张,枝条充实细  相似文献   

11.
太白山巴山冷杉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定性分析巴山冷杉林种类组成及生活型港基础上,根据法瑞(Braun—Blanquet)学派概念,以林下植物种类组成作为依据,用定量分类方法将巴山冷杉划分为:杜鹃──巴山冷杉林;藓类──巴山冷杉林;草类──巴山冷杉林;茶 子──巴山冷杉林;忍冬──巴山冷杉林5个类型,分别简述了各类型特点,并对巴山冷杉林更新状况及大小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巴山冷杉林为稳定的异龄林。  相似文献   

12.
"粮经饲统筹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农业发展战略。以长阳永兴生态家庭农场为经营主体,利用当地资源在长阳县贺家坪镇紫台村大力发展以青贮玉米、饲料油菜为主的"粮经饲统筹发展"生产,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创新了生产方式,培育壮大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究‘巴山早’夏季紫色芽叶鲜叶原料加工绿茶的最佳工艺。【方法】选用‘巴山早’夏季紫色芽叶一芽一叶新梢为原料,分别按照炒青卷曲形茶、烘青卷曲形茶、针形茶、兰花形茶和凤形茶工艺加工成绿茶,所制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和内含成分分析。【结果】烘青卷曲形茶内含成分适中、比例恰当,茶多酚含量为18.68%,氨基酸含量最高达3.4%,酚/氨比最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达4.81%,水浸出物含量为41.22%,咖啡碱含量为4.15%,花青素含量最高为4.98 mg/g,叶绿素含量最高达1.47 mg/g,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值最高,感官品质最佳。【结论】烘青卷曲形茶加工工艺是加工‘巴山早’夏季紫色芽叶一芽一叶新梢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4.
陕南是西北最大的产茶区 ,早在唐朝就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 ,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山南区” ,指的就是秦岭以南 ,巴山之北的陕南地区。陕南的茶为绿茶 ,茶叶翠绿 ,所以通称陕西青茶。紫阳青茶紫阳位于巴山北坡 ,汉水流经其境 ,气候温和 ,为陕西茶叶之乡。唐时所产贡茶叫“’茶芽” ,清代叫毛尖 ,俗称“皇茶” ,尤以“宦姑毛尖”为最。据《西乡县志》载 :“至清代 ,陕西惟紫阳茶有名。”清代中叶 ,陕西各县茶叶总产量为 1 50万公斤 ,紫阳茶就占了 1 0 0万公斤。现在全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区的 33.3% ,产量占 6 0 %。茶农摘取嫩叶 ,经过…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表饮品"茶"义的词语中,单音词主要以"茶"为主,双音词主要以"茶叶"为主。其中词语"茶"的书写形式有两个,即"荼"与"茶",两者为古今字的关系,陆羽《茶经》以前均写作"荼",陆羽《茶经》以后逐渐被"茶"字代替。"荼"被"茶"代替,与"荼"在古代所承担的语义功能相对过多有关,也与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密不可分。"茶叶"组合最初是一个词组,表"茶树叶子"之义,直至明代文献中"茶叶"才完全凝固成一个表"茶"义的双音词,"茶叶"一词的使用真正成熟时期是在清代。清至现代汉语中,单音词"茶"与双音词"茶叶"共同担负起表"茶"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于唐代《茶经》的学术地位极其传播的重要性,围绕茶界四位知名学者对《茶经》中"茶为累也,亦犹人参……"的不同理解的译文,探讨了四位学者各自译文的不足,从茶学视角提出符合原著者传播茶文化本意的该段古文的合理科学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湄潭翠芽茶产于贵州高原东北部,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称的贵州省湄潭县。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茶经》中的古夷州就是湄潭;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载:"夷州土产茶……";清《贵州通志》载:"湄潭云雾山茶有名,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眉尖茶",即湄潭翠芽茶前身。  相似文献   

18.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长阳,东邻宜都,南交五峰,西毗巴东,北接宜昌,傍长江三峡,宛若镶嵌其问的一颗天然“绿宝石”。它把水的轻柔,山的雄峻,歌的甜美,梦的宁静融于一身,用古老与绿色的元素诠释着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理念,“中国魔芋之乡”的美誉,更是让她蜚声中外,独领风潮。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万源为个案,通过梳理达州市茶业历史,分析当地茶品质特色,论证达州市茶产业冠名"富硒茶"的可行性,以探寻达州市茶业产品发展方向,利用"巴山雀舌"品牌提升达州茶叶产业形象。为促进达州市优质绿茶产业发展,从原料生产、严格制度、市场开拓、队伍建设、研究机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宜红古茶道"是万里茶道的茶源地之一。在申遗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采花古茶园及村落""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泰和合茶号遗址"作为代表性遗产点来呈现"宜红古茶道"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与集散。四个遗产点分别从茶产区与市场源头、茶叶原产地、茶叶运输与贸易、茶叶生产组织与加工四个角度来呈现这一遗产区作为万里茶道"茶源地"的历史本来面貌。遗产点在功能上相互支撑,最能简约、真实和完整地呈现文化线路遗产的要素、功能及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