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筛选腹泻仔猪中携毒力基因且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菌株,评估中药水提物对该菌株的抑菌活性,并探索中药抑菌机制。【方法】通过PCR方法与Kirby-Bauer(K-B)药敏纸片法评估临床大肠杆菌菌株的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中药水提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菌株的抑菌活性,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通过电导率仪以及相关试剂盒检测评估石榴皮水提物对多重耐药菌株作用不同时间后菌液电导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含量及菌体内ATP含量的变化;通过SDS-PAGE和蛋白含量检测评估菌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大肠杆菌形态变化。【结果】PCR检测14株临床大肠杆菌中肠毒素基因携带率达到78.57%,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至少对2种抗生素耐药,均属于多重耐药菌株。中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黄连、黄芩、石榴皮水提物对多重耐药菌株抑菌活性较好,其中石榴皮水提...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徐州地区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采用传统微生物法对徐州周边地区52株猪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提取耐药菌质粒DNA,PCR扩增耐药基因目的片段。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对徐州周边临床大肠杆菌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与标准菌株相比较,分别提高20~512倍、10~800倍,个别临床分离株对恩诺沙星的MIC值高达80μg/mL,对头孢曲松的MIC值高达80μg/mL,对安普霉素的MIC值高达320μg/mL;经PCR检测临床分离株均扩增出氟苯尼考Flor耐药基因,Tem型ESBLs耐药基因目的片段。说明徐州周边临床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已产生严重耐药性,对恩诺沙星和安普霉素已经耐药,但大部分菌株对头孢曲松敏感。提示徐州周边地区猪场应科学合理、有计划地轮换使用不同药物。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药与盐酸恩诺沙星联用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上一种常用药物盐酸恩诺沙星和不同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及其联合使用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发现,单味中药水提物中侧柏叶、金樱子和五味子的抑菌效果较好,其MIC值分别为3.91、3.91和7.81 mg/mL;单味中药的醇提物中,侧柏叶、马齿苋抑菌效果较好,其MIC值分别为7.81和3.91 mg/mL。盐酸恩诺沙星分别与五味子和金樱子水提物联合作用后,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MIC值分别降低到0.0078和0.0039 mg/mL;与马齿苋、赤芍、侧柏叶和金樱子的醇提物联合后,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MIC值均明显降低。盐酸恩诺沙星分别与鱼腥草水提物、赤芍水提物、椿皮水提物、马齿苋醇提物、苍术醇提物、三颗针醇提物、赤芍醇提物、薤白醇提物、拳参醇提物、侧柏叶醇提物、金樱子醇提物和败酱草醇提物联合作用后,对大肠耐药菌株呈现相加或协同抑菌作用,其FIC值分别为0.75、0.62、0.62、0.27、0.75、0.75、0.31、0.62、0.50、0.53、0.28和0.62。初步认为不同中药中含有能有效降低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中药,也含有与盐酸恩诺沙星组合,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中药,为寻找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的药物组合来对抗多重耐药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药与盐酸恩诺沙星联用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上一种常用药物盐酸恩诺沙星和不同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及其联合使用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发现,单味中药水提物中侧柏叶、金樱子和五味子的抑菌效果较好,其MIC值分别为3.91、3.91和7.81 mg/mL;单味中药的醇提物中,侧柏叶、马齿苋抑菌效果较好,其MIC值分别为7.81和3.91 mg/mL。盐酸恩诺沙星分别与五味子和金樱子水提物联合作用后,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MIC值分别降低到0.0078和0.0039 mg/mL;与马齿苋、赤芍、侧柏叶和金樱子的醇提物联合后,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MIC值均明显降低。盐酸恩诺沙星分别与鱼腥草水提物、赤芍水提物、椿皮水提物、马齿苋醇提物、苍术醇提物、三颗针醇提物、赤芍醇提物、薤白醇提物、拳参醇提物、侧柏叶醇提物、金樱子醇提物和败酱草醇提物联合作用后,对大肠耐药菌株呈现相加或协同抑菌作用,其FIC值分别为0.75、0.62、0.62、0.27、0.75、0.75、0.31、0.62、0.50、0.53、0.28和0.62。初步认为不同中药中含有能有效降低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中药,也含有与盐酸恩诺沙星组合,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中药,为寻找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的药物组合来对抗多重耐药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耐药表型的研究.采用常规方法和生化鉴定管对有过安普霉素用药史的鸡场分离的鸡源病原性大肠杆菌进行鉴定,并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出鸡源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采用药敏纸片法研究了这些耐药菌对安普霉素等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共筛选出7株对安普霉素耐药的鸡源性大肠杆菌,这些耐药菌株全部对安普霉素、妥布霉素、奈啶酸、多西环素和阿莫西林耐药;大部分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壮观霉素也呈现耐药.对新霉素的耐药较低,对阿米卡星高度敏感.