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苜蓿秋眠级与其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关系,筛选适宜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方法】以国内外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为材料,2014-05-20将其播种于和林格尔试验地,2015-2017年连续3年调查物候期和越冬率,测定苜蓿鲜、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FV),根据3年平均干草产量与RFV的耦合作用筛选出最优苜蓿品种。【结果】秋眠级越低的苜蓿品种,其春季返青越晚;秋眠级越高的苜蓿品种,其越冬率越低。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3年平均鲜、干草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金皇后苜蓿鲜、干草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1);草原3号苜蓿的3年平均CP含量和RFV值最高、ADF和NDF含量最低;驯鹿苜蓿的3年平均ADF、NDF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除金皇后ADF含量外)。根据苜蓿3年平均干草产量与RFV值的耦合结果,确定金皇后和草原3号属于最佳苜蓿品种。【结论】苜蓿秋眠级别与越冬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秋眠级为1~3级的苜蓿品种金皇后和草原3号在3年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越冬率及营养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好,适宜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2.
越冬紫花苜蓿根系性状与秋眠性的关系及其抗寒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秋眠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晚秋生长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根系是紫花苜蓿越冬的主要功能器官,秋眠性与其越冬具重要关联,但对于如何通过根系性状的越冬特征来实现抗寒效应,仍不清楚。文章中从根系性状越冬反应的角度,探究秋眠性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作用过程。【方法】采用11个标准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以紫花苜蓿在中国适宜分布区中较为寒冷的中温带地区为例,通过标准主轴分析(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等方法,研究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各根系性状在越冬过程的差异化响应及其异速生长关系,进一步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等方法,研究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通过根系策略来实现其抗寒效应的关键作用因子。【结果】(1)随着秋眠性的减弱(即秋眠级提高),越冬紫花苜蓿根颈直径和侧根数显著减小(P<0.05),秋眠性较强的紫花苜蓿具有增强储藏的表型特征,而主根直径、侧根直径等则随着秋眠性的减弱而显著趋于增大(P<0.05),侧根数量与侧根的其他特性表现一定的权衡关系(P<0.05);(2)受秋眠级的影响,根系性状之间表现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主要表现在根颈入土深度、侧根位置、侧根数等性状之间,其异速生长斜率与1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根系性状在越冬期间对秋眠级具有不同的响应策略;(3)紫花苜蓿越冬率与秋眠级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并非线性响应,而是呈现逻辑斯蒂曲线变化特征,1-5秋眠级趋于稳定在高越冬率水平(>95%),中间级别5-8级的越冬率逐渐急剧减小(50%-70%),9-11级在中高纬度难以越冬(<5%);(4)影响紫花苜蓿越冬率的正向贡献因子是根颈直径、侧根数(P<0.05),而主根直径、侧根直径等因子的提高反而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抗寒性(P<0.05),根系直径等性状并非决定抗寒能力的主导因子。【结论】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的根系性状表现出对越冬低温胁迫的差异化响应特征,不同性状具有异速生长关系;紫花苜蓿主要通过增加根颈直径和侧根数来提高其抗寒性,并不取决于根系其他表型性状的绝对大小;越冬期间,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根系策略的适应性变化,是实现其抗寒效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适宜新疆石河子地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燕麦品种及其最佳收获期,5个燕麦品种的营养品质及青贮发酵品质。【方法】分析鲜草的各项指标并青贮,60 d开袋测定其各项指标。【结果】对比2收获期燕麦原料品质,乳熟期YF、DM和WSC均显著高于抽穗期(P<0.05),CP显著低于抽穗期(P<0.05);NDF和ADF除青引1号NDF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品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青引1号、陇燕2号和陇燕3号2收获期pH值存在显著差异的(P<0.05);领袖、陇燕3号和魅力2个收获期LA存在显著差异(P<0.05);NH3-N/TN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2个收获期燕麦青贮品质,乳熟期DM显著高于抽穗期(P<0.05);抽穗期NDF、ADF及CP均显著高于乳熟期(P<0.05)。经60 d青贮发酵,供试燕麦的DM、NDF、ADF及WSC均显著下降(P<0.05),CP显著上升(P<0.05),pH显著下降(P<0.05);LA、AA、PA显著上升(P<0.05)。【结论】各品种燕麦青贮品质乳熟期均优于抽穗期;5个品种中领袖(Souris)综合评价最高;以乳熟期收获为燕麦青贮生产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研究了细网格气象特征对青藏高原地区电网安全的影响。