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后,紫花苜蓿在盛花期的根瘤数显著提高,分枝数、鲜重、干重皆高于对照;施用石灰后,紫花苜蓿的根鲜重、根瘤数、株高、鲜重、干重、分枝数都高于对照。以产量为指标分析根瘤菌及石灰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根瘤菌使用水平以10~20g/hm^2为宜,石灰使用量宜为3000kg/hm^2。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最佳施用浓度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使用浓度,以结瘤能力较强的根瘤菌菌株为试材,通过活化、摇床培养设定4个浓度梯度,混拌接种于大豆,在结荚期测定其植株生物量、根瘤鲜重、根瘤干重和根瘤数,并于成熟期对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接种根瘤菌后,叶片颜色深绿、株高升高,单株根瘤数目增加,并在结荚期达到结瘤高峰。根瘤干鲜比随着根瘤菌液浓度的变化呈现抛物线状,菌细胞0.8×108个·mL-1浓度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最高,对照根瘤菌液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明显高于试验中各菌液处理的根瘤干鲜比。接入根瘤菌处理的大豆生物量均高于菌液对照处理及清水对照处理,菌细胞0.6×108个·mL-1处理的生物量达到最高。低浓度菌液处理的根冠比小于高浓度菌液处理。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随着根瘤菌液浓度的变化也呈现出抛物线状,菌细胞均以0.6×108个·mL-1根瘤菌液浓度处理最高。根瘤菌液各浓度处理的百粒重变化不大,略高于菌液对照处理而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因此,黑龙江省土著根瘤菌制剂推荐使用浓度菌细胞0.6×108个·mL-1。  相似文献   

3.
补播豆科牧草,可有效恢复草地植被和有效改善草地植物群落的营养成分。试验研究了施加、不施加根瘤菌和3个补播密度(0.75 g·m-2、1.12 g·m-2、1.50 g·m-2)对退化天然草地补播紫花苜蓿中苜一号建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根瘤菌提高了中苜一号的出苗率和存活率,显著提高了其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单株干重和有效根瘤数。补播密度只对株高和单位面积干重产生了显著影响,存活率和单株干重在中密度(1.12 g·m-2)时最高。试验认为补播紫花苜蓿的最适补播密度为1.12 g·m-2。建议在补播牧草恢复草地植被过程中,接种适合当地环境的根瘤菌和选择最适补播密度,以促进补播紫花苜蓿的成功建植和草地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4.
根瘤菌肥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根瘤菌肥对花生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花生根瘤菌肥的花生根瘤数、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在常规施肥和常规施肥氮肥减半基础上施用根瘤菌肥处理比常规施肥的根瘤数、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增加64.08%~261.97%、7.9%~15.2%和2 870.7~5 083.5元/hm2,其中以常规施肥(N∶P∶K=17∶11∶14)1 125 kg/hm2+15 kg/hm2固体花生根瘤菌肥穴施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时期施氮肥与接种根瘤菌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R2和R5期,处理4(接种根瘤菌+R1期追施氮肥)植株干重和根瘤干重最大,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37.98%。其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均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同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R2及R5期植株干重及R5期根瘤干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大豆高效根瘤菌配制的菌肥GF1、GF2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其在大豆上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根瘤菌肥后,单株鲜重、根瘤数、株根瘤鲜重都有增加的趋势,在生育后期百粒重增加,增产幅度均达13%以上,其中以根瘤菌肥GF2处理应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施肥对紫花苜蓿根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采用“3414”二次回归最优设计设计试验方案,研究施肥对三个品种紫花苜蓿阿尔冈金、WL-232HQ、敖汉苜蓿根瘤的鲜重、总瘤数及有效根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尿素0.00g/m^2,过磷酸钙45.39g/m^2,硫酸钾66.00g/m^2,对紫花苜蓿根瘤总数,根瘤鲜重,有效根瘤数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探讨接种高效根瘤菌后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瘤菌拌种对大豆株高、植株干重和结荚高度等农艺性状影响较小,但增加了大豆根瘤菌数、根瘤干重、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各处理大豆单株产量和亩产差异显著。