部分交叉耐药现象的存在揭示对安普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菌株,其他抗生素也可能对它们失去疗效.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绿原酸对鸡源抗生素耐药大肠杆菌抑菌及耐药消除的作用机制,以影印法分离绿原酸浓度为1.25 mg/mL(亚抑菌浓度,1/2 MIC)的LB肉汤培养的第3代禽源大肠杆菌耐药逆转菌株,以微板法测定耐药逆转菌株的左氧氟沙星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分析绿原酸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耐药逆转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MIC由16 μg/mL降低至4~8 μg/mL,说明1.25 mg/mL的绿原酸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耐药大肠杆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为进一步解析绿原酸对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消除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对耐药性消除前后鸡源大肠杆菌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绿原酸作用后共有12个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下调,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基本一致。经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功能上集中于膜组成成分和DNA重组,在代谢通路富集中差异基因均与代谢相关,差异基因中bhsA、cysP为Coli-HB染色质转录RNA(GenBank登录号:CP020933),oqxA、oqxR、emaA、pinR、xerD、folA、repA、repC、adhP、IS26为Coli-HB质粒1转录RNA(GenBank登录号:CP020934)。从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可以看出,绿原酸可以抑制细菌DNA重组、使细菌抗逆性减弱、抑制耐药基因活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肠杆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起到抑菌及耐药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五倍子、黄芩、黄连、艾叶、鱼腥草5种中药提取物恢复耐药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性的作用,采用1/2 MIC中药提取物对耐药菌株进行耐药性消除,通过影印培养法筛选出耐药性消除菌落,观察耐药消除率和消除子MIC值变化,并检测质粒及耐药基因rmt B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5种中药提取物对耐药大肠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耐药菌经1/2 MIC作用48 h后,五倍子、黄芩、黄连、艾叶、鱼腥草的耐药消除率分别为20.67%、21.33%、17.33%、16.67%、9.33%;消除子对庆大霉素(GEN)、卡那霉素(KAN)、阿米卡量(AMK)、新霉素(NEO)的MIC值均由高度耐药(512μg/m L)降至敏感(2~4μg/m L);5种中药提取物不能使耐药菌质粒丢失,却能导致耐药基因rmt B丢失。5种中药提取物可能是通过使高度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细菌丢失耐药主效基因来恢复对药物敏感性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艾叶对3株禽源大肠杆菌(编号为DRE1、DRE2、DRE3)的耐药消除作用及抑菌效果,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亚抑菌浓度的艾叶提取物进行耐药消除试验,用平板影印法筛选耐药性消除的菌株,比较耐药消除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艾叶作用后消除子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艾叶水提物对3株耐药株的MIC值为62.50、31. 25、62.50 mg/mL,艾叶醇提物对3株耐药株的MIC值均为12.50 mg/mL;艾叶醇提物和水提物对菌株的耐药性有不同程度的消除作用,随着培养时间增长,消除率增高,醇提物消除率最高可达28.50%,水提物最高可达24.34%;艾叶提取物作用后的消除子抑菌圈有不同程度的增大,DRE2恢复了对庆大霉素(GEN)、氨曲南(AZN)、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头孢吡肟(FEP) 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DRE3恢复了对美罗培南(MEM)、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的敏感性。提示:艾叶提取物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禽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其醇提物组分作用效果更佳,可用于防控耐药大肠杆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拟研究生物被膜状态下外膜蛋白ompF基因与大肠杆菌Ⅰ类整合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外膜蛋白对Ⅰ类整合酶基因的调控作用。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大肠杆菌野生株的ompF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分别检测它们的生长曲线,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生物被膜状态下亲本株,ompF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的Ⅰ类整合酶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它们的表达相关性。生长曲线检测发现ompF基因虽然不是大肠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功能性基因,敲除后不会导致大肠杆菌的死亡,但会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生物被膜状态下ompF基因缺失株Ⅰ类整合酶基因的表达水平比野生株明显降低,回复株Ⅰ类整合酶基因的表达水平有所升高,但未回复到野生株的表达水平。