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燕  刘杰  李玉兰  刘芳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52-2253,2256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对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应用前景广阔的多重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酶联免疫法、免疫胶体金技术、蛋白芯片技术及生物传感器技术进行了概述,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成为目前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食品污染的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生物传感器为人们提供更加快速、可靠和灵敏的检测平台。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几种生物传感器探针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广泛应用,客观地评价了各种探针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产食品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正日益上升,而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有效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的存在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系统的综述,同时对今后食源性疾病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青海省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管及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结合我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食品主要生产、加工、销售等的分布情况进行采样,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2013年共采集10类食品2698份样品, 检出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0株食源性致病菌,致病菌总检出率为2.6%,检出率较高的食品类别为婴幼儿食品、乳粉、桶装水。结论 青海省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低;但应进一步加强市售婴幼儿食品、乳粉、桶装水等主要受污染食品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中,病原微生物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对确保食品安全和保障人类健康意义重大。传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如微生物培养法和菌落技术法耗时费力,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要求。目前已报道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如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比较分析各项检测技术的特点,为新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监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文章详细论述了几种主要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霍乱弧菌的治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并讨论了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变化以及监控。  相似文献   

7.
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呈增长态势,由果蔬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各国对于果蔬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也越来越重视。目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相关的防控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果蔬中常见大肠杆菌、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的种类、特性、病症、检测方法及防控技术,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食品安全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转基因食品和食品原料造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呈现出普遍和日益增长的趋势。传统检测方法费时费力,难以满足对食品快速检测的需求,应用新型数字PCR技术针对食源性病原体、转基因食品和原料造假的方法,开发出可以满足当下食品快速和精确监测的需要,并控制和预防人类食源性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为此,综述了近年来数字PCR技术在食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食物中毒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疾病,近年来由生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出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于食品中生物毒素的快速、高效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众多快速检测技术中,基于适配体的检测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作为新型识别工具,适配体具有特异性强、亲和力高、制备成本低等明显优势,已被应用于食品中危害物质的识别检测。对适配体及其在各类生物毒素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基于适配体的检测方法在生物毒素快速检测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安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敏  陈伟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479-5482,5491
收集了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数据,分析了水产品、生肉、蔬菜、熟肉、豆制品和速冻米面食品6类食品受沙门氏菌(Salmonellaspp)、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污染水平差异,确定出高危食品种类。结合国内外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限量、检测方法,分析了目前食源性致病菌监管工作的难点,提出了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食品中4种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长、灵敏性差,难以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要求,建立和完善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根据其特异基因设计出4对引物,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梯度离心处理、改良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基因组DNA和多重PCR(multiplex PCR)条件的优化,建立了这4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通过人工污染检测和市场样品检测,同时进行传统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只需经过增茵4~8h其最低检出限可达1cfu/mL,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检测和临床检验等领域。  相似文献   

12.
食源性病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朊病毒和原虫,它们在生产加工及储运环节污染食物,同时不断分泌包含毒素在内的各种成分到细胞外直至自身死亡和裂解,其中一些病原菌及其毒素能耐受复杂的食物加工,直至进入人体干扰细胞生理过程并引发疾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各种"组"学(包括蛋白质组、肽组、代谢组和食品组学)技术检测和寻找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标志物,深入了解其产毒机理、毒力和致病机理,及对胁迫的适应能力。这对于追踪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内、外毒素的来源,保证食品安全并控制食源性疾病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4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一种利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沙门氏菌(Salmonellla spp)、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方法,根据沙门氏菌侵袭力蛋白A基因(invA gene)、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蛋白转录调控基因(prfA gene)、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溶素基因(alt gene)、蜡样芽孢杆菌的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gyrB gene)设计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并对多重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4种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同时以国标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贵阳市市售鸡肉中五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阳市市售鸡肉中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50份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48%,其中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4.0%、22.0%、6.0%、2.0%、0,40份冻鸡肉样品的检出率为55%,10份鲜鸡肉样品的检出率为20%。对农贸市场市售冻鸡肉样品进行抽查,34份样品中5种致病菌的检出率为58.8%,其中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2.3%、17.6%、5.9%、2.9%、0;对6份超市冻鸡肉样品进行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为33.3%,其中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出率分别为0、16.7%、16.7%、0、0。  相似文献   

15.
贵阳市市售猪肉中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贵阳市市售猪肉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采集贵阳市市售猪肉样品60份,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分离鉴定样品中的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结果表明: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3.33%,其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为6.67%,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3.33%,志贺氏菌检出率为1.6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1.6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未检出。说明贵阳市市售猪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也存在一定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16.
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PCR-SSCP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细菌的16S rDNA保守区引物作为通用引物,对常见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进行PCR扩增,产物及其XmnI酶切后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PCR产物经XmnI酶切后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可以相互区别。因此,PCR-SSCP技术可以方便地用于检测食源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17.
Taqman三重实时PCR快速检测原料乳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可对原料乳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包括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同时进行快速检测的Taqman三重实时PCR方法。以致病菌中常见的eae、ipaH和lt基因为目的片段,选择3种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进行三重实时PCR扩增,研究反应的特异性、检测限和重复性,并用所建立的方法对38份原料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扩增曲线形态良好,对原料乳中其他常见致病菌无交叉反应,对含致病菌为1 cfu.mL-1的乳样经2 h增菌处理后检测结果呈阳性,对原料乳样重复性检测的CV值均小于5%。完成全部检测过程只需大约6 h。该方法快速准确,可应用于原料乳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快速检测和污染调查。  相似文献   

18.
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一直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本研究以沙门氏菌人工污染的3种样品为对象,对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荧光扩增技术的沙门氏菌快速诊断试剂盒进行了灵敏度和准确性评估;再以该试剂盒对市售食品样品和临床腹泻样品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等温荧光定量沙门氏菌快速检测试剂盒的检测限为10~3 CFU/mL,准确性96.7%以上。所有不同样品的结果显示:阴性样本的假阳性率分别为0.0%、3.3%和3.3%;阳性样本检出率分别为97.9%、100.0%和65.7%(含低浓度细菌污染样品)。该试剂盒具有检测周期短、操作简便、适用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