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9—2021年采自河南省11个市的278株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278株禾谷镰孢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频率呈单峰且近似正态分布,各菌株EC50值的范围在0.609~3.868μg/mL之间,最大值为最小值的6.35倍,平均值为(1.741±0.690)μg/mL。此外,不同年份的禾谷镰孢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水平无显著差别。2020年菌株最不敏感,平均EC50值为(1.894±0.652)μg/mL,2021年菌株最敏感,平均EC50值为(1.643±0.701)μg/mL。不同地区的禾谷镰孢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水平有显著性差异。济源市的菌株最不敏感,平均EC50值为(2.175±0.632)μg/mL;开封市的菌株最敏感,平均EC50值为(1.137±0.419)μg/mL;焦作市菌株间敏感性差异最大,最大值为最小值的6.21倍,平均EC50值为(2.073±0.68...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JS399-19)的敏感性基线及其抗药性风险。离体条件下氰烯菌酯对51个禾谷镰孢菌菌株的平均EC50和MIC值分别为(0.153±0.050)μg/mL和小于4.0μg/mL;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了14个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突变体,紫外光诱变抗药性突变频率为1.67×10-7。这些突变体的抗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3种类型,其EC50分别为1.5~15.0μg/mL、15.1~75.0μg/mL和75.0μg/mL以上。与亲本菌株2021相比,抗药突变体间的菌丝生长量和产生子囊壳能力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加或下降,而分生孢子繁殖量则显著下降。在无药培养基上菌丝体转代培养8次后,抗药水平保持不变,且与亲本菌株有相同的致病性。所测定的突变体在含1%葡萄糖的PDA上菌丝生长除UV-2021-4显著下降外,其余都表现生长速率比亲本显著增加。在含3%和4%葡萄糖的PDA上2021生长优于亲本菌株。氰烯菌酯与苯并咪唑类、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和取代芳烃类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3.
黍黑孢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40 h后开始产孢,但孢子萌发在产孢20 d后。1/2马铃薯葡萄糖汁(PDB)和1%酵母浸出膏显著地促进孢子萌发,萌发率分别达到99%和87.7%,而5%葡萄糖、1%胰蛋白胨和5%蔗糖对孢子萌发促进作用不显著。药剂对菌丝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等8种药剂都对黍黑孢菌菌丝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效果最好,EC50为0.017μg/mL,EC95为0.098μg/mL。药剂对黍黑孢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结果表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福.腐.百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福.福甲胂.福锌可湿性粉剂和28%百.霉威可湿性粉剂都是有效的杀菌剂,其中,百菌清效果最好,其EC50和EC95分别为0.008μg/mL和0.107μg/mL。  相似文献   

4.
从98株分离自大连海域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e共附生的真菌中,筛选得到具有较强杀虫抗菌活性的丝状真菌Hmp-F73。96孔板卤虫生物检测(brine shrimp assay,BSA)结果显示,该菌株发酵滤液甲醇提取物浓度为0.25μg.mL-1时,卤虫校正死亡率为100%;甲醇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洗脱得到7个馏分,其中馏分3浓度为400μg.mL-1时对甜菜夜蛾具明显抑制取食活性,拒食率达到85.25%;1mg.mL-1的馏分6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抑菌圈直径达9.25mm。经色谱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4个杀虫抗菌活性化合物,氢核磁数据显示这些化合物均属于12,13-环氧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通过形态、培养特征及ITS1-5.8S-ITS2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醚菌酯对假禾谷镰孢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分别测定了醚菌酯对2019年从河南省13个地市分离的50株假禾谷镰孢的毒力。两种方法结果表明,醚菌酯对供试50株菌株的EC50值范围分别在0.127 3~3.070 9 μg·mL-1和0.001 3~0.070 9 μg·mL-1,平均EC50值为(1.304 1±0.804 2)μg·mL-1和(0.017 4±0.017 0)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两种方法分别有80%(40株)和70%(35株)的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1.135 2±0.531 2)μg·mL-1和(0.011 4±0.006 3)μg·mL-1,可作为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县市的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值变化范围为0.545 2~2.156 4 μg·mL-1和0.001 9~0.036 7 μg·mL-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温室防效结果显示,小麦种子与醚菌酯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处理可以起到一定防治效果,0.42 μL AI/2g处理防效最高,防治效果可达50.33%。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的敏感性监测提供信息,同时为醚菌酯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硅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冬青卫矛内生真菌Cylindrocarpon olidum W1次生代谢物中分离鉴定出8个抑菌活性化合物W1-1~W1-8。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高分辨质谱等技术,并结合相关文献确认其为壳二孢氯素及其类似物,分别为Ilicicolin A(W1-1)、5-Chlorocolletorin B(W1-2)、Ilicicolin B(W1-3)、Deacetylchloronectrin(W1-4)、Ilicicolin C(W1-5)、壳二孢氯素(W1-6)、Cylindrol A4(W1-7)和Cylindrol B(W1-8)。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壳二孢氯素及其类似物对烟草青枯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上述化合物的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6.25、3.13、>100、3.13、6.25、12.5、25和25 μg/mL;化合物W1-2、W1-4和W1-5对番茄灰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36.45、21.60和26.69 μg/mL,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20.21、16.79和12.11 μg/mL。  相似文献   

