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贵州省仔猪病毒性腹泻病原流行情况,对2013—2015年贵州省7个市(州)采集的35个规模养猪场316份仔猪腹泻粪便样品进行病原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各地均存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V)感染,PEDV阳性率为62.43%,TGEV阳性率为7.91%,PoRV阳性率为11.76%。不同病原在不同地区呈显著流行趋势,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PEDV与PoRV混合感染率为18.04%,PEDV与TGEV混合感染率为5.06%,TGEV与PoRV混合感染率为3.80%,PEDV、TGEV与PoRV混合感染率为1.90%,近3年主要流行病原为PEDV。为临床防控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旨在明确引起内蒙古地区猪腹泻的主要相关病毒及其流行特点,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依据。采用多重RTPCR方法对从内蒙古8个盟市采集的394份腹泻粪样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RV)三种病毒的检测;对部分PCR检测呈阳性的病料进行PEDV M基因的克隆、测序,并与国内外已报道的48条M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检测结果表明:PEDV、PoRV阳性率分别为63.96%、2.03%,未检测到TGEV;PEDV和PoRV混合感染率为2.03%;各日龄猪群均可发病,但以未断乳仔猪和哺乳母猪感染率较高;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CH/NMG/XLGL分离株与CV777等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位于G2分支上;其余7条分离毒株与2012年以来国内多个省市的流行毒株及泰国、韩国、俄罗斯、越南等邻国的流行毒株位于G1-1分支上,特别是与美国2013—2014年流行的毒株亲缘关系更为密切,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9.5%~100%。从2013年至今导致内蒙古地区猪腹泻的病毒主要是PEDV,其次是PoRV;不同日龄的猪群均可感染,以未断乳的仔猪感染最为严重;获得的大部分流行毒株与我国2012年至今的大部分省市的流行毒株亲缘性较高,但与我国2007年以前分离的内蒙毒株、疫苗株、经典毒株相距较远,并存在碱基突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2022年1月份江苏南通一养猪场产房仔猪发生严重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超过80%,原因未知。死亡仔猪肠道样本经RT-PCR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和猪轮状病毒(PoRV),结果显示:仅PEDV检测为阳性,TGEV、PDCoV和PoRV检测均为阴性。将处理好的肠内容物接种Vero细胞,接种后48 h即观察到典型细胞融合、聚集成合胞体的PEDV典型细胞病变,且能够在Vero细胞上稳定传代,表明成功分离到病毒,并将其命名为CH/JSNT/2022/Jan株。通过电镜观察,观察到近似球形、直径约为100 nm、表面有囊膜和纤突的冠状病毒样粒子,表明分离毒株可能为PEDV。进一步对该毒株的S基因进行测序,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CH/JSNT/2022/Jan与PEDV S基因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3.5%~99.7%,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2.8%~99.9%;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为GⅡa型,与多个2020年和2021年中国流行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与疫苗株CV777、AJ1102和LW/L的遗传进化距...  相似文献   

4.
