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了解人工植物浮岛在锦江河中的净化效果,通过浮游生物变化分析人工植物浮岛在治理锦江河中的作用。方法:在铜仁市锦江河市区段以美人蕉、菖蒲、空心菜为材料设置人工植物浮岛,5个月后对浮岛区、非浮岛区的浮游动、植物及其他主要水质指标等进行检测。结果:水体经过浮岛区后,水质净化效果较明显,浮游生物数量明显下降,各区域浮游生物数量为:浮岛区下游浮岛区浮岛区上游,经浮岛处理后的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为13.61%和14.29%,水体p H值和透明度上升。结论:人工植物浮岛明显改善了锦江河的水质状况,同时对于锦江河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植物人工浮岛在净化富营养水体中氮磷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同等条件下的室内静态模拟试验,选取灯心草、水葱和梭鱼草及其混合型植物人工浮岛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它们对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研究表明:在静态条件下,植物人工浮岛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8.9%~60.3%、21.4%~44.1%;混合型植物人工浮岛比单一型植物人工浮岛去除总氮、总磷的效果都要好,其中,尤以梭鱼草、水葱、灯心草3种植物组成的人工浮岛去除总氮、总磷的效果最好,分别为60.3%、44.1%。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生态浮岛对渔业养殖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改善效果,选择水芹菜等植物构建了生态浮岛,并在水库浮岛区域和距离浮岛100m区域对水质的氨氮、总磷、总氮、亚硝酸盐氮、p H、透明度等指标进行了定期检测。11个月的水质检测结果表明:生态浮岛能够有效的消减水体氨氮、总氮、总磷等富营养物质,并稳定和改善p H、透明度等常规水质指标。生态浮岛选择的水芹菜等植物自身不但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能转化水体富营养物质,净化水质,水库周围景观和鱼品质得到提高,推动了休闲垂钓的发展,提升了水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生态浮岛技术和种植水生植物相结合的方式,在池塘种植空心菜和莲藕以控制池塘富营养化水质,对富营养化状态采用综合加权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富营养化池塘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与水体中氮、磷等的去除率呈显著正相关,即提高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提高水质的净化能力,使高锰酸盐指数和浮游植物叶绿素a也明显下降,富营养化池塘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求一种适宜城市污染河流的修复方法。[方法]选择苏南某市具有代表性的河流的老城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和净化浮岛3种河流修复方式对污染河流进行净化修复。[结果]浮水植物(圆币草和聚草)相较于挺水植物(黄花鸢尾、花叶芦竹、芦苇、水培冬青、千屈菜)修复效果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37.9%和34.1%,总磷80.1%和73.5%,COD81.1%和74.8%,氨氮80.6%和85.9%,SS59.1%和77.3%;净化浮岛、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3种修复技术中净化浮岛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87.6%,总磷71.3%,氨氮87.6%,COD 97.5%,SS 81.8%;工程段底泥和水样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参照段,分别高出15.4%和21.1%;工程段和非工程段底泥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水样,分别高出26.9%和31.8%;曝气条件下修复植物对总磷、总氮、COD以及SS去除效果好于未曝气条件。[结论]净化浮岛工程对城市污染河流具有显著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设计一种微生物与水生植物耦合,同时添加生物膜载体的新型生态浮岛,并探索其对水质改善的作用。结果表明,生态浮岛试验区水体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22.7%、19.2%和18.0%,但对水体硝态氮去除效果不佳,浮岛内不同植物浮岛单元硝态氮浓度增幅4%~18%。不同植物对水体净化效果不同:刺果泽泻、紫芋、千屈菜、芦竹、风车草、菰、菖蒲对氨氮去除率达到20%以上;刺果泽泻、紫芋、梭鱼草、风车草、千屈菜、菰、芦竹和水葱对总氮去除率达10%以上;刺果泽泻、菰、水葱、紫芋对总磷去除率达15%以上。添加微纳米固定化净水菌剂(W13)可促进水体总氮、总磷的去除,但对总磷去除率的促进效果(-0.2百分点~8.5百分点)不及总氮(4百分点~15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长潭水库水质指标季节性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5年浙江省长潭水库水质指标的监测结果,分析了该水库水质指标变化的统计特征值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水库水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Ⅰ类或Ⅱ类水平。各水质指标全年的变异系数在10%~75%之间。水体pH值与水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水体中氨氮含量和石油类含量与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水体中溶解氧与水温呈显著的负相关。水库富营养生态治理途径有:控制水库周边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铅锌矿尾矿污染;修筑人工湿地净化水质;大型水生(湿生)植物的引种及群落优化。