7.
球茎腐烂病是“新浙八味”浙产中药植物西红花上最为严重的病害。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2株西红花球茎腐烂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对新型甾醇脱甲基酶抑制剂(DMIs)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评价了其对尖孢镰刀菌生长、产孢、萌发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氯氟醚菌唑对尖孢镰刀菌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在0.182~2.491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838±0.438)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氯氟醚菌唑对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病菌细胞膜表现显著的破坏作用。此外,氯氟醚菌唑对西红花球茎腐烂病的保护作用要强于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有效防治西红花球茎腐烂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乙酸乙酯和乙醚萃取法提取2株西瓜砧木种传镰刀菌粗毒素中的镰刀菌酸,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定了镰刀菌酸粗毒素对西瓜砧木幼苗的致萎蔫作用.结果表明,2株种传尖孢镰刀菌粗毒素中都可检测到镰刀菌酸,质量浓度分别为69.9μg/mL和842.3 μg/mL.用2株种传尖孢镰刀菌粗毒素处理西瓜砧木幼苗根部能引起幼苗枯萎,且西瓜砧木幼苗的萎蔫程度随着粗毒素中镰刀菌酸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关于西瓜砧木种传尖孢镰刀菌粗毒素中镰刀菌酸含量的检测及其引起幼苗萎蔫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内吸输导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JS399-19) 是一种对禾谷镰孢菌具有专化活性的新型杀菌剂。研究表明,该药在离体条件下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抗多菌灵菌株及野生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均有很高的抑制活性,平均EC50值分别为0.117±0.036和0.107±0.020 μg/mL 。氰烯菌酯不能抑制禾谷镰孢菌的分生孢子萌发,但能引起抗多菌灵菌株及敏感菌株的分生孢子萌发后的芽管畸形。活体条件下,氰烯菌酯灌根处理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防效,在叶片间的输导性较差,不能被小麦穗颈吸收;该药在同一张叶片上仅表现为向上输导,对处理部位的下部几乎没有防效。用400 μg/mL氰烯菌酯和400 μg/mL多菌灵穗部喷雾处理前1 、2 、3 d接种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95%、75%和62%;处理后1 、2 、3 d 接种,防效分别为88%、78%和73%,而对照药剂多菌灵的防效较差。说明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有优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在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的地区,氰烯菌酯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替代药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对氟环唑的敏感性,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环唑对2019年从河南省16个地市分离的100株假禾谷镰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氟环唑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0.002 4~0.505 4μg·mL-1,EC50平均值为(0.109 3±0.095 7)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89株供试菌株位于相应的主峰范围内,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将其EC50平均值为(0.082 1±0.046 8)μg·mL-1作为假禾谷镰孢菌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市菌株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差异较小,各地市菌株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050 8~0.296 8μg·mL-1;同一地市菌株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商丘虞城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210.58倍。聚类分析表明: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对氟环唑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化学与生物活性筛选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菌株,利用16S rDNA方法将其鉴定为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并命名为SN313。采用微生物发酵、液相萃取、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SN313的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并依据文献数据确定了这3个化合物分别是N-(2-羟基苯基乙酰) 色胺 ( 1 )、吩嗪-1-羧酸 ( 2 ) 和环(脯氨酸-色氨酸) ( 3 ),其中化合物 1 是一个新的β-吲哚基乙胺类衍生物。