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传统农业是主谷式农业,农田一向以种粮为主,随着种植业的改变,种植业将由传统的“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一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间混套种的发展也以粮食作物间作为主体,但在发展粮食间套作同时也创建了多种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的种植方式,如粮田插种饲料作物、麦田中复种饲料作物、稻田复播饲料作物;粮田间套种饲料作物,主要有林(果)间混作、菜田间混饲料作物;饲料作物轮作,如青饲轮作、粮饲轮作。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主要的粮饲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人均口粮基本解决,对肉、蛋、奶的需求大大增加,即对饲用作物需求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玉米用途也将继续成为种植的主导因素。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但在入世后,我国玉米在质量与价格上都没有优势,受到了国际玉米市场的冲击。面对这一形势及我国特定的国情,我们应为玉米生产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试图从粮饲兼用玉米的发展利用方面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浅谈粮饲兼用玉米在德州市经济发展中的潜力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种植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玉米是“粮—经—饲”三元作物,被称为“饲料之王”。以德州市为例,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0万亩,98%的玉米品种属于普通粮食型玉米,而用作饲料的玉米已占到总产量的80%以上,但是饲料玉米种植面积却很小,品种结构也不合理。随着德州市由农业大市向畜牧强市的转变,饲料粮的缺口越来越大,如何在不减少玉米籽粒产量的基础上,增加畜牧养殖量,促进德州市的畜牧业发展?当务之急,只有大力发展粮饲兼用玉米。  相似文献   

4.
农牧结合种植模式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传统种植业只注意发展谷物生产,仅以粮食来衡量可供养人口的唯一标准,它不能确保我国未来的食物安全和人类正常营养需求,因此,必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重要改革。目前,国内已有“一粮一饲”,“一粮一经”,“两饲一粮”和“一粮一经一饲”以及“一一二五”等农牧结合型种植业模式,农牧结合型种植模式匠核心是因地制宜地建立一个以粮食生产为基础,饲料生产为重点,经济作物生产为动力,并有机配合和协调发展的粮一经一饲三  相似文献   

5.
青饲玉米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玉米是粮、经、饲集于一体的三元作物,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更是畜牧业的支柱作物和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随着我国农业向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三元结构发展,特别是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玉米的重要地位将更加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全世界用于饲料的玉米占总产量的75.5%,用于粮食的占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现“九五”粮食增产目标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中央提出的“九五”期末全国年新增500亿kg粮食的目标,要以满足人和饲养动物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为目标,将原生产饲料粮的耕地划出1/3面积用于生产作物绿色营养体作为饲料,其营养素产量相当于新增400-1200亿kg饲粮粮,新增的植物营养素通过畜、禽、鱼等动物转化,从而扩大肉、奶、蛋、鱼等非粮食物生产,以调整食物结构、改善食物营养,达到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玉米高产攻关栽培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高产作物,在我国玉米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最重要的粮、经、饲兼用作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玉米品质变得越来越重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和玉米主产区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玉米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3左右。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是集粮、菜、饲和加工原料于一体的重要作物,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被誉为“地下苹”和人类的“第二面包”。马铃薯是越西县最具增产潜力、最具增收潜力、最具市场需求潜力的粮食作物,为确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开发冬闲田资源,适应形势和市场的需求,越西县近年来把冬马铃薯发展做为秋冬主要作物来抓,2012年全县冬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8万亩。  相似文献   

9.
<正>0引言玉米是黑龙江垦区的主要粮食和饲用作物,每年种植比例都很大。随着垦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玉米已经从传统的粮饲二元作物向粮、经、饲、蔬、加工等多种用途拓展,应用范围不断增加,产业链条逐步拓展,成为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农产品。与其它农作物相比,玉米品种类型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各异,生产目的也不同,更需要切实有效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正> 1 种草养畜应视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1 种草养畜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过剩明显,粮价低,卖粮难困扰着政府和农民,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种草养畜既可以带动种植业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化,又可以带动畜牧业内部调整,增加草食节粮型畜产品产量,对开拓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联动作用。种草养畜将有效缓解调减粮食面积的压力,摆脱“粮食安全”的担扰,解决粮食丰产不丰收的问题;同时促进传统的  相似文献   

