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2001—2021年全国茶叶地理标志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核密度分析功能、SPSS软件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对茶叶地理标志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在我国国土空间上分布,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各省形成了“倒7”型核密度高值区;(2)分时段空间分布上,增长热点区一直存在于东南沿海与长江流域各省份,不断扩大连片最终形成组团现象;(3)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是影响茶叶地理标志分布的重要原因,经济政策是影响茶叶地理标志集聚程度的重要原因。据此为成熟稳定地健康发展我国茶叶产业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林燕 《茶叶通讯》2016,(3):34-36
本文以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所收录的虫茶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从年度发表的文献量、作者地区分布、文献主要产出机构类型、核心作者群、文献所涉及的主题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展示我国虫茶研究水平和成果,为今后我国虫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吴平 《茶叶》2015,(2):86-92
通过对《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与《六堡茶》标准在编写依据和方法、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分类、等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两标准的异同。结果显示,《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是在《六堡茶》基础上增加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内容制定而成,增加的内容主要有产品保护范围、原料种植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茶树品种、栽培技术、采摘、毛茶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等,产品等级从7个等级缩减至5个等级,前者比后者要求更宽广、更严格。《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对保证六堡茶质量特色、提高质量水平,推动六堡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贵州野生茶树资源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81份树龄约100年以上的贵州野生茶树资源为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究其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81份资源分为茶组植物4种2变种,9份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主要分布于温湿度较高的贵州西南部;9份秃房茶(C.gymnogya)主要分布在气候条件相似的贵州西北部;1份厚轴茶(C.crassicolumna)位于金沙马路;3份阿萨姆茶(C.assamica)分布在温湿度较高的广西贵州交界处;59份茶(C.sinensis)主要分布于贵州中西部,境内分布广泛。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气候要素影响了81份资源的分布,如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对秃房茶分布影响较大。秃房茶、厚轴茶及大厂茶乔木型、植株高大,叶大、革质或薄革质;阿萨姆茶小乔木型,叶大、无革质;59份茶以中叶种为主,品种多,形态多样,叶面积与年极端最高气温相关系数r为0.28(P<0.05)。贵州可能存在野生茶树资源秃房茶、大厂茶和茶的分布中心,气候要素影响了其分布、演化及部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当代浙中地区的古民居以宗族聚居的古村落为主,而这些聚落空间从物质上体现地域性的气候、生态、建材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俞源村作为婺州民居代表,留有婺州民居的特征之外又带有俞姓家族内传承与发展的痕迹,而浙江素来为产茶圣地,通过调查研究其选址,平面空间构成,等,分析对婺州民居大木作与茶的互相影响及革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茶与文化中国茶叶的发现、利用、发展以至普及为人类主要饮料几乎与我国的文化发展,传播同步并进,关系密切。根据:古地理的气候条件、野生茶树的叶片结构、在贵州发现的茶子化石以及196种山茶属植物的分布等资料,论证了中国是茶树原产地,茶的故乡。唐代饮茶之风盛行,成为名流学者的风尚,有关茶的著作先后问世。《茶经》公认  相似文献   

7.
引入区位商、集中系数以及Moran's Ⅰ指数,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考察和分析了我国茶产业在时序上和区位上的变动情况、茶产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阶段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茶产区地理集聚特征显著,集聚区内呈现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高值集聚。集聚水平在时序上总体较稳定,只有极少数产茶省集聚程度提高迅速或明显下降。省域产茶区之间集聚水平差异明显,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福建、浙江、云南等省份的集聚水平在3以上,而相对较低的西藏、海南、甘肃的集聚水平在0.2以下。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推测茶产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后期阶段。建议适度给予集聚水平高的地区一些政策性倾斜,以此带动集聚效应,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推进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文化是世界各国茶文化的源泉,中英茶礼仪可谓同根同源,但是由于气候环境、地理因素、历史文化、民族性格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两者又体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英茶礼仪的缘起,并分析了两者的异同,而后对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对待中英茶礼仪差异的正确态度,即坚持相互尊重、多样性、和谐等原则,从而促进中英茶礼仪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将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以及政策制定产生影响。以海南省居民的收入差距为研究对象,对海南省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行历史考察,主要分析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提出改善地区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2004—2013年10年间国内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普洱茶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探讨这些文献的文献学特征,包括文献的年代分布、核心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分布、学科方向分布、研究机构分布以及科学基金资助情况,以明确我国普洱茶科研领域的科研情况。  相似文献   

