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慧  王超  王沛芳  薛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54-1658,1661
[目的]揭示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共同存在时对沉水植物的影响,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手段。[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磷营养水平对Cd、Zn复合污染下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2种沉水植物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MDA含量、GSH含量、POD活性、CAT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培养时间延长,2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GSH呈缓慢上升趋势,当不存在磷水平时CAT活性无明显变化;但是黑藻比伊乐藻对胁迫更敏感,并且耐性优于伊乐藻。[结论]不同磷营养水平对受重金属胁迫植物的影响不一样,其中低磷水平(0.05 mg/L)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重金属的毒害,与重金属产生拮抗作用;而高磷水平(5 mg/L)则加重了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薛艳  王超  王沛芳  张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933-11934
[目的]为环境检测中评价芦蒿和黄花水龙被镉和铅污染的程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蒿和黄花水龙的幼茎为材料,预处理后分别置于含镉或铅的1/2Hoagland营养液中培养,Cd^2+浓度设0、1、5、10、20、50μmol/L;Pb^2+浓度设0、1、10、20、50、100μmol/L,处理7d后,测定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结果]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芦蒿根系中可溶性含糖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同一镉处理下。黄花水龙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用铅处理时,2种植物根系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铅浓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镉和铅浓度的增加,2种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为先上升后下降。[结论]2种植物根系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对重金属的胁迫反应敏感,可将其作为检测重金属毒害的一项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3.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变化特征和迁移规律,选取太湖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Cd、Pb、Cu、Cr 4种重金属的总量及赋存形态,分析重金属在垂向上的分布状况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金属Cd、Pb、Cu、Cr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在1950年和1980年出现拐点,其中1980年污染最为严重;湖区分布特征表现为西北部梅梁湾、竺山湾和贡湖湾的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湖心次之;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Cd、Pb、Cu、Cr的残渣态分别占59.74%、81.67%、77.81%、97.56%,除残渣态外,Cd和Cu的可交换态含量较高,分别占15.81%、13.62%,而Pb的铁锰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较高,平均为11.36%。通过计算淋失比可知,重金属在上层沉积物中的迁移率较高,而下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较稳定,迁移性较弱;分析重金属的形态迁移可知,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交换态较多,由细颗粒物质等吸附直接沉淀在表层沉积物中,随着泥沙的运动逐渐向下迁移;随着沉积物中铁锰化物的积累、AVS(酸可挥发性硫化物)积累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交换态向铁锰化物结合态、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研究不同Cd浓度处理对芦蒿生理代谢的影响。[方法]以芦蒿(Artemisia seleirgensi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Cd处理对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Cd污染会导致芦蒿氧化胁迫,膜脂过氧化作用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加剧;低浓度Cd(〈30μmol/L)胁迫下,芦蒿体内的保护酶系统SOD和POD的活性都呈上升的趋势,表现出一定的抗逆性,但是随着Cd浓度(≥50μmol/L)的增加,SOD活性开始下降,而POD活性仍然呈上升的趋势。[结论]MDA和保护酶(SOD和POD)能灵敏地反映芦蒿受Cd污染的情况,为环境检测中评价芦蒿被Cd污染的程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薛艳  王超  王沛芳  张慧 《农业环境保护》2009,(11):2255-2258