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了3个化合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1 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a capsici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IC50值分别为11.20 μg/mL和28.94 μg/mL);化合物 2 对番茄灰霉病菌、辣椒疫霉、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IC50 < 40 μg/mL);化合物 3 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IC50 = 41.58 μg/mL)。从土壤微生物中获取化合物 2 ,为生物农药申嗪霉素有效成分的天然获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isopropylstilbene (3, 5-二羟基-4-异丙基二苯乙烯) 是发光杆菌Photohabdus temperata产生的一种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为促进isopropylstilbene在农业抗生素领域应用价值的开发,采用固相萃取、柱层析等技术从发光杆菌P. temperata SN 35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1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其纯度;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法对发光杆菌SN 35摇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初步研究了所分离化合物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离体抑菌活性及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所分离的化合物为isopropylstilbene,纯度为93%;对发光杆菌SN 35摇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后,isopropylstilbene的产量是优化前的2.22倍。离体抑菌试验结果表明:isopropylstilbene对灰葡萄孢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 (9.17 ± 0.17) μg/mL,但低于对照药剂百菌清[EC50值为 (0.90 ± 0.08) μg/mL];在10 μg/mL下,isopropylstilbene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63.01%。活体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200 μg/mL下,isopropylstilbene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92.19%,与百菌清的防效 (97.63%) 相当,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2.12%,略低于百菌清 (81.61%)。本研究通过对isopropylstilbene发酵条件的优化,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该化合物对灰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为天然杀菌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新型植物源杀菌剂,对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 地上组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甲醇提取、液-液萃取、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乙酸乙酯浸膏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利用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确定这6个化合物分别是epiashchantin ( 1 )、ashantin ( 2 )、sesartemin ( 3 )、epimagnolin A ( 4 )、epiyangambin ( 5 ) 和diayangambin ( 6 ),均属于双四氢呋喃类木脂素。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1 和 3 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菌丝生长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14.3和11.0 μg/mL;化合物 3 、 5 和 6 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生长也表现出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17.4、42.6和54.3 μg/mL。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小孔树脂、凝胶SephadexLH-20、反相色谱ODS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 (Pre-HPLC) 等分离技术,从坡柳Dodonaea viscosa (Linn.) Jacq. Enum. 种子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1个活性化合物。通过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鉴定其为新的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21-epoxyangeloyl-15,16,28-tirhydroxy-22-(2-methylbutanoyl)-Olean-12-en-3-(O-α-L-arabinofuranosyl-(1→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ide,命名为坡柳皂苷A,英文名dodoneaviscoside A。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 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非选择性拒食活性,24 h拒食中浓度 (AFC50) 为207.4 μg/mL。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草莓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及其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浩  张桂军  毕扬  闫哲 《农药学学报》2019,21(3):279-284