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鱼虾蟹养殖与循环水养殖相结合生态模式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通过构建"流水养殖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系统(IPRS-shrimp-crab),对流水槽前端、集污区、人工湿地、虾蟹池出水口4个功能区域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采样监测,测定4个区域的水温(T)、pH、溶解氧(DO)、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总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叶绿素a(Chl-a),以及浮游动植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养殖模式的净化效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水体营养盐水平依次为集污区>虾蟹池出水口>流水槽前端>人工湿地,流水槽前端的TN、NH+4-N、NO-2-N,集污区的TN、CODMn,人工湿地与虾蟹池出水口的SD、TN、TP、NO-2-N等指标在5月与7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7月与8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温度升高营养盐水平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随着系统的运行各项营养盐指数趋于稳定;养殖水体经过净化区后,水体内的浮游动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快速下降,这说明营养盐水平的降低限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浮游动植物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则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说明系统内部生物群落结构逐渐完善,水体环境越来越稳定,更有利于加强水质的自净能力;该养殖模式对循环系统中TN、TP、NH+4-N、NO-2-N、CODMn、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2%、33.41%、18.44%、15.95%、20.98%、30.41%,其中养殖水体大部分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研究表明,"流水养殖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对营养盐具有一定程度的净化效果,且随时间推移整个系统的净化能力逐渐上升,各项数据趋于稳定,但总体去除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个循环过程达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的目标,其成功的应用可为水产生态集约化养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生植物人工浮岛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人工浮岛对生活污水水体的净化效果。[方法]利用人工浮岛技术种植水生植物,通过建立模拟的静态污水池,研究千屈菜、水生黄鸢尾、菖蒲、水生美人蕉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结果]污水池中,千屈菜长势最好,所有植株开花;水生黄鸢尾和香蒲的株高变化明显,且不断有新芽冒出,长成完整的植株;水生美人蕉长势最差,根系生长不明显,只有少数植株开花,叶子呈黄色。4种植物对COD的净化主要在生殖生长阶段,对氨氮和总磷的净化主要在营养生长阶段。4种植物的优选顺序依次为千屈菜、水生黄鸢尾(菖蒲)、水生美人蕉。[结论]该研究可为优选水生植物和地面水的净化修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一种适宜城市污染河流的修复方法.[方法]选择苏南某市具有代表性的河流的老城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和净化浮岛3种河流修复方式对污染河流进行净化修复.[结果]浮水植物(圆币草和聚草)相较于挺水植物(黄花鸢尾、花叶芦竹、芦苇、水培冬青、千屈菜)修复效果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37.9%和34.1%,总磷80.1%和73.5%,COD81.1%和74.8%,氨氮80.6%和85.9%,SS59.1%和77.3%;净化浮岛、人工湿地、浮岛式湿地3种修复技术中净化浮岛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去除率分别为;总氮87.6%,总磷71.3%,氨氮87.6%,COD 97.5%,SS 81.8%;工程段底泥和水样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参照段,分别高出15.4%和21.1%;工程段和非工程段底泥的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水样,分别高出26.9%和31.8%;曝气条件下修复植物对总磷、总氮、COD以及SS去除效果好于未曝气条件.[结论]净化浮岛工程对城市污染河流具有显著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人工浮岛技术在北方地区水质改善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浮岛技术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一种生态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富营养化水质的净化。综述了浮岛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建设的种类及方法。宏观地阐述了人工浮岛改善水质的原理,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在应用上对处理效果有影响的种种因素。最后对人工浮岛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王玥劼  张世敏  张宁  郭正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16-7916,8080
