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不同性别、树龄、树冠部位的银杏(Ginkgo biloba L.)叶片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年树龄树冠下部叶黄酮含量最高,达到0.335g/kg,其上、中、下不同树冠部位叶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为下部叶>上部叶>中部叶;20年树龄银杏叶黄酮含量变化规律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不同性别、不同树龄的银杏叶黄酮含量差异不大,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因此,以采收叶片为栽培目的的银杏园,应该根据不同树龄,对不同树冠部位进行修剪,以提高叶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银杏叶黄酮、萜内酯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及适采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掌握银杏叶品质和产量的形成规律,对银杏叶黄酮、萜内酯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及适宜采收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份前,银杏新梢幼叶中黄酮含量最高,达到2.74%;随叶龄增大黄酮含量迅速降低,到6月中旬达到最低,为1.05%;7~9月银杏叶黄酮含量有所增加。银杏萜内酯含量和单叶干重随叶龄增大而增加,到8~9月处于最高水平,分别为0.25%~0.26%和0.30%~0.32%。根据研究结果确定了贵州市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准确地选择黄酮、内酯含量高的银杏叶用家系。[方法]以一年生控制授粉的银杏杂交子代苗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杂交子代的黄酮、内酯含量,通过方差分析研究银杏杂交子代药用质量指标的变异情况。[结果]家系间叶片总黄酮含量差异极显著(F=82.99,Pr<0.0001),平均值是13.63 mg/g,变异系数是20.09%;家系间叶片银杏总内酯含量差异极显著(F=33.48,Pr<0.0001),平均值是6.86 mg/g,变异系数是25.82%;家系间单株生物量差异极显著(F=11.63,Pr<0.0001),平均值是4.81 g,变异系数是19.45%;家系间叶片单株有效经济产量有极显著差异(F=14.46,Pr<0.0001),平均值是20.25 mg,变异系数是34.14%。通过聚类分析初步筛选出优良的叶用家系8个。[结论]生态因子和不同种源、品种、采叶时间、树龄、采叶部位、加工方法影响银杏叶黄酮和内酯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前,银杏叶的开发利用已在国内外成为新的热点。据分析,银杏叶含有黄酮、双黄酮类似物、萜类等化学成分60多种,其主要提取物银杏黄酮、银杏内脂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良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每年从我国进口大量银杏叶,加工出20多种银杏制剂。出口一吨银杏干叶,可创汇2500美元。湖南银杏开发集团经多年努力,已培育出速生大叶采叶银杏,并开发出银杏叶浸膏和“华宝通”银杏叶胶囊,畅销国内外。据中国林科院试验,叶用银杏当年栽植,次年就可以采叶,2年收回投资。尽早建立叶用银杏基地,占领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1.建园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树龄、产地、采收期的银杏叶为原料制备银杏叶提取物,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测定银杏叶及其产品中游离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3种黄酮苷元的含量,确定银杏叶原料与产品中3种游离黄酮苷元的含量变化关系,为银杏叶提取物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翔实的参数,杜绝向银杏叶提取物中人为添加相关黄酮苷元,促进银杏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油茶叶片中茶皂素和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分别采用乙醇回流法与分光光度法对不同树龄、叶龄及不同月份的油茶叶片进行茶皂素和黄酮提取与含量测定。结果发现,油茶叶片中茶皂素、黄酮含量随树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且均在5 a树龄前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7.28、43.61 mg/g。随叶龄增加,油茶叶片黄酮含量先减少后增加,茶皂素含量则呈逐渐增加趋势。30 a树龄植株叶片中的黄酮和茶皂素含量在12个月份中波动明显,黄酮含量在20.14~22.78 mg/g变化,在4月和10月分别达到峰值;茶皂素含量在50.69~60.86 mg/g变化,在8—10月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以油茶叶片为原材料进行黄酮与茶皂素提取时,叶片的采摘时间应选择每年10月份前后的老叶,树龄的确定则在收益低于成本后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银杏叶斑病病叶中黄酮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患不同程度银杏叶斑病的银杏病叶,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叶中黄酮,同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叶中黄酮含量,探讨黄酮在叶斑病致病过程中含量变化规律,确定患叶斑病叶片是否适合采摘再利用,同时也为阐明黄酮在叶斑病致病过程中是否可能起到抵抗病原菌侵染作用提供初步研究。[结果]随着叶斑病患病程度的加深,叶片上侵染面积的增大,叶中黄酮含量有所增加;但当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黄酮含量不再增加。[结论]患病程度轻的银杏叶片具有采摘再利用的价值,同时因为黄酮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说明黄酮含量升高可能是银杏叶抵抗叶斑病病原菌侵染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银杏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银杏叶片中的营养元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杏新梢叶片中氮、磷、钾、锌、锰,铜元素的含量随叶龄增大而降低;钙,镁元素的含量随叶龄增大而增加;在幼叶期,铁的含量随叶龄增大而减少,但在5月份后,铁的含量逐渐增加。根据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叶分析的采样时期。  相似文献   

9.
