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正>药剂防治是生产上控制棉铃虫为害的一个主要措施,但作为辅助手段,把一些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以及人工措施与药剂防治配合运用,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整枝灭虫在棉花蕾铃期,将田间管理时摘除的顶心、群尖以及打掉的无效花、蕾等带出田外,可以明显减少田间卵和初孵幼虫的存量。据调查,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适时整枝一次,可使百株卵量下降40%~60%;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去叶枝的棉田,田间卵、虫存量减少3.8%~54.5%,平均为27.7%;在四代棉铃虫发生高峰期,及时摘除边心、赘芽,可使卵和幼虫的存量分别减少52.5%及58.0%。  相似文献   

2.
药剂防治是生产上控制棉铃虫危害的主要措施。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综合运用一些农艺措施,也可以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整枝灭虫 在棉花蕾铃期,将田间管理时摘除的顶心、群尖以及打掉的无效花、蕾等带出田外,可使田间卵、虫存量减少40%~60%。 2.抹卵灭虫 在棉铃虫卵盛期,按行逐棵将卵抹掉,每隔3天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田间抗性效果。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GK田、综防田、化防田各代棉铃虫幼虫残虫量比对照田减少81.82%~100.00%,差异极显著。棉花各器官的被害率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田相比,2代棉铃虫发生期棉蕾、棉叶被害率减少92.30%~100.00%,差异极显著,3,4代棉铃虫发生期成铃、幼铃、蕾、花被害率减少35.43%~100.00%,差异显著、极显著。田间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抗性为2代>4代>3代。但3,4代棉铃虫发生期田间幼虫残留量增加,棉花各器官被害率增大,因此还需适时防治棉铃虫。  相似文献   

4.
药剂防治是生产上控制棉铃虫为害的主要措施,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综合运用一些农艺措施,往往也可以收到良好防治效果。1整枝灭虫在棉花蕾铃期,将田间管理时摘除的顶心、群尖以及打掉的无效花、蕾等带出田外,可使田间卵、虫存量减少40%-60%。2抹卵灭虫在棉铃虫卵盛期,按行逐棵将卵抹掉,  相似文献   

5.
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各发育阶段的存亡数量及其致死因子的系统观察和研究 ,组建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7.5 %,种群趋势指数( I) =3.35 3。三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4.2 7%,二、三代棉铃虫卵期和低龄幼虫 ( 1~ 3龄 )消亡率为 79.6 1%和 78.8%。 4~ 6龄消亡率分别为 18.71%和 14 .5 9%。对照 Price( 1975 )所概括植食性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两种基本类型 ,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均属 A型。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消亡因子可归纳为捕食、寄生、自然损失、生理死亡、人工打顶五个因子 ,天敌捕食和寄生是主要消亡因子。各发育阶段消亡率差异总体较小 ,天敌捕食是卵期和低龄幼虫 ( 3龄以前 )消亡的主导因子 ,而天敌寄生则是4~ 6龄幼虫消亡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7~ 1999年在山东省南北 2个主要棉区的巨野和夏津县进行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3年 2地调查结果平均 ,1代棉铃虫卵在小麦上占 93 48% ;2代棉铃虫卵在棉田占 74 13 % ,在春播花生、大豆上占 2 2 78% ;3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72 6 7% ,在大豆上占 10 38% ,在玉米上占 9 38% ,在花生上占 5 17% ;4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6 1 5 9% ,在玉米上占 32 0 2 %。棉铃虫幼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分布率与卵有所不同 ,1代幼虫仍然集中在小麦上 ,2、3、4代幼虫在棉花上的分布率减少 ,在花生、大豆、玉米上的分布明显增加。在对棉铃虫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棉花上的各代幼虫分布量进一步减少 ,4代幼虫分布量在棉田只占 2 1 96 % ,而在夏玉米上高达 5 2 5 6 %。特别是 1999年推广普及转Bt基因抗虫棉后 ,在棉花上的幼虫量仅占 9 5 2 % ,夏玉米上增加到 6 3 8%。这种分布变化对区域性整体控制棉铃虫发生危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疆农业科学》2000,(Z1):35-36
通过调查冬麦套玉米地、正播玉米地、麦地 3种类型周围的棉田中二代棉铃虫卵、幼虫及主要天敌数量的变化 ,初步查明了 3种类型生态区棉铃虫和天敌的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结构周围的棉田与成片棉田比较 ,二代棉铃虫发生初期 ,冬麦套玉米地、正播玉米地、麦地 3种生态区周围的棉田卵和幼虫数量明显比成片棉田的少 ,6月 17日调查卵量平均少 75 % ,幼虫少 81%。另一方面 ,草蛉和瓢虫比对照区多。到二代发生后期 7月 9日调查时 ,3种生态区棉铃虫卵量平均比对照区的少 33% ,而幼虫差异不显著。另外 ,草蛉和瓢虫数量差异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1983~1988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济南地区菜田一年发生四代,二、三代幼虫主要为害番茄、甜椒.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二、三代幼虫为害盛期.二代卵在田间呈负二项分布,宜采用"Z"字形或平行线取样法.二代卵峰日与4、5月份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5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黑光灯诱测成虫量可作为预报二代棉铃虫发生量的依据.亩产2500~3000公斤的番茄田,二代棉铃虫2~3龄幼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有虫3~4头.  相似文献   

