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筛选对由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引起的桃褐腐病具有抑制作用的酵母菌株,采用平板对峙的试验方法,从新疆北部12个地区分离的102株酵母菌中筛选出7株对桃褐腐病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酵母菌株,其中菌株EEQS-7D拮抗活性最强,该菌株对桃褐腐病菌的抑菌率达78.90%。人为打孔接种活体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可显著降低桃褐腐病发病程度,抑制率达51.83%。生防相关性状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够产生蛋白酶,透明圈直径达到34.5 mm,说明EEQS-7D主要通过分泌蛋白酶达到抑制桃褐腐病的效果。通过对菌株EEQS-7D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以及2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巫山脆李褐腐病病原菌,并通过体内实验(in vivo)探究保鲜剂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 1-MCP)对其的抑制效果,为巫山脆李采后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柯赫氏法则对采集到的发病果实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的测定,并将分离纯化得到的褐腐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脆李果实上,探究1-MCP处理对巫山脆李不同时期接种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及果实硬度的影响。【结果】通过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观察、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结合PCR技术,鉴定出引起脆李褐腐病的病原菌为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1-MCP处理可显著降低(P<0.05)4℃贮藏期间处理前、处理后、损伤后经1-MCP处理再接种褐腐病的脆李果实的发病率并抑制病斑直径的扩展;25℃条件下,1-MCP处理对不同时期损伤接种脆李果实褐腐病的抑制作用不显著,仅能维持在24 h内;病原菌在25℃贮藏条件下对脆李的致病性强于4℃贮藏条件;常温、低温条件下,1-MCP处理均可有效延缓脆李果实硬度的下降。【结论】明确引起巫山脆李采后褐腐病的...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西洋杜鹃根腐与茎基腐病病原种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洋杜鹃是近些年广东新引进的一种重要盆栽花卉,但根腐和茎基腐发生严重,常造成大量死亡。通过病组织分离、接种试验及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是由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 Morgan)、烛台帚梗柱孢霉(C.candelabrum Viegas Bragantia )和柑橘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R. E. Smith) Leonian]引起。当Cylindrocladium spp.与P. citrophthora复合侵染时,其发病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导致广东省霸王花Hylocereus undatus褐腐病的病原种类.【方法】通过病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及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病原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和结论】在PDA培养基上,病原菌的菌落为深灰色,绒毛状.产生2种类型的节孢子:一种为浅色、薄壁的柱状孢子,大小为(5.00~10.69)μm×(2.61~4.52)μm;另一种为褐色、厚壁、圆形或椭圆形、基部平截、成链的孢子,大小为(5.15~12.39)μm×(3.87~6.07)μm.应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获得该病原菌579 bp的18S-28S rDNA ITS序列.BLAST结果显示,该序列与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火龙果菌株的18S-28S rDNA ITS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10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的病原菌为N.dimidiatum.  相似文献   