为了调查引起石河子地区148团某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原因,减少猪场经济损失,试验结合该猪场仔猪的临床症状,剖检部分病死仔猪并无菌采集小肠及其内容物,通过RT-PCR方法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等病原进行鉴别诊断;选取阳性产物测序,运用生物信息软件对其进行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经RT-PCR检测,PEDV和PoRV为阳性,TGEV为阴性,将获得的PEDV和PoRV毒株分别命名为SHZ-306-1H和SHZ-306-LZ;分离毒株SHZ-306-1H与我国各省的分离株CH/HeN/PY-2015(KR078319.1)、CH/GSJI/07(GU372737.1)、NJ(KJ642645.1)、AHGD(JX910247.2)、XJ-DB2(KM386647.1)处在同一分支上,且与CH/HeN/PY-2015(KR078319.1)的同源性最高,为99.00%;分离毒株SHZ-306-LZ与野猪源的2010/WH-a处在同一分支上,且与其同源性最高,为98.84%。说明该猪场仔猪腹泻由PEDV与PoRV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粤北地区新生仔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原,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2015年粤北地区6个规模化猪场31份新生仔猪腹泻样品进行了猪流行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V)检测,并对5株PEDV流行毒株ORF3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病原检测结果显示,83.87%(26/31)样品为PEDV阳性,没有检测到TGEV和PoRV阳性样品。对PEDV ORF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个流行毒株ORF3基因全长均为675bp,相互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7%~100.0%,与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4.5%~100.0%,多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了共同突变。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EDV可分为两个基因群,粤北地区流行的PEDV与2013-2015年间在中国部分地区、东南亚、北美洲和欧洲流行的PEDV遗传关系较近,位于基因1群中的同一个亚群,而2011-2012年中国流行的PEDV主要毒株及疫苗毒株则归类于另外两个基因亚群。结果表明,粤北地区新生仔猪腹泻主要是由PEDV感染引起的,PEDV基因随着时间推移呈现不断进化和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广西地区导致猪群腹泻的主要病毒性病原的流行态势,为养殖场猪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对2017年1月—2021年6月广西14个地市489个猪场1 206份临床腹泻样品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等病原检测,并分析其阳性检出率在不同年份、季节、地区、年龄段猪群之间的差异以及病原混合感染情况。结果显示,2017—2021年,PEDV、PDCoV、PoRV、TGEV样品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9.67%、7.63%、4.56%和0.33%,场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3.37%、8.18%、8.18%和0.61%;病毒性腹泻病原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特征,多表现为冬、春季流行加重;PEDV、PDCoV普遍流行,PoRV局部流行,TGEV散发流行;4种病原对不同年龄段腹泻猪群的感染率存在差异,其中对哺乳仔猪危害最为严重;猪群以单一感染为主,主要为PEDV单一感染,阳性检出率为47.93%,混合感染均为二重感染且感染率较低。结果表明,导致广西地区猪群腹泻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主要为PEDV、PDCoV和PoRV,其中PEDV为最主要病原,其他病原也呈流行加重趋势,需进一步加强病原监测和疫病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7.
李凡  赵坤坤  刘守川 《养猪》2020,(1):118-120
通过对河南省安阳市某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猪群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的观察,结合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最终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属于PED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通过对发病猪群进行紧急免疫和饲养管理改进后,较为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基于此,文章对该病的确诊与防控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给广大养猪户防控该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部分地区原种猪场3种猪腹泻病毒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在我国原种猪场的流行情况,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2016年1-6月采集的896份发病种猪血清样品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PEDV、PoRV、TGE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3%,89.0%,23.0%,且存在混合感染情况,其中PEDV+PoRV、PEDV+TGEV、PoRV+TGEV混合感染率分别为42.3%,8.5%,5.6%,PEDV+PoRV+TGEV混合感染率为8.9%;同时对检测样品进行了不同种猪类别的比较和不同日龄段的比较,发现不同类别种猪抗体阳性率和不同日龄种猪抗体阳性率的分布特征显著。结果说明我国原种猪场3种腹泻病毒中PoRV感染率最高,其次是PEDV和TGEV,且在不同种猪类别和不同日龄段的种猪中呈现规律性分布。