9.
<正> 1992年,为我省历史上罕见的棉铃虫大发生年,其中二代棉铃虫属特大发生,其发生范围之广、虫口密度之高、危害程度之重都是绝无仅有的。据统计,全省秋作物棉铃虫发生面积1.8亿亩次,其中棉田5100万亩次,绝收50多万亩,损失皮棉1.98亿公斤。一、棉铃虫发生特点 1.发生早、盛期长、世代虫态重叠。1992年二代棉铃虫棉田卵始见期一般在6月初,较常年早10—15天,落卵盛期持续10—25天之久。初孵幼虫6月上旬始见,历期达40天以上。自6月中旬以后,卵和各龄幼虫同时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玉米田二代棉铃虫产卵部位的时序特征。结果表明玉米抽雄期棉铃虫的主要产卵部位在中上部叶片 ,占总卵量的 6 9.2 % ;吐丝期、授粉期主要产卵部位在花丝上 ,其产卵量分别占总卵量的 71.6 %、93.5 %。产卵量增长曲线符合逻辑斯蒂 (logistic)曲线 ,并拟合出玉米田二代棉铃虫产卵量动态模型 :N =2 10 .5 379/ (1 e3.384 6 - 0 .2 6 99t) ,可为棉铃虫短期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产卵规律及与常规棉田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常规棉田相比 ,转Bt基因棉田 2代棉铃虫见卵迟 ,产卵期短 ,全代累计卵量低 71.3 % ,但高峰期和终见期相同 ;3、4代卵的发生期和卵量与常规棉田一致。两类棉田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器官上的分布也大致相同 ,只是转Bt基因棉上产卵相对集中些 ,且繁殖器官上卵量的比例高于常规棉  相似文献   

12.
汪明云  怀珍法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2):206-206,208
用亳州市 1977~ 1997年 2 1a的历史资料 ,总结出棉铃虫发生期与棉田 3代卵高峰后 2 0d平均气温关系 ,建立直线回归式。经检验 ,1977~ 1997年度历史符合率平均达 97.19%,1998年度符合率达 99.93 %,能提前 10~ 15d预报害虫发生期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1995~1997年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及棉铃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内在抗性,对初孵幼虫致死率达90%以上,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严重,其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对二、三代棉铃虫不进行药剂防治则显著减产。初步提出抗虫棉的棉铃虫防治策略为:二代以保棉株生长点为主,三代要重点防治以保蕾铃。其防治指标是: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200~300粒,三代百株累计卵量80~120粒。  相似文献   

14.
<正>棉铃虫是阿拉尔地区棉花主要害虫之一,其危害造成损失在4%~20%。据调查,棉铃虫在阿拉尔地区1年发生3~4代,成虫有趋光性,在恒温28℃条件下,卵期2~3天,幼虫期16.8天,蛹期13.6天。越冬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根据全省各地对棉铃虫一代残虫调查,结合棉铃虫长期发生规律、生态条件、天气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二代棉铃虫在永济、临猗、盐湖等主产棉区中等发生;部分非抗虫棉田及茄果类蔬菜田偏重发生。二代卵盛期:运城、临汾在6月14日-25日,晋中、太原等地在6月22日~7月10日,发生期较历年提前3-5天。全省棉田发生面积100万亩,其他作物田发生250万亩。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连续10 a的资料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发生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2和5月的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6、7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8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295 3和0.493 8。三代棉铃虫发生最适宜的月平均气温为25.8~26.7℃;8~9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75 9和0.4798;10~12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53 3、-0.151 8和-0.301 0。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均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上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8月和9月上中旬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依次呈负相关和正相关。8月中旬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逐日≥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10月下旬和11月中下旬逐日最低气温≤0.0℃的日数均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之间≤0.0℃的天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的日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逐旬日最低气温≤-10.0℃的总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其中2月中旬最低气温≤-10.0℃的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建立了4个气温因子与棉铃虫相关达显著以上水平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猖獗危害与虫源基数及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搜集和整理了河北省正定1972~1993年棉铃虫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并运用相关矩阵法对世代间卵量、幼虫密度、成虫始期、历期和蛾量间关系及2~4代卵量与气象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试图寻找棉铃虫猖獗危害的原因。结果表明:(1)越冬蛹数量加大是棉铃虫猖獗危害的基础,1~3代幼虫密度与越冬蛹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2)虫源积累是棉铃虫猖獗危害的重要原因。2~4代累积卵量与上代累积卵量、幼虫密度、蛾量呈显著正相关,并建立了幼虫密度与上代史源的关系式;(3)各代间成虫始蛾期里正相关,但发生期早晚与蛾量及下代卵量、幼虫密度间无明显相关关系;(4)二三代累积卵量与5月下旬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6和0.9,而与相对湿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正>1.施肥灭虫。棉花嫩头上的腺毛分泌的草酸对棉铃虫蛾具有引诱作用。在棉铃虫成虫发生期,用1%~2%过磷酸钙浸出液作叶面喷肥,可使草酸变为草酸钙而失去对棉铃虫的引诱力。这样,一般能使棉田落卵量下降33.3%~74.4%。  相似文献   

19.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 1996~ 1999年 4年试验观察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卵至三龄幼虫存活率 ,二代为 1.3% ,三代为 5.5%。田间幼虫与被害蕾铃比分别比普通棉田提高 35.1%和 2 1.3%。结合对普通棉田复合防治指标研究 ,初步确定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为 :二代百株幼虫 5.2头或百株卵量 4 0 0粒 ,三代百株幼虫 4 .7头或百株卵量 85粒  相似文献   

20.
《农家科技》1994,(4):20-21
<正> 三、四代棉铃虫发生危害期,三代主要在7月中、下旬至8月初,四代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其发生危害有以下特点:①发生范围广。北起辽河,南及长江流域的大部分棉区均可发生。②产卵分散,卵期重叠。成虫在棉株上产卵部位分散,卵主要产在棉株尖端、幼蕾、花和铃的苞叶上,三、四代卵期交叉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