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不同佐剂免疫原对猪旋毛虫病的免疫保护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7 日龄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与弗氏完全佐剂(FCA) 、白油司班佐剂、ISA206佐剂和蜂胶佐剂乳化制备免疫原,对试验猪腹腔注射免疫3 次,每次间隔7d ,每头猪的免疫剂量为05mg。最后一次免疫后7d 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 条/kg 体重。于感染后第35d 和第120d 剖杀试验猪,用消化法检查计算每克肌肉的荷虫数。结果4 种佐剂免疫猪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9612 % 、8797 % 、8984 % 和9515 % ,其中以FCA 和蜂胶佐剂免疫组的保护作用最好。表明4 种佐剂均具有免疫增强作用,而蜂胶佐剂在乳化程序、注射、价格及免疫增强作用等方面都优于其它佐剂,更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猪旋毛虫病疫苗的研制及免疫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肠旋毛虫和新生幼虫研制的混合性旋毛虫病油佐剂疫苗,对118头不同体重猪进行了免疫试验。其中肌肉注射免疫猪108头,间隔20~25d,免疫2次;腹腔注射免疫猪10头,间隔9d,免疫3次。免疫后经过一定时间,给每头免疫猪人工攻击活旋毛虫500条,攻虫后经过1.5~8个月分批次剖检免疫猪,采取咬肌、肋间肌、膈肌、腰肌、后腿肌5个部位的肉样镜检。结果,有7头试验猪共检出已经死亡的旋毛虫9条,其余111头免疫猪均未检出旋毛虫,免疫保护率达94%;疫苗免疫期半年左右;剖检证实,疫苗吸收良好,在注射部位仅见米粒大黄白色疫苗残留物;免疫猪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提取猪、犬旋毛虫成虫抗原,制备成虫油佐剂免疫原,在小鼠体内进行同源特异性免疫试验和交叉免疫试验。试验得到猪旋毛虫成虫抗原同源免疫减虫率为55.80%,其对犬旋毛虫的交叉免疫减虫率是35.11%;犬旋毛虫成虫抗原同源免疫的减虫率为39.00%,其对猪旋毛虫的交叉免疫减虫率是24.96%。试验结果揭示,猪、犬旋毛虫成虫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其交叉免疫减虫率低于同源特异性免疫。猪旋毛虫成虫抗原对犬旋毛虫的交叉免疫与犬旋毛虫自身的同源特异性免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旋毛虫新生幼虫对猪的免疫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给大白鼠经口感染7000 ̄10000条肌幼虫后7天剖杀,收集成虫。将7日龄成虫于199培养液中37℃培养48小时后过滤、离心收集新生幼虫。将冻融灭活的新生幼虫按不同数量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按不同免疫程序经腹腔免疫猪。最后1次免疫后第7天攻击感染不同数量的肌幼虫。攻击感染后35天剖杀全部试验猪,取膈肌脚消化检查,计算每克肌肉的荷虫量(LPG)及免疫效力,同时观察免疫后及感染后的血清抗体消长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小鼠体内感染猪、犬旋毛虫肌幼虫50条,再用同源免疫和交叉免疫方法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条,来检测其肌幼虫的减虫率。试验得到猪旋毛同源免疫的减虫率为87.47%,对犬旋毛虫的交叉免疫减虫率是86.47%,犬旋毛虫同源免疫的减虫率为83.70%,其对猪旋毛虫的交叉免疫是83.46%。试验表明:旋毛虫肌幼虫自然免疫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交叉免疫的保护率低于同源免疫。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猪、犬旋毛虫和国际标准隔离: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的研究发现,猪旋志虫和旋毛形线虫在小鼠膈肌中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比较早,分别于感染第16d和18d出现,第38d和36d所有幼虫都已形成保姆细胞,而 虫和本地毛形线虫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较晚,于感染第20d和22d出现,第32d完成形成。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雌虫  相似文献   

7.
猪旋毛虫病疫苗后海穴免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目对猪旋毛虫病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经后海穴免疫注射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大鼠经口感染旋毛虫肌幼虫后3或7d剖杀,收集成虫。经超声粉碎、高速离心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将抗原与等体积FCA乳化,按0.25mg/头及0.50mg/头的抗原量分别进行后海穴注射(AP)及腹腔注射(IP),免疫猪只,使之经受旋毛虫的实验室攻击感染及自然感染。结果表明,3日龄及7日龄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基本一致。采用后海穴注射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比较了3日龄及7日龄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比较了不同佐剂对免疫效果的影响,观察了不同免疫途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及疫苗的免疫持续期。结果表明,3日龄及7日龄成虫可溶性抗原免疫猪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力接近,说明免疫原性基本一致。以白油—司班佐剂乳化抗原的免疫效果优于弗氏完全佐剂(FCA)乳化抗原,其减虫率分别为86.3乏%与70.22%2而且白油—司班佐剂苗的粘稠度适中,便于注射。免疫途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以成虫可溶性抗原经腹腔注射(IP)的免疫效果优于肌肉注射(IM)。疫苗保存于4℃6个月不影响其免疫效力。猪免疫接种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后免疫持续期至少6个月。  相似文献   

