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用ARIMA、双对数函数、虚拟变量等经济计量模型测算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消费需求增加和耕地保护政策及其执行力度对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青岛市的耕地数量安全的影响。结果显示:未来10年,青岛市人口将以每年近0.65%的速度递增,平均每年净增4.65万人,到2015年将达到774.34万人,为解决新增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需增加耕地1751.09hm^2;过去20年青岛市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耕地减少0.63万hm^2,到2005年减少至48.43万hm^2,2010年将减少到38.37万hm^2;小康型消费水平要求2010年耕地的最低保有量为48.60万hm^2,到2015年为50.12万hm^2,富裕型消费水平要求到2010年耕地的最低保有量为54.00万hm^2,到2015年为55.69万hm^2;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的耕地安全形势并不理想。针对影响耕地数量安全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昌吉州2000、2010、2018 年三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GIS 空间分析提取三期耕地动态变化数 据,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昌吉州耕地变化动态度。结果表明,耕地总量从2000-2018 年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昌吉州木 垒县近20 年的耕地变化呈负增长,其余县市耕地呈正增长。近20 年来阜康市和呼图壁县的耕地变动最为剧烈,超过 全州的耕地动态变化度。第二阶段耕地变化动态度集中且剧烈,耕地大量增加和耕地减少的情况普遍存在,耕地大量 增加主要集中在绿洲北部。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湖北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整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分析有着重要意义.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少.选择湖北省近50年耕地时空演变特点作为研究对象,试从耕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利用程度、地域差异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变化特征分析,各出的主要结论有:(1)1952~2001年.湖北省耕地数量先增后减,耕地变化速度很快;(2)耕地结构以水田为主.旱地为次,粮食作物尤其是水稻业在种植业结构中比例较大;(3)耕地总体利用程度较高,耕地产出效益较好,耕地利用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4)耕地整体质量在下降.一等耕地面积增加,后备耕地有限。预计到21世纪中后期,一等耕地比例增加,农业生产水平大有提高;(5)耕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总趋势表现为:经济发达区比经济欠发选区流失严重.平原区比丘陵区减少量大。  相似文献   

4.
美洲耕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分析是地表覆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美洲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其耕地数量和分布具有全球性战略地位,科学分析美洲耕地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过程和规律为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GlobeLand30数据集,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00-2010年美洲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类型转化特征,并重点分析了亚马逊地区耕地格局变化状况。【结果】2010年美洲耕地总面积为52 875.05×104 hm2;2000-2010年的10年间,美洲耕地总面积总体增加,面积增加约2 128.14×104 hm2,增幅约4.19%。耕地面积增加最大国家为巴西,幅度达到9.51%,位居美洲国家之首,其次为阿根廷;减少最大国家为厄瓜多尔,面积减少101.14×104 hm2。10年间美洲耕地复种指数增加2.42%,变化最为显著国家为巴拉圭、波多黎各。从耕地变化类型看,美洲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草地,而耕地减少主要是由于人造地表的侵占。美国耕地总量最多,但10年间耕地增长率较低,仅为0.08%,绝大部分损失的耕地转为人造地表,由于收获面积的减少导致复种指数减少了0.89%;巴西耕地总量仅次于美国,耕地大幅度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和草地,同时复种指数有较大程度提高。亚马逊地区作为美洲重要的生态和农业区域,10年间耕地增长8.41%,耕地增长伴随着森林、草地被大量破坏,尤其在巴西西南和厄瓜多尔表现最为剧烈。【结论】2000-2010年美洲耕地整体上呈现增加态势,国家间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差异明显;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草地和灌木,增长集中在巴西和阿根廷,耕地主要转出为人造地表,集中在美国。作为美洲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亚马逊地区耕地面积和耕地复种指数都提高,两者同步增加一定程度上提高区域或全球粮食产量,但其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需要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5.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定西市2001~2008年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定西市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过程,但是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由2001年的1.101 hm2增加到2008年的1.146 hm2,增长了4.09%.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再升4个阶段,但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由2001年的0.177 hm2减少到2008年的0.167 hm2,下降幅度达到5.65%,定西地区生态承载力在逐渐削弱.耕地人均生态赤字呈增加趋势,由2001年的0.924 hm2增加到2008年的0.979hm2,增长5.95%,说明定西市耕地生态系统存在不稳定性.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呈现出增长趋势,由2001年的5.211增加到5.860,增幅达12.45%,耕地可持续指数呈减小趋势,由2001年的0.139减小到2008年的0.127,说明定西耕地的超负荷状态不断加剧,土地可持续性不断下降,环境压力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合肥市2021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对合肥市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更新评价,并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更新了2021年合肥市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数据库。评价结果表明,2021年合肥市耕地质量等级为4.753等级,比上一年提升了0.041个等级,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和巢湖市耕地均以中产田(4-6等地)为主,评价结果为合肥市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耕地变化态势分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资料分析了 1978年以来安徽省耕地变化趋势 ,总结了 1990~ 1999年耕地变化特点 :1)年耕地减少数量大于新增数量 ;2 )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3)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 ,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4)水田面积相对稳定 ,旱地面积逐年减少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际间有起伏。并提出了保护和永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金寨县2019年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金寨县2021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与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结果,对金寨县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更新评价。