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我国对虾真菌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津  王军 《河北渔业》2002,(2):29-30,43
<正> 我国养殖对虾主要有4种真菌性疾病。1 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1.1 病原 链壶菌属(Lagenidium)离壶菌属(Sirolpidium)二者的菌丝都很长,有不规则分枝,不分隔,许多弯曲,直径7.540um1.2 传播途径 游动孢子附着虾卵或幼体,成为  相似文献   

2.
离壶菌病是海水虾蟹苗期常见且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在虾蟹育苗期一旦发生离壶菌感染,如不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常常引起感染池幼体在一天内大量死亡,几天内此病可传播至整个育苗车间,其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达100%。如果对发病培育池消毒不彻底,可导致此后培育的数批幼体连续发病,造成育苗单位巨大经济损失。一、离壶菌的生活史离壶菌病的病原为真菌中的离壶菌属,其生活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游动孢子期:孢子大小约10微米左右,椭圆形,生有两条鞭毛,可在水中到处游动寻找宿主。2.休眠孢子期:游动孢子一旦遇到宿主(虾蟹类的卵或幼体)即…  相似文献   

3.
对虾幼体霉菌病是对虾育苗过程中的常发性真菌病,主要由链壶菌和离壶菌引起。霉菌分布很广,其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25℃,此病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从卵到仔虾均可感染,但对虾卵和溞状幼体前期最为严重,糠虾幼体和仔虾极少见。  相似文献   

4.
孙书静 《齐鲁渔业》2004,21(2):41-41
一、弧菌病 又称细菌病。通常由弧菌属的溶酸弧菌、副溶血弧菌所致。发病幼体活力下降,体色变白,感染率高达100%。保持虾苗适当密度,水质清新,合理投饵可有效预防此病。治疗此病的首选药物是土霉素、呋喃西林。治疗时土霉素可用3~5×10-6,呋喃西林1~3×10-6。 二、真菌病 在分类上属于非炎症型,常由链壶菌和离壶菌引起。感染时,真菌的游动孢子先在卵膜或幼体表面附着形成孢囊,囊孢子长出菌丝并穿透囊壳,进入卵子或幼  相似文献   

5.
不同产地卤虫及卵的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卤虫(Artemia)又称盐水丰年虫(Brineshrimp),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除地球两极外,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含盐水体中都有分布。卤虫是鱼、虾、蟹等水生生物的优良天然饵料,它具有生活周期短,生殖能力强,休眠卵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孵化等优点,而且卤虫的成体、幼体和脱壳卵均可用作饵料。近年来国外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了解光照对红条鞭腕虾(Lysmata vittata)亲虾抱卵情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正常光照组(12L∶12D)亲虾的抱卵率与全暗(黑)组进行对比,发现正常光照组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率为(95.8±3.6)%,而全暗(黑)组的抱卵率为0,正常光照组亲虾的抱卵率显著高于全暗(黑)组(P0.05),表明适宜的光照强度对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行为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还对比分析了投喂不同生物饵料对红条鞭腕虾溞状幼体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投喂丰年虫(Artemia nauplii)和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38.3±2.3)%,幼体经过25~29 d全部发育成仔虾;而单一投喂丰年虫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26.8±4.9)%,幼体经过37~41 d全部发育成仔虾;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显著高于单一组(P0.05),且其幼体的生长周期也明显短于单一组,表明投喂丰年虫和蒙古裸腹溞混合饵料比只投喂丰年虫饵料更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发育。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和详细描述了红条鞭腕幼体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特征,并将它分为溞状幼体1~9期等9个不同时期,幼苗经过9期溞状幼体期后通过蜕皮最终变态为红条鞭腕虾仔虾。本研究对丰富鞭腕虾属虾类的生殖生物学理论和开展其人工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京丰年虫(Chirocephalus nankinensis(shen))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淡水鳃足类小型甲壳动物,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且鱼虾类的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和必需脂肪酸亚麻酸的含量均较高[1].其休眠卵孵出的无节幼体个体小,皮薄,而且能在水中自由游动,无污染,是名贵水生动物的优良活饵料.南京丰年虫卵是一种无活性物质,适宜贮藏和运输,一旦需要,只要对卵进行处理,放入淡水中即可孵出无节幼体供水产育苗等使用.2003年我们开展了南京丰年虫的应用研究,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一种单细胞微藻,在分类学上属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红球藻科、红球藻属[1]。其生活史主要分为游动细胞阶段和不动细胞阶段。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微藻以游动状态存在,依靠两条顶生、等长的鞭毛运动,这一阶段的细胞大多呈绿色,此时微藻生长旺盛,生物量积累迅速[2]。当雨生红球藻处于高光照度、高盐度及营养缺乏的胁迫条件时,细胞以红色厚壁孢子形式存在,此阶段细胞鞭毛脱落,运动能力丧失,开始逐渐合成并积累虾青素[3]。  相似文献   