根瘤菌拌种比不拌种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拌种后在苗期追施一定量氮肥对提高大豆产量效果更显著,但氮肥施用过多使大豆营养生长过剩反而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广西大豆接种根瘤菌种植效果进行研究,为广西大豆生产推广接种根瘤菌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宜州和都安大豆产区,以广西主推大豆品种桂春8号、桂夏3号和华南品种华春6号、华夏3号4个大豆品种进行接种根瘤菌种植试验,于苗期、分枝期、开花期、鼓粒期、成熟期取5株长势一致的大豆植株,调查其根瘤数、植株鲜重,并测产。【结果】不同试点的大豆品种接种根瘤菌后,其产量均较未接种根瘤菌的增产1.06%~8.74%,桂春8号在宜州点和都安点接种根瘤菌后较对照增产幅度比华春6号高;大豆接种根瘤菌后,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区域的大豆根瘤数均较对照增加,且大豆地上生物产量也增加。【结论】在广西大豆生产上通过接种根瘤菌来提高大豆产量是可行的,但各区域要选择合适的根瘤菌及与其适宜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广西大豆接种根瘤菌种植效果进行研究,为广西大豆生产推广接种根瘤菌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宜州和都安大豆产区,以广西主推大豆品种桂春8号、桂夏3号和华南品种华春6号、华夏3号4个大豆品种进行接种根瘤菌种植试验,于苗期、分枝期、开花期、鼓粒期、成熟期取5株长势一致的大豆植株,调查其根瘤数、植株鲜重,并测产。【结果】不同试点的大豆品种接种根瘤菌后,其产量均较未接种根瘤菌的增产1.06%~8.74%,桂春8号在宜州点和都安点接种根瘤菌后较对照增产幅度比华春6号高;大豆接种根瘤菌后,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区域的大豆根瘤数均较对照增加,且大豆地上生物产量也增加。【结论】在广西大豆生产上通过接种根瘤菌来提高大豆产量是可行的,但各区域要选择合适的根瘤菌及与其适宜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科尔沁沙地苜蓿生长及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施肥量对科尔沁沙地苜蓿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不同施肥水平下科尔沁沙地的苜蓿干鲜草产量、枝条长度、茎粗、枝条数、株高等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计算生长速率、茎叶比、根冠比、干鲜比。结果表明:①第一茬枝条长度、第二茬茎粗和根冠比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第二茬枝条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第三茬枝条数则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②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对苜蓿干草产量贡献大小的指标排序依次为茎粗枝条数枝条长度。③第一茬紫花苜蓿生长速率变化较为平稳,第二、三茬苜蓿均呈现前期生长迅速后期减慢的规律。④苜蓿干草总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遵循报酬递减规律,在总施肥量为656.25 kg/hm~2时苜蓿干草总产量最高,达到17 218.9 kg/hm~2。因此,建议施肥量为返青施肥375 kg/hm~2(N 60 kg/hm~2、P_2O_5 56.25 kg/hm~2、K_2O 56.25 kg/hm~2),第一次刈割施肥131.25 kg/hm~2(N21 kg/hm~2、P_2O_5 19.687 5 kg/hm~2、K_2O 19.687 5 kg/hm~2),第二次刈割施肥150 kg/hm~2(N 24 kg/hm~2、P_2O_5 22.5kg/hm~2、K_2O 22. 5 kg/hm~2),施肥总量656.25 kg/hm~2(N 105 kg/hm~2、P_2O_5 98. 437 5 kg/hm~2、K_2O 98. 437 5kg/hm~2)。结果为科尔沁沙地苜蓿合理施肥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牧草引种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丹麦引进的19个牧草品种,经3年引种筛选试验,通过牧草生长发育及适应性观测及再生长速度、鲜干草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豆科牧草红三叶品种中Rajah的鲜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154.54t/hm2、27.56t/hm2,紫花苜蓿中Bc-2alfafa鲜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87.69 t/hm2,19.97 t/hm2;禾本科牧草中,供试的各品种鲜草产量均在68~79 t/hm2,干草产量在13~20 t/hm2,其中forage2-cina鲜草产量最高为 78.46 t/hm2,Lph1407干草产量最高为19.39 t/hm2;再生速度上看,禾本科牧草高于豆科牧草,且禾本科牧草中鸭茅Amba、Sparta品种平均生长速度最快,豆科牧草中红三叶品种较紫花苜蓿品种快.初步认为,供试的19个牧草品种均可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及其类似地区用于人工草场建立、草地改良及退耕还草.  相似文献   

13.
