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无公害佛手茶园的规划 无公害佛手茶园生产基地需选择生态环境好,远离工业、交通和城市等污染源,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能满足佛手茶生长发育需要的地区,多选择海拔较高、植被丰富的山区。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达60厘米以上.pH值在4.5—6之间。土壤重金属含量没有超过国家二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生产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茶园与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之间保持5公里距离,与常规农业区之间有50—1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  相似文献   

2.
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实行无公害化生产是当前乃至今后茶叶生产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工作.本文从合理选择茶树品种、茶园土壤选择和培育技术、茶园科学施肥、加强茶园管理、积极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以及适时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等六个方面对无公害茶业生产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农户进行无公害茶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许忠  张媛 《云南农业》2011,(9):44-45
根据各优茶生产管理要求,提出加强茶园土壤农化管理,合理施肥,促进墨江名优茶生产和开发,提高名优茶产量。  相似文献   

4.
胡三燕 《现代农业科技》2023,(16):154-157+175
有机肥的施用在缓解茶园土壤酸化、改善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增加茶园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合理施用有机肥,能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本文介绍了有机肥的种类,分析了有机肥对茶园土壤的影响,具体包括土壤pH值、物理性状、养分、微生物等因素,指出了施用有机肥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为有机肥在茶园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有机茶生产土壤管理和施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智娜 《福建农业》2006,(11):14-15
有机茶属纯天然无污染的茶叶,因此,生产有机茶的茶园选择、土壤管理和施肥对茶树的生长、茶叶的产量与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亚热带丘陵山地茶园面临的生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亚热带丘陵山地茶园普遍面临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外界环境污染、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超标,茶叶生产效益低。夏秋季高温时茶园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土壤温度,提高茶园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茶园覆盖稻草和种植豆科绿肥在夏秋干旱季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茶园害虫天敌数量,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改善茶园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N、P、K等养分的有效性。建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可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害虫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结合农业和物理技术,做到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实现亚热带丘山区茶园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7.
茶园土壤锰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茶树是富锰植物,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茶园土壤锰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正确评价茶园土壤锰的生物有效性,调控茶叶中锰的含量,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江苏和安徽13个自然茶园土壤采样,采用连续提取法将茶园土壤锰分为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探讨了茶园土壤锰的含量、形态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茶园土壤锰含量有一定差异,随土壤pH升高和粘粒含量的增加,土壤锰全量显著增加;不同茶园土壤锰的形态分布规律略有差别。但总的规律是残渣态》交换态〉水溶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茶园土壤锰的累积量对锰的各形态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水溶态和有机结合态外,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残渣态锰均随土壤锰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特别是残渣态锰含量增加最明显;土壤pH、粘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对茶园土壤锰的形态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土壤pH是影响茶园土壤锰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1.园地选择。①空气质量:茶园周围无污染源(如造纸厂、印染厂、水泥厂、化工厂等),空气清新,水源清洁,生态环境好的地方作为无公害优质茶叶生产基地。②土壤质量: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达60厘米以上;土壤的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生物活性较强,营养丰富;土壤pH值在4.5—6.0范围。③设隔离带:生产基地与常规农业区,要有50-1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以山、河流、湖泊等作天然屏障,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作为隔离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解析茶园间作鼠茅草对土壤营养成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鼠茅草间作改良茶树种植生态环境,提升茶叶品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间作鼠茅草2年的茶园土壤和茶叶鲜叶为试验材料,清耕茶园为对照,对茶园表层土壤pH、有机质、矿质营养成分等进行测定;运用16S、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结构进行测定分析;茶叶品质成分采用Agilent-7890B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结果】在茶园间作鼠茅草2年后,茶园土壤pH提高0.29,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6.46 g·kg-1;另外,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等在鼠茅草间作的茶园土壤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有效磷是清耕茶园的5.88倍。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全氮含量高于清耕茶园,全磷、全钾、全钠含量均低于清耕茶园。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铜和阳离子交换量在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中的含量均高于清耕茶园。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细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有机质分解相关放线菌门细菌和子囊菌门真菌在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增加。鼠茅草间作茶园与清耕茶园茶叶鲜叶中共鉴定出259个茶叶代谢物组分,其中20种代...  相似文献   

10.
云南勐海县主要古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掌握勐海县古茶园之间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为勐海县古茶园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全县茶叶生产实现高效、优质、生态的目标。【方法】选取勐海县9个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园土壤取样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有66.7%的古茶园土壤pH值在4.5~5.5,33.3%的古茶园土壤pH值低于4.5;22.2%的古茶园有机质含量高于30 g/kg,77.8%的古茶园有机质在10~30 g/kg;碱解氮含量全部超过120 mg/kg;88.9%的古茶园速效磷含量低于3 mg/kg;66.7%的古茶园速效钾含量低于50 mg/kg。【结论】勐海古茶园土壤中,部分茶园的pH值低于4.5,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比较丰富,速效磷和速效钾比较缺乏。应充分发挥各种有机肥资源,增加古茶园的土壤肥力,运用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善古茶园的土壤养分结构和pH值,确保各地古茶园有合理、高效的土壤养分库。  相似文献   