5.
【目的】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有称颖枯病、谷枯病、黑穗病、穗褐变病、褐变穗等,是由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为主的多种真菌引起的穗期病害。在新疆水稻四大主产区时有发生,发病率在5%~20%。研究新疆水稻穗腐病发生规律、为害特点等,为有针对性的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抗病品种、调整抽穗期、药剂防控等措施,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为害。【结果】经鉴定该病的侵染源主要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次要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结论】防治该病的最佳方案是种植抗病品种,防治上在水稻始穗前5~7 d,采用50%米鲜.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和25%米酰胺乳油(1 600倍液)等药剂叶面喷雾防治,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植物提取物对桃褐腐病菌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花椒、大蒜和薄荷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并测定其在采后桃果实上对褐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提取物对桃褐腐病的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提取物浓度为0.5 mg/m L时,8种植物提取物中花椒提取物对桃褐腐病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92.42%,其次是薄荷和大蒜。测得花椒、薄荷、大蒜提取物的MIC为0.313、0.625、1.25 mg/m L,MFC为0.625、2.5、5.0 mg/m L;测得花椒、薄荷、大蒜提取物对采后桃褐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花椒提取物浓度为2.5 mg/m L时,能完全抑制桃褐腐病的发生。说明花椒、薄荷和大蒜体内的有效成分对桃褐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测定不同温度对火龙果褐腐病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0~35℃是火龙果褐腐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火龙果褐腐病菌产孢量最大,30~35℃是火龙果褐腐病菌孢子萌发最佳温度,25~30℃是火龙果褐腐病发病最适温度。本研究结果为火龙果褐腐病发生预测预报及病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桃采后褐腐病的新型非化学农药防治手段,研究了不同用量葡萄籽油处理(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0.05%、0.01%)对桃采后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将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终浓度:5×104 cfu/mL)和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于PDB培养基中25℃下共培养24~96h,然后调查病原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情况。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以打孔法人为模拟接种褐腐病菌(浓度:5×104 cfu/mL)至桃子上,随后接种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25℃下贮藏6d后调查褐腐病斑大小。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在桃子体内对褐腐病斑的抑制率在50%以上,而且0.1%和0.5%的葡萄籽油用量对褐腐斑的抑制效果相当;当体积分数为0.01%时,葡萄籽油对病菌孢子萌发及桃褐腐斑的抑制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将0.1%定为葡萄籽油抑制桃褐腐病菌的最佳用量。自然条件下,在1℃冷藏21d后,经0.1%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20.0%,化学药剂戊唑醇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18.7%,而空白对照组发病率为45.5%,表明0.1%葡萄籽油的防治效果(56.0%)接近化学药剂防治效果(58.9%)。同时,对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进行了果实品质参数测定,包括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品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葡萄籽油在防治桃采后褐腐病方面具有代替化学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果实贮藏中病害一般分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常见的果品贮藏期主要病害有:青霉病(绿霉、灰霉、黑霉)、炭疽病、褐腐病、斑点病、虎皮病等,其中青霉病(绿霉、灰霉、黑霉)、炭疽病、褐腐病是侵染性病害;斑点病、虎皮病为生理性病害。  相似文献   

10.
新疆克州无花果褐腐病是由子囊菌链核盘菌侵染引起的,对新疆克州无花果种植效益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文章以新疆克州无花果褐腐病为切入点,阐述了新疆克州无花果褐腐病发生规律,并对新疆克州无花果褐腐病防治方案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1.
1993~1996年进行了陕西省关中大蒜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结果共发现14种病害。叶部病害以匐柄霉叶枯病和锈病分布广泛而严重,前者能引起复杂的症状,造成毁灭性损失,芽枝霉叶斑病、紫斑病、灰霉病仅局部地块有发生。蒜薹白斑腐烂病是首次报道的病害,贮藏蒜薹损失率高达50%~60%.蒜薹的灰霉腐烂也较普遍。田间危害鳞茎和根部的病害有白腐病和软腐病,贮蒜病害有曲霉病、黑斑病、灰霉病、红腐病和青霉病等。此外,大蒜花叶病毒和大蒜潜隐病毒发生普遍而严重,另有一种病原未明的黄(红)叶病,仅局部发生。  相似文献   