多叶型和三叶型紫花苜蓿产量与相关性状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多叶型和三叶型苜蓿的生长特性、光合速率和产量等,以及相同性状在两类叶型之间的差异,为苜蓿的品种改良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选育的多叶型紫花苜蓿和普通的三叶型紫花苜蓿进行田间试验,并对其生长性状、光合速率和产量数据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两类叶型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光合速率与产量相关性的回归方程,并对两个方程中的相同性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枝条密度、比叶重、单枝干重、株高、单枝复叶数、光合速率、茎叶比和鲜干比等性状与多叶型苜蓿产量显著相关,株高、枝条密度、比叶重、节间数、鲜干比和茎叶比等性状与普通三叶型苜蓿产量显著相关。5个显著影响两类叶型苜蓿产量的相同性状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多叶型紫花苜蓿的枝条密度,茎叶比、鲜干比均显著低于三叶型,比叶重显著高于三叶型苜蓿(P<0.05),两类叶型苜蓿的株高差异不显著;【结论】多叶型品系的产量显著高于三叶型品种,影响两类叶型苜蓿产量的性状并不相同,同一性状对两类叶型紫花苜蓿的产量影响程度不同。影响产量的生长性状中,多叶型苜蓿虽然枝条密度比三叶型低,但比叶重的增高、茎叶比和鲜干比的降低仍促进其产量的提高。通过合理密植、促进分枝,可进一步提高多叶型苜蓿的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播种当年紫花苜蓿根茎和根系特征与越冬率的关系.【方法】对播种当年2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根颈和根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紫花苜蓿品种间根颈和根系特性差异显著.将24个紫花苜蓿品种根据不同苜蓿根颈和根系特征的聚类分析分为5大类,其中第Ⅳ类,为根颈分枝数较多、根颈分枝直径较粗、主根较粗、侧根着生距根颈较远、主根鲜质量较高的苜蓿品种,是播种当年干草产量达4 500~5 200kg/hm2的苜蓿品种,包括‘三得利’‘皇后’‘巨人201T’‘驯鹿’‘斯贝德’和‘公农1号’.播种当年‘公农1号’和‘皇后’的根颈分枝数最多,且有较大主根直径和根鲜质量,是适宜科尔沁沙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而‘WL363’‘WL168’‘WL319’则相反.【结论】苜蓿根颈分枝直径与越冬率的相关系数最大,可作为鉴定苜蓿品种越冬率高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在田间以新鲜豆1号为材料研究了6种不同施氮量对根系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大豆单株结瘤数增加快,单位面积根系干质量比露地栽培高30.45%~53.47%;施氮肥能够显著减少单株根瘤数,但同时却能促进根量的增长和根系下扎,增加根冠比,提高根系活力;除高氮处理(N120+30)外,其余处理单位面积根干质量均在结荚期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高氮处理(N120、N120+30)抑制开花至结荚期间根系的生长,但减缓了结荚期至鼓粒期间的根系干质量的降低;施氮量为90 kg/hm2时,根系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白花苜蓿单株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原始材料圃中从紫花苜蓿品种北疆、卫士302、德国大叶熊、爱维兰和巨人201中通过单株选择,选出5个白花苜蓿新品系,BHBJ1、BHWS2、BHDX3、BHAWL4和BHJR5,然后进行无性繁殖建立试验材料圃。2005年对头茬草从返青到结实进行观测,结果表明,5个白花苜蓿品系均现蕾较早,花期长。白花苜蓿的茎叶比均小于相应的紫花苜蓿,鲜干比除BHWS2外均高于相应的紫花苜蓿。产草量方面,白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均较低,可能与生长年限短有关。白花苜蓿的花序为簇生总状花序,每序小花数品系间差异不显著,平均为17~25朵,每单枝荚果数16~19个,荚果2~3回,籽粒4~6个,种子颜色除BHJR5为米黄色外其余均为黄绿至深褐色,千粒重1.8~2.5 g。  相似文献   

17.
