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解剖剥离法和灌注腐蚀法,对鸡气囊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有8个气囊,包括单一的颈气囊(伸出脊柱内号状憩室和外管状憩室)、锁骨气囊(伸出正中憩室、前外侧憩室、胸心憩室、胸外憩室)和成对的前胸气囊、后胸气囊、腹气囊(伸出3对肾周憩室、股憩室、闭孔憩室、坐骨憩室)。前胸气囊较后胸气囊大,左腹气囊较右腹气囊大。鸡气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气囊在不同的禽种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曲靖市潇湘水库监测小区的土壤、地表径流水和径流泥沙中污染物含量的监测分析认定:该水库农业面源污染的构成主要由畜禽污染、径流水、径流泥沙及农村生活污水4类组成,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及畜禽养殖对潇湘水库的氮、磷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提出了该水库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肥力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化验,对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土壤机械组成为:砂粒含量>784.0g/kg,有机质含量<3.67g/kg,阳离子交换量不超过6.37cmol/kg,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不足,土壤的综合肥力质量低;从沙丘流动到固定沙丘,表层土壤粒径>0.25mm的砂粒降低,5mm以上的团聚体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速效养分增高,离子吸附交换能力增强。可以认为,土壤肥力差异是荒漠化的本质反映,结皮层可作为荒漠化类型土壤鉴定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沙尘天气谈经济林与生态效益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兰艳  周国华 《农技服务》2008,25(10):137-138
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沙尘天气的频繁出现,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对沙尘的成因和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针对辽西地区特定的环境气候条件,提出了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即"经济林与牧草间作,发展畜牧业"的"双效"模式,最终达到改变生态环境,减少风沙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沙棘具有耐干旱、抗风沙等特性,广泛种植于我国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区,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含有黄酮类和萜类等功能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文章就沙棘及其副产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线法,研究了沙珠玉地区不同沙丘土壤种子量的密度。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密度从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到流动沙丘呈递减趋势,分别下降了20.5%和41.7%。土壤种子量的物种数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变化不大,但在流动沙丘变化较大,主要为一年生植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治理时间及不同演替阶段沙地为对象,从物种科属组成、生活型组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生物量等方面入手,定量分析了沙地不同治理时期及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的恢复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治理年限的不断增加,沙地植物群落自然侵入的植物种数逐渐增加,由2010年治理时的2种,增加到1995年治理的9种。沙地植物物种多样性不断增大,物种均匀度则呈下降趋势。沙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随治理年限增加而增加,且增幅较大。从流动沙地到固定沙地,自然侵入沙地的植物种从2种增加到15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步增高,物种多样性增幅较大。物种均匀度指数呈现出先降低后增长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也均呈现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陕北农牧交错带的荒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确定了荒漠化程度的土壤评判指标。结果表明,评判土地荒漠化程度时,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应选择0.25~0.05 mm砂粒含量,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应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并运用这两个指标建立了荒漠化程度土壤评判指标体系,即通过荒漠化土壤表层0~20 cm上述两个指标的量值来评判荒漠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丛枝菌根真菌对溶解态和胶体态Cd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粒径0.2 mm的石英砂制备30 cm高的砂柱,在接种和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条件下种植玉米,施用1 mg·L~(-1)的溶解态和胶体态Cd,开展砂柱培养和模拟淋溶试验,研究AMF对砂粒比表面积、砂柱溶液Cd浓度和淋溶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AMF菌丝在砂柱中生长和分泌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增大石英砂的比表面积,增加石英砂对Cd的吸附量与吸附能力;接种AMF显著降低砂柱10 cm处溶液中溶解态和胶体态Cd的浓度,减少Cd的淋溶流失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在AMF接种情形下,砂柱中GRSP含量与砂粒Cd吸附量呈显著正相关,GRSP含量与砂柱溶液Cd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且砂粒Cd吸附量与砂柱溶液Cd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砂柱20 cm深度的砂粒Cd吸附量与Cd流失量呈显著负相关,砂柱30 cm深度的溶液Cd浓度与Cd流失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AMF菌丝通过分泌GRSP、增大石英砂的比表面积,增强石英砂对Cd的吸附,从而降低砂柱溶液Cd浓度与Cd淋溶流失。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措那湖沿岸防风固沙工程效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青藏铁路格拉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基本沿青藏公路南行抵至拉萨市,线路全长1140km。铁路沿线遭受轻度以上风力侵蚀的线路长约260km,风蚀严重影响着铁路的安全运营。以西藏安多县境内措那湖沿岸布设的以高立式沙障、石方格沙障、碎石压沙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风固沙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降低风速和输沙量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风沙流活动前沿的高立式沙障具有显著的降低输沙率和风速的功效,和对照区相比,第1、2,第2、3排高立式沙障中间的输沙率分别降低了72.00%和99.30%;障后的风速降幅也较大,第1排沙障后降低风速的范围为35.54%~92.82%,第2排沙障后降低风速的范围为8.66%~92.98%,第3排沙障后降低风速的范围为26.84%~90.13%。高立式沙障障后不同距离的石方格和碎石压沙防护区的输沙率降幅更大,在距离第3排高立式沙障50和150m处石方格沙障区,其输沙率分别是0.59%和0.24%。距离第3排高立式沙障100和200m处的碎石压沙区,其输沙率分别是0.53%和0.25%。  相似文献   

11.