初步确定在生物被膜状态下,ompF基因对大肠杆菌Ⅰ类整合酶基因的表达有影响,此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生物被膜状态下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艾叶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大肠杆菌质控菌株ATCC25922和临床菌株的抑菌活性,为进一步开发艾叶制剂提供基础,试验采用K-B法检测受试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以检测其耐药性;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艾叶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大肠杆菌质控菌株和临床菌株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3株大肠杆菌临床菌株为耐药菌株,艾叶水提物对受试大肠杆菌菌株的MIC值为31. 25~62. 5 mg/m L,艾叶醇提物对受试大肠杆菌菌株的MIC值为6. 25~12. 5 mg/m L。说明艾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大肠杆菌受试菌株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醇提物的抑菌作用明显优于水提物。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内蒙古地区腹泻犊牛中大肠杆菌的污染状况、耐药情况及蒲公英水煎液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本试验采用革兰染色、生化试验和PCR方法对采集到的107份犊牛源病料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采用K-B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进行8种耐药基因的检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蒲公英水煎液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将菌株与蒲公英水煎液作用后进行耐药消除试验。结果显示,从107份病料中分离鉴定出44株犊牛源大肠杆菌,分离率为41%;大肠杆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到50%以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blaCTX-M基因携带率为86%,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qnr(S)基因携带率为32%;蒲公英水煎液对筛选出的耐药菌株的MIC为200 mg/mL;经蒲公英水煎液处理后的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而且更不容易出现耐药。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腹泻犊牛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严重,而蒲公英水煎液对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可降低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临床疗效,本...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鉴定禽源耐药大肠杆菌1株,命名为Coli0,其小檗碱亚抑菌质量浓度(1/2 MIC)为250 mg/L。药敏试验显示Coli0对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庆大霉素和氨苄等9种抗生素耐药。经小檗碱处理后多耐药大肠杆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部分消除,得到耐药消除菌5株,分别命名为Coli1、Coli2、Coli3、Coli4和Coli5。对Coli0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显示其基因组由1个序列长度为4 858 944 bp的核DNA和2个质粒DNA组成,注释得到的基因总数4 883个,耐药基因67个。对Coli0和Coli1进行耐药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小檗碱处理后共有18个耐药基因发生显著变化,其中acrR、mexE、sul2、mdtH、mdtL、cpxR、phoQ和pmrC显著下调,mdtE、gyrA、gyrB、macA和macB显著上调,bacA、acrE和emrK消失,mdtA和baeR新产生。小檗碱通过阻碍大肠杆菌多药耐药外排泵表达,影响细胞壁合成,导致耐药质粒丢失和上调抗生素靶蛋白表达等多方面影响细菌抗药性。而macAB耐药外排泵活性增强可能是细菌抵抗小檗碱的反应,这预示着尽管Coli0和Coli1小檗碱的MIC并未改变,大肠杆菌可能会对小檗碱也有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四黄止痢复方醇提物(CSME)对禽大肠杆菌的抗菌机制。采用微孔-平板法检测其对禽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吸光光度法检测其对细菌生长曲线、细胞膜通透性和能量代谢活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对禽大肠杆菌4种主要毒力因子(tsh、iss、ibeA和fimC)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CSME对禽大肠杆菌(CVCC251)的MIC为125 g/L,1/2MIC就能显著抑制细菌生长,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使核酸、蛋白质外泄,并抑制了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1/8MIC能显著抑制了禽大肠杆菌tsh、iss和fimC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P<0.01)。结果表明,CSME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造成细菌能量代谢紊乱、抑制毒力基因表达发挥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甘草、黄连、板蓝根、黄芩、黄芪、大青叶6种中药醇和水提取物,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效果。采用醇提法和水提法获得6种中药醇和水提取物;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效果的中药提取物;通过试管2倍稀释法探明该中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而探明该中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6种中药醇水提取物中仅黄连醇提物和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较强的抑菌效果,浓度在0.5 mg/mL时,黄连醇提物和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达高敏和极敏。黄连醇提物和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08 mg/mL和0.04 mg/mL,MBC结果显示,黄连醇和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杀菌作用,MBC分别为0.16 mg/mL和0.08 mg/mL。表明黄连醇提物和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且黄连水提物的抑菌效果优于黄连醇提物。  相似文献   

15.