以水生植物芦蒿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培养液温室培养方法,研究了代谢抑制剂、P-型ATP酶抑制剂、蛋白合成抑制剂、离子通道抑制剂对芦蒿吸收Cd和Pb的影响。结果表明,代谢抑制剂(Na3N)和P-型ATP酶抑制剂(Na3VO4)对芦蒿Cd和Pb的吸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芦蒿对Cd和Pb存在主动吸收。钙离子通道抑制剂LaCl3显著抑制芦蒿根部对Cd的吸收,而对Pb的吸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芦蒿对Cd的吸收与钙离子通道有关;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D)对芦蒿Cd和Pb的吸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芦蒿对Cd和Pb的吸收与一些蛋白质或酶的诱导合成及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生态型灌区理念及构建措施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灌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分析和总结不同历史条件下灌区的发展理念,以及在此理念指导下传统灌区建设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灌区建设受到生态环境约束的新形势,提出了生态型灌区建设的新理念。对生态型灌区的概念内涵、构建原则及建设内容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指出了生态型灌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方向,为新形势下我国灌区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Cd、Zn交互作用对沉水植物吸收积累P、Cd、Zn的影响。[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模拟Cd、Zn重金属污染和P富营养化污染环境,研究P、Cd、Zn交互作用对沉水植物吸收积累P、Cd、Zn的影响。[结果]对于黑藻施加P浓度为1mg/L范围内,P与低浓度Cd、Zn之间为协同关系,施加P促进植物体对Cd、Zn的吸收积累。对于伊乐藻在P浓度为5~50mg/L时,P与高浓度Cd、Zn之间为拮抗关系,随着P浓度的增加,植物体内Cd、Zn含量呈下降趋势。黑藻与伊乐藻对P的吸收积累有一个平衡态,约为20~23mg/g。[结论]湖泊环境中当重金属及富营养化污染同时存在时,重金属对植物的胁迫是污染的主要因素,而富营养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这种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硒在河蚬体内的富集及其对河蚬的氧化应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以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实验生物,研究了太湖沉积物中硒在河蚬体内的富集及其对河蚬抗氧化系统和过氧化产物的影响。结果显示:硒在河蚬体内的富集与沉积物中硒浓度呈线性相关,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与暴露浓度之间呈幂函数关系;随着硒暴露浓度的增大,河蚬受毒害,内脏团颜色加深;硒对河蚬内脏团的几种酶活性和过氧化产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酶活性随硒浓度增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硒的响应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敏感,最大响应浓度均为0.609 mg·kg-1,分别为对照组的2.84倍和4.82倍,而小于0.609 mg·kg-1和1.007 mg·kg-1的暴露浓度可显著增强CAT和GPx活性。在整个实验浓度范围内,硒对SOD活性基本都表现为增大作用,SOD活性在硒暴露浓度为1.638mg·kg-1时具有最大响应值,是对照组的2.87倍,丙二醛(MDA)含量在1.638 mg·kg-1时也具有最大响应值,但MDA的响应较复杂,在本研究中未表现出明显的响应趋势。河蚬对不同硒浓度的响应说明河蚬可作为沉积物中硒污染环境监测的有效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9.
张慧  王超  王沛芳  薛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855-2858
[目的]研究P、Cd、Zn交互作用对沉水植物吸收积累P、Cd、Zn的影响。[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模拟Cd、Zn重金属污染和P富营养化污染环境,研究P、Cd、Zn交互作用对沉水植物吸收积累P、Cd、Zn的影响。[结果]对于黑藻施加P浓度为1 mg/L范围内,P与低浓度Cd、Zn之间为协同关系,施加P促进植物体对Cd、Zn的吸收积累。对于伊乐藻在P浓度为5~50 mg/L时,P与高浓度Cd、Zn之间为拮抗关系,随着P浓度的增加,植物体内Cd、Zn含量呈下降趋势。黑藻与伊乐藻对P的吸收积累有一个平衡态,约为20~23mg/g。[结论]湖泊环境中当重金属及富营养化污染同时存在时,重金属对植物的胁迫是污染的主要因素,而富营养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这种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选取冬季12月的玄武湖水样,调整培养液的起始金属离子浓度(锌:0、3.25×10-4、3.25×10~(-3)、3.25×10~(-2) mg·L~(-1);铁:0、2.80×10-4、2.80×10~(-3)、2.80×10~(-2)mg·L~(-1)),探讨金属离子锌、铁对浮游植物复苏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锌为3.25×10~(-2)mg·L~(-1)时,蓝藻的复苏受到明显的抑制,绿藻及硅藻的生长受到胁迫作用,Fv/Fm值分别降至0.40、0.30、0;当铁浓度高于2.80×10~(-2)mg·L~(-1)时,蓝藻的复苏同样受到抑制,Fv/Fm值降为0.45,而绿藻和硅藻的Fv/Fm分别为0.33和0.07。高铁浓度下复苏后的浮游植物以蓝藻门的微囊藻为主,绿藻门的栅藻次之;高浓度锌胁迫下复苏后的浮游植物主要为绿藻门的栅藻,其次是绿藻门的小球藻,再后是蓝藻门的微囊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