9.
七种旋毛虫免疫制剂对猪进行的免疫试验证明,全虫制剂的每克肌肉含虫数减少率可达46.0%:如加入氢氧化铝佐剂,则减少率可达75.5%。  相似文献   

10.
将猪、犬旋毛虫新生蚴制备成免疫原,在小鼠体内进行免疫试验,免疫1周后攻击感染肌幼虫,35日蝗检查肌幼虫的减虫率。结果表明,猪旋毛虫新生蚴的同源免疫和其对犬旋毛虫的交叉免疫减虫率分别为83.11%和79.39%,犬旋毛虫新生蚴的为81.37%和80.69%。结果揭示,旋毛虫新生蚴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同源免疫的减虫率比交叉免疫的高,猪旋毛虫新生蚴抗原对犬旋毛虫的交叉免疫与犬旋毛虫新生蚴抗原的同源免疫在减虫率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猪旋毛虫病疫苗后海穴免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目对猪旋毛虫病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经后海穴免疫注射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大鼠经口感染旋毛虫肌幼虫后3或7d剖杀,收集成虫。经超声粉碎、高速离心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将抗原与等体积FCA乳化,按0.25mg/头及0.50mg/头的抗原量分别进行后海穴注射(AP)及腹腔注射(IP),免疫猪只,使之经受旋毛虫的实验室攻击感染及自然感染。结果表明,3日龄及7日龄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基本一致。采用后海穴注射疫苗具有减少抗原用量、增强免疫效果的作用。免疫后猪血清抗体滴度增加,呈暂时的细胞免疫抑制现象。后海穴注射疫苗猪群保护率达100%,增加一倍抗原量经腹腔注射的猪群保护率为75.26%。  相似文献   

12.
应用McAb快速ELISA诊断盒,对感染4个旋毛虫隔离种的猪定期检测其血清中抗体出现情况。结果,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T.spiralis)在感染24d后、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T.nativa)31d后,可在猪血清中检出抗体;在抗体出现时间上前二者较后二者早7d左右。  相似文献   

13.
猪旋毛虫病疫苗的区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省某县一个猪旋毛虫病高发流行区进行了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及灭活新生细虫疫苗的区域试验。免疫前用镜检法抽检某自然村商品猪21头,查出有虫猪4头,感染率达19.05%。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每头腹腔注射免疫0.5mg,间隔10天作2次免疫;新生幼虫疫苗每头猪腹腔注射10万条,同样间隔10天作2次免疫。两种疫苗分别免疫猪86及44头。免疫后4-7个月内剖杀抽检免疫效果。共抽检未免疫自然感染对照猪4  相似文献   

14.
应用重组抗原预防猪囊虫病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应用2种重组抗原分别制成免疫刺激复合体疫苗各接种试验猪2次,间隔14d。第2次接种后7d用有钩绦虫卵感染(2×104个/头)。感染后116d,9头对照猪共发现1067个囊虫,平均118.6个/头;免疫A组8头试验猪共发现囊虫510个,平均63.8个/头,减虫率为46.2%;免疫B组9头试验猪共发现囊虫83个,平均9.2个/头,减虫率为92.2%。在免疫B组猪体内发现的囊虫发育不全,虫体小,囊液少,囊膜较厚、不透明,呈乳白色,囊虫组织呈退行性病理变化,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动态监测发现,试验猪抗囊虫感染的免疫力主要取决于细胞免疫,而与体液免疫无关。试验猪血清循环抗原(CA)检测结果与剖检所见囊虫数量密切相关(P<0.01)。由此认为,CA检测是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的现场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旋毛虫病McAb快速ELISA诊断盒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McAb 快速ELISA 诊断盒,对感染了4 个旋毛虫隔离种的猪定期检测其血清中抗体出现情况。结果,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T.spiralis)在感染24 d 后、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 T.nativa)31 d 后,可在猪血清中检出抗体;在抗体出现时间上前二者较后二者早7 d 左右。  相似文献   

16.
旋毛虫各隔离种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旋毛虫各隔离种感染猪后,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而其它各类细胞无明显变化,嗜酸性粒细胞于感染后7d开始升高,16d左右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趋势;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始终高于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旋毛虫病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猪,犬感染犬旋毛虫后,其体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而基佗各类细胞无明显变化,嗜酸性粒细胞于感染后第7d开始升高,14~35d之间达到高峰,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仍比对照组高,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旋毛虫病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多拉菌素按公斤体重300μg肌注对猪自然感染发生的线虫病和螨病的治疗效果。对20头感染有肺和消化道线虫和22头感染猪疥螨的猪进行治疗试验,将试验猪只随机分为多拉菌素加生理盐水组和生理盐水组。对抗蠕虫试验的猪,在用药后的第14,15d宰杀,剖检收集虫体,对杀螨试验的猪,在用药治疗后的28d内,即杀螨试验的猪,在用药治疗后的28d内即用药当天,用药后的第7,14,21和28d收集螨计数。  相似文献   

19.
各旋毛虫隔离种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猪、犬旋毛虫和国际标准隔离种: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的研究发现,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在小鼠隔肌中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比较早,分别于感染第16天和18天出现,第38天和36天所有幼虫都已形成保姆细胞,而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较晚,于感染第20天和22天出现,第32天完全形成。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雌虫体外培养24小时平均产新生幼虫数分别为66.0和76.2,而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分别是28.8和22.0,前二者在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能力上明显高于后二者。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猪旋毛虫为旋毛形线虫,犬旋毛虫为本地毛形线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猪带绦虫六钩蚴45W-4B抗原对仔猪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用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GST-45W-4B。用GST柱进行纯化,以Montanide ISA 206为佐剂制成疫苗免疫仔猪。间接ELISA检测仔猪血清抗45W-4B IgG抗体水平,MTT法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殖试验。免疫1个月后全部实验组经口攻击感染25000彬头猪带绦虫虫卵,攻虫3个月后剖检,计算减虫率及保护率。结果免疫组注射疫苗的第2周起,抗体为阳性,45W-4B组持续升高至第8周,淋巴细胞增殖明显高于未免疫感染组。用该抗原制备的疫苗获得了95%的减虫率和33%的保护率。结论该抗原对猪囊尾蚴病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