结果表明,金寨县2021年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5.174等,较2019年的5.448等提高了0.274个等级。金寨县2021年耕地质量分布以4~6等地中产田为主,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8.98%,更新评价结果可为金寨县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讨沿海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对于深化和揭示土地利用对景观功能的效应有重要意义。根据1990、2000、2010、2020年沿海城市盐城4期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ENVI5.2监督分类及目视解译,得到4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来分析土地类型的变化差异性,从而揭示盐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盐城市耕地面积减少了近400 km2,部分耕地转变为草地和水体,水体占比从2.26%增加至9.35%,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耕地和林地呈快速减少趋势,建设用地转入转出频繁,但总体转化增速较为缓慢。研究时段后期,滩涂滩地占比从4.05%降低至2.29%,逐渐向草地和水体转化。1990-2020年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导致景观格局指数发生显著变化,耕地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逐年增加,说明耕地破碎化程度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研究区内各用地类型边缘密度增加,蔓延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减少,说明研究区域内的景观边缘形状指数趋于复杂,景观类型的离散度增加,区域空间范围内的聚集性减弱。各种景观类型变化差异相对增大,使得近30...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0~2014年统计数据,分析了宁夏近15 a来的耕地动态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将驱动因子作为输入数据,构建了预测耕地资源变化趋势的BP神经网络,并开展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宁夏耕地资源变化经历了增加—迅速减少—波动增长—迅速增长4个阶段,人均耕地经历了迅速减少—缓慢减少—迅速增加3个阶段;其中,2002~2004年和2010~2012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K0,2003年动态度最小(K=-7.673%),2005~2010年和2012~2014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K0,2014年动态度最大(K=11.424%);宁夏耕地资源主要驱动因子概括为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及退耕还林,经济发展对耕地产生巨大压力,而农业科技进步某种程度减小了人口对耕地的压力,退耕还林也是宁夏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对宁夏耕地产生影响;预测宁夏耕地资源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为3层(3×16×1),对2011~2014年的耕地资源预测取得较好效果,最小误差仅为376 hm~2。  相似文献   

11.
以兰州市1999~2008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耕地变化景观指数分析了兰州市耕地变化格局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引起兰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方式有4种,即开发、复垦、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10a间耕地增加最多的方式为土地开发(1 159.75hm2),其次为农业结构调整(159.39hm2),复垦增加为0;兰州市土地减少方式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毁、建设用地等,其中,生态退耕减少15 516.28hm2,建设用地减少3 863.88hm2,灾毁面积1.13hm2,其他原因减少为351.65hm2.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方式单一,优势度相对较高,均匀度低;耕地减少的方式较增加的方式多样,优势度低,均匀度高.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生产力是影响兰州市耕地变化的3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业》2009,(3):31-3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技推广取得了巨大成效。粮食生产先后迈上了4个台阶.从6089亿斤增加到10000亿斤以上,创造了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的奇迹。多年来,粮食、棉花、蔬菜和水果等主要农产品总产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农民收入由1978年的人均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及时准确地提取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信息是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耕地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耕地时空变化,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多时相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土地覆盖分类,获取粤港澳大湾区2010、2015和2020年的耕地空间分布信息,分别从数量变化、空间转移和景观格局3个方面分析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耕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数量变化上,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耕地表现为先少量减少后缓慢增加的变化趋势,从2010年的16 155.56 km2减少至2015年的15 740.54 km2,再增加至2020年的16 473.93 km2,其中江门耕地净增加量最多、为176.99 km2,东莞耕地净减少量最多、为74.68 km2。空间转移上,新增耕地60.25%来源于林地,35.85%来源于水体;减少的耕地有49.53%转...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为对象,实地考察了汉台区4个乡镇的耕地撂荒情况,分析了农村耕地撂荒情势,总结了耕地撂荒的各种原因,提出应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耕地产出效益,加快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并举,从而减少耕地撂荒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浙江省现有耕地资源特点是耕地总量少,质量不高,后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1995~2005年浙江省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省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耕地,占耕地减少总量的70%左右;耕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土地整理,占耕地增加总量的50%以上。对浙江省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进行了预测,并提出加强耕地保护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研究区的统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的耕地变化动态及其驱动因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处于增加状态,29年来增加了32.95%,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了6.01%;耕地与其他地类之间转化明显,1980年的耕地仅有57.15%保留至2009年,部分耕地存在退化现象;耕地变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其中人口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工农业收入、GDP和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  相似文献   

17.