11.
夏莜麦区饲草燕麦复种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莜麦—饲草燕麦和饲草燕麦—饲草燕麦作物组合的燕麦复种试验结果表明,在夏莜麦区实施一季籽实、一季饲草和两季饲草的燕麦复种方式均可行。莜麦—饲草燕麦作物组合,第1季种植早熟材料185、第2季种植皮燕麦品种XZ04170,同一地块上可产莜麦籽实2 648.70 kg/hm2、鲜草16 443.30 kg/hm2;饲草燕麦—饲草燕麦作物组合2季都种植皮燕麦品种XZ04170,共产鲜草34 751.7 kg/hm2,第2季产草量达到第1季产草量的89.81%。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洪区种植业的结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长江中游洪区的三元种植业结构已不适应日益多元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早稻过乘、饲料粮短缺,再加上连年洪灾,农民增收减缓。本文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以轮作方式为决策变量,运用线性规划法,分别预测了该地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种植业结构变动情况,并提出了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促进水温土等资源匮乏的冀西北寒旱区作物生产对水分、养分的合理与均衡利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方法】采用交叉式种植方法,在草甸栗钙土和砂质栗土农田,分别设计了包括5个主栽作物的全部组合的轮作与连作田区试验,年际间进行重复,研究区域主栽作物轮作倒茬的产量效果。【结果】在草甸栗钙土农田,与连作相比,不同前茬马铃薯、甜菜、莜麦的产量分别提高了58%—94%、28%—53%和16%—70%;蚕豆与连作相比,除甜菜茬减产外,其他茬口较连作增产4%—43%;马铃薯、蚕豆茬玉米较连作分别增产12%、5%,甜菜、莜麦茬玉米产量仅为连作的81%、93%。在砂质栗钙土农田,不同前茬马铃薯、甜菜的产量分别较连作提高了5%—36%、13%—36%;甜菜茬谷子表现减产,其他茬口的谷子较连作提高了5%—30%;谷子茬莜麦减产,其他茬口莜麦较连作提高了9%—15%;马铃薯、莜麦茬亚麻较连作增产5%、8%,谷子、甜菜茬亚麻产量为连作的94%、99%。【结论】草甸栗钙土田马铃薯→莜麦、马铃薯→甜菜呈现互利轮作,玉米茬马铃薯、莜麦茬甜菜、蚕豆茬甜菜、玉米茬甜菜和蚕豆茬马铃薯表现偏利轮作;砂质栗钙土田莜麦茬马铃薯、马铃薯茬甜菜2种方式表现偏利轮作,可资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4.
70优9号(7001S/皖恢9号)系两系法早熟晚粳型杂交组合,全生育期131(双)~161(单)天,与常规晚粳相比,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不高(72.94%),穗大粒多[116.3(双)~139.2(单)粒],结实率较低[73.45(双)%~74.92(单)%],灌浆历期长[46.1(双)~55(单)天],需肥量中等偏上,吸肥力较强。高产技术:适时适量播种,单晚4月25日~5月初、双晚6月18~20日播种,亩播种量不超过15公斤,培育带大蘖壮秧;强调施足基肥,基肥总纯氮量7~8公斤,分别占单、双晚总施氮量的55%、75%,适当控制分蘖肥,后期施穗粒肥;适时轻烤田,养好老稻。  相似文献   

15.
论牧草产业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发展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肉蛋奶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原来典型的猪粮结构已不可持续,因猪粮结构导致的粮经二元种植业结构也应进行调整。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和问题为突破口,全面论述了牧草产业作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器”,耦合到农业生产中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土壤质量和防治病虫害具有重要效果,对家畜产品质量提高和健康以及牧草产品本身进出口效益均具有重要作用。在现有土地资源和未来人口及食物需求预测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农业持续利用发展模式,提出耦合牧草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农田可持续发展,也为畜牧业产业结构从耗粮型转向节粮型的调整提供思路,同时全面论述了我国牧草产业发展布局和种植模式等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6.
"123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珠三角地区菜田连作出现的突出问题,采用“123种植模式”(菜-中晚稻-菜”轮作模式)与当地传统的“早稻或晚稻-蔬菜”轮作及蔬菜连作等几种模式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3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最佳,其中“白瓜-中晚稻-番茄”模式每667m^2的年产值和年纯收益分别达到12377元和10931元,实现了在最有利于种植高效作物的高效生产时段优先安排种植高效作物,并较好地发挥了作物间对气候、土壤生态条件利用的互补作用,从而达到耕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湖北鄂西中山地区牧草——蔬菜复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鄂西长阳县海拨1800m的草山地区进行牧草与蔬菜复种试验,结果表明小黑麦(一种新育成的高产青饲料作物)与甘蓝复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每公顷直接收益为10575.60元,再加上牧草养畜的转化效益,每公顷总收益可达11919.60元,比单一种植甘蓝分别增加收益13.74%和23.32%。草、菜复种促进了农牧结合,明显地提高了对当地劳力以及土地、水热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呼和浩特市种植业生产系统能值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呼和浩特市种植业生产系统长期发展情况,进而优化系统投入产出结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选取评价指标,以1996—2016年为时间跨度,对呼和浩特市种植业生产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能值投入部分,可更新的有机能、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可更新的环境资源、不可更新的环境资源的在所研究的时间跨度内(21年)平均占有比例分别为44.51%、40.19%、14.31%、0.99%。其中,可更新的有机能呈现下降趋势,而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呈现增长趋势,并于2009年超过可更新的有机能,成为能值投入的第一大组成部分。能值产出部分,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秸秆、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秸秆、蔬菜、水果21年平均占有比例分别为42.20%、27.71%、12.13%、0.37%、16.73%、0.86%。其中,经济作物呈现下降—增长趋势,并于2016年超过蔬菜,成为继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秸秆的能值产出第三大组成部分。2)种植业生产系统的集约化程度增高,生产效率较为稳定,但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指数下降。建议通过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等途径提升呼和浩特市种植业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论玉米连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适应范围广,随着人口增多对粮食的需要,玉米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势必造成连作现象。经我们多年研究,玉米适当连作并不减产;由于根茬还田和秸秆还田,土壤肥力也不会因玉米连作而下降。应充分发挥玉米在农田生态中的积极作用,保持地力常新,改进裁培技术,不断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两大支柱产业,发展种植业的资源条件优于畜牧业,前景十分广阔,开发不仅可提供大量的粮食,而且可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因而,现阶段开发的重点是种植业,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但重点是依靠种植业发展农区畜牧业,而不是草原放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