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云杉人工林材性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研究了云杉人工林主要材性指标与林龄、海拔梯度及林木等级间的关系,比较了人工林与60~100年天然林主要材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5,20和30年人工林主要材性指标差异不显著;不同林分密度人工林纤维长宽比差异显著;不同海拔梯度人工林及不同林木等级间基本密度差异显著。人工中幼林与天然林主要材性指标差异不明显,均是优良纸浆原料。初步认为云杉纸浆材培育周期为25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7年生直干蓝桉木材造纸特性指标主分量分析,选出基本密度、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纤维长度、纤维宽度、长宽比值作为综合指标。并分别立地类型、造林密度、林分年龄对这些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中,造林密度对木材造纸特性的影响不显著,年龄、立地类型均显著地影响造纸特性。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分,其木材造纸特性较优。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不同林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的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主导因子是林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1级立地级上、林分密度为1740株儿m’的11年生湿地松人工林的木材达到建筑材受力构件的最低等级要求.研究结果为湿地松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及干缩性变异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林分密度下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干缩性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干缩性的主导因子是林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丛生竹材纤维形态及主要理化性能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对10属41种丛生竹材纤维形态、组织比量、纤维素含量和基本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1种竹材纤维长度为1.88~3.04mm,平均2.37mm;纤维宽度为12.4~20.8μm,平均16.6μm,长宽比为101~210之间,平均145;壁腔比为2.3~5.0,平均3.6;纤维组织比量13.87%~54,96%,平均44.35%(薄壁组织比量34.36%~75.11%,平均45.07%;输导组织比量6.82%~15.66%,平均10.58%);纤维素含量42.33%~52.08%,平均48.05%;基本密度0.440~0.817g/cm ̄3,平均0.680g/m ̄3。从纤维形态和纤维素含量来看,丛生竹材作为造纸原料优于散生竹材。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纸浆材材性变异和采伐林龄的确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马尾松木材管胞长度、管胞长宽比、基本密度和化学组分含量的变异规律。结合林木材积连年生长量给出了不同树龄材性的具体数值。管胞长度径向变异遵循“递增、趋于稳定”模式,纵向变异由基部向上先递增至7.3m高度,而后递减至19.3m;管胞长宽比变异与管胞长度变化趋势一致。基本密度髓心附近较大,由髓心向外递减至最小值后再缓慢增加,并趋于稳定;基本密度纵向变异由基部向上递减,最大值位于树干基部。纤维素含量由髓心附近的38.75%(1~3轮)递增到22轮处的48.98%,净增10.41%;木素、多缩戊糖和苯醇抽出物含量分别由髓心附近的28.35%,14.32%和6.6%递减到树皮附近的24.7%,10.24%和1.22%,3者依次净减3.65%,4.08%和5.38%。马尾松木材幼龄期约14~18a,幼龄期前天然林管胞长度、长宽比和浸提后的基本密度大于人工林,幼龄期后则正好相反。基于不同树龄材性的变化,马尾松短周期纸浆林最低采伐林龄不得低于15a。  相似文献   

7.
人工杉木林木材纤维形态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设计,系统分析了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林分密度下人工杉木林木材纤维形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影响人工杉木林木材纤维形态的主导因子是林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综合考虑人工杉木林的林龄、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对木材纤维形态的影响,其作纸浆材的主伐年龄以17a ̄32a左右较好。  相似文献   

8.
部分散生竹材纤维形态及主要理化性能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本文对9属26种散生竹材纤维形态,组织比量,纤维素含量和基本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6种竹材纤维长为1.33-2.22mm,平均1.89mm;纤维宽为10.8-18.7μm,平均16.1μm;长宽比为87-153,平均121;壁腔比为1.79-6.42,平均4.16;纤维体积比量为24.16%-48.33%,平均38.61%;纤维素含量为35.86-45.76%,平均41.80%;基本密度为0  相似文献   

9.
坡向对人工林落叶松纤维形态及造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坡向(阳坡和半阳坡)的人工林落叶松(Larix olgensis)木材为试材,测定了木材纤维的纤维形态特征(包括管胞长度、管胞直径、壁腔比、微纤丝倾 角及管胞长宽比)、物理特征(包括生长轮宽度、生长速率、晚材率及密度)和化学特征(包括综纤维素含量、木素含量、树脂含量及1%NaOH抽提物)等指标,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向的长白落叶松木材的大多数纤维形态指标和物理、化学特征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采用综合评分法对不同坡向长白落叶松木材的制浆造纸性能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半阳坡的长白落叶松用作造纸材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质对人工林落叶松纤维形态及造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不同土质(暗棕壤和白浆土)的人工林落叶松(Larix olgensis)木材为试材,测定了木材纤维的纤维形态特征(包括管胞长度、管胞直径、壁腔比、微纤丝倾角及管胞长宽比)、物理特征(包括生长轮宽度、生长速率、晚材率及密度)和化学特征(包括综纤维素含量、木素含量、树脂含量及1% NaOH抽提物)等指标。对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质的长白落叶松木的大多数纤维形态指标和物理、化学特征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采用综合评分法对不同土质长白落松木材的有关指标进行制浆造纸性能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土壤为暗棕壤的长白落叶松用作造纸用材较好。  相似文献   