阿荣旗耕地质量状况及改良利用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耕地作为一种资源,是人们获取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随着耕地数量的不断减少。质量的高低及其改良利用则显得更为重要。2002年,阿荣旗作为国家农业部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试点旗县,对全旗耕地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等定级,针对不同区域耕地提出改良利用措施,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松嫩沙地土地利用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嫩沙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该区1990—2020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空间格局上,耕地面积最多,2020年耕地总面积达162 309.3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04%;其次为林地,2020年林地总面积96 431.7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35%。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看,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共增加了2 337.43 km~2,且建设用地的增加大都是由耕地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19.
亚洲耕地利用格局十年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亚洲作为全球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发展中国家众多的大洲,其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关系到各国乃至全球的粮食产量波动,影响世界粮食安全。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亚洲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加深对亚洲耕地利用现状的认识,科学把握其变化特征及规律,为亚洲的农业土地系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最新研制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及FAOSTAT统计数据,建立耕地面积数量和耕地利用格局指标群,选取耕地面积及其变化幅度、复种指数及其变化幅度、耕地破碎度及其变化幅度等指标,在国家、地理分区和县级等三个尺度上,综合分析2000-2010年亚洲耕地的数量、复种指数及耕地破碎度变化特征。【结果】2010年亚洲耕地面积69 827.94×104 hm2,10年间面积增加62.62×104 hm2,增幅达到0.09%。除东亚耕地数量减少外,其他区域耕地增加;东南亚耕地涨幅最大,西亚是耕地增减最为活跃的地区。亚洲有60%的国家耕地增加,80%的国家耕地面积变化幅度为-5.00%-5.00%。2000-2010年,亚洲复种指数提升7.77%,增幅达9.00%,五大地理分区的复种指数均呈现增加状态。超过2/3的国家耕地复种指数增加,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塞浦路斯等国家耕地复种指数减少明显。亚洲耕地地块细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日本、菲律宾、阿富汗,而印度、中国华北平原及东北农垦区则耕地连片、地块大。亚洲耕地破碎度总体上增加1.12%,中亚和南亚耕地破碎度大幅下降,东南亚耕地破碎程度加剧。超过半数的国家耕地破碎度降低。2000-2010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0.95%,复种指数增幅较大,达到6.01%,耕地破碎度小幅增加,增幅达2.17%。中国南方地区耕地破碎度高,华北平原、东北农垦区、成都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耕地破碎程度低;东部及华北经济发达地区耕地破碎程度增加剧烈;湖南、江西等地耕地破碎度降低。【结论】总体来说,亚洲耕地面积变化平稳,略有增加。复种指数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复种指数变化“东南增西北减”,耕地利用程度有较大提升。亚洲的耕地破碎度10年间略有增长,半数以上国家的耕地向规模化发展。中国作为亚洲农业重点区域,10年间其耕地数量减少并伴有破碎化加剧的趋势,但耕地利用率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中国粮食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对本国耕地资源的贡献。【方法】在分析中国粮食对外贸易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虚拟耕地贸易量计算方法,对1978-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中小麦、大豆、大米、玉米4种主要粮食的虚拟耕地贸易量进行估计,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耕地资源的贡献。【结果】1978-2008年,在中国4种主要粮食的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一直保持较大逆差,除1985、1986、1993和1994年外,其余27年虚拟耕地贸易量均表现为净进口状态,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从1978年的415.74万hm2增加到2008年的2 147.61万hm2;31年间,虚拟耕地交易量达22 397.47万hm2,其中大豆和小麦的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为11 700.52万和7 219.37万hm2,玉米和大米的虚拟耕地贸易净出口量为2 843万和634.58万hm2;在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4种粮食的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合计为15 442.31万hm2,相当于中国2008年耕地面积的1.27倍。【结论】虚拟耕地战略有助于加强耕地资源管理和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实施虚拟耕地战略不仅可以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发挥国内各地的比较优势、调整各地粮食种植结构、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这对保证耕地和粮食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