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贵州粮食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贵州人口,粮食生产现状,粮食生产的自然潜力。包括光,温潜力。现实生产潜力,最大土地生产力,人口动态预测,消费水平增长趋势,研究了贵州粮食生产潜力近期(2000年)为100-115亿kg ,中期(2040-2050)为160亿kg左右,远期(2100)为240亿kg,近期人口严重超载500万(人均300kg标准)或1200万(人均400kg标准),近期人口形势严峻,中期人口承载宜控制在4000万以下,最好不要超过3000万,远期宜在4000万以下。  相似文献   

2.
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耕地在数量上的扩张是有限的,但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却具有相对大的空间.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其本质就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笔者根据项目区土地整理初步工程设计,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做出评价.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现重耕地数量到重耕地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中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平衡转换的方法,为国家级的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奠定基础。在全国的农用地分等汇总中,用标准粮单产及相应的转换函数,实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平衡转换。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的标准粮产量分别与省级和国家级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呈显著相关,可以通过这一衔接手段完成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国家级汇总。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耕地在数量上的扩张是有限的,但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却具有相对大的空间。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其本质就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笔者根据项目区土地整理初步工程设计,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做出评价,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现重耕地数量到重耕地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从1亿t连登1.5亿t、2.0亿t、2.5亿t、3.0亿t、3.5亿t、4.0亿t、4.5亿t、5.0亿t等七个台阶,并具备了5亿t以上的生产能力.从农产品欠缺到供求平衡和地域性的相对过剩,我们这个近13亿人口的大国,现在粮食、肉类、蛋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的人均占有量都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科学预测耕地人口承载力水平,以成都市郫县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在产能核算的基础上,形成了耕地生产能力的动态预测模型和土地承载力模型,进而划分人口承载力分区,并对郫县耕地的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郫县2020年耕地生能力为50.5718万t,未来的耕地人口承载力较大,但是分布非常不均匀,乡镇之间可承载人数差距最大可达194377人;(2)犀浦、郫筒、红光等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耕地的人口承载力较小,人地矛盾尖锐,SR均大于0.90;(3)根据实证研究本测算方法符合了当地实际,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土地承载力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基础,而耕地是土地的精华,其产品——粮食在人类生存发展中有着更为基础的作用,我国人多、地少、粮紧,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重大战略问题,开展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鹤壁市人地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方法]本文借助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分析了鹤壁市耕地人口承载力现状,[结果]发现2006-2016年耕地粮食产量能够完全满足全市人口需求,并有一定盈余;对于2017-2030年耕地人口承载力状况,本文设定了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三种消费标准,通过对人口、耕地变化趋势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温饱水平、小康水平下耕地不超载,而在富裕水平下轻微超载,[结论 ]此分析说明未来一个时期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衡水市桃城区为例,探讨了农用地分等成果在耕地整理潜力计算中的应用。在MAPGIS支持下,采用耕地因素组合法测算了该区的耕地整理潜力。结果表明:桃城区耕地共有15种因素组合类型。其中具有整理潜力的耕地因素组合类型13种,约为31879、8hm^2,占有效耕地面积的93.5%;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耕地整理。可以实现粮食增产40585.5t。这种以耕地因素组合为基础的耕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不仅为桃城区耕地整理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同指标控制区内的其他县市进行耕地整理潜力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产持续迅速增长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1474×104t,比2005年增长10.49%;2009年总产量2020×104t;预计2010年可达到2200×104t,比2005年增长64.91%。其中平菇产量最大,2009年为492×104t,占食用菌总产量的24%;黑木耳增长速度最快,2009年产量为269×104t比2005年增长1.76倍;金针菇受餐饮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产量也有较快增长,比2005年增长86.9%。食用菌无公害、绿色、  相似文献   

10.