【方法】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再分析资料(0.125°×0.125°)对青藏高原地区10年影响电网安全的降水、温度、积雪深度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高原夏季降水量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季节,山南地区降水量较多,平均每年发生14次极端降水;冬季青藏高原温度急剧下降,拉萨最低温度低至-14℃,昌都地区的温度低于-6℃,这样的低温天气有可能会引起冰冻灾害,有可能出现输电线路的覆冰事故;青藏高原积雪深度的变化趋势呈单峰型,春、冬季节的积雪深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山南部分地区为降雪大值区。夏季、秋季积雪深度明显减小,冬季多雪区范围扩大,山南、林芝都处于降雪大值区,极端降雪事件的频发区。【结论】要重点关注西藏中东部地区春、冬季节的积雪深度特征,预防由于积雪给电网带来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香梨残次果汁渣与调制苜蓿混合青贮,研究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方法】新鲜苜蓿草切断后分别添加10%、20%、30%的香梨残次果汁渣,密封厌氧30 d后取样分析。【结果】添加10%、20%的香梨残次果汁渣后,苜蓿混合青贮料的pH值、粗蛋白(C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添加香梨残次果汁渣显著改善了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苜蓿青贮饲料中10%~20%香梨残次果汁渣能改善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adipate-co-terephthalate),PBAT)生物降解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PBAT生物降解膜替代PE地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铺覆传统PE膜为对照,通过脲酶、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测定解析铺覆PBAT生物降解膜对土壤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 同种作物铺覆PBAT生物降解膜与PE膜之间,脲酶、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且不同作物(除棉花外)之间土壤酶活也无显著差异(P>0.05),部分土壤酶活性与速效钾、速效磷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PE膜和PBAT生物降解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伊犁马不同部位肉食用品质与脂肪酸组成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伊犁马不同部位肉食用品质及脂肪酸含量,分析不同部位对伊犁马肉食用品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 试验选取9匹1岁伊犁马为研究对象,采集三角肌、背阔肌、臂三头肌、腹外斜肌和臀中肌肌肉样本,分别测定其失水率、熟肉率、剪切力、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含量,计算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熟肉率三角肌极显著低于腹外斜肌(P<0.01),失水率背阔肌和臂三头肌显著低于臀中肌(P<0.05),十三烷酸(C13∶0)含量三角肌极显著高于背阔肌、臂三头肌和腹外斜肌(P<0.01),二十碳二烯酸(C20∶2)含量背阔肌极显著高于臀中肌(P<0.01),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背阔肌极显著高于腹外斜肌(P<0.01),二十碳三烯酸(C20∶3N3)含量背阔肌极显著高于臀中肌(P<0.01),二十四烷酸(C24∶0)含量背阔肌、臂三头肌和腹外斜肌极显著高于臀中肌(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三角肌与背阔肌显著高于腹外斜肌(P<0.05)。【结论】 不同部位伊犁马肉失水率、熟肉率等食用品质及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具有高开发价值的肉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补喂不同水平竹叶提取物对泌乳期伊犁马产奶量、乳成分、乳中矿物质及激素的影响,为竹叶提取物在泌乳期伊犁马饲粮中的科学添加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马场同一草场放牧条件下体况相近的24匹母马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6匹马,对照组不添加竹叶提取物,试验Ⅰ、Ⅱ、Ⅲ 组分别添加10、20、30 g/d,饲喂周期为56 d。试验期间每14 d测定泌乳期伊犁马8 h的产奶量、乳成分、乳中矿物质及激素。【结果】试验Ⅰ组、Ⅱ组、Ⅲ组产奶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产奶量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Ⅲ组(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试验Ⅱ组和Ⅲ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乳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Ⅲ组乳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组和Ⅱ组(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乳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灰分极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灰分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试验Ⅱ组和Ⅲ组干物质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干物质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Ⅲ组干物质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马乳中C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Ⅲ组(P<0.05);试验Ⅲ组马乳中的雌二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组马乳中的雌二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马乳中的孕酮(P)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结论】补喂竹叶提取物可提高泌乳期伊犁马产奶量,改善乳品质,提升乳中钙含量和雌二醇、孕酮含量。  相似文献   

9.
