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以黄土区典型土坎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筛选25种草本优势种,采用方差比率法,结合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分析25个草本优势种的种间关系,为重力侵蚀治理、固沟保塬的植物配置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1)方差比率法的检验结果表明,25个草本优势种总体上种间关系呈现显著正关联;2)χ2检验结果表明,正关联种对数(163)高于负关联种对数(135),且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6.67%;3)大部分种对间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都不高,种对间的相关性较弱,联结关系松散,群落仍处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4)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25个优势种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2.
汲文宪  陈丽华  郭峰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4):176-179,182
采用χ2检验、Ochiai关联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乔灌木的种间联结和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种对中,呈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少,多数种对间关联程度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林场多数树种间关系不紧密,未形成明显的总体联结性,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种间关系分析中,χ2检验和Ochiai关联指数结合使用准确度较高,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比χ2检验和Ochiai关联度的结果灵敏度要高;依照分析结果,结合植物种群的生物学和生态适应特征,将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群落中主要树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3.
采用χ2检验、Ochiai关联指数、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对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11种乔木的种间联结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种对中,呈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少,多数种对间关联程度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林场多数乔木树种间关系不紧密,未形成明显的总体联结性,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种间关系分析中,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比χ2检验、Ochiai关联度和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灵敏度要高;依照分析结果,结合植物种群的生物学和生态适应特征,将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群落中11种乔木树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同一生态种组内物种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相似,联结紧密,而不同组间联结较为松散。  相似文献   

4.
对六盘山自然保护区27个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野外调查,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VR)、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点相关系数(PCC)等方法,对白桦群落乔木层进行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分析,结果显示:乔木层有植物17科28属47种;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存在差异。其中,白桦的重要值最大(22.55%),Levins指数(0.50)小于蒙古栎(0.55)和甘肃山楂(0.67),Shannon-Wiener指数(2.79)小于甘肃山楂(3.05)。此外,在乔木层优势种组成的190个种对中,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0.5的仅16对,其中,白桦与山荆子、陕甘花楸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在0.5以上。20个乔木层主要物种间总体联结性呈不显著正联结;χ2检验显示群落中有4个种对间呈极显著联结,5个种对间呈显著联结;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PCC检验结果均表明:白桦与多数树种的联结性不显著,仅与山荆子呈显著正联结。表明宁夏六盘山白桦...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灌丛群落物种种间关系分析对于深入认识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动态,探讨喀斯特灌丛物种共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灌丛群落的30个木本植物优势种进行了种间关联和相关性分析;结合冗余分析(RDA)进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表明,用来检测VR值偏离1的显著性W=195.31χ2 0.05(100),说明群落总体间呈显著正关联;χ2检验中种对间正负关联比为1.38,反映群落种间联结性较强。种间相关分析中,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种间相关显著率分别为42.99%,51.03%,说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灵敏度最高,更能反映群落种间相关性。根据30个优势种的环境适应性和主导生态因素,结合RDA排序,可将它们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分别为黄荆生态种组,米念芭、三脉叶荚蒾生态种组,小芸木生态种组。在喀斯特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的实践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习性和喀斯特生境的独特性,利用种间关系合理选择同一生态种组物种进行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6.
北京凤凰岭岩生植物优势种群种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北京凤凰岭岩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χ2检验、Pearson 相关系数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凤凰岭岩生植物群落有维管束植物91种,隶属于43科73属,重要值>0.010的植物有25种;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较为一致,尤其是χ2检验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三者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0.85、0.40、0.78,极显著及显著关联种对占总种对数的比例分别为8.67%、5%、8.33%,群落整体上关联性较弱,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绘制χ2半矩阵图、Pearson 相关系数半矩阵图、Spearman秩相关系数半矩阵图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星座图;根据植物生态习性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种间关系将优势种群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结合χ2检验,可将其合并为3个生态种组;关联性较强的种对可在配置中使用,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人工群落,为岩生植物的园林应用和植物配置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天然次生林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系,为区域次生林群落的恢复、改造及抚育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浙江建德典型的天然常绿阔叶次生林、松阔混交次生林和松林次生林3类群落中分别设置面积为1 hm2 (100 m×100 m)的样地,在每木调查基础上,运用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点格局分析方法、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各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的分析。  