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对疮痂病菌(Cladosporium carpophilum)的生物学特性作了研究。其结果:(1)分生孢子荫发的最适温度为25℃;(2)分生孢子在黑暗中萌发率最高,其次是在黑光中;(3)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6;(4)分生孢子只能在水滴中萌发;(5)分生孢子萌发与营养条件有关。在蒸馏水中萌发率为52%,在葡萄糖液中为90%。在2%梅煎中汁中孢子萌发后芽管迅速发展成菌丝;(6)分生孢子寿命在25℃干燥的条件下为15天。 2.田间药剂防治以50%多菌灵700倍液最好,对感病品种的果实防效可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2.
梨黑星菌接种体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10个月后仍有70%以上的分生孢子具有萌发力。在干燥条件下,低温有利于黑星菌接种体的保存。-18——20℃和3—5℃保存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2.43%和71.02%,而室温保存的分生孢子萌发率为0。离体接种和田间接种表明,在接种点上,低温干燥保存的梨黑星菌接种体分生孢子与新鲜孢子一样具有侵染力。而且在田间接种下,接种16天后均引起接种部位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室内控制培养和室外人工接种的方法较为系统地探讨丁黑龙江省密虎地区大豆灰斑病初侵染来源与病菌侵染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在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为次年初侵染的来源。放置于仓库和地表堆积病残体比埋入地下病残体产孢量多。随着时间的顺延,越冬后病残体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也逐渐下降。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2~35℃,最适温度20~25℃;在24℃温度条件下,病菌孢子置于相对湿度90%环境中6 h才能萌发,在水滴小萌发率最高;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3~9,最适pH6~7;光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在13~30℃范围内病菌均能侵入寄主发病,在最适温度21~25℃范围内保湿6~8 h病菌即可顺利完成侵入寄主过程。在15~20℃温度范围内,病菌在寄主叶片潜育期为4~15d,荚部潜育期17~24d,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籽粒感病率越高。大豆植株体代谢旺盛的叶片和大于1cm的荚最易感病,而幼嫩和老化组织不易感病。  相似文献   

4.
苹果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naria(Ell·et Davis) Davis)以芽管或附着胞一侵染丝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背与叶面的侵入比为7:3。分生孢子萌发与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在蒸馏水中萌发率低,1%葡萄糖、10%苹叶浸汁及1%琼脂有促进作用,尤以琼脂的效果显著;分生孢子荫发适温为18~25℃,最适pH为6~7;水滴为孢子萌发所必须;光照的影响不大。该病菌适合用单孢分离。在PDA培养基上培养,菌丝不发达,但能产生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抑制苦瓜枯萎病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繁荣  罗军  刘健  何美仙  方勇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33-2235
以碧绿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浓度壳聚糖对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4~0.50 mg/mL浓度范围内,各浓度的壳聚糖对苦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浓度的增加,壳聚糖对孢子的抑制效果显著增强,处理24h,壳聚糖浓度为0.04 mg/mL时,病菌孢子的萌发率为53.50%,0.50 mg/mL时病菌孢子的萌发率为3.20%,而对照的孢子萌发率为62.00%.  相似文献   

6.
梨黑星病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我国梨黑星菌的形态特征及致病性,本文提出将我国梨黑星菌归入日本梨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一种。该菌的分生孢子在温度为15~20℃、pH值为5.6~6.6和有水滴存在条条下,萌发率最高,光照不是分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温暧潮湿条件不利于分生孢子存活。在四川雅安,病菌在落叶上形成大量子囊壳,子囊孢子为春季主要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7.
通过定点接种、整体透明及石蜡切片测定,接种后24小时,柑桔炭疽病菌可在温州蜜柑幼嫩叶(叶龄为14天)面上大量萌发并产生附着胞。4天后附着胞可进一步形成细长的侵入丝,直接穿透叶片角质层或者经叶背气孔侵入,然后在叶片上表皮或下表皮细胞内形成潜伏、休眠状态的菌丝,直至叶片受伤,这种菌丝才可进一步生长,扩展至叶肉细胞并形成典型的急性炭疽病分生孢子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云南省墨江县烟田中烟草靶斑病的发病情况,探究烟草靶斑病菌形成担孢子的环境条件及担孢子在活体烟草上的侵染能力。【方法】温湿度自动记录仪监测田间形成担孢子的环境条件,收集田间担孢子回接,通过融合群鉴定和分析ITS序列的方法明确烟草靶斑病病原菌的归属关系,田间接种分析担孢子的致病性。【结果】明确引起烟草靶斑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AG-3,田间担孢子主要在5:00—9:00及20:00—23:00形成,环境条件为相对湿度100%,温度约20℃。田间接种试验发现担孢子可快速侵染叶片形成病斑。【结论】担孢子重量轻、数量大,可通过气流快速传播引起再侵染,是烟草靶斑病菌侵染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重寄生菌(TuberculinavinosaSacc)对苹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yamadaiMiyabe)的寄生、形态特征及侵入。重寄生菌在苹果锈病菌的性子器旁及性子器相对叶背发生重寄生现象,将锈孢子封在锈子器内,从而对病害的侵染循环起阻碍作用而控制病害的发生。描述和测量了重寄生菌的产孢结构形态及大小。重寄生菌的分生孢于萌发形成芽管,经性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完成侵入所需最短时间为7小时。在20.6℃和22.1℃下,潜育期为8天和7天。  相似文献   

