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山葡萄资源圃始建于1988年,2002年扩建成国家果树种质左家山葡萄,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左家镇。主要承担国有科技基础性工作,包括山葡萄等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研究。目前资源圃保存中国北方各省、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山葡萄种质资源400余份,是当前世界上保存山葡萄种质资源份数最多的种质资源圃。资源圃占地面积5公顷,建设有玻璃温室、联栋塑料大棚、田间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山葡萄资源圃始建于1988年,2002年扩建成国家果树种质左家山葡萄,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左家镇。主要承担国有科技基础性工作,包括山葡萄等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研究。目前资源圃保存中国北方各省、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山葡萄种质资源400余份,是当前世界上保存山葡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正山葡萄资源圃始建于1988年,2002年扩建成国家果树种质左家山葡萄,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左家镇。主要承担国有科技基础性工作,包括山葡萄等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研究。目前资源圃保存中国北方各省、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山葡萄种质资源400余份,是当前世界上保存山葡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正>山葡萄资源圃始建于1988年,2002年扩建成国家果树种质左家山葡萄,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左家镇。主要承担国有科技基础性工作,包括山葡萄等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研究。目前资源圃保存中国北方各省、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山葡萄种质资源400余份,是当前世界上保存山葡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山葡萄资源圃始建于1988年,2002年扩建成国家果树种质左家山葡萄,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左家镇。主要承担国有科技基础性工作,包括山葡萄等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研究。目前资源圃保存中国北方各省、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山葡萄种质资源400余份,是当前世界上保存山箭葡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3个国家级葡萄种质资源圃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包括资源圃的概况、保存的葡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品种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等,并提出了在我国南方增设国家级葡萄种质资源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山葡萄资源圃始建于1988年,2002年扩建成国家果树种质左家山葡萄,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左家镇。主要承担国有科技基础性工作,包括山葡萄等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研究。目前资源圃保存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山葡萄资源圃始建于1988年,2002年扩建成国家果树种质左家山葡萄,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左家镇。主要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包括山葡萄等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日前,农业部福州龙眼种质资源圃正式挂牌.这是目前世界上保存龙眼基因资源最丰富、保存规模最大的圃地。农业部福州龙眼种质资源圃前身是福州龙眼种质资源圃,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  相似文献   

10.
剑麻种质资源圃建设与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8年农业部剑麻种质资源圃立项以来.经过3年多的建设.摸清了国内现存剑麻种质资源数量.并加以收集保存。已收集、保存来自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85份剑麻种质资源,涵盖了我国热区所有地方品种和大部分重要遗传材料.在形成收集、保护技术体系,规范剑麻种质资源圃管理技术。加强维护工作,完善配套设施,完成学名待查种质资源的鉴定、考证和命名的同时,有序推进了资源共享和评价利用工作。建立了对当家品种提纯复壮和优株系选的培育体系,完善了剑麻健康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改革了传统育苗规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已建成我国热区规模较大、数量最多的剑麻种质资源圃.取得了建圃的显著成效。并对剑麻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创新利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并优化葡萄种质资源稳定的ISSR—PCR体系,为葡萄种质资源研究和种质创新奠定基础。【方法】以新疆22个葡萄种质资源叶片为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葡萄基因组DNA,并利用单因素法对影响ISSR反应体系中的各个影响因子进行优化。【结果】优化的最佳ISSR—PCR反应体系为:模板DNA30ng,dNTPs0.3mmol/L,引物0.5μmol/L,Taq DNA聚合酶1.0U,反应体系为25.0μL。【结论】优化了新疆葡萄种质资源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各个影响因子,利用该体系能够扩增获得清晰、稳定的条带,可以用于葡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葡萄品种的鉴定是葡萄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保护的基础。为了对葡萄种质资源的安全引进和输出提供技术保障,本文归纳了葡萄品种鉴定中常用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在葡萄品种鉴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分子技术在葡萄品种鉴定中的发展趋势,并对今后品种鉴定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葡萄果实中叶酸积累的差异,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高叶酸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筛选。【方法】采用ELISA技术检测22份葡萄种质资源果实叶酸含量;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22份葡萄种质资源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检测出叶酸含量与聚类结果。【结果】22份葡萄种质资源果实叶酸含量的范围在1.93~46.95 ng/g,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1处,22份葡萄材料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1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35.79 ng/g;其余为第2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15.71 ng/g。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2处,21份葡萄材料又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1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16.53 ng/g;第2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12.24 ng/g。欧亚种的叶酸含量较欧美杂种稍高3.998 7 ng/g;从30条引物中筛选出9条扩增稳定且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用于葡萄的ISSR扩增。共扩增出78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0条,多态性百分率为89.7%。22份葡萄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74 4~0.846 2,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54 5。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1处,22份葡萄材料明显分为2...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的保护并促进优异葡萄种质资源的有效区分和合理利用,利用SSR标记技术对酿酒葡萄品种(系)材料中选取的15份特异性资源进行亲缘关系的分析、分类、种质识别。从44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5对用于供试葡萄种质的SSR扩增,共扩增出7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1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5.9%。根据SSR扩增结果,分析表明15份葡萄材料遗传距离的变异范围为0~1.092 4。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3处,可将15份供试材料分为2个类群,准确地检测出基因型之间的遗传背景与遗传关系。通过多态性谱带的有序编码转换,构建了15个葡萄品种的分子身份证系统,结果表明,利用SSR标记进行酿酒葡萄种质资源的鉴定和保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回顾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旭  李立会  黎裕  方沩 《农学学报》2018,8(1):10-15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在全球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国际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种质资源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包括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全球化、保存保护多元化、鉴定评价精准化、基因发掘规模化、种质创新目标化、共享利用主动化等。中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在建国后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与突破,查清了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的物种多样性,创建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科学分类、统一编目、统一描述的技术规范体系,创建了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种质圃、原生境保护点相配套的种质保存和共享利用体系;开展多种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新基因发掘取得显著成效;高效作物种质创新及其利用技术不断完善,并在作物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中国颁布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了今后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五大行动,为种质资源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6.