11.
立地条件对拟赤杨人工林木材纤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立地条件拟赤杨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立地级拟赤杨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的径向变异均属于PanshinⅠ型。拟赤杨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度和宽度均随着立地级的升高而增大,而拟赤杨人工林木材纤维长宽比随着立地级的升高而略有减小。拟赤杨人工林木材硝酸—乙醇纤维素含量、Klason木素含量、热水抽出物含量、1%NaOH抽出物含量、苯醇抽出物含量均随着立地级的升高而降低,而戊聚糖含量均随着立地级的升高而提高。对于营造定向培育作为人造板和纸浆原料的拟赤杨人工林宜选择较高立地级的林地栽培。  相似文献   

12.
乐昌含笑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纤维形态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乐昌含笑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纤维形态的测定表明:(1)10年生乐昌含笑天然林木材的木纤维长度在1-4年间属短,在5-10年间属中等;木纤维长宽比在1-3年间较小,在4-10年间>45,较大;(2)10年生乐昌含笑人工林木材的木纤维长度在1-5年间属短,在6-10年间属中等;木纤维长宽比在1-5年间较小,在6-10年间木纤维长宽比>45。从木纤维的长度和长宽比综合来看,乐昌含笑天然林木材纤维质量略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3.
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及密度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等管胞形态特征和生长轮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结果表明,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差异不显著,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及基本密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林分赤松木材密度及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不同林分人工林赤松木材的生长轮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等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和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林材的基本密度、管胞宽度存在显著差异,赤松纯林中赤松木材的基本密度比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的高,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宽度比赤松纯林中的大,而松纯林和赤松与少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和管胞长宽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福建省顺昌县三种立地条件下的 2 4年生杉木人工林木材为对象 ,首次分别建立了三种立地条件下以及不考虑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与纤维长度随生长因子中的生长轮年龄和年轮宽度的一系列回归模型 ,并进行回归显著性检验 ,为杉木人工林木材材质的早期预测和定向培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对降雪、积雪和融雪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小兴安岭林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对其降雪、积雪和融雪等雪水文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树种组成的影响,云冷杉红松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最大,降雪截留率为39.7%,约为次生白桦林的5倍,人工落叶松的25倍。2)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截雪量大小与降雪强度有关,且在同一种森林类型的不同降雪强度中,其截留率差异也不同。3)云冷杉红松林内积雪厚度最小,3月中旬达最大值32 cm,较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积雪厚度减少了约12 cm。4)不同林型内积雪融化速度有较大差异,各红松林内积雪厚度从4月中旬后平均每天减少约0.5 cm,而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内积雪厚度平均每天减少约1.3 cm,融雪速率相对较快,易产生融雪性洪峰。因此,在东北地区实行栽针保阔,逐步改造天然次生林,使之过渡到针阔混交林,能有效地延长林内融雪时间,从而发挥森林融雪的水文效益。   相似文献   

17.
云杉天然群体管胞和木材基本密度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该文以木芯为试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云杉全分布区20个天然群体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度宽度、木材基本密度4个主要材性性状的变异规律和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管胞和木材基本密度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显著差异.云杉20个天然群体的管胞长度的均值为(1.75±0.1992)mm,变幅为1476~2022mm;管胞宽度的均值为(27.66±5.3806)μm,变幅为20.41~37.44μm;管胞长度宽度的均值为66.13±141716,变幅为45.96~90.25;基本密度的均值为0.3694gcm3,变幅为0.3049~0.4306gcm3.云杉天然群体的木材基本密度稍高于云杉中幼人工林的,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从髓心向外呈递减趋势.管胞和木材基本密度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在树木改良活动中可作为独立性状进行选择.依据管胞和木材基本密度性状的变异特征,可进行优良纸浆材群体的初步选择和群体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产地间和产地内的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形态的遗传变异规律,为马尾松良种选育和改良提供优质的遗传材料。  方法  从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34年生马尾松无性系试验林中,选出5个不同产地的50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并采用独立选择标准法对50个无性系进行选优。  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纤维形态在产地间和产地内的无性系间皆存在显著(P<0.01)或极显著(P<0.001)差异。其中,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变异主要来源于产地内无性系间,占总变异的19.37%~28.26%;纤维宽度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产地间变异,占总变异的45.57%。木材基本密度与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存在极显著(P<0.001)的表型和遗传负相关,与纤维宽度相关不显著(P>0.05)。纤维形态指标在幼龄—成熟期呈极显著(P<0.001)的遗传正相关,而木材基本密度在幼龄—成熟期的相关不显著(P>0.05)。共选出12个材性优良的马尾松无性系。  结论  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3个性状在改良过程中应注重产地内优树的选择。而纤维宽度通过产地间选择能达到较好的改良效果。鉴于纤维形态在幼龄—成熟期相关性极显著,可作为材性早期选择指标。表4参25  相似文献   

19.
红皮云杉人工林培育目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黑龙江省红皮云杉人工林生长与培育技术的分析与部分。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与红皮云杉人工林优势高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载培区内筛选出影响工皮云杉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  相似文献   

20.
群众杨改良无性系材性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7个群众杨改良无性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长宽比、纤维壁腔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木材我性间差异显著,28-77号无性的木材密度为0.4327g/cm^3,比对照品种群众杨提高了23.8%;(2)无性系间和树龄间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差异极显著。树龄间纤维宽度、纤维壁腔比差异极显著。纤维长度树龄的增长逐渐变长;树龄对纤维长度总变异的贡献率达64.3%,是变异的主要来源。(3)木材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