耐酸苜蓿根瘤菌在酸性黄壤中的定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酸性黄壤中接种3株耐酸苜蓿根瘤菌91522,91512,91532,并施用不同浓度的Ca^2+,比较研究了其在苜蓿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与水平,进而分析了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共生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3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均能在酸性土中定殖,且定殖动态基本一致,以接种菌株91512和91532的效果最好。施Ca处理对根瘤菌定殖影响不明显,施5mmol/LCa^2+时,定殖效果最佳.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苜蓿植株瘤重、根鲜重、株高、植株上部鲜重、全氯含量的影响显著.施Ca^2+对植株根鲜重、株高和上部鲜重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对瘤重的影响显著施用5mmol/LCa^2+,苜蓿生长和结瘤的效果最好,表明在酸性黄壤中,施用适当浓度的Ca^2+可以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甘蔗单作、大豆单作及甘蔗/大豆间作3 种种植模式下杂草数量、土壤养分情 况、作物的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结果表明院(1)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中,田间杂草数为16.5~25.0 株/m2,而单作甘蔗 田间杂草数为40.0~45.0 株/m2,对比单作甘蔗,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田间杂草数量显著减少;(2)在甘蔗/大豆隔行 间作模式中,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分别提高0.03 g/kg、0.058 g/kg、0.1344 mg/kg 和5.34 mg/kg,表明间作模 式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下,甘蔗出苗率及甘蔗产量表现同甘蔗单作相比没有 明显差异,合理间作大豆对甘蔗生长没有负面影响;土地当量比为1.39~1.63,具有较强的间作优势。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江苏南部丘陵地区的气候生态特征,开展了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适应性和相关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品种得龙,美国品种WL320、WL323、金皇后的产量和适应性都显著优于其他品种;丘陵岗坡地种植苜蓿,采用基施纯氮60.0kg/hm^2、硼砂7.5kg/hm^2、钼酸铵300.0g/hm^2、石灰4500.0~6000.0kg/hm^2,5%苜豆壮1200ml/hm^2+苗期用除草剂5%精禾草克900ml/hm^2或秋播种植伴生作物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灌溉量对土壤水分和苜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行了不同灌溉量对土壤水分和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季节降雨和灌溉量的影响,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波动较深层剧烈,1988.67m3/hm2灌溉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能满足植物的正常生长,也不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2)2485.84m3/hm2灌溉量处理的植株生长最高,达126.82cm,1491.50m3/hm2灌溉量处理的植株生长高度最低,为104.38cm,1988.67m3/hm2灌溉量处理的植株叶量丰富,茎叶比最小;(3)盛花期刈割时,1988.67m3/hm2灌溉量处理的鲜草产量最高,比2485.84m3/hm2灌溉量处理增产1.21%,比1491.50m3/hm2灌溉量处理增产24.48%。因此,1988.67m3/hm2的灌溉量可使苜蓿叶量丰富、产草量高,并可节约水分,充分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