以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的9株(3组)不同树龄银杏为研究对象,应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银杏叶片组织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银杏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与组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着树龄的增加,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增大;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绝对优势菌门;曲霉属(Aspergillus)、假丝酵母属(Candida)、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等真菌为银杏叶内生真菌群落优势菌属;通过对银杏叶黄酮含量进行检测,发现不同树龄银杏叶的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树龄的增加,3种黄酮醇苷(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含量均呈递减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重要环境因子,可能通过影响优势菌门子囊菌中优势菌属的定殖与生长对内生真菌群落的形成与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进一步开发安全、质优的银杏叶新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阴干和常规红茶加工工艺为对照,对银杏叶鲜叶进行冷冻预处理,参照红茶加工工艺制作成银杏叶茶;对样品茶分别进行主要品质因子总黄酮含量、银杏酸含量的分析,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自然阴干银杏叶银杏叶黄酮含量远大于其他加工工艺的银杏叶产品;其次是冷冻后发酵2h银杏叶红茶,以常规发酵4h的银杏叶红茶银杏黄酮含量最低。三种加工工艺银杏叶茶银杏酸含量,以自然阴干银杏叶银杏酸含量最高,其次是常规发酵银杏叶红茶(2h),冷冻后发酵银杏叶红茶(发酵2h)银杏酸含量最低。冷冻后发酵银杏叶红茶的香气和滋味优于常规发酵银杏叶红茶,而自然阴干银杏叶红茶成品香气闷,滋味有青腥味。【结论】冷冻后发酵工艺可降低银杏叶中的有毒成分银杏酸的含量,改善银杏叶茶的口感和风味;冷冻后发酵工艺与自然阴干银杏叶茶相比,银杏叶茶中的黄酮含量有所降低,但高于传统红茶工艺制作的银杏叶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对美洲黑杨、杂种鹅掌楸、银杏3个树种发叶初期的叶片及1年生枝皮层的蛋白质含量和组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内蛋白质含量在美洲黑杨和杂种鹅掌楸中表现为4月下旬最高,在银杏中为5月上旬最高.皮层内蛋白质含量在美洲黑杨中表现为随生长推移显著下降,而杂种鹅掌楸和银杏都表现为先升后降。且银杏变化幅度较大.SDS—PAGE电泳表明:叶片内普遍存在的蛋白质分子量为78—13KD,发生明显变化的蛋白质包括美洲黑杨的50,32和23KD蛋白,杂种鹅掌楸的23,19,17和16KD蛋白,银杏59,35,16,14和13KD蛋白.皮层内普遍存在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8—16KD,发生明显变化的蛋白包括美洲黑杨的49,26,21,15和14KD蛋白,杂种鹅掌楸的70和22KD蛋白,银杏的58,29,24和23KD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柠条是一种生长迅速、枝叶茂盛、防风固沙能力强大的豆科植物,且茎叶粗蛋白含量相对较高,具有广泛的饲用开发前景,但柠条灌丛在不同发育阶段叶生物量和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其饲用性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了解柠条各生长阶段叶生物量及其营养物质含量变化情况成为打破柠条叶片利用局限性的关键。方法本试验以库布齐沙地柠条灌丛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了不同林龄、不同发育时期柠条的叶生物量及营养物质含量,并构建了柠条不同生长年限叶生物量动态模型、生长参数与叶生物量估测模型以及叶片营养物质动态变化模型。结果(1) 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生物量年内变化均呈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7月份2年生、3年生、5年生柠条叶生物量分别达到0.14、0.32、1.40 kg/株的最高峰值,生长拟合曲线R2>0.8,F检验结果均达到显著水平(P < 0.05)。(2)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片粗蛋白含量平均达16.0%以上,年内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拟合曲线R2>0.8),且最高值均出现在每年的5月份。