<正>1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阿荣旗是典型的农业大旗,耕地面积31.44万hm2,农民人口22.8万,常年粮食生产能力17.5亿kg左右,2014年粮食产量突破20亿kg大关,有望连续第10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要在固有的土地上获得最佳的产量,除了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之外,种子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种子质量的优劣、综合性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的高低。据统计,2014年阿荣旗市场流通的玉米品种超过50个,大豆品种也达15个,市场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建立与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GIS空间数据获取、分析与管理能力,基于农用地分等方法的应用和改进,建立了包括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指数模型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评价对象为2003年末39个区县更新调查的耕地,总面积2347627.48hm^2,通过各区县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共获取142319个评价单元。评价模型通过分功能模块从机理上实现评价质量控制,以实现指标区之间和标准耕作制度间指数的可比性。就光温/气候潜力指数加和算法,采用以能值为基础确定标准产量折算系数β,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γ;就自然质量分模型,指标区之间因素-分级-分值进行了统一,但保留了因素权重的区域差异性,体现了指标区间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采用2004-2005年重庆市分区县统计平均粮食播面单产对平均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进行独立检验,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83%和87%,相关性极显著。研究得出结论,评价模型有效实现了重庆市跨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指数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曲周县机井水矿化度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河北曲周县农业灌溉机井的水质情况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就不同深度机井水取样测定了其矿化度,并调查了使用不同机井灌溉的小麦、玉米产量。结果表明,曲周县机井水矿化度整体分布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深井水矿化度较低,平均为1.473 g/L,属于淡水;浅井水矿化度较高,平均达到3.826 g/L,属于微咸水。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上,调查结果表明,浅井灌溉小麦、玉米的单位产量较深井灌溉分别减少4.81%、4.06%。对曲周县整体粮食生产而言,每年因浅层微咸水灌溉造成的小麦、玉米产量损失分别达到446.36×104 kg、402.8×104 kg,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23.52万元,因此对县域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粮食生产能力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粮食作物的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安徽省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省13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粮食作物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粮食生产能力和总的粮食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全省粮食平均单产能力为8029.47kg&#8226;hm-2,约是近3年安徽省粮食实际单产的1.37倍;全省粮食总生产能力为483.62亿kg,每年能为安徽省增加粮食产量近158.93亿kg。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 2 全球农作物转基因研究及应用概况 全球人口2000年超过了60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90亿,其中大约有90%的人口将生活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目前,发展中国家有8.4亿人口忍受着营养不良,13亿人口为贫穷所困扰。作为生产粮食的土地每年在大量减少,未来靠土地产出供养全球不……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理论的河南省粮食生产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粮食生产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具有灰色系统的特征,可以应用灰色理论对其进行预测。基于河南省1978-2006年的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粮食生产、人口、耕地的变化特征,并利用灰色理论对河南省未来14年内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耕地进行了预测研究,预测精度较高。结果表明,河南省未来几年内,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呈不断下降趋势。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对应保护耕地,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借助GIS空间数据获取、分析与管理能力,基于农用地分等方法的应用和改进,建立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评价模型通过分功能模块从机理上实现评价质量控制,就光温/气候潜力加和算法,采用以能值为基础确定标准产量折算系数 ,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 ;就自然质量分模型,指标区之间因素-分级-分值进行了统一,但保留了因素权重的区域差异性。采用2004-2005年重庆市分区县统计的平均粮食播面单产对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进行独立检验,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83%和87%,相关性显著。研究得出结论,评价模型有效实现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区域间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粮食需求量也对农业生产和粮食供给提出了严峻的要求。近些年,虽然通过各方努力,我国粮食产量从2009年的5.18亿t,逐渐增长到2017年的6.42亿t,但仍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2001-2017年的数据对我国近年来的主要粮食进口额进行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指出我国粮食对外贸易超出安全范围,粮食供给结构失衡,尤其是大豆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并基于此预测结果,给出了几点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一、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从目前为63亿,每年以1.3亿%的增长率增长,50年后估计翻一倍。这就需要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以填补。况且目前全球有近十亿的人口处于饥饿状况。而中国也每年需进口相当的粮食。然而,种植面积则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19.
泾阳县农用地产能及其空间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中渭河平原是陕西省乃至西部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以泾阳县为例,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利用已建立的二级指标区理论和可实现单产模型核算了该县耕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分析了实际产能与当年统计的粮食产量差异的原因,这对于科学评价该县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耕地利用强度和潜力,探讨该县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变化及其增产潜力、县域粮食安全保障、中低产田潜力发掘、促进耕地资源精细化管理、合理核定各级政府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果表明,2008年泾阳县理论产能为89.32×104 t,可实现产能为77.79×104 t,实际产能为48.00×104 t;理论单产为19830 kg/hm2,可实现单产为17270 kg/hm2,实际单产为10657 kg/hm2。泾阳县理论、可实现和实际单产在空间上单峰分布状,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的格局,未来南部和中部的各乡镇是该县粮食增产的重点。理论、可实现和实际产能较高的乡镇基本位于该县中部和南部。4个自然质量等别中以13等耕地对全县理论产能影响最大,其次为14等耕地;10个利用等别中影响可实现产能比较明显的是21等耕地,其次为16等和20等耕地。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农田秸秆露天焚烧碳释放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炜  张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6):118-123
秸秆焚烧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不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对局部大气环境和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估算山西省农田秸秆露天燃烧排放的CO和CO2量,依据山西省1984—2010年山西省粮食产量、谷草比等估算出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秸秆产量;同时依据山西省区域秸秆露天焚烧比例得到2000—2010年山西省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秸秆露天焚烧量,继而结合具体排放因子计算出CO和CO2的排放量及碳释放总量,并在GIS中对2010年山西省不同市县的碳排放量进行了空间展示。结果表明:近10年山西主要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CO和CO2总量平均为每年205.6×103 t和5611.8×103 t,各作物中玉米对农田碳排放的影响最大,且农作物种植的单一性越来越强;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释放的总碳量平均每年164.05×104 t,自2002年开始体现逐步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秸秆露天焚烧的碳排放量分布与地形、气温、降水等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条件呈现一致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控制和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