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该文对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外植体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组织培养条件等方面,为进一步推动蕨类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植物育种包含两个主要过程: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变异,二是按育种目标选择变异,并将其发展成为品种。近二十年来日益增多的报道表明,由组织培养物再生的植株后代中存在着广泛的变异,有时变异的频率可以达到30%~70%,在水稻、小麦、甘蔗等许多作物上,已利用这种变异育成了新品种。因而众多学者认为,除了用杂交方法和诱变途径获得的变异外,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创造的“无性系变异”,可以成为植物育种的新变异源,进而可开拓为植物育种的一项新途径,即细胞突变育种技术。从现有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细胞和组织培养产生的无性系变…  相似文献   

3.
组织培养是植物无性繁殖和遗传转化的重要技术基础。组织培养包括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形成、再分化等过程,最后形成新的植株。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DNA甲基化模式不断发生变化,表明植物细胞发生了大量的表观遗传重编程事件。一般来说,DNA甲基化可以促进或加快组织培养过程,对于许多很难进行组织培养和再生的植物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DNA甲基化模式的变化规律和分子机制,以及新的研究手段和思路,旨在为开展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DNA甲基化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产生机理;其后,围绕植物本身、处理方式以及培养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植物材料选择、预处理实施、环境条件优化、添加抗褐变剂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克服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卢庆善宋仁本卢峰李志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沈阳110161)植物组织培养最早见于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mdt发表的第一篇有关研究论文。之后,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努力,至今通过组织培养已获得600多种植物的再...  相似文献   

6.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园艺植物工厂化生产的进程。笔者从材料与设备、培养基的筛选与制备、组培部位的选择、接种、继代培养等多个方面概述了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旨在实现短期内菊花种苗的大量繁殖,推动菊花的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植物组织培养操作规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杨丽英 《杂粮作物》2003,23(2):99-100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初开始的,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经过各国科学家多年的辛勤探索,现在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植物,其器官、组织或细胞都能离体培养成功。尤其近几年来,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十分活跃,在国内外引起广泛重视,运用该项技术作各种课题研究的人员与日俱增,为了加强组织培养室的管理、创造无菌条件、提高操作的规范程度,本文对组织培养技术的操作规程进行了探讨,以保证此技术达到快速繁殖、去除病害、培育新品种、保存种质资源等目的。1 实验室设计与要求实验室设计是由工作的目的和规模决定的,要合理布局,通常…  相似文献   

8.
棉花体外耐盐反应及筛选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盐渍化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常规育种培育耐盐植物进展较慢。近年,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为选择培育耐盐植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已证实培养的植物离体细胞存在自发的染色体变异,推测这是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基础,以至许多学者认为从组织培养可获得丰  相似文献   

9.
茶树组织培养再生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成浩  李素芳 《中国茶叶》1996,18(3):28-30
植株再生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方面。几乎所有的植物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如基因转移工程、体细胞突变筛选、原生质体融合等,都需要以植株再生技术为基础,以保证能再分化重新形成植株。茶树组织培养再生技术的研究可溯源至60年代末日本胜尾清对茶树花药培养及再生单倍体植物的研究,嗣后,1975年台湾吴振铎第一次在茶树子叶培养中成功地再生试管植株。至今,茶树组织培养已从子叶、子叶柄、下胚轴、茎、花药等多种材料成功地获得再生植株。 一、愈伤组织诱导 愈伤组织的诱导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被培养的植物细胞经历脱分化过程,使其具有与茎尖分生组织一样的特性,以便于在进一步的培养中再次分化,形成新植株。 在茶树组织培养中,几乎所有的材料,如茎、叶、子叶、根、花药、叶柄、子叶柄和下  相似文献   

10.
花生属(ArachisL.)多年生野生种组织培养研究初报/吴爱忠(上海农学院植物科学系),甘晓兵,曹林奎上海农学院学报。一1994,12(3).一210~214对多年生野生花生顶芽、叶片、下胚轴、带叶腋茎段离体组织培养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部分叶片在...  相似文献   