10.
杏果实斑点病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杏果实斑点病菌—嗜果刀孢(Clasterosporium carpophilum)菌丝生长发育温度幅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在pH值3.5~9.0范围内生长良好,但以pH值4.5生长最佳,且产生的孢子量最多。病菌的分生孢子在pH值3.5~9.0的磷酸缓冲液中均能萌发,最适为4.0~7.0。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温度为20℃。孢子萌发对湿度的要求较高;对光照选择性较强,12小时散射光加12小时黑暗下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观察花蕾直径和花药颜色是茶树减数分胞的形态指标,当蕾径是4.5—5.5毫米而花药为黄色时,性母细胞成熟,温度是影响减数分裂主要的境环因素,在日平均温度24—29℃减数分裂高峰期取样是观察染色体活动的最佳时刻。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落叶松-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担孢子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萌发规律。结果表明:担孢子在10℃以下时不萌发,20℃时担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平均可达83.42%,25、30℃时萌发的担孢子芽管扭曲。担孢子必须经过冷冻才能获得萌发能力,担孢子芽管在黑暗中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3.
月季黑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月季黑斑病的危害程度、症状表现进行了调查和观察,着重对病原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月季黑斑病在北京地区主要以无性阶段Actinonema rosae(Lib)Fr.进行危害,并以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但尚未发现有性阶段。分生孢子需在水滴中保持16h方可萌发。其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在0~5℃及40℃孢子萌发均受抑制。在2%葡萄糖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93%)。人工接种证明:病菌通过表皮直接侵入,潜育期为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4.
套种食用菌对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红壤丘陵区1年生幼龄茶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4年的冬季茶株行间套种大球盖菇的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套种对茶园土壤环境及春茶萌发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园冬季套种大球盖菇、菌渣回田作有机肥这一茶园套种模式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水解氮、速效钾的含量;对福建少雨、低温的越冬期茶园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水保温效果,0~20、2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10月至次年2月分别提高9.22%、6.11%,5、10、15、20cm土壤温度在12月至次年2月分别提高0.90、0.77、0.67、0.50℃;保证了幼龄茶树的安全越冬,与清耕茶园相比,春茶萌发期提早了4.3d,春茶产量提高了iI.0Voo。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啥尔滨地区1989~1990年塑料大棚(前期扣棚膜)内巨峰葡萄生长小气候环境的系统观测表明,从萌芽至落叶休眠需要168~187天(3~4年生)。需≥10℃的活动积温2871.9℃左右。萌芽至开花期间,中午相对湿度控制在20%~30%、夜间相对湿度95%以上较适宜。果实发育期,中午气温控制在25~28℃,夜间气温保持在15~18℃。在扣棚膜期间,≥7℃活动积温比棚外多450℃左右,充分利用了当地前期的光、热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接种的条件下,证实了小麦白粉菌能侵染大麦(品种:“天津1号”;“757”;“矮杆齐”)、鹅观草和燕麦。它在这些植物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再接种于小麦亦发生正常侵染。接种在大麦“早熟3号”上的菌,能产生出菌丝,但不产生分生孢子。接种在“秦岭黑麦”上的菌只能达到侵入阶段,并且多数的受侵表皮细胞发生明显的过敏性死亡。据试验结果认为,某些野生禾草有可能是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7.
从担孢子的体外萌发,人工接种方法、萌发,侵染和扩展过程的扫描电镜及乳酚油组织透明法观察几个方面研究了相互亲和的基因型的玉蜀黍黑粉菌担孢子培养物。结果表明(1)担孢子体外环境水份的连续蒸发和丧失可能是担孢子萌发的决定性因素;(2)玉蜀黍黑粉菌的质配及双棱菌丝体的形成需要在寄主组织内的特珠环境下才能完成;(3)注射接种是用担孢子诱发玉米苗发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技术关键是让悬浮液自苗基部注入沿未展开的叶束上升到顶部苗心溢出;(4)担孢子的萌发及侵入完成于接种后3~24h;(5)接种后4~6d 左右,寄主肿瘤出现前,受侵杂组织内已充满网状的双棱菌丝体。  相似文献   

18.
不同稀释液2—5℃保存鸡精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使用不同稀释液在2—5℃稀释保存鸡精液,测定了体外保存的精子活力和pH值变化。随保存时间的延长,不同稀释精液的精子活力和pH值下降幅度有差异。精子活力与pH值密切相关。精液稀释保存24小时的受精率以BPSE液最高(86.37%),与新鲜未稀释精液的受精率无显著差异;不同稀释液的受精蛋孵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用BPSE液加氧和减压保存的效果均无改进。Lake液以1:1(精液:稀释液,v/v)的倍数稀释,保存24小时后精子活力和pH值明显低于较高稀释倍数(1:2或1:3);保存24小时的受精率显著低于输精前加入BPSE液调整Lake液后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梨树生产与科研中各品种间存在花期不遇和授粉树配置不合理,从而影响梨树授粉的问题,研究了不同低温保存方法对雪花梨花粉萌发率和萌发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04年雪花梨花粉萌发率3 a平均为84.1%,与胎黄梨(91.0%)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鸭梨(66.3%)和金坠梨(44.7%)。雪花梨花粉在室温(20~22℃)条件下保存1个月,萌发率迅速降为5%,保存5个月后萌发率降为0;在冰箱(2~3℃)条件下只能保存5个月,保存1 a后萌发率(11.2%)降低明显;在冰柜(-18℃)条件下保存3 a仍能保持较高的萌发率(56.3%),冰柜保存是雪花梨花粉较适宜的保存方法。雪花梨花粉在23~25℃发芽培养基中4 h即全部萌发,低温保存1 a后萌发时间较新鲜花粉增加1倍,生产上授粉时应先对贮存花粉进行加湿处理,使花粉充分吸水,以保证花粉迅速发芽,确保授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