本试验对国内原种猪场猪血清进行PEDV、PoRV和TGEV抗体阳性率检测,为我国种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猪流行性腹泻是导致仔猪腹泻的重要传染病,及时准确地诊断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初,湖南娄底某规模化猪场仔猪发病,临床以呕吐、腹泻和消瘦等症状为主,剖检后取肠组织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诊断,提取核酸后以PCR/RT-PCR法检测PEDV、TGEV、PORV和PDCOV等病原核酸,仅检出PEDV核酸,未检测到其他病原核酸。通过进一步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的S1基因与国内流行的变异株同源性最高,提示该猪场流行的毒株为变异株。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2011年我国猪群仔猪腹泻的病因,采用巢式RT-PCR方法对河南和辽宁省2个规模猪场采集43份出现腹泻的粪便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轮状病毒(PRoV)的检测,结果表明:43份腹泻样品均为PEDV,没有检测出TGEV和PRoV。对扩增的PEDV进行测序和分析显示,这些PEDV流行毒株均属于基因G2.3亚型,彼此之间的同源性高达99.2%~100%,与2011年韩国和2008年泰国流行的PEDV毒株同属于一个进化分支。将其中3份病料在Vero细胞传代后接种2日龄仔猪,结果发现接种后13~57h内仔猪全部死亡,接种仔猪呈现典型的腹泻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提示了这些PEDV流行毒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东省规模化猪场中猪轮状病毒(PoRV)流行毒株的基因特征,本试验在广东省某猪场采集腹泻仔猪肠道组织样品,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进行病毒初步鉴定;分离获得病毒后,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电镜观察进一步鉴定,并对分离毒株进行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qPCR初步鉴定该腹泻仔猪病料为PoRV感染,从阳性病料中分离获得1株能引起典型细胞病变的毒株,在电镜下可观察到似车轮状的病毒颗粒,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绿色荧光,将该PoRV分离毒株命名为GD2022,其完整基因型为G9-P[23]-I5-R1-C1-M1-A8-N1-T1-E1-H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GD2022为人轮状病毒、猪轮状病毒和狗轮状病毒基因组重组后的毒株。本试验结果丰富了PoRV基因组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相关的研究资料,为轮状病毒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2020—2022年抚宁地区猪场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Delta冠状病毒(PDCo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等5种病毒性疾病引起腹泻的感染情况,本试验采用RT-PCR和PCR方法对采集的患腹泻病猪的血液、粪便、淋巴结、小肠等病料组织1 275份进行5种病毒性疾病的检测。结果表明,种猪以TGEV、PEDV、PRV感染为主、仔猪以TGEV、PoRV、PDCov、PRV感染为主,育肥猪以TGEV、PDCov、PRV感染为主;TGEV、PEDV、PEDV感染以春季和冬季流行,PRV、TGEV感染四季均有感染。,本试验为该地区猪场中5种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新疆部分地区的猪病毒性腹泻发病现状和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对新疆6个不同地区25个疑似病毒性腹泻猪场进行发病时间、发病日龄、发病率与病死率等基本状况调查,并利用RT-PCR方法对采集的疑似病毒性腹泻仔猪的粪便及肠道内容物共1 388份病料样品进行了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检测。调查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25个猪场的仔猪腹泻主要在冬春季节发生,发病日龄主要为1日龄~6日龄,发病率为80.00%,病死率为87.46%。病原检测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阳性率为46.69%,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阳性率为6.77%,猪轮状病毒(PoRV)的阳性率为14.55%,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的阳性率为0.79%。PEDV/TGEV混合感染率为0.43%,PEDV/PoRV混合感染率为2.95%,PEDV/PDCoV混合感染率为0.29%,PEDV/TGEV/PoRV 3种混合感染率为0.43%。结果表明,引起新疆部分地区仔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为PEDV,并出现以PEDV/PoRV为主的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本研究为新疆地区生猪养殖场科学防控猪流行性腹泻疾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河南省不同地区猪群中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等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该研究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2017-2019年采自河南省10个地区51个猪场的1 052份样品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TGEV阳性率10.9%,PEDV阳性率15.4%,PoRV阳性率2.9%,不同地区间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 3种病毒不同月份间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以冬春季节较多发生;猪群腹泻多发生混合感染,TGEV/PEDV两重感染阳性率5%,TGEV/PoRV两重感染阳性率0.95%,TGEV/PEDV/PoRV三重感染阳性率0.76%。可见,河南大部分地区3种病毒性腹泻疾病均有发生,需采取措施加以防控。该调查可为猪病毒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鉴别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RV)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这4种猪主要腹泻病毒,本研究分别针对PEDV M基因、TGEV M基因、PoRV NSP5基因、PDCoV M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方阵法优化恒温隔绝式荧光RT-PCR(iiRT-PCR)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这4种猪腹泻病毒iiRT-PCR方法。