12.
葱蒜类作物养分需求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我国在大蒜、洋葱、大葱和韭菜4种主要葱蒜类蔬菜养分需求规律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对进一步开展养分需求规律研究提出了建议,为葱蒜类蔬菜专用肥配制和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晓贺 《农学学报》2014,4(7):26-28
为了明确大豆套作大蒜、毛葱对大豆蚜是否具有防控效果,通过棋盘式取样法在大豆单作田、大豆套作大蒜田和大豆套作毛葱田对大豆蚜及天敌种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大豆蚜发生始盛期至大蒜和毛葱收获后两周,每7天调查一次。结果表明,大豆套作大蒜和大豆套作毛葱2种耕作方式中,大豆蚜数量明显低于大豆单作田。说明通过利用作物的不同耕作方式防控大豆蚜是值得探索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大蒜根系分泌物对同属作物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蒜根系分泌物对同属作物的抑制作用,为解决大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研究大蒜根系分泌物对同属作物大葱、洋葱和韭菜的毒害作用。【结果】大蒜根系分泌物对3种同属作物的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胚芽和胚根长、胚芽和胚根鲜重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且抑制率随着大蒜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增大而加大,最大抑制率分别达到51.72%、48.20%、51.57%、51.57%、82.14%和82.29%。大蒜根系分泌物对受试作物根系活力均有抑制作用,除大葱和洋葱较低浓度的T1处理外,其它处理与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韭菜的根系活力对大蒜根系分泌物的响应比较敏感,T1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从大蒜根系分泌物中鉴定出主要物质: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花生酸、阿魏酸、9-十六烯酸、肉豆蔻酸、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等,其中阿魏酸和肉豆蔻酸已被认定为生长抑制物质。【结论】大蒜根系分泌物对同属作物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可以间接判定大蒜连作条件下田间根系分泌物逐年累积后产生的自毒作用,可能是导致大蒜发生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天然复合脱腥保鲜液对草鱼的脱腥保鲜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比较了黄酒、姜葱蒜以及姜葱蒜-黄酒复合脱腥保鲜液对于新鲜草鱼鱼肉的脱腥效果,并选用脱腥效果最好的姜葱蒜-黄酒复合脱腥保鲜液应用于新鲜草鱼鱼肉的保鲜.通过测定货架期草鱼鱼肉的pH值、挥发性盐基总氮、TBA值、菌落总数以及感官评定,研究了脱腥保鲜液对于草鱼鱼肉货架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合脱腥保鲜液能够有效地保持鱼肉的货架期品质,延缓鱼肉pH值、TVBN值、TBA值以及菌落总数的升高.  相似文献   

16.
吉木萨尔县白皮大蒜病虫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吉木萨尔县是新疆大蒜的主产区,病虫害是阻碍大蒜生产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该地区大蒜主要病虫害的发病时间、种类、症状、发病程度及病原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大蒜病害共计10种,不能确定病原的有3种,其中真菌性病害3种,细菌性病害1种,病毒性病害1种,复合型病害1种,虫害1种。该地区大蒜病害高发并且病原多样化,有真菌、细菌、病毒和虫蛆,而且在同一块地中呈现交替感染,因此应该在防治上采取多种措施并用的手段。该研究将为该地区大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葡萄穗轴褐枯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葡萄穗轴褐枯病是我国葡萄产区一种新的病害,近几年在哈密市蔓延迅速.通过对哈密市回城乡采集的葡萄受害穗标样进行鉴定,葡萄穗轴褐枯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生链格孢霉(Alternaria viticola Brun).主要为害葡萄果穗幼嫩的穗轴组织.田间出现症状在5月下旬~6月下旬,病菌能以分生孢子在葡萄枝蔓表皮或芽鳞片内越冬,借风雨传播,不同品种对葡萄穗轴褐枯病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发现蒜薹贮藏期病害主要是二种: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灰霉病和由匐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 Wallr.(st.perf.=Pleospora herbarum(Fr.)Rabenh.)]引起的黑斑病,造成大量的软腐和霉烂。本文首次描述了贮藏条件、发病过程和病原菌鉴定。  相似文献   

19.
在发生西瓜连作障碍的土壤上,将香葱、芹菜、大蒜三种作物分别与西瓜套作,对西瓜生长状况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套作处理均促进了西瓜生长,其株高增长明显,分别为对照的1.82、1.24和1.68倍,套作香葱对提高西瓜根系参数效果最好,根系活力为对照的2.67倍。套作香葱后土壤中细菌数量比套作前增加了154.83%,套作芹菜使放线菌数量增加48.00%,套作大蒜土壤真菌数量减少了75.01%,套作香葱土壤微生物总量比对照提高了1.80倍。套作香葱可有效提高连作西瓜株高、叶绿素含量及根系参数,能显著改善西瓜连作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区系,从而缓解西瓜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20.
烟草赤星病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烟草赤星病是烟草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 ,迄今对病菌生物学特性 ,寄主抗病性 ,病害消长规律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烟草赤星病的研究成果 ,分析了赤星病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病害预测预报 ,病菌生理分化 ,寄主—病原物互作机制以及利用生物技术获得抗源材料研究的未来烟草赤星病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