海滨沙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是优良的抗沙埋地被植物.以烟台海岸沙地单叶蔓荆为材料,通过不同厚度沙埋过程中沙上和沙下叶片抗逆生理指标的测定以揭示其抗沙埋生理调控机制.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沙埋5d,成株和幼株整株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POD和SOD活力增高、MDA和脯氨酸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但同株沙上叶片细胞膜透性、MDA含量、SOD和POD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沙下,而沙上叶片脯氨酸含量低于沙下叶片.在轻度和中度沙埋lOd,沙上叶片细胞膜透性、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叶片POD活力降低,叶片SOD活力仍有小幅度增高,但脯氨酸含量增加,沙上叶片生长旺盛.研究表明,沙埋下叶片抗氧化酶活力和脯氨酸含量与细胞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成正相关.沙埋使植株上部叶片接近沙表面而经受干旱和地面热辐射胁迫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加剧和细胞膜透性加大.同时沙埋也使沙下叶片遭遇黑暗和缺氧胁迫诱导细胞内膜脂过氧化,但也激活了叶片抗氧化酶保护系统和叶片脯氨酸的积累抑制细胞膜脂过氧化维护细胞膜的稳定.因此在沙埋过程中,叶片快速响应沙埋胁迫激活叶片抗氧化酶系统抑制膜脂过氧化作用维持氧自由基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动态平衡在单叶蔓荆适应轻度和中度沙埋,维护沙上叶片旺盛生长中起重要作用,也是重度全埋下沙下植株茎顶端能快速延伸弯曲生长最后顶出沙面再生的主要生理保护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疆部分地区盐碱荒漠化土壤养分及放线菌区系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新疆部分地区盐碱荒漠化土壤的养分状况及放线菌区系组成,结果表明:有机质平均含量中等偏低,并按碱土、砾石质碱土、沙壤盐土、沙土顺序依次递减;全氮平均含量按照碱土>砾石质碱土>沙土>沙壤盐土排列;其速效养分变化无明显规律;pH值均在8左右;水溶性总盐平均含量以沙壤盐土最高,分别为碱土、砾石质碱土、沙土的17.5、58.0、30.1倍.在碱土、砾石质碱土、沙土中,GA培养基分离的放线菌数量要大于GA'培养基所分离的放线菌数量,而在沙壤盐土中则相反;供试土样的链霉菌共可分为12个类群,其中优势类群为烬灰类群,每一类群在不同供试土样中的分离率也不同,白孢类群的分离率最高.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与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氮的含量与放线菌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总盐的含量与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之间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速效磷对GA培养基上放线菌的数量及放线菌的种类分布影响最大,有机质对GA培养基上放线菌的数量分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土壤机械阻力对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不同沙土配比根系层在干湿状态下土壤机械阻力的变化规律,以及对草地早熟禾根系生长的影响。试验将沙土配比设为11个处理,即m(沙)∶m(沙+土)从0~100%,每10%为1个梯度。结果表明:处于湿润状态下的土壤机械阻力低于干燥状态下的,随含沙量的增加,两种状态下土壤机械阻力均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变化趋势,在含沙量为50%~60%(即沙粒含量70%~80%)时,土壤机械阻力达到最大值;随含沙量增加,根系生物量及根冠比先降后升,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及根尖数与沙粒含量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表明含沙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对于根系分蘖、增加根系总量具有促进作用;根系平均直径随沙粒含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含沙量为40%~50% (即沙粒含量60%~70%)达到最大值,与土壤机械阻力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红花檵木短穗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红花檵木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用3种浓度NAA处理过的红花檵木当年生枝条为插穗,在3种不同基质上进行扦插试验。[结果]在相同基质上,500和250 mg/L NAA对插穗生根量的影响差异不大,1000 mg/L NAA处理的插穗生根量最低,最佳处理组合为NAA 500 mg/L+粗河沙+本地土壤(粗河沙∶本地土壤=3∶7)或厚河沙+NAA 500 mg/L 500 mg/L NAA处理的插穗的生根长度最长,1000 mg/L NAA处理的插穗的生根长度最短。相同浓度NAA处理下,在河沙和河沙+本地土壤上扦插的插穗的生根长度长于本地自然土扦插的插穗。插穗生根长度的最佳处理组合为厚河沙+NAA 500 mg/L。新梢生长的适宜处理组合为NAA 500mg/L+粗河沙+本地土壤(粗河沙∶本地土壤=3∶7)。[结论]综合考虑各因素,红花檵木短穗扦插繁殖的最佳处理组合为NAA 500mg/L+粗河沙+本地土壤(粗河沙∶本地土壤=3∶7)。