用建立的iiRT-PCR方法分别检测PEDV、TGEV、PoRV、PDCo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日本脑炎病毒(JEV),并对ii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对PEDV、TGEV、PoRV、PDCoV的检测下限分别为102、102、103、103 TCID50/mL,并具有良好的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而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测下限分别为101、102、102、102<...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2021年伊犁河谷地区规模化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PoR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及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等5种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试验采用RT-PCR对2021年从伊犁河谷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患腹泻病猪的血液、粪便及肠内容物等1 200份病料组织检测5种病毒性疾病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PEDV、TGEV、PoRV、PDCoV、BVDV总阳性率分别为34.5%、7.4%、22.7%、2.9%、8.2%,以PEDV和PoRV阳性率较高,且以二重感染为主,其中PEDV/TGEV、PEDV/PoRV二重感染率分别为7.2%、9.4%,试验为该地区猪场中5种病毒性腹泻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飞  韩彬  张才 《养猪》2023,(1):76-79
猪流行性腹泻病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以严重腹泻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为:仔猪呕吐、腹泻、脱水、死亡率高(严重时,产房仔猪可达到100%死亡率),成年猪感染亦能引起腹泻,但死亡率较低。由于PEDV毒株易变异,疫苗免疫效果不佳,因此,该病在猪场时有发生,冬春寒冷季节更为严重。尤其是规模化猪场,一旦发病,损失巨大。本文对一起规模化猪场发生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例进行了简要阐述,供大家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江西省某猪场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病因。【方法】对送检的仔猪小肠样品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的RT-PCR检测,将阳性样品接种MA104细胞传代进行PoRV的分离;对分离毒株进行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PoRV VP4和VP7基因序列测序和动物回归等试验。【结果】猪小肠病料样品经终浓度15 μg/mL的胰酶处理37 ℃孵育2 h,接种MA104细胞,能在细胞上增殖传代,第6代开始表现稳定的细胞病变;电镜观察可见病毒粒子直径大小为61~70 nm,平均大小为65 nm,呈带有短纤突且外缘光滑的形似车轮状的粒子,具有轮状病毒粒子典型的形态特征;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检测均为PoRV阳性,确定该分离株为PoRV。分离株VP4和VP7基因序列分析显示,VP4基因型与P[23]基因型相似性最高,VP7基因型与G5基因型相似性最高,根据A群轮状病毒最新分类方法,分离株属于G5P[23]型。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经口感染该分离株的1日龄初生仔猪于感染后24 h左右陆续出现水样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并能在粪便中检测到PoRV。【结论】通过MA104细胞连续传代,从江西某猪场的腹泻仔猪小肠样品成功分离到1株PoRV,该分离株属于G5P[23]型PoRV,为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病原。  相似文献   

19.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是引起仔猪严重肠道疾病的病原之一,新生仔猪感染后常引起致死性水样腹泻、呕吐、出血性肠炎,死亡率高达100%,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高致病性PEDV变异毒株的出现与流行造成猪流行性腹泻(PED)在全球的再次暴发,以经典毒株为抗原的流行性腹泻疫苗无法有效控制高致病性变异毒株的流行。文章综述了PEDV基因组结构与蛋白功能、基因分型与流行现状,以期为PEDV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初步调查河北省近年4种猪腹泻相关病毒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20年~2021年从河北省部分地区猪场采集244份腹泻猪粪便或肠组织样品,采用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4种猪腹泻相关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采用RT-PCR扩增部分PEDV阳性样品S1和ORF3基因并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分析这两个基因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与PEDV相应序列的同源性;采用MEGA 7.0软件构建这两个基因的进化树,分析PEDV的基因型及其遗传进化关系。采用DNAStar比对这两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其氨基酸序列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病料样品中PEDV、PoRV、PDCoV和TGEV检出率分别为34.02%(83/244)、18.44%(45/244)、10.66%(26/244)和2.87%(7/244)。样品中两种病原混合感染较多,其中PEDV+PoRV和PEDV+PDCoV检出率最高,分别为8.61%(21/244)和2.46%(6/244);仅2份样品为PEDV+PDCoV+PoR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