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芦蒿清香嫩脆、味美独特,并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一种典型的保健型蔬菜.为生产更加优质、安全、高产的芦蒿,采用小区试验,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观察其对芦蒿根茎叶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等方面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不仅能够显著提高芦蒿的根系活力、株高、茎粗、单株叶片数等生长指标,还能够提高芦蒿的产量,促进农民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研究芦蒿的种质资源和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在南京地区栽培的4个芦蒿品种(红芦蒿、伏秋青芦蒿、冬春青芦蒿和白芦蒿)为材料,利用形态学观察和同工酶技术对4个芦蒿品种进行鉴定与分类,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可初步确定4份材料为芦蒿,且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4个芦蒿品种有12条过氧化物酶共同谱带和6条酯酶共同谱带,分别占总位点数的92.3%和50.0%,从酶蛋白水平上进一步证实4份材料均属芦蒿种。4份材料间同工酶谱带也有显著差异,与表型差异相一致。田间调查表明,在相同生长环境中伏秋青芦蒿和冬春青芦蒿的生长势较好、产量较高,这与同工酶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伏秋青芦蒿和冬春青芦蒿在芦蒿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外源添加抑制剂对芦蒿吸收Cd和Pb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水生植物芦蒿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培养液温室培养方法,研究了代谢抑制剂、P-型ATP酶抑制剂、蛋白合成抑制剂、离子通道抑制剂对芦蒿吸收Cd和Pb的影响.结果表明,代谢抑制剂(Na_3N)和P-型ATP酶抑制剂(Na_3VO_4)对芦蒿Cd和Pb的吸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芦蒿对Cd和Pb存在主动吸收.钙离子通道抑制剂LaCl_3显著抑制芦蒿根部对Cd的吸收,而对Pb的吸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芦蒿对Cd的吸收与钙离子通道有关;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D)对芦蒿Cd和Pb的吸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芦蒿对Cd和Pb的吸收与一些蛋白质或酶的诱导合成及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芦蒿     
《农家科技》2011,(2):20
<正>芦蒿,又名水蒿、柳蒿、蒌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蒿是湿中生、耐阴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森林、林地、草原和平原地带。芦蒿清香宜人,外脆里嫩,风味独特,味道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嫩茎除含有蛋白质、灰分、钙、铁、维生素等物质外,还含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  相似文献   

5.
药食兼用新型蔬菜--蒌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蒌蒿,别名芦蒿、黎蒿、水艾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亚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江西鄱阳湖区域的草滩地.近年来,本所已成功开发并推广.  相似文献   

6.
芦蒿又名蒌蒿、藜蒿、水蒿等,属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为绿叶类蔬菜。原产于亚洲,我国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均有分布。野生于荒滩山坡、圩区、洲地、路旁等。芦蒿抗逆性很强,很少发生病虫害,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主要以鲜嫩茎秆供食用,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可凉拌或炒食,具有清凉。平抑肝火,预防牙病、喉病和便秘等功效。是新兴种植的野生蔬菜。通过大棚栽培,芦蒿供应由以往春季上市提早到冬季,提早了4~5个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世界农业》2004,(7):48-49
海南五指山熊竹种植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运高达1533郾3hm2。芦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茎可食用,芦蒿中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芳香脂、黄酮素等营养成分,并含有硒、钙、磷、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元素。产品销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公司从芦蒿产品的深加工开发着手,通过不断摸索试验,保持芦蒿原来色、香、味的脱水芦蒿产品终于试制成功,为芦蒿生产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公司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先后制定了《无公害芦蒿》和《无公害农产品芦蒿生产技术规程》,全面建立了芦蒿生产标准化体系,制定统一包装标…  相似文献   

8.
芦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vrcz.),又名萎蒿、水蒿、狭叶艾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是湖荡草滩地上的一种植物,生活力强,耐湿耐早.其嫩茎炒食,清香可口.芦蒿含有多种维生素和Ca、P、Fc、Zn等多种矿质元素和香脂成分,有祛风湿、健脾胃、化痰、助消化之功效.上市期正值我地缺菜的春季,是一种典型的无公害蔬菜.近年来,我地采取了大棚栽培,亩收益达万元左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蒌蒿的扦插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名芦蒿、藜蒿、水蒿、柳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嫩茎梢和地下匍匐茎可食用,是一种优质的野生保健蔬菜。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以及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各省,多丛生于山坡、荒滩、河边等近水处。  相似文献   

