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杉木是我国特有速生丰产树种,主要生长于南方,以其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及生态价值备受人们青睐。杉木广泛运用于桥梁、建筑、家具制作等领域,成为南方重要的商品材。广西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为杉木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近年来,广西加大杉木科研力度,提高种植技术,着力于杉木大径材的培育。杉木种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基于此,围绕广西杉木种植现状,研究杉木大径材培育难点和重点,提出杉木大径材培育的改善措施。希望可以为林业种植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杉木木荷混交林涵养水源功能和土壤肥力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陈绍栓  陈淑容 《土壤学报》2002,39(4):599-603
杉木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但杉木连栽会引起林地生产力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营造杉木混交林是防止地力衰退的有效途径之一[1~2]。许多学者对杉木的混交林进行了专项研究[3~4],但研究杉木木荷混交林土壤性状的报道较少,本文重点介绍杉木木荷混交林25年生林分对土壤改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杉木类型及杉木的生长条件进行了论述,并以广西蒙山县某林场为例,对其采用的杉木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方法以及取得的显著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此为广西林业发展在杉木速生丰产林营造方面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4.
混交林营造中,树种的选择、混交方式的优化和混交比例的确定是关键技术,需要从事树林建设的相关人员对此高度重视。格木作为建设树林的主要用木,自然就成为了首要选择。在格木混交林营造过程中,还需要对营造过程进行合理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树林生态效果。基于此,分析了格木混交林的主要作用,阐述了格木混交林项目建设及相关技术措施,并且提供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林业建设是我国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重要方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混交林栽植技术作为林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林业建设工作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对混交林栽植技术的优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林业建设中应用混交林栽植技术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亚热带杉木林改造不同树种配置模式的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不同树种配置对杉木纯林改造中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南亚热带地区不同树种配置、林龄11 ~12a的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林龄13a杉木纯林的土壤化学性质为对照,比较不同林分0~ 25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并基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pH值为4.15 ~4.71,速效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分别为81.4 ~ 152.8和0.93 ~ 2.39 mg/kg,杉木林pH值为4.06,速效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分别为30.8和0.76 mg/kg,前者比后者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全磷质量分数除林分C(0.45g/kg)较高外,其余混交林(0.14 ~0.32 g/ks)均小于杉木林(0.34 g/kg);其他指标在不同林分间无一致变化规律.杉阔混交林的土壤质量指数介于0.25~0.64之间;其中,米老排+枫香+香樟+盆架子+杉木、米老排+香樟+阴香+火力楠+杉木、米老排+枫香+香樟+尖叶杜英+杉木3种树种配置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大于0.6,表现出较强的土壤改良能力;米老排和香樟树种的土壤改良能力较强,而海南蒲桃和大叶紫薇较差.3种土壤质量指数较大的树种配置,可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杉木纯林改造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区常绿阔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人工营造杉木林枯枝落叶层微生物区系的分布、数量和种群组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类型森林枯枝落叶层微生物区系以细菌占优势,其次为真菌,放线菌较少。各类群微生物数量、芽孢杆菌活性、枯枝落叶分解强度,阔叶林高于阔叶针叶混交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高于杉木林。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林业的积极作用。森林系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帮助。为了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尽可能提高林木培育质量,保证林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需对当前林业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尽可能提高林业培育技术,同时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这样才能促进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基于此,主要探讨了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杉木是林业种植中非常重要的用材树种,具有生长快、适宜性强、经济价值高等特点。但在当前杉木种植中,还存在着栽培技术落后、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与人员要加强杉木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以加强对杉木速生丰产林的营造,提高杉木种植的效益。基于此,针对杉木速生丰产林营造及管理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杉木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其再生能力强,能够抵抗多种不良环境。基于此,简要阐述造林活动的生态价值,并以第二代杉木造林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其选苗、培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详细总结促进第二代杉木造林长期发展的措施,以期为林场造林领域的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推动我国林业的进一步发展,缓解自然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11.
人工林培育是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人工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不仅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方式,而且有助于树种存活率的提升,从而促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人工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12.
四面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通过对四面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0-60 cm土层,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木荷×石砾混交林和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10 g/cm~2,1.03 g/cm~3,1.24 g/cm~3.(2)3种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低.在0-60 cm土层,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木荷×石砾混交林和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总孔隙度分别为42.32%,48.87%和39.82.而三者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分别为33.53%,38.22%和33.97%,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8.79%,10.65%和5.86%.(3)木荷×石砾混交林饱和蓄水量最大,为2 932.4 t/hm~2;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为2 539.2 t/hm~2;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最差,为2 389.6 t/hm~2.术荷×石砾混交林土壤贮蓄水分和调节水分的潜在能力比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高122.7%.(4)木荷×石砾混交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最大为246.94 t/hm~2.而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最小为64.47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率相差较大.变动范围为229%~327.5%之间.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依次为:木荷×石砾混交林(254.28 t/hm~2)>杉木×马尾松混交林(191.72 t/hm~2)>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60.35 t/hm~2).  相似文献   