为了解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对库区水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产生的影响,于2011年4月~2012年5月对该水库主要断面的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浪底库区建成后,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东湖水库浮游生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湖水库浮游生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浮游生物45种(属),其中浮游植物28种(属),浮游动物17种(属)。春、夏、秋、冬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53、4.431、4.832、1.06mg/L,硅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尖头针杆藻(Synedra acus);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355、3.58、2.672、0.321mg/L,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优势种(属)为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剑水蚤(Thermocyclops)。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人工生态浮床栽培对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净化作用,进行了人工生态浮床栽种生菜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生态浮床能够提高池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水体中(TN,NH4+-N,NO2-N,NO3-N,TP,COD等)污染物的含量,达到净化养殖水质效果、改善池塘水体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投加土著微生物菌剂降解黑臭河水中的污染物质,采用水葫芦床、仿生水草床结合增氧措施控制直排入河的人造革废水、含油酸洗废水及生活污水,同时采用循环水泵造流,结合曝氧船增氧、生态浮岛和景观植物恢复水体生态环境等措施,使得屿田、上庄河全河段主要水质指标维持在地表水近Ⅴ类水平,黑臭现象完全消除,且使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16.
海浪河5月份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营养状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9年5月8—9日,对牡丹江支流海浪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的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生物监测和理化监测手段,基于浮游植物优势度、丰度和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的评价标准以及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研究河段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海浪河5月份浮游植物共有7门42属100种及变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分别占57.00%、27.00%;优势种有阿氏席藻(Phormidium allorgei)、双头舟形藻(Navicula di-cephala)、短小舟形藻(Navicula exigua)、弧形蛾眉藻双头变种(Ceratoneis arcusvar.amphioxys)、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生物量为0.74~10.53 mg/L、丰度为(4.29~66.69)×105ind..L-1;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指数H′为2.17~3.7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43~0.74、综合营养指数为48.06~86.26。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月份,海浪河营养状态在中营养化程度以上,温度、总磷和总氮是影响海浪河5月份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人工浮床栽培植物的生长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69-6770
[目的]为推广人工浮床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芦苇、美人蕉、牛筋草、香蒲、水稻等为供试植物,采用人工浮床栽培技术研究供试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其对水体的影响。[结果]美人蕉、水蕹菜、牛筋草、香蒲、芦苇、荻、水稻的成活率和生长量都较高,适宜采用人工浮床栽培。浮床栽培美人蕉与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372和1.212 mg/g,浮床栽培水芋头与水稻的根系活力分别为154.25和138.56μg/(g.h),均与旱地栽培差异不显著。水稻和芦苇对水体的净化效果较好,其氮磷吸收量分别为118.70、11.06和214.29、17.69g/m2。[结论]水稻和美人蕉在浮床栽培条件下生长良好,浮床栽培植物可通过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等途径抑制藻类的繁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泥鳅养殖池塘水面浮植水蕹菜的最佳浮植面积比例。[方法]通过模拟高密度泥鳅养殖池塘中水面浮植不同面积比例的水蕹菜,研究了不同水面浮植面积(0、15%、20%和25%)对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的调控效果以及对泥鳅单位产量的影响。[结果]池塘水面浮植水蕹菜养殖泥鳅的最佳浮植面积比例为20%,面积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养殖效果逐渐降低。[结论]通过建立合理的水面浮植面积比例来调控泥鳅高密度池塘养殖模式所引起的水质恶化,可达到很好的水质调控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水产养殖系统中多花黑麦草生物过滤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于人工基质而设计陆地草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rm Lam)盘培、浮植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一种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的循环水产养殖废水的生物过滤处理系统。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方式的多花黑麦草生长高度和生物量均呈抛物线上升,废水中的总氮和总磷则呈指数降低,其他水质指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盘培多花黑麦草的生长和生物净化能力明显优于浮植,而由盘培多花黑麦草对水产养殖系统富营养废水良好的生物滤清效果将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