对动物源大肠杆菌采用二倍稀释法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及其他药物进行了MIC的测定,结果显示对十种西药全部耐药。应用1/2MIC的中药提取物对耐药菌株进行了耐药性消除的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用中药提取物作用24代以后,地锦草提取物耐药消除最强,三黄汤提取物次之,对某些氨基糖苷类药物的MIC明显下降。另外,对消除前后的细菌提取质粒,扩增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基因,发现随着MIC的降低,耐药基因的数量也不同程度地减少和消失。由此可见地锦草等中药提取物对可移动的耐药基因元件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对耐药基因的扩散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考察了茅膏菜水提物和醇提物体外抑菌活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对茅膏菜水提物及醇提物采用管碟法测试抑菌效果和Fenton法清除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结果表明:茅膏菜水提物及醇提物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茅膏菜醇提物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茅膏菜水提物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值相等,为62.5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与MBC也相同,为125.00 mg/mL;醇提物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MIC与MBC值相等,为31.2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与MBC也相同,为15.63 mg/mL。茅膏菜水提物及醇提物对羟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其效果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由此可见,茅膏菜水提物和醇提物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山东青岛地区鸭源样品进行四环素类耐药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了解其流行分布规律。对耐药菌株进行药敏检测及耐药基因鉴定,研究四环素类耐药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率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肉鸭泄殖腔拭子及盲肠样本为试验材料,通过四环素选择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耐药菌株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PCR检测四环素类耐药大肠杆菌携带耐药基因情况,进一步通过接合试验评估tet(X)基因的可转移性,进而对部分tet(X)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时探究tet(X)耐药基因的遗传环境特征。【结果】采集的63份样品经分离鉴定,获得48株四环素耐药大肠杆菌,分离率为76.1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四环素和土霉素耐药,对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耐药率分别为93.75%和89.59%,且对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及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4.58%、16.67%和4.17%;所有菌株均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其中以耐7种药物最多。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与耐药情况基本相对应,耐药率高的药物相应耐药基因呈现较高携带率;其中floR、tet(A)、qnrS、mc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浙江省德清县驯养朱鹮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与分子特征,为治疗朱鹮大肠杆菌感染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该地驯养朱鹮新鲜粪便样本,采用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大肠杆菌;进而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7种抗菌药对源自不同朱鹮的大肠杆菌分离株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选择代表性菌株,通过PCR和测序鉴定其携带qnrS1、gyrA、gyrB等9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情况,并分析其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采用接合转移分析耐药质粒水平转移情况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应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和费歇尔精确检验(Fisher exact test)分析分离株耐药表型与朱鹮年龄、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采集了98只朱鹮的粪便,经分离鉴定均获得了大肠杆菌;源自不同朱鹮的98株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呈现高度耐药(耐药率为65.3%,64/98),对其余6种药物高度敏感(敏感率均>90%),朱鹮年龄与环丙沙星耐药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养猪》2021,(1)
为了解贵州省某规模化猪场猪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和临床用药提供资料,试验采用药物敏感试验、耐药基因PCR检测、基因测序等方法。结果表明:经K-B法检测20株猪源大肠杆菌对15种药物的敏感性,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吡哌酸和青霉素等药物的耐药性强;利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大肠杆菌耐药基因,9种耐药基因均检测出。说明该猪场大肠杆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较强且存在多重耐药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大肠杆菌K-12外膜蛋白改变对四环素耐药起着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用2-DE、Western-blotting方法研究发现,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耐药时,其FimD、Tsx、OmpW、OmpC、TolC表达量上调,LamB表达量下调。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大肠杆菌突变株(基因敲除或补救),探究6种外膜蛋白的功能,发现tolC、ompC的表达可以降低MIC,而lamB的表达可以升高MIC。通过基因补救的方法可使基因敲除株恢复正常。基因敲除株通过增加ΔlamB或减少tolC、ompC、ompW、tsx使细菌活性增强,且tolC、ompC减少比ompW和tsx减少更为明显,可在基因修补株上检测到相同结果。因此,LamB、OmpC、TolC三种外膜蛋白在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耐药中起重要作用。此外,细菌外膜蛋白的改变是否影响细菌的血清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