13.
影响杉木林培育的因素有很多,杉木良种推广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应该对其加强重视。广西桂林市是杉木种植大市,当地对杉木良种推广技术进行了创新和应用,推动了我国杉木造林工作的开展,但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对杉木良种造林技术推广及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杉木米老排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通过对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米老排落叶量大,根系发达,大大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除了林冠层持水量外,混交林各部分涵养水源功能均优于杉木纯林,地上、地下部分持水量分别为27.21t/hm^2和2347.94t/hm^2,分别比纯林的(24.74t/hm^2)和(2073.81t/hm^2)高出9.98%和13.22%。  相似文献   

15.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通过对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土壤团聚体结构、土壤养分状况及酶活性的研究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结构性能得到改善,供肥和保肥能力加强,各种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较好。表明杉森拟赤杨混交林具有良好的增肥土壤功能,对杉木人工林的地力维持和提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乌江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的生态经济功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对乌江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的生态、经济功能进行了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林分生态经济综合功能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根据主要林分类型的综合功能,在乌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提出楠竹、华山松、杉木、马尾松林和针阔混交林应作为主要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7.
华蓥市山区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南方丘陵山区典型人工林的生长现状和涵养水源能力,选取华蓥市6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特征,分析比较不同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能力,对林地水源涵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杉木纯林(近自然经营)枯落物现存蓄积量最大,枯落物持水能力排序为杉木纯林(近自然经营)杉木纯林马尾松—檵木混交林(近自然经营)杉木—响叶杨混交林柏木纯林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的土壤层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效持水量均为最优,分别达到67.67%,60.39%,138.11 t/hm~2;6种林地土壤有效持水量大小顺序为杉木纯林杉木纯林(近自然经营)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杉木—响叶杨混交林柏木纯林马尾松—檵木混交林(近自然经营);综合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能力可知,杉木纯林(近自然经营)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为309.77 t/hm~2,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最弱。  相似文献   

18.
重庆缙云山水源涵养林地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层是水源涵养林水文效应的第三活动层,对林分的水文效应起重要作用。以重庆缙云山不同配置模式水源涵养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分中具有代表性的马尾松×广东山胡椒混交林、四川大头茶×四川山矾混交林、毛竹×四川山矾×马尾松混交林、广东山胡椒×杉木混交林、马尾松×柳杉混交林对土壤水文生态效应的影响,以缙云山广泛分布的毛竹纯林作为参照。结果表明: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增加的趋势,而孔隙度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各林分中以广东山胡椒×杉木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最大持水量最大、渗透性能最好,马尾松×柳杉混交林次之,毛竹纯林最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四面山4种人工林地土壤粒径分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分形模型,对重庆四面山4种人工林地土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地的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在土层0-40cm深度平均在2.625~2.693,随土壤层深度的变化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差异不显著,而随林地类型的不同差异显著;从总体上看,4种人工林地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木荷石栎混交林(2.693)>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2.688)>杉木马尾松混交林(2.659)>杉木纯林(2.625),木荷石栎混交林的土壤结构最好,杉木纯林的最差;在四面山地区阔叶混交林不仅对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其土壤的抗蚀能力和渗透性能也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对于该地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中黏粒含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表现为黏粒含量越高的土壤,其分形维数也越高,当土壤中直径<0.001mm黏粒含量的质量百分数在11.38%左右时,其土壤结构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0.
重庆四面山5种人工林土壤入渗特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人工林在生长过程中对森林水文功能的影响,于2013年6—7月,利用双环入渗法对三峡库区重庆四面山5种人工林(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针叶混交林、木荷+杉木+马尾松针阔混交林、木荷+香樟+石栎+枫香阔叶混交林、木荷+石栎阔叶混交林)的土壤入渗特性进行研究,并与2008年相同实验方法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4种混交林的土壤储水能力均大于杉木纯林,在5种林地土壤饱和储水量中,杉木纯林2013年比2008年减小11.76%,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灌混交林、阔叶混交林2013年较2008年分别提高了19.24%、11.94%、17.98%和7.53%;2)人工林的生长可以增强林地的入渗能力,与2008年相比,2013年5种林地的土壤水分入渗初渗速率分别增加了52.8%、115.8%、51.1%、15.9%和49.9%,平均入渗速率也有增加;3)对5种林地的土壤水分入渗进行模拟,Horton模型比Kostiakov模型及Philip模型模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