(3)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片内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且年内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7月份柠条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5月份柠条叶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因此,根据柠条叶片生育期及其营养价值等综合考虑,建议5月、7月为主要利用时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因素试验及交互试验对NaOH溶液提取银杏叶总黄酮的条件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NaOH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提取次数及固液比对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率均有影响,最佳提取工艺为:用50倍(V/W)的0.25%NaOH溶液于70℃条件下提取2次、每次0.5 h,在该工艺条件下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可达1.264%。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银杏Ginkgo biloba雌花芽分化的生理机制,用酶联免疫等方法对银杏雌花芽分化期间内源激素、碳水化合物和矿质营养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杏雌花芽在生理分化期(花芽诱导期),花芽中赤霉素(GA1 3)和脱落酸(ABA)质量摩尔浓度下降,玉米素(ZRs)、异戊烯基腺嘌呤类(iPAs)质量摩尔浓度出现峰值,ZRs/GA1 3,ABA/GA1 3及iAPs/GA1 3的值也出现峰值。随着形态分化的开始,ZRs和iPAs的质量摩尔浓度、ZRs/GA1 3和iPAs/GA1 3的值下降,并维持较低水平。雌花芽中的ABA质量摩尔浓度、ABA/GA1 3的值在高于雌叶芽的水平上波动。银杏雌花芽分化过程中,雌花芽叶中钾和淀粉质量分数均高于同期雌叶芽叶的质量分数;而雌花芽叶全氮的质量分数基本低于同期雌叶芽叶全氮水平;在生理分化期中雌花芽叶内磷质量分数均高于叶芽叶质量分数。说明银杏雌花芽分化过程中,ABA,ZRs,iPAs及钾和银杏雌花芽的诱导及分化密切相关。图11参16  相似文献   

15.
以‘台农一号’芒果(Mangifera indica L.cv.Tainong No.1)盆栽苗离体叶片为试材,研究在增强UV-B辐射条件下芒果不同叶龄叶片的损伤表现和保护响应。结果表明:芒果不同叶龄叶片经增强UV-B辐射处理后,幼叶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急剧升高,叶绿素a/b值急剧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发生不稳定地升降变化;而老叶的这4个指标则变化较为缓慢;成年叶表现居中。不同叶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基本无显著变化,幼叶对增强UV-B辐射处理最敏感,老叶则不敏感,成年叶居中。幼叶的SOD和POD活性总体表现出下降趋势,而老叶的维生素C、还原型GSH、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却在增强UV-B辐射处理全程表现增强,且幼叶均表现最低,老叶除后期类黄酮含量降低外均表现最高,成年叶居中。叶片CAT活性在中后期例外地表现为按照老叶、幼叶和成年叶递增。总体上,增强UV-B辐射处理下不同叶龄叶片的损伤表现与其保护能力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6.
李先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78-9178,9184
进行了CTAB和异硫氰酸胍两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取银杏RNA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以从银杏叶片中提取RNA,其中CTAB法可以较好地去除酚类物质和多糖对RNA的影响,提取的RNA纯度较高,而异硫氰酸胍提取RNA产率低,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降解。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银杏不同部位黄酮、内酯和银杏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雌树不同部位中,叶的黄酮和内酯含量高于其他部位,外种皮中银杏酸含量高于其他部位;雄树不同部位中,叶的黄酮和内酯含量高于树枝,树枝的银杏酸含量高于叶。综上所述,雌雄银杏的不同部位黄酮、内酯和银杏酸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应对其不同部位进行合理利用从而加快银杏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影响银杏叶黄酮含量的因子及其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银杏叶黄酮含量受遗传因素、生理生化因素、生态条件、栽培措施等5大因素的影响,对各因素的作用大小作了评价,并提出今后银杏叶黄酮含量调控研究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 1年生实生盆栽银杏苗 ,每盆施尿素 0 137、0 2 74、0 4 11g ,折合每 g土施N80、16 0、2 4 0 μg ,能使幼苗茎干加粗 10 9 6 %~ 190 4 % ,苗高增加 3 9%~ 4 8 3% ,单株叶片数增加 2 3 5 %~ 5 8 8% ,其中施氮量最多的处理效果最好。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 ,配施少量饼肥有利于增加银杏幼苗叶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