结果  ①样地中各次生林群落主要树种在所有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②在0~25.0 m尺度内,各群落空间关联性以不显著相关关系为主,负相关种对数多于正相关种对数;③各群落主要树种种间总体关联性及χ2检验种间联结性均以不显著的正联结为主,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种对间以不显著相关关系为主,与主要树种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及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吻合。  结论  样地中各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在各自分布格局中独立性相对较强,物种间虽存在比较相似的环境资源需求,但种间联结关系比较松散,群落演替尚未进入成熟期。图7表4参37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山西七里峪的油松林优势种物种组成和种间的关系,在对其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以及种间关联度指数对于物种关联性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七里峪油松林主要常见植物大约有28种;(2)种对间呈显著和极显著关联(相关)的种对较少,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得出,群落总体上接近无关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3)伴生种或杂草类与其他物种间联结显著,正向或负向,在群落中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分布易受其他物种的影响,在群落中不能稳定存在且只占据劣势生态位。研究结果对退化草地的恢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林下草本层植物种间联结性,以承德县人工油松林林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了35个物种595个种对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表征种间关联方面,Spearman秩相关分析较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灵敏度高;3种检验方法的一致结果为:负相关的种对数远多于正相关,而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低,大多数种间关系松散,独立性相对较强,群落还处于演替之中;种对间的正相关是由于它们的生态适应性相近,是生态位重叠的表现;而种对间的负相关正是生态位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以福州海岛上受马缨丹(Lantana camara)入侵的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林和桉树(Eucalyptus)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法、χ2检验、M. 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马缨丹入侵群落的物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缨丹重要值在台湾相思和桉树林下均居前列,其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占显著优势地位。两种林下马缨丹入侵群落的生态位重叠值总体较低,但马缨丹与台湾相思林下的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紫弹树(Celtis biondii)等及桉树林下的豺皮樟、鸡屎藤(Paederia cruddasiana)、雀梅藤(Sageretia thea)、两面针等物种存在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台湾相思林下马缨丹入侵群落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正联结,正负联结比值大于1;桉树林下马缨丹入侵群落总体联结性为显著负联结,正负联结比值小于1。两种林下15种优势物种的χ2检验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1.
选取甘肃省临泽县北部的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泡泡刺、沙拐枣根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7-9月采集固沙植物根区不同水平距离处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检测分析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全N和全P指标。结果表明:1)梭梭根区土壤中各养分含量总体上大于泡泡刺与沙拐枣根区,且梭梭根区土壤中各养分含量的空间变异程度相对沙拐枣、泡泡刺较大。2)固沙植物根区水平距离0~0.5 m处的土壤养分含量大于水平距离1.5~2.0 m处,且梭梭对土壤养分的蓄积作用大于泡泡刺与沙拐枣,说明梭梭可以将大量的自身凋落物和根部分泌物等进行有效保蓄,是一种理想的固沙植物。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固沙植物根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基本上都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全P、全N含量呈现出表层较高的趋势。4)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决定了过渡带上固沙植被的空间格局,对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选择固沙植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台湾杉天然分布少,加之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其群落亟待保护与恢复。为全面准确地了解雷公山台湾杉群落种间联结特性,采用2×2列联表,χ2检验和W检验,结合共同出现百分率PC、联结系数AC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台湾杉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种间总体关联性、种间联结性与种间相关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6个主要乔木树种总体间关联性呈不显著负相关,各种群间对光照等资源竞争激烈,群落处于动态演替不稳定阶段。经χ2检验,群落中只有极少数种对存在显著关联,93.33%种对联结未达到显著水平。大部分种对联结系数和共同出现百分率都并不高,种对间相关性较弱,独立性相对较强。群落主要乔木树种间以负相关占明显优势,该群落的多数树种间仍存在对光照、养分等资源位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石羊河下游裸果木群落生态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对石羊河下游裸果木群落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石羊河下游裸果木群落对资源的利用状况,揭示裸果木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以期明确裸果木群落各物种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及种间关系,为裸果木群落的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裸果木群落30个物种隶属13科28属。在裸果木群落中,裸果木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都明显高于群落中其他物种,为群落优势种,但裸果木群落极不稳定。2) 在整个群落中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裸果木、灌木亚菊、沙生针茅、猫头刺、泡泡刺、刺旋花、刺沙蓬、红砂等,在植物群落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与裸果木生态位重叠度成正比,生态位宽度和与裸果木生态位重叠度较大的物种有沙生针茅、灌木亚菊、猫头刺、泡泡刺、刺旋花等。4) 裸果木群落中其它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偏低,只有个别的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较大。  相似文献   

14.