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从风沙成因和风沙演变规律入手,提出防风因沙的技术措施,对于改进山东防沙治沙工作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深度的沙埋和种子大小对沙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埋深度对沙蒿的种子萌发率、休眠率、幼苗出土率及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没有沙土覆盖时沙蒿种子即可萌发;0.5~5 cm的浅层沙埋下,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生物量最高,休眠率最低;沙埋深度>5 cm 时,沙蒿的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生物量随沙埋深度增加显著降低,而休眠率却显著升高;沙埋深度为12 cm时,种子不出苗,幼苗也不能存活。种子大小对沙蒿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休眠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幼苗生物量大小具有显著影响,在0~12 cm的沙埋深度中,除5 cm和7 cm深度下中粒种子和小粒种子萌发的幼苗的生物量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深度处理时,大粒种子萌发的幼苗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同一沙埋深度下中粒种子萌发的幼苗生物量,后者又显著高于小粒种子萌发幼苗的生物量,因此研究认为,沙蒿种子最适宜沙埋深度为 1~ 3 cm的浅层沙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滨海沙地和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和管胞形态的测定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木材除硬度大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外 ,其余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稍小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管胞长度和宽度在同一年轮内均小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长宽比大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且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工艺成熟期比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早两年左右。经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明 :滨海沙地和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中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冲击韧性差异极显著 ,抗弯强度差异显著 ,其余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湿地松人工林培育和木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掺砂对崩岗土壤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索混合的砂土崩积堆发生二次崩塌时的力学特性,进行不同类型崩积堆室内模拟试验,探究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及崩塌特性。方法本文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实验,设计2种掺砂方式(分层掺砂和混合掺砂)和5种掺砂水平(0%、25%、50%、75%、100%),模拟不同掺砂方式和掺砂量对崩积堆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掺砂量越大,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小,掺砂量从0%增加至100%,强度从71.1 kPa下降为14.6 kPa;分层掺砂的试样,下层极不稳定,试样的强度小且破坏严重,同一掺砂量,混合掺砂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大,掺砂量为25%、50%、75%时,混合掺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比分层掺砂分别提高了53.28%、106.33%、21.13%;掺砂量低且混合掺砂时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大,上下层混合均匀的试样发生二次崩塌的可能性小。结论掺砂量显著降低了崩岗岩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掺砂量低时试样呈块状塌落,掺砂量高时呈碎屑状。同一掺砂量,混合掺砂较分层掺砂提高了无侧限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9.
油松种子沙藏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油松种子作沙藏处理催芽试验,结果表明,沙藏5周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沙藏处理2周的发芽速度最快,但是它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不是最高,选用2mm孔径筛子分离沙子和种子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实况、天气过程影响、天气形势等角度针对2018年3月14—15日出现在瓜州县的一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冷锋、蒙古气旋是此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大风沙尘天气的形成与冷空气活动有关,其影响区域和影响程度与冷空气强弱和移动路径有直接关系;大风沙尘前后气压场、风场等地面气象要素均有明显的变化特征;风速的急速增大为起沙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