对采自山东省诸城市草莓叶斑病发病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及鉴定,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法确定该病原菌的致病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双苯菌胺等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形态学结合ITS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9种供试杀菌剂中,双苯菌胺对C. cassiicola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平均EC50值为 (0.27 ± 0.18) μg/mL,可作为防治草莓叶斑病的首选药剂;其次为氟环唑、腈菌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和戊唑醇,平均EC50值分别为 (0.66 ± 0.21)、(0.85 ± 0.25)、(1.4 ± 1.2)、(1.8 ± 0.3)、(3.8 ± 3.0) 和 (4.5 ± 2.6) μg/mL;而该病原菌对百菌清与代森锰锌的敏感性最低。研究结果可为草莓棒孢叶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综合开发利用药用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对其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和LH-20凝胶层析技术从扁茎黄芪植株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各化合物对8种细菌的抑菌活性。根据波谱分析结果,7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β-谷甾醇 (1) 、β-sitostenone (2) 、lawsaritol A (3) 、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 (4) 、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 (5) 、D-1-O-甲基肌醇 (6) 和沙苑子苷 (7)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扁茎黄芪植株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5 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pv.actinidiae和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烟草青枯病菌和白菜软腐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37.5、18.8和75.0 μg/mL。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 (5) 的农用抑菌活性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抗菌活性菌株,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菌株为埃勒斯致病杆菌,并将其命名为埃勒斯致病杆菌SN22(Xenorhabdus ehlersii SN22)。利用硅胶柱层析结合凝胶柱层析技术,从埃勒斯致病杆菌SN22(X.ehlersii SN22)发酵液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X-光单晶衍射技术分析,鉴定其为3-(环己-2-烯)丙烯酸。文献调研发现,该化合物为新的天然产物,命名为Xenorhabic acid。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其对病原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结果表明:其对向日葵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瓜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27.99和29.55 μg/mL;对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62.5 μg/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黄皮素内酯Ⅱ(2′,3′-epoxyanisolactone)在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植株的花、枝叶和果核中的含量,明确其对稗草生化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的测定,小杯法培养供试稗草。[结果]黄皮素内酯Ⅱ在花粗提物中的含量较少,仅为0.43%,在枝叶和果核中的含量分别为3.33%和3.21%。黄皮素内酯Ⅱ处理稗草植株,处理后稗草根中蛋白含量和氨基酸含量与未经处理存在明显的差异,在50μg/mL的浓度下,可以显著地降低稗草植株内的蛋白含量和增加植株内的氨基酸含量。当处理浓度为50、25、12.5、6.25、3.125μg/mL时,样品中的含氮量分别为1.402 8、1.317 2、1.250 2、1.128 7、0.903 2mg/g,比对照0.832 1mg/g均有所增加。黄皮素内酯Ⅱ处理后,稗草的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所下降,处理浓度为50、25、12.5、6.25、3.125μg/mL时,蛋白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75.91%、66.43%、62.43%、58.57%和58.03%。[结论]黄皮素内酯Ⅱ对稗草代谢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D-(+)-樟脑磺酸为原料,经酰氯化和氧化反应制备得到酮基蒎酸(3),再经酰氯化得到酮基蒎酸酰氯(4)。4与对氨基苯磺酰胺类化合物发生N-酰化反应,得到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N-(4-取代氨基磺酰基)苯基-酮基蒎酸酰胺(5a~5h),其结构均经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菌和除草活性,其中5c(R=4-甲基嘧啶-2-基)在50μg/mL下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抑制率达90.4%,化合物5e(R=噻唑-2-基)在100μg/mL下对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胚根生长的抑制率达92.1%。  相似文献   

2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闽南地区4个薏米产区72株薏米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试了吡唑醚菌酯对薏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1.11~5.06 μg/mL,平均值为 (3.44 ± 0.98) μg/mL,且其EC50值频率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闽南地区薏米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盆栽防效结果表明,喷施有效剂量为250 μg/mL的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薏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78.2%~79.7%) 较好,与喷施有效剂量为500 μg/mL的50%异菌脲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高于喷施有效剂量为800 μg/mL的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薏米叶斑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