9.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其生长速度快,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水性、适应性和抗逆性[1]。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动物,主要依靠第2、3对步足的螯夹起食物递送到口中,再由颚进行咬食[2]。其不同生长阶段的食性也有所差异[3]: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Ⅱ期幼体主要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Ⅲ期幼体能摄取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成虾主要以小杂鱼、水草或人工饲料为食[4]。  相似文献   

10.
正水霉病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动物的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该病是由真菌寄生在水生动物体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水生动物有什么  相似文献   

11.
取温室养殖的1龄患真菌病暗纹东方(Takifagu obscurus)进行观察,患病暗纹东方体质量(25±3)g,体表出现点状白斑,变成黄棕色,形成环状苍白圈,病灶中心溃疡糜烂,可延伸至肌肉,死亡率达100%。病原菌分离和培养观察显示,菌丝粗大、无隔、分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真菌菌丝,适宜培养条件为Sabouraud培养基37℃,24 h菌丝顶端有淡黄色球形孢子囊;72 h出现气生菌丝,孢子囊成熟,释放卵圆形孢囊孢子。根据Ainsworth(1973)真菌分类系统可初步鉴定为毛霉菌(Mucorsp.)。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菌孢子可通过注射及创伤感染方式感染健康暗纹东方,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20 d死亡率达100%;对实验小鼠有较强的致病力。药敏试验以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最为敏感,抑菌质量浓度为6.0~24μg/mL;碘化钾和5-氟胞嘧啶其次。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菌丝着色呈蓝色、分支、呈直角;菌丝侵入肌肉组织引起变性坏死、间质水肿;小血管有大量杆状或球状粗大菌丝,引起栓塞。  相似文献   

12.
通过加温刺激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雌虾在冬季抱卵,并对卵及幼体在不同水温下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经过38 d的加温刺激,在26℃下陆续观察到有虾抱卵,18℃以下未观察到抱卵虾,但该水温能促进雌虾性腺发育。雌虾经加温刺激后所抱卵在18℃,21℃和26℃下均能正常孵化出幼虾。18℃,21℃和26℃下孵化时间分别为(39.67±3.06)d,(28.33±2.52)d和(15.00±2.00)d,孵化所需时间随着温度的提升而减少(P<0.05)。孵化的幼虾经45 d养殖后,在18℃,21℃和26℃下体长分别为(1.90±0.25)cm,(2.73±0.38)cm和(3.78±0.70)cm,体重分别为(0.223±0.100)g,(0.688±0.331)g和(2.145±1.272)g。18℃,21℃水温下的幼虾在此生长阶段为非异速生长(b=3),26℃水温下的幼虾为异速生长(b>3)。在3种温度下,幼体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加快(P<0.05)。  相似文献   

13.
水霉病又称为肤霉病、白毛病,是淡水养殖动物常见致病菌.水霉(Saprolegnia)隶属于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a)、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卵菌纲(Oomycetes)、水霉目(Saprolegniales)、水霉科(Sprolegniaceae),主要包括水霉属(Saprolegn...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南美白对虾 (Penaeusvannamei)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需求及饵料对卵、无节幼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对南美白对虾卵和无节幼体脂肪酸的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 ,并比较幼体阶段主要脂肪酸含量及其变化。在卵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和DHA ,而在无节幼体中则为棕榈酸、棕榈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EPA和DHA。在从卵到无节幼体的发育过程中 ,除EPA和DHA占总脂肪酸比例有较明显的上升外 ,其他脂肪酸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总体变化特点为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逐渐下降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上升。亲虾饵料沙蚕 (Nereisspp .)的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 ,沙蚕与卵及无节幼体脂肪酸的组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对国内新发现的江河等足类寄生虫病病原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及寄生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描述.该病病原为2种,1种寄生于鱼类鳃腔、胸鳍基部及体表,为纺锤水虱科(Aegidae)海弯水虱属(Alitropus)种类(Alitropus sp.),另1种寄生于虾体表或甲壳内,偶见于鱼类体表、鳃腔与口腔,为珊瑚水虱科(Corallanidae)的种类.此2种寄生虫均属淡水或低盐度型底栖类,可短时间自由游泳、具暂寄生性,4~10月为其繁殖期.Alitropus sp.以吸食宿主体液和组织为生,对宿主无专一选择性,群袭特性明显,未见洞穿宿主体壁现象.由该病原引起的疾病流行高峰季节为7~10月.珊瑚水虱则主要危害软壳及抱卵的宿主,致使其附肢残缺、卵块脱落,或因无法游泳上浮而缺氧死亡.  相似文献   