11.
自紫花簕杜鹃在广州天桥绿化中成功应用以来,为丰富簕杜鹃在天桥应用的花色种类,近年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院在国内外先后引种了120多个较具观赏特色的簕杜鹃种类品种,同时建立簕杜鹃种质资源圃对其进行栽培观察,并通过进一步分类鉴定,确定了其中96个簕杜鹃种类品种的拉丁名。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簕杜鹃种质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对各种类品种生态适应性、观赏特性以及开发应用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其中有19个种类品种的综合值较高,适合在天桥绿化上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三角梅在食品保健环保方面的价值日渐引起注意。本研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对7个三角梅栽培种盛花期的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在花和叶中的分布特点作了调查,以期筛选出适合食用和园林环保不同用途的品种。结果表明有益健康的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积累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叶中重金属含量最高的品种是B.peruviana‘Thimma’(B.p),其次是B.glabra‘S’(B.g‘S’),重金属积累最少的是B.‘Raspberryice’(B.‘R’)的叶.而花中重金属积累最多的品种是B.peruviana‘Thimma’(B.p),最少的是B.glabra‘Alba’(B.g‘A’).而主要有益元素钙、锌和铁含量最高的品种分别是B.g‘M’和B.b‘C’的花中钙含量最高,B.b‘C’和B.‘Z’的花中以及B.p-n的叶中锌含量最高,B.‘Z’的花和B.’R’的叶中铁含量最高。综合考虑,三角梅品种B.’R’的花比较适合用于在食品保健业的开发而品种B.p更适合于种植在高含量铅、镉、砷等重金属污染的环境用于生物环境修复。  相似文献   

13.
三角梅品种间亲缘关系的蛋白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2个三角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谷氨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多酚氧化酶、酯酶、淀粉酶和可溶性蛋白质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图谱共有53条谱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谱带占总谱带数的75.5%。根据聚类分析,在79%的相似性水平上,12个三角梅品种可分为5类。   相似文献   

14.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从厦门万石园林植物园中筛选出的21个具有代表性的三角梅品种的花色、瓣型和应用价值等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确立了14个代表性状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AHP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三角梅观赏性状综合评价体系,并据此对品种进行分级,筛选推广潜力较高的品种。结果表明:在14个评价指标中,排在前3位的花色、叶片色泽、花量的权重值分别为0.261 4、0.166 8和0.156 7,对评价体系贡献最大;花期早晚、苞片宿存时间、苞片大小、叶边缘波折程度、生长势和生长习性等指标权重值也较高(均在0.080 0之上),采用该评价体系从植物园中共筛选出优质的三角梅3种,其得分值均在7以上,观赏性强及生态功能佳,‘帝国喜悦’为综合评价最佳者。  相似文献   

15.
苎麻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培养是保存苎麻种质资源、进行快速繁殖的有效方法,并且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苎麻品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研究学者开展了苎麻组织培养研究,本论文从不同基因型、不同的外植体、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的激素对苎麻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以及培养条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苎麻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国内外苎麻组织培养的快速繁殖、器官发生、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培养等几个方面以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苎麻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国内外苎麻组织培养的快速繁殖、器官发生、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培养等几个方面以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重点讨论番木瓜成龄侧芽外植体污染率高、不同品种继代培养基差异较大、继代苗易发生玻璃化、组培苗诱导生根困难等关键技术问题,并对今后番木瓜组培苗推广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辣木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功能经济树种。近年来,因市场需求旺盛,资源短缺,促使辣木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辣木组培外植体的选择、增殖培养、瓶内生根以及炼苗移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辣木的组培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甜叶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无菌繁殖体系、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选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芽分化和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及组培苗的移栽等方面综述了甜叶菊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甜叶菊组织培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