探讨32份新征集葡萄资源在吐鲁番地区的主要品质性状差异,评价葡萄品质,为优良品种的筛选和品种的进一步选育及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对32份葡萄资源20个果实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提取风味品质、果粒质量、外观品质、可食率、营养、皮肉质地6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80.983%;利用各主因子得分绘制的二维分布图,直观地反映品种与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前6个主因子与性状的相关性,筛选16个影响力较大的品质性状,并将32份葡萄资源划分为4大类,其中2大类又可进一步分为2个亚类。综合分析发现,本地区大粒、可食率高、糖酸比高、皮薄肉脆且外观品质好的鲜食品种较少,大粒及外观、内在品质兼优的鲜食兼制干用无核品种依旧缺乏。试验结果直观地反映吐鲁番地区近年新征集葡萄资源的品质分布状况,可为这些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和本地区引种、育种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的国内外栽培豌豆(Pisum sativum L.)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揭示其遗传多样性、等位基因和群体结构差异,据此评估其重要程度及价值,为中国豌豆资源研究策略和方向的正确选择、国内外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1对豌豆多态性SSR引物,对来自国外五大洲66个国家和中国28个省(区、市)的1984份栽培豌豆进行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采用Structure2.2软件完成资源群体结构剖析、推断参试材料的合理组群数、确定每份参试材料的适当群体划入及其相关参数计算;利用NTSYSpc2.2d软件估算其遗传距离,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绘制三维空间聚类图;采用PopgeneV1.32估算种质群的等位位点分布等参数,利用FstatV2.9.3.2进行种质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通过对国、内外栽培豌豆资源群间SSR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有效等位基因所占比重(NE/NA)、等位基因丰度(AR)、基因多样性指数(GD)、Shannon's信息指数(I)的比较,发现除等位基因数(NA)外,国内资源的其它5个遗传多样性指标全面高于国外资源。在21个SSR基因位点中,国内、外资源群在7个位点间存在等位基因种类的差异。群体结构分析将1984份世界栽培豌豆资源划分成三大组群。组群A包含96.49%的国外栽培豌豆参试资源,可代表典型的国外栽培豌豆资源类型;组群B的资源88.18%来源于陕西和内蒙古,可代表中国典型的春播区栽培豌豆资源类型;组群C的资源52.05%源于中国秋播区,47.44%源于中国春播区,可代表中国秋播区和除陕西、内蒙古外的春播区栽培豌豆资源类型。组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CA作图分析也明确显示世界栽培豌豆资源群体中存在3个边界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基因库I、II、III),且与三大组群的群体结构分析结果精确对应。【结论】国内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整体上超过国外资源,国外资源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程度平均高于国内资源。群体结构分析侦测到世界栽培豌豆资源中存在A、B、C共三大资源类群,类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且与PCA做图分析显示的3个边界明显的基因库间存在着精确对等关系:"类群A"几乎等同于"基因库I","类群B"几乎等同于"基因库II",而"类群C"几乎等同于"基因库III";基因库I由国外资源富集而成,基因库II由中国陕西和内蒙古资源富集而成,基因库III由中国秋播区资源和陕西、内蒙古以外的春播区资源富集而成,由此得出世界栽培豌豆由3个基因库构成的结论。国外栽培豌豆种质资源构成了"基因库I",国内栽培豌豆种质资源构成了"基因库II"和"基因库III",表明国内、外资源均很重要,但国内资源甚于国外。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于RAPD标记的MCID法快速鉴定72个葡萄品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葡萄种质材料和品种的鉴定是葡萄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保护的基础。本研究应用一种新的基于DNA分子标记的人工绘制品种鉴别示意图方法(manual cultivar identification diagram, MCID)对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2个葡萄品种进行鉴定。【方法】通过增加引物长度以及严格筛选PCR退火温度优化的RAPD技术体系,从35个长度为11个碱基的引物中筛选出6个条带清晰且多态性高的引物,进一步对72个葡萄品种进行PCR扩增获得DNA指纹,然后利用MCID法成功将将72个葡萄品种区分开来。【结果】利用这6条引物扩增的多态性谱带构建了72个葡萄品种的MCID。该葡萄MCID很好地提供对其中某些品种进行鉴定所需要的引物以及需要参考的特征性谱带。【结论】到目前为止,MCID方法是实现利用DNA分子标记鉴定果树品种能力最好的有效途径。该研究所获得的MCID具有高操作性和实用参考性,对于葡萄种质资源研究、品种保护和品种纯度早期鉴定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9.
稻种资源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院 60 年来,持续开展了稻种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等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收集保存国内外栽培稻资源 18 800 多份、野生稻资源 5 158 份;研究建立了水稻种质中期库和野生稻圃,确保稻种资源长久安全保存和利用;系统开展了稻种资源农艺性状、抗病虫、抗逆性、品质等性状的鉴定评价,以及资源遗传多样性、分类、核心种质构建、基因挖掘等基础研究;开展种质创新和利用研究,育成大批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利用优异稻种资源选育水稻优良品种 1 000 个以上,其中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推广面积达66.67 万 hm2 以上的品种有 31 个;“十五”以来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提供栽培稻、野生稻资源累计近6 000 份次,充分展现了种质资源公益性作用。但在国外资源引进、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等方面仍显不足。拟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通过多学科、多组学相结合,统筹开展稻种资源各项研究工作,促使资源研究再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