10.
芦蒿,为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芦蒿以其鲜嫩茎秆供食用,清香味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芦蒿可凉拌或炒食,具有清凉,平抑肝火,预防牙病、喉病和便秘等功效,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芦蒿根系发达,须根着生于地下茎上,且密生根毛,吸收肥水能力极强;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芦蒿适宜温度范围较广,喜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只是在强光下其嫩茎易老化。为促进芦蒿质量上档次,2004年我镇将其申报为无公害农产品,并获得了认证。现将无公害芦蒿主要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保障芦蒿作为茎叶菜食用的安全性,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芦蒿对Cd积累与转运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同一Cd处理水平下4种芦蒿品种干物重变化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Cd处理水平的增加4种芦蒿品种干物重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00 mg·kg-1时达到最大。随着土壤Cd处理浓度的增大,4种芦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伏秋芦蒿和白芦蒿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幅度大于大叶青芦蒿和青白芦蒿。4种芦蒿基因型可食部分(茎)Cd含量、富集系数(BFs)和转运系数(TFs)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P<0.05),且富集系数均大于1.0。当土壤Cd浓度超过0.5 mg·kg-1时,芦蒿茎中Cd含量均超过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说明该土壤已不适宜种植芦蒿,当土壤Cd含量略高于自然背景值时,则可以选择伏秋芦蒿。  相似文献   

12.
芦蒿又名蒌蒿、水蒿,在我国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常野生于荒滩、荒坡圩区等。芦蒿抗逆性强,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保健性强,产品无污染.深受消费者欢迎。  相似文献   

13.
<正> 蒌蒿为菊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芦蒿、水蒿、黎蒿、香艾蒿、小艾、水艾、蒌蒿苔、柳蒿菜、柳蒿芽等。它以嫩茎供食用,其脆嫩、辛香、风味独特,供不应求,是闻名遐尔的度淡优良蔬菜。目前,江南地区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小叶青梗蒿、柳叶青梗蒿、小叶红梗蒿,其中以柳叶青梗蒿品质最好。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藜蒿学名狭叶艾,又名芦蒿、水蒿、青艾等。藜蒿的嫩茎、芦芽和地下肥大的肉质茎均可食用。藜蒿嫩茎深青或淡绿色,像豆芽菜粗细,可摘成一段段,有一种特殊浓烈的异香,比芹菜的味道好。藜蒿本是野生,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微生物肥料宁盾对芦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种植安全高产的芦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分为温室预试验和小区试验,通过施用新型微生物肥料宁盾替代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观察其对芦蒿生长、防病、品质等的影响。[结果]微生物肥料宁盾可以显著提高芦蒿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及单株叶片数等生长指标,改良土壤环境,使土壤中的铵态氮、速效磷、有效钾分别提高82.95%、243.45%、181.54%;可以改善芦蒿的品质,使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30.25%、21.26%、27.93%。[结论]微生物肥料宁盾可以促进芦蒿的生长,改良土壤环境,提高芦蒿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沈慧 《新农村》2012,(3):22-23
藜蒿,又名艾蒿、蒌蒿、芦蒿、香艾蒿、水艾、小艾、水蒿、柳蒿芽、狭叶蒿等,为菊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和嫩茎供食用,营养丰富,可凉拌或炒食。我国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及云南等多有野生。藜蒿很早以前就被列为野生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乡从2002年开始种植芦蒿,到2004年,全村扩种芦蒿2000多亩,人均种植面积达0.7亩,亩均收入6000多元。种植面积扩大,外地来采购芦蒿的人多了,市场行情好了,许相村芦蒿身价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芦蒿为菊科蒿属植物,又名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清香气味,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元素、氨基酸、芳香脂和微量元素。芦蒿除以鲜嫩茎秆供供人们食用外,还有药用方面的价值,由于芦蒿价值深得人们认可和喜爱,其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全椒县加快芦蒿产业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芦蒿产量和品质,为此,作者近几年对全县芦蒿害虫种类和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对芦蒿害虫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芦蒿又名蒌蒿、藜蒿、香艾、驴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为野生,至80年代末开始人工栽培。因其富含藜蒿精油而风味独特,又具有丰富的营养,已成为需求量日益增多的地方特色蔬菜。  相似文献   

20.
芦蒿属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嫩茎供食,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是一种营养保健型野生蔬菜。长兴县水口乡于2000年引试种,到2009年全乡发展大棚芦蒿37.73 hm2,每公顷产值近15万元、纯效益9.75多万元。通过多年生产实践观察,对芦蒿的生育特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了解,促进了芦蒿大棚栽培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