李怀珠  党晗      许金石    陈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6):66-73
种间关联能反映区域尺度群落内和群落之间植物物种的共存格局,是研究植物种间关系的主要手段。以陕西太白山不同海拔梯度主要林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种间联结系数(AC)、Jaccard指数(JI)、Ochai指数(OI),结合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对研究区主要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太白山较大海拔范围内林下草本植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繁缕(Stellaria media)、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等与其他物种的关联比较密切,与之关联的物种较多,说明这些物种是该区域,尤其是中低海拔地区常见的广布种;东北羊角芹(Aegopodium alpestre)、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鄂西香茶菜(Rabdosia henryi)、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短毛独活(Heracleum moellendorffii)和点叶薹草(Carex hancockiana)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且均出现在中海拔(1 800~2 750 m)地区,是中海拔区域常见的共生种;狭叶红景天(Rhodiola kirilowii)和紫苞风毛菊(Saussurea purpurascens)之间有强烈相关关系,但与其他物种无关,且只出现在高海拔(>3 100 m)区域,也与生境选择和过滤有关。2)基于物种之间不同的关联性,将太白山海拔梯度上的主要草本植物划分成3个生态种组,不同生态种组之间存在适生海拔上的差异,表明海拔作为复合环境因子决定了群落内的植物物种组合。3)通过不同方法研究种间联结关系,可以反映出主要林下草本植物的分布特征,并对该地域的植被管理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黎母山片区内28 a和15 a加勒比松群落、20 a和26 a马占相思群落、16 a和21 a橡胶群落、10 a和3 a桉树群落、20 a次生林群落进行调查,通过树种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林地森林植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乔木层树种种类最多的是次生林群落40个种,20 a马占相思群落乔木层树种共29个,21 a橡胶和3 a桉树群落未调查到乔木;灌木种类最多为20 a马占相思群落,共5个种,草本种类最多为3 a桉树群落,共7个种。2)次生林优势种为贡甲和青梅,重要值分别为17.87%和14.76%;28 a加勒比松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鸭脚木38.94%,15 a加勒比松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中平树37.99%,20 a马占相思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细齿叶柃18.80%,26 a马占相思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八角枫30.86%,16 a橡胶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白楸31.63%,10 a桉树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细基丸45.74%;森林群落内灌木树种与草本种类比较少。3)黎母山不同外来树种与次生林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Pielou指数低于灌草层。4)森林群落更新层未调查到外来树种自主更新幼树,但加勒比松和马占相思群落均生长海南乡土树种。黎母山引进不同外来树种对森林群落优势树种种类具有差异,不同程度上减少了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改变了森林群落乔灌草层次物种组成结构,降低了群落结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16S rRNA-RFLP方法分析了同一样地柏大蚜和松大蚜体内细菌的组成。结果表明:2种蚜虫体内细菌主要由其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和次级内共生菌Candidatus Serratia symbiotica组成,但各自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在柏大蚜克隆文库中,B. aphidicolaCa.Serratia symbiotica分别占37%和56%,还有少量的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占7%;在松大蚜克隆文库中,B. aphidicola和Ca.Serratia symbiotica分别占66.7%和33.3%。表明2种蚜虫体内的微生物组成比较简单且相似,内共生菌种类相同。  相似文献   

17.
以秦巴山区中段常见的21种草本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种间联结系数(AC)、结合 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χ2统计,对具有显著正联结性的草本药用植物与海拔分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的草本药用植物种间联结系数较低,物种分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种间关系松散。2)贯众与井栏边草、龙芽草与金钱草、龙芽草与车前草、海金沙与紫菀、天名精与一年蓬、天名精与野菊、腹水草与石韦、腹水草与一年蓬、紫花地丁与车前草、紫花地丁与一年蓬、车前草与一年蓬、淫羊藿与黄精显著正联结;井栏边草与石韦呈显著负联结。3)呈显著正联结关系的物种对显著正联结时的相对海拔高度占此物种对垂直分布重叠时的相对海拔高度的比例各不相同,所处的位置也有所差异。呈显著联结关系的物种对在高海拔区域联结性降低,呈现无联结状态。4)2个物种对生境的相似性也可产生负联结关系。在对相同环境资源的竞争中,某一种群优势越强,负联结性就越显著。研究认为,将种间联结性与海拔分布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物种间的协作与竞争关系,对该区草本药用植物的生态化种植与保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油茶树除常规油茶果产出外,综合利用油茶木材,可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弥补木材资源的不足。以小果油茶和普通油茶木材为对象,对其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材气干密度普通油茶为0.81 g·cm-3,小果油茶为0.85 g·cm-3;木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指标普通油茶为1 801、25、10.8 μm,小果油茶为1 530、25、10.2 μm;导管长度、宽度、双壁厚指标普通油茶为715、61、16 μm,小果油茶为759、63.8、15.8 μm;木材的导管、木纤维、木射线构造的组织比量普通油茶为15%、69%、14%,小果油茶为11%、72%、15%;普通油茶木材微纤丝角为13.4°,小果油茶为12.6°;木材结晶度普通油茶为63%,小果油茶为64%。综合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和普通油茶木材构造和物理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具有亲缘关系,但在解剖结构上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区分2种木材;2种木材的气干密度均达到《木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分级表》规定Ⅳ级,具有较好的理论密度,木材有较高纤维结晶度和较小的微纤丝角,其主干部分可用于实木加工利用;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和组织比量均达到木材纤维制品标准要求,其枝丫材和加工剩余物可用于造纸或纤维板生产,以充分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