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国外主要国家保护区分类体系与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映杉 《现代农业科技》2012,(7):224-225,228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实现保护区内资源持续有效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入到科学建设和集约化经营管理阶段,自然保护区已由数量型建设向质量型建设转变,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亟待制定和完善。分别以欧美发达国家等陆地自然生物多样性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为例,系统介绍了这些国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以及不同类型保护区的建立目的、在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管理差异,为我国保护区系统分类及相关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5个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Probit 模型分析了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意愿的主 要因素,结果表明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对保护区建立目的的认知状况,对保护区内资源的利用情况,保护区野生 动物对居民庄稼的破坏情况,增加工作岗位,提高家庭收入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宣传和教 育,帮助社区发展经济,通过旅游业合作带动社区参与管理健全和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和职能等促进社区居民参 与保护区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来自所在区域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管理能力不足带来的威胁.要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建议完善法律法规、把保护区发展规划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立长效关联机制、完善参与机制、提高保护管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对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的相关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保护区和社区发展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保护区管理责任关系交叉、社区居民对湿地资源存在较大依赖性、环境变化造成各种经济产出不稳定、湿地资源利益分配不均衡、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等是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提出科学规划功能区、实施社区共管、开展专业培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公众意识等提升保护区管理成效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各省森林面积、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均衡系数探讨我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均衡性,利用多维标度法探讨各省两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相似性.结果表明,西部省份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例远高于保护区个数比例,而沿海省份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例远低于保护区个数比例;保护区级别越集中,各省保护区面积分布越不均衡,而数量分布越均衡.全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可分为4种类型,东南沿海省份设置的两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保护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独特、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动植物中有许多保护种和特有种,同时,三江源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和生态建设,恢复和重建三江源保护区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环境,才能使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本文就玛沁县自然保护区物种减少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玛沁县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盱眙县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双赢,根据自然保护区调整准则,于2014年对盱眙县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分区进行了调整:保护区总面积调整为33.41 km2,比始建的少7.59 km2;划定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分别为3.52、12.47、11.89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分别为12.63%、44.73% 、42.64%.调整后湿地保护区的功能得到加强,并有效减弱了人为活动的干扰,更有利于优化保护区的管理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庐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评价保护区环境质量及保护效益的有效手段.使用巢式分析法,借助RS和GIS技术,对庐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的面积变化、转换模式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林地面积百分比由65.31%增加到71.21%,灌草丛、耕地面积百分比分别减少了5.36%、0.97%.保护区外围林地面积百分比由13.54%增加到15.52%,灌草丛、耕地面积百分比分别减少了2.81%、3.20%;保护区植被正经历正向次生演替过程,保护区外围逆行次生演替过程占优势;景观水平上,保护区的破碎化程度低于外围圈层,多样性水平高于保护区外围,体现了保护区的保护效益.但随时间推移,保护区内外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均增强,景观由某种或某些景观类型主导的程度减弱.各种政府决策、人口变化、旅游发展是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的被保护的区域,是根据法律划定了一定的面积给予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根据建立的目的和具备的条件的不同,分为自然遗迹保护区、生态系统保护区和生物物种保护区三种不同类型的保护区,不论何种类型的保护区都是以保护为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发展建设,利用自然资源结合科学研究和教育、旅游等活动,让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发展。但是在成立和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实际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要想让自然保护区得到更好的发展建设,还需要建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本文就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简单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0.
1983年安徽省科委和林业厅组织了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学院、安徽省林科所、生物所、气象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考察,并出版发行了<牯牛降科学考察集>,共记录了被子植物127科907种.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自1982年建立以来,由于加强了保护和管理,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动植物种类数量逐渐增加.近年来,在组织对保护区进行资源调查和物种监测时发现牯牛降有<牯牛降科学考察集>中未记录的物种分布,共记录20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黑里河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蒙古黑里河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里河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777种,隶属96科377属。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属32种;裸子植物1科3属3种;被子植物83科356属742种。该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特征为:优势现象明显;地理成分复杂;区系具古老性;珍稀植物种类丰富;植被分布规律明显。近年来人为因素使该地区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指出黑里河自然保护区地处生态脆弱带,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较为敏感,需要科学地管理,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自然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型有巨大的帮助,为了加强对青少年 个人观念的培育,自然保护区应当和学校积极联动,展开对青少年的自然教育引导。文章以河北小五 台山自然保护区为案例进行分析,谨望通过该分析为自然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自然教育基地的有 效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  相似文献   

13.