在阿鲁科尔沁旗地区对引进的高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WL440、WL525与正常种植低秋眠级苜蓿品种亮苜进行干草产量、主要性状、品质及相对饲喂价值指标比较评价。结果表明,高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WL440、WL525年干草产量分别为11 837、11 445 kg/hm~2,较对照品种亮苜分别增产18.67%、14.74%。品质达到《苜蓿干草质量分级》二级苜蓿干草及以上标准。在阿旗地区苜蓿品种WL440、WL525当年产量较为理想,可作为当年丰产品种在当地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伊犁马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肉质性状的影响,为专门化肉用马选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41匹成年伊犁马为研究对象,采集颈静脉血液样本及其三角肌、背阔肌、臂三头肌、腹外斜肌和臀中肌5个部位肌肉样本,提取伊犁马DNA样本并测定肉质性状,利用PCR测序法筛选LPL基因突变位点并进行多态性分析,结合伊犁马肉质性状数据与LPL基因多态性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所选马匹中共检测出2个突变位点(g.715T>C和g.12074C>A),均为内含子突变,2个位点均只检测出2种基因型,为低度多态位点。g.715T>C位点TT基因型马匹背阔肌和臀中肌失水率显著高于TC基因型马匹(P<0.05),背阔肌剪切力极显著大于TC基因型马匹(P<0.01),腹外斜肌剪切力极显著小于TC基因型马匹(P<0.05),三角肌和臀中肌剪切力显著大于TC基因型马匹(P<0.05);g.12074C>A突变位点CC基因型马匹臂三头肌和臀中肌失水率极显著低于CA基因型马匹(P<0.01),背阔肌和腹外斜肌失水率显著低于CA基因型马匹(P<0.05),臂三头肌熟肉率极显著高于CA基因型马匹(P<0.01),三角肌和腹外斜肌熟肉率与CA基因型马匹呈显著差异(P<0.05),臂三头肌和腹外斜肌剪切力极显著高于CA基因型马匹(P<0.01)。【结论】LPL基因g.715T>C和g.12074C>A位点是影响伊犁马肉质性状的潜在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添加量的残次枣粉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发酵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设计6个不同残次枣粉添加量处理,分别为对照不添加枣粉(T0处理,)、0.5%(T1处理)、2.5%(T2处理)、5%(T3处理)、7.5%(T4处理)、10%(T5处理)的添加量,添加至粉碎的紫花苜蓿中,以60 d为发酵期,检测发酵期间不同处理的第0、1、3、7、15、30和60 d青贮饲料的主要微生物数量、发酵和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发酵时间和处理的双因素交互作用对乳酸菌、酵母菌和好氧细菌数量及pH、LA、AA、NH3-N、DM、NDF、ADF、WSC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发酵第60 d(模拟开窖)时,残次枣粉添加量为7.5%时,乳酸菌数量最高(P=0.013),酵母菌和好氧细菌数量最低(P<0.01和P=0.041)。残次枣粉添加量为5%~10%时显著降低青贮饲料中pH、NH3-N、NDF和ADF含量,提高DM、LA、AA和WSC含量(P<0.05)。【结论】增加残次枣粉可有效提高青贮品质,改善发酵特性。综合微生物变化情况、发酵和营养品质,残次枣粉添加量为7.5%时较为适宜,含水量为7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连续3年施用磷肥后对紫花苜蓿叶片养分吸收量、光合色素含量、气孔开度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提供科学施肥方法。【方法】2019—2021年,以‘WL366HQ’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在石河子大学牧草试验站连续开展为期3年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磷肥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CK)、50 kg·hm-2(低磷,LP)、100 kg·hm-2(中磷,MP)和150 kg·hm-2(高磷,HP),共4个磷肥处理。于苜蓿初花期进行取样,测定干草产量、叶片氮磷含量、色素含量、气孔开度、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氧化物质等指标。【结果】连续施加磷肥3年后,叶片的氮磷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及气孔开度显著增加(P<0.05),其中叶片氮磷含量在中磷处理下最高,分别为54.74和2.99 g·kg-1;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均在中磷处理下最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低磷或中磷处理下最高,且均在CK最低;气孔开度在中磷处理下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CK(P<0.05)。因此,磷肥对苜蓿叶片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有不同的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库尔勒香梨和褐色句句梨两个亲本抗寒性及其对杂交后代的影响,为选育抗寒性强的库尔勒香梨杂交后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年生库尔勒香梨×褐色句句梨F1代群体和其亲本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一年生休眠枝进行人工低温胁迫处理,测定不同胁迫温度下休眠枝的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枝条恢复萌芽率。【结果】母本库尔勒香梨、F1代杂交群体及父本褐色句句梨三个群体一年生休眠枝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4.7、-26.5和-28.6℃。三个群体一年生休眠枝可溶性糖、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随温度下降而升高,随后趋于平稳或小幅下降;SOD活性随着温度的下降逐渐升高,在半致死温度附近达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库尔勒香梨在低于-30℃后,褐色句句梨和F1代杂交群体在低于-33℃后芽体全部死亡。三个群体中,父本褐色句句梨一年生休眠枝的电解质渗出率、MDA含量最低,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萌芽率和SOD活性最高,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父本褐色句句梨和库尔勒香梨×褐色句句梨F1代群体一年生休眠枝的抗寒性显著强于母本库尔勒香梨,且F1代群体的抗寒性稍弱于父本褐色句句梨。【结论】抗性较强的父本能够较大的提高杂交后代群体抗寒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保温被揭盖方式对日光温室内部温度的影响,基于温室内部不同位置光照的需求建立保温被精准揭盖位置模型,提出一种逐时揭盖保温被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瞬态模型分析不同的揭盖方式下大寒、春分节气温室内部空气温度变化。【结果】按照温室规格1∶1建立日光温室CFD模型,所建立模型决定系数在0.91~0.92。选取大寒、春分2个节气分析,在光照完全照射墙体时逐时揭盖分别比传统一次性揭盖温室内部温度提高0.03和2.49℃;在光照完全照射地面时,逐时揭盖分别传统一次性揭盖温度提高0.55和0.9℃;在光照完全照射作物层时,逐时揭盖分别传统一次性揭盖温度提高0.53和0.62℃。【结论】逐时揭盖对较为严寒的大寒日前后提高温度不明显,全体平均气温最大提高了0.56℃;在春分日逐时揭盖方式全天平均温度最大可提高2.49℃。寒冷季节下,揭盖方式对温度的影响不大,可增大保温被揭起角获取更多的光照,在春分节气可减小揭起角以增加温室内部的温度。  相似文献   

15.