11.
贵州新发展茶园土壤的酸碱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兰  赵华富  孙继海  何萍 《农技服务》2010,27(3):315-315,357
对土壤酸碱度的定义、划分、测定以及贵州新发展茶园土壤的酸碱度状况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贵州新发展茶园土壤的pH状况,为茶园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酸性不适茶园土壤的改良措施,以便更好地指导全省茶叶的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2.
林成业 《福建农业》2008,(12):31-31
有机茶园是按有机农业生产要求,以有机方式种植,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基因工程改良品种的茶园。其生态系统是由茶树与其他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和土壤、光、温、水、气等非生物因子组成。在这个生态系中,茶树-病虫-天敌是一条食物链,它们之间关系密切,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自然茶园采样,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了6个茶园土壤铝氟的吸附特征。不同茶园土壤对铝氟的吸附速率均是先快后慢,但吸附平衡时间有一定差异,铝在40min左右即可达吸附平衡,氟在50min内可达吸附平衡;不同茶园土壤对铝氟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可以用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描述。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吸附液氟初始浓度的增加,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量均呈上升趋势。在吸附液氟初始浓度〈5mmol·L^-1时,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量增加很快,当吸附液氟初始浓度〉5mmol·L^-1后,茶园土壤对氰的吸附量增加趋于平缓。不同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热力学特征均可用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描述,由Langmuir方程所得茶园土壤氟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在333~1110mg·kg^-1之间。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吸附液铝初始浓度的增加,茶园土壤对铝的吸附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不同茶园土壤对铝的吸附量差异较小,Temkin方程可用于描述茶园土壤铝的吸附热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杨秀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225-6226
对贵州省湄潭茶园13个产区(乡镇)的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铅含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湄潭茶园土壤砷元素含量符合国家环保局制定的土壤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与农业生产限制的土壤质量标准,同时满足农业部颁布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但是有少部分乡镇茶园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铅污染,最后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茶园土壤化学成分与茶苗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不同茶园土壤的化学分析和盆栽,研究了土壤化学成分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活性铝、铁、锌含量低是导致部分茶园换种改植茶苗成活率低和生长发育不良的原因。茶园土壤活性铝和锌含量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茶园土壤活性铝含量为:行间土低于蓬心土,表层土低于下层土。这种差异是由于茶树对铝的生物积聚作用和施肥所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对茶树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土壤有机质、活性铝和速效磷含量高,有利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自然茶园采样,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了6个茶园土壤铝氟的吸附特征。不同茶园土壤对铝氟的吸附速率均是先快后慢,但吸附平衡时间有一定差异,铝在40 min左右即可达吸附平衡,氟在50 min内可达吸附平衡;不同茶园土壤对铝氟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可以用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描述。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吸附液氟初始浓度的增加,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量均呈上升趋势。在吸附液氟初始浓度<5 mmol·L-1时,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量增加很快,当吸附液氟初始浓度>5 mmol·L-1后,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量增加趋于平缓。不同茶园土壤对氟的吸附热力学特征均可用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描述,由Langmuir方程所得茶园土壤氟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在333~1 110 mg·kg-1之间。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吸附液铝初始浓度的增加,茶园土壤对铝的吸附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不同茶园土壤对铝的吸附量差异较小,Temkin方程可用于描述茶园土壤铝的吸附热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成都市主要茶叶生产功能区土壤pH及碳氮含量现状,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对蒲江县和邛崃市2个茶区的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主要茶叶生产功能区土壤存在偏酸现象,偏酸茶园土壤比例为58.17%,符合优质高效高产茶园标准的占41.06%;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水平较高,90%以上的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属于适宜和丰富水平。因此,实际生产中可适当"调酸、控氮",改善茶树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8.
古茶园和现代茶园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古茶园土壤肥力特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森林土壤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和现代茶园土壤表层(0~20cm)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与氮磷钾养分分析和土壤微生物类群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值在4.30~4.75之间,南糯山茶园和景迈山现代茶园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森林土壤,布朗山古茶园的土壤pH值也显著高于现代茶园,并且各茶园土壤的CEC均显著低于森林土壤;3座茶山古茶园土壤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现代茶园;茶树种植年限对茶园土壤pH值,CEC和各养分质量分数没有一致性影响规律;茶园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普遍高于森林土壤,并且微生物的总数量:现代茶园高于古茶园,但各微生物数量与茶园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植茶和植茶年龄的增加并未加剧茶园土壤酸化,茶园土壤酸化可能与土壤钾素营养水平关系密切;与现代茶园相比,古茶园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低强度生产模式和较小干扰栽培管理是古茶园土壤肥力持续利用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将为现代茶园土壤管理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茶园不同栽培方式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年定点定位研究了在相同的土壤、气候和施肥条件下,人工生态茶园、密植免耕茶园、常规栽培茶园3种主要栽培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生态茶园栽培方式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土壤养分有富集上升趋势;密植免耕方式虽然能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土壤肥力也得以提高,但较人工生态茶园群落结构差;常规栽培方式其土壤肥力有下降趋势。因此,综合衡量,人工生态茶园栽培是较为理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0.
浙南山区丽水市是中国生态第一市,莲都区是丽水市人民政府驻地,地处瓯江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季回暖早。区内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00~900米的山间,全区现有茶园2.14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投产1.8万亩,年产量356吨,产值3400万元。有机茶认证面积4448亩,占总面积的25.7%。投产茶园基本实现了无公害生产。现将无公害茶园的建立与管理技术介绍如下。1.园地选择茶园地宜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养分丰富、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呈微酸性(pH值在4.5~6.5之间),连片集中、适应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