物种丰富度是反映物种多样性的指标之一,研究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广东省已经进行过深入调查的19个自然保护区为样本,对物种丰富度(科数、属数和种数)及环境因子(经度、纬度、海拔、年均温度、无霜期、年均降雨量、相对湿度、面积)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保障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探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和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参考。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5期董海山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凉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资源状况,为该保护区苔藓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的方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该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112种,隶属39科70属,其中苔类11科13属17种、藓类28科57属95种。该地区区系地理成分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凉水自然保护区苔鲜植物群落可分为4种类型:水生群落、石生群落、土生群落和木生群落。[结论]凉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丰富度并不高,这可能与气候和人为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秦岭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选取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实证调研,论述了长青保护区现存的问题以及其周边社区现实生活状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共生理论视角反思保护区与社区的关系,提出3个问题来阐述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共生理念。并提出"政府-保护区-社区"共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那玉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40-18641,18643
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学的基本观点,自然保护区管理运行职能评价包括自然保护区区划评价、规划评价、管理组织设置评价、管理人员配备评价、协调评价和调控评价等。自然保护区管理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由于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管理运行职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非常薄弱,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因此,以特定自然保护区为实证对象,建立原始数据库,构建自然保护区管理运行职能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自然保护区管理运行职能评价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结合定性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运行职能综合评价的结果,利用Swot分析法优化自然保护区管理运行职能,最后得出自然保护区管理运行职能评价与优化的结论,并提出普适性自然保护区管理运行职能评价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趋势线法、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法及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法对1949-201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旱灾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降低粮食主产区旱灾风险及灾害损失的措施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除江苏省外,干旱发生率均高于60%,干旱受灾率和成灾率的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上。2)东北地区各省干旱受灾率和成灾率均呈现增加趋势且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长江流域的湖北和四川省干旱受灾率呈增加趋势,江西和湖南省干旱受灾率呈减少趋势,但均未通过M-K趋势检验,变化趋势不显著;上述长江流域四省干旱成灾率均呈增加趋势,但只有湖北和四川省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黄淮海地区除江苏省干旱受灾率呈微弱线性增加趋势外,其他各省干旱受灾率均呈减少趋势,但只有安徽省通过M-K趋势检验,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黄淮海五省成灾率均呈增加趋势,但只有河北和江苏省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3)M-K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安徽省旱灾受灾率变化突变点为2002年,之后呈减少趋势;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干旱受灾率变化突变点分别为1977、1970、1983和1977年,之后干旱受灾率呈增加趋势;各省区干旱成灾率突变点如下: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为1988、1977、1981和1984年,黄淮海地区的河北和江苏省分别为1961和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和四川省分别为1986和1975年,各省区干旱成灾率在突变点之后均呈增加趋势。综上,粮食主产区干旱灾害发生率普遍较高且年际变化大,东北地区旱灾影响范围、规模以及致灾程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黄淮海地区的河北和江苏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和四川省虽然干旱影响范围和规模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但是旱灾的致灾程度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干旱受灾率显著期普遍发生在2000年后;干旱成灾率增加趋势显著期普遍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201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9.
北京妙峰山风景区自然保护小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该文运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北京妙峰山风景区森林植被进行调查和分类研究 ,主要目的是为风景名胜区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根据森林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的相似性和分异性规律 ,提出了在风景名胜区中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小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并制定了妙峰山风景区保护小区的规划方案 .功能区划分为严格自然保护小区、资源管理自然保护小区、景观自然保护小区和珍稀植物繁殖自然保护小区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问题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以及自然保护区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了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问题的复杂性,阐述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种群生存力分析、最小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理论、群落或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理论或观点在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中的应用和不足,并对解决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途径,包括集合种群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加强种群生存力分析应用的研究,对某些自然保护区可以考虑种子雨与群落演替规律,有时也可以考虑动物行为学的特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