16.
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为分析平台,选用ACQUITY UPLC? BEH C18 1.7μm(2.1 mm×150 mm Column)色谱柱,通过调节流动相比例及流速等参数,构建了检测卤虫(Artemia)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角黄素、海胆酮、玉米黄质和虾青素)含量的方法,测定了青海、内蒙古和渤海湾产的卤虫去壳卵、初孵无节幼体以及在盐度25和水温27℃~28℃的人工海水中饥饿48 h的无节幼体体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三产地的去壳卵及初孵无节幼体内均不含有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和虾青素,仅含有角黄素和海胆酮。内蒙古产卤虫去壳卵角黄素含量最高(4.78μg/万个),渤海湾产卤虫去壳卵海胆酮含量最高(0.10μg/万个),青海产卤虫去壳卵角黄素含量(3.36μg/万个)和海胆酮含量(0.08μg/万个)最低。内蒙古产卤虫初孵无节幼体内角黄素含量最高(6.65μg/万只),但其海胆酮含量最低(0.07μg/万只),而青海产卤虫初孵无节幼体角黄素含量(4.17μg/万只)最低和海胆酮含量(0.11μg/万只)最高。饥饿过程中三产地卤虫无节幼体角黄素和海胆酮的含量均...  相似文献   

17.
一.病原 为艾美虫属中的种类,属球虫目,艾美虫科。在我国淡水鱼中已知的有20余种。常见的有青鱼艾美虫、住肠艾美虫、鲤艾美虫、中华艾美虫和鳙艾美虫。艾美虫寄生在肠道等内脏器官内。 各种艾美虫,在发育过程中都产生圆形的卵(膜)囊,直径在6-14μm。成熟的卵囊具有4个孢子,成熟的孢子呈卵形,由一层薄而透明的孢子膜包着。  相似文献   

18.
卤虫又名盐水丰年虫,是一种生活于中、高盐水域中的低等甲壳动物。价值很高,它的初期无节幼体具有大量的卵黄,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干重含蛋白质约60%,脂肪约20%,是鱼、虾、蟹幼体的良好饵料。其成虫营养价值也很高(干重含蛋白质57.62%,脂肪约18.11%,碳水化合物5.22%)是各种鱼类不可多得的饵料,它不仅生长快,生活周期短,适应力强,易培养,而且其休眠卵可以保存数年,随用随孵、虽在海水中生活,但无海水的地方只要用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我国北方塘沽盐场产的卤虫(Artemia salina)休眠卵作为孵化培养的试验材料,对卤虫的形态进行解剖观察并作详细叙述。卤虫以单细胞藻及有机碎屑为饵。一生中经过无节幼虫期、后无节幼虫期、拟成虫期和成虫期的变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蜕皮,每蜕皮一次,身体就长大一次。雌雄虫的形态区别主要在于第二触角和生殖器官。雄虫一般极为少见。雌虫产两种类型卵子:休眠卵和非休眠卵。后者为孤雌生殖。卤虫的生长和性成熟与其水温等有关系。水温高,生长成熟都比较快。水温还和休眠卵的孵化速度有关。平均水温20.8℃时,经46小时开始孵化;25℃经24小时开始孵化;29.5℃经12小时开始孵化。孵化水的波美氏度(卤度)以4—5度最为合适。在缺乏光照时,孵化率大为下降。卤虫无节幼虫是世界海产鱼、虾幼体的著名活饵料。因此,对其孵化、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几种常用水产消毒剂对水霉的体外作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使用高锰酸钾、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苯扎溴铵、甲醛、聚维酮碘、戊二醛等6种水产常用消毒剂,对水霉游动孢子及菌丝进行了体外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甲醛在浓度18.8mg/L以上时对水霉游动孢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在24mg/L浸泡2h以上时开始对水霉菌丝有杀灭效果。其它5种消毒剂对水霉孢子的抑制浓度、对水霉菌丝的杀灭浓度远高于实际生产安全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