11.
茶树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是一种喜温暖气候条件的植物。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气候出现的几率越来越高,低温已经成为影响茶叶生产、茶树生长和地域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之一。轻者减产,重者茶树死亡,尤其是"倒春寒"对茶叶生产的影响,每年给茶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低温冻害已成为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限制气候因子之一。本文综述了茶树对低温冻害响应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应对技术及未来的研究重点,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信阳毛尖是中国传统历史名茶,近十年来其销售规模扩大了3倍、公用品牌价值增长了66.37%,是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较快的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基于AHP法对信阳毛尖茶内销影响因素的准则层、指标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信阳毛尖茶内销影响的主次因素分别是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茶叶原产地与口感、信阳毛尖茶品牌及企业品牌知名度、政府政策、茶叶品质、价格等因素,并从产品品质、品牌宣传、营销渠道、政府扶持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今后信阳毛尖茶拓展内销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富硒区茶树鲜叶中硒累积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富硒植物,饮用富硒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之一。茶叶的硒含量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有关富硒茶区茶树硒积累特性及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高硒茶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不同地点生产茶园成龄茶树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及植物样品全硒含量等多种指标,明确了根际土壤硒含量对茶树硒分布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富硒区土壤pH、硒含量等9个重要土壤特性相关因子的数值分布规律。通过对186组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和附生茶树新梢组织检测数据进行分组和整体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富硒区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9,P<0.01),揭示了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锌含量以及茶叶中硫、锌含量的显著相关,同时对安康和恩施地区的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茶叶硒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硫含量、硒含量和锌含量的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为0.512 6,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叶消费现状与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logistic模型,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的数据,对我国茶叶消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城乡、受教育程度、收入、所属区域等都影响消费者的饮茶行为,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对是否饮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男性和城市消费者的饮茶可能也较高,中东部地区的消费者相对于西部消费者饮茶...  相似文献   

15.
王俊奇  程永祥  丁洁平  程挚 《茶叶》2021,47(1):43-44
近半个世纪茶尺蠖在临安茶区呈间断性暴发,本文根据生产中监测数据和调查考证情况,分析每次茶尺蠖暴发与气候、茶园生产管理的改变和迁徙等因子的关联性,找到关联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指导生产中及时采取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控制茶尺蠖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16.
张菲  管曦  朱荣军 《茶叶科学》2021,41(3):430-438
基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运用37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2001—2017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效率。结果显示,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效率呈现随时间递增的趋势,但是总体上我国茶叶出口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区域不平衡,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效率相对较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茶叶贸易效率比较低;我国茶叶出口效率无法完全实现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损失;国内供给增加、进口市场容量扩大以及贸易成本降低均对茶叶贸易效率有促进作用;进口市场营商环境改善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贸易非效率的影响,提升我国茶叶出口效率;自由贸易协定对于我国茶叶出口尚未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菲  姜爱芹  杨芳琴 《茶叶科学》2019,39(2):220-229
通过构建拓展的引力方程模型,运用2001—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分析了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结果显示,茶叶进口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中国茶叶产量、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距离、边界、语言等传统因素对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茶叶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中国茶叶产量增加的供给推动作用更强。贸易潜力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贸易潜力在不同贸易伙伴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对东盟、南亚、中亚以及东欧的部分国家茶叶贸易发展充分,对西亚北非和中东欧部分国家茶叶贸易不足。最后从茶叶出口结构调整、茶文化推广与宣传、把握目标市场消费动态等方面提出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市场拓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茶叶生产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杰  姚飞  马力  储霞玲 《茶叶科学》2020,40(3):415-429
明确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特征和集聚效应,对广东省茶叶产业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空间重心模型,运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过程、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茶叶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稳步提升,2008年以后增速较为明显;(2)茶叶生产空间差异明显。粤北和粤东地区茶叶种植总面积占到广东全省的85%以上,茶叶产量占到83%以上,粤西和珠三角缩减较为明显;(3)广东省茶叶生产重心具有整体向东偏北迁移的趋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重心的东移反映出广东省茶叶生产已呈现逐渐向粤东和粤北地区集聚的态势;(4)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极化和空间溢出作用显著,已经形成了以饶平、潮安、大埔、丰顺、五华、兴宁、英德、东源等县区的茶叶生产集聚区,构成了广东省茶叶生产的“热点区”,并对周边县市产生带动和刺激效应;(5)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是茶园规模扩张的基础,政府的政策激励和支持是茶叶产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巨大的市场消费力是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因素,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茶园面积扩张的重要原因。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应根据地区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种植传统等因素,推进茶叶生产区域集群化发展,提升广东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屠幼英  张维  汤雯  杨子银  东方 《茶叶》2011,37(3):157-160
此文从日本茶饮料市场竞争特征出发,列举并分析了2008年和2009年各类茶饮料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五的企业和品牌,并对他们的销售渠道、广告宣传投入进行了解析。随后介绍了日本茶饮料企业近年来加大科研投入、进行海外扩张的市场特征。最后通过比较,对中国茶饮料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20.
运用DEA-tobit模型测算了茶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茶叶企业电子商务经营综合效率均值为0.518,仍有48.2%的提升空间。实证结果显示,自建团队、产品复购率、促销方式种类、平台内外的推广方式、企业品牌认知度对茶叶企业电子商务经营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平台数对经营效率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拥有明星爆品、价格水平、流通渠道数量、开展营销推广对茶叶企业电子商务经营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