房世杰  徐斌  潘俨  张婷 《新疆农业科学》2019,56(9):1626-1634
【目的】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对新疆哈密瓜冷链运输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西州密17号、西州密25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哈密瓜果实质地硬度、粘附性、内聚性等物性指标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西州密17号、西州密25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各质地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波动幅度前者较后者平缓;西州密17号果实硬度、粘附性、内聚性、胶粘性、咀嚼性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西州密25号果实硬度、内聚性、弹性、胶粘性、咀嚼性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西州密17号、西州密25号果实各质地指标受温度影响明显,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西州密17号相较西州密25号各质地指标波动幅度小,更耐贮藏;西州密17号最佳贮藏温度为5℃,西州密25号最佳贮藏温度为10℃。  相似文献   

16.
北方冬油菜抗寒性的形态与生理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宁宁    孙万仓    刘自刚      史鹏辉    方彦      武军艳    曾秀存    孔德晶    鲁美宏    王月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3):452-461
【目的】低温是影响中国北方冬油菜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冬油菜抗寒机制研究至关重要。从形态、生理、解剖等水平对冬油菜抗寒特性进行研究,探讨各相关指标与冬油菜抗寒性之间的关系,筛选可靠的抗寒鉴定指标,建立冬油菜抗寒性评价数学模型,为中国北方冬油菜抗寒种质筛选及品种抗寒性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对7个不同抗寒性代表性冬油菜品种幼苗进行低温处理,观察其生长习性和叶片解剖特征,测定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根颈直径及根部干重,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抗寒性进行分析并建立抗寒性评价模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与越冬率、5-0℃的POD活性变化、0--5℃的CAT活性变化、10-5℃的游离脯氨酸变化量(X1)、5-0℃的可溶性蛋白变化量(X2)、生长习性(X5)、根颈直径及地下部干重(X6)呈显著负相关,与0--5℃的POD变化量、栅海比(X3)、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和气孔面积(X4)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主成分分析得到7个品种抗寒性排序与田间越冬率一致;以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指标建立冬油菜抗寒性评价数学模型:Y=-7.58-0.018X1-0.542X2+3.903X3-0.002X4+0.195X5-0.066X6,(R2=1.000);聚类分析将7个品种按抗寒性强弱分为5类,抗寒性强的类型中冬油菜苗期表现匍匐生长,栅海比小,气孔面积小,地下部干重大,Pro活性和SP含量随温度降低增加量大,与之前所做抗寒性排序一致,通径分析表明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是影响冬油菜抗寒性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添加剂对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青贮品质变化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青贮添加剂。【方法】设计3个不同添加剂处理,分别为0.2%植物乳杆菌(W1 处理)、0.5%纤维素酶(W2处理)、0.2%植物乳杆菌+ 0.5%纤维素酶(W3处理),以不添加为对照处理(CK),添加至粉碎的油莎豆中,共发酵60 d,检测发酵期间各处理的第 0、7、15、30、45和60 d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氨态氮(NH3-N)和pH值的变化,并动态监测开窖后各处理青贮内部温度变化规律,对比开袋前后的相对饲喂价值(RFV)。【结果】青贮发酵时间和3个添加剂处理在油莎豆青贮pH 、DM、CP、WSC、NH3-N均表现出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对 NDF、ADF有显著影响(P<0.05)。处理W3的pH、NH3-N、NDF和ADF最低,且CP、WSC、RFV含量最高;处理W3有氧稳定时间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达到115 h。综合评价排序W3处理>W1处理>W2处理>CK处理。【结论】3种添加剂均能有效改善油莎豆青贮品质,提高其营养价值,延长青贮有氧稳定性的时间,其中添加植物乳杆菌(0.2%)+纤维素酶(0.5%)的处理青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