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PDA、PSA、2%水琼脂、Richard、番茄煎汁、燕麦片和番茄燕麦等7种培养基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在2%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菌丝在2~32℃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20℃,致死温度为50℃,10min;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3~10,最适为5~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病菌在7种供试培养基上均能产生菌核;菌核在10种供试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5~30℃,最适20℃,致死温度为59℃,10min;菌核萌发pH范围为3~10,最适为7。  相似文献   

2.
对布朗李叶枯病菌(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最适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布朗李果汁。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分别为蔗糖、麦芽糖和果糖;氮源分别为酪氨酸、谷氨酰胺、天门冬酰胺和半胱氨酸。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H5~7;分生孢子形成最适温度25~30℃,最适pH8,饱和湿度有利于产孢,阳光照射形成分生孢子器最多,紫外光照射对分生孢子器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6~9,相对湿度为90%~100%,以在水滴中萌发最好。布朗李杆煎汁和布朗李果汁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柿树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几种杀菌剂对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测定了柿树炭疽病菌Collel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菌的抑制作用;选择5种市售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 ℃,最适产孢温度为25~30 ℃,最适生长的pH值为5~6;在7种常用杀菌剂中,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对柿树炭疽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118 8、0.138 0、0.159 9和1.297 2 μg/mL。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5%咪鲜胺乳油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和25%戊唑醇水乳剂1 5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60%、88.56%、87.82%。  相似文献   

4.
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分离和筛选,从香蕉园或者其他果园的土壤中分离获得13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并对部分拮抗菌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株d4、d5、B3和p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平板上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21.75~34.75 mm,抑菌效果具有持续稳定性,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0.49%~97.18%;拮抗菌对病菌的作用表现为对菌丝的消融、菌丝细胞的泡囊化、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孢子芽管的扭曲。  相似文献   

5.
苜蓿假盘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研究了苜蓿假盘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苜蓿假盘菌较困难 ,试验应用离心稀释分离法获得纯菌株。培养基为V-8碳酸钙琼脂培养基 ,适宜子囊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的pH为 3~8和 4~6(最适为5)。在人工培养基上病菌生长缓慢 ,生长 40d的菌落直径只有 2.5~3.5mm ,在培养基上经过20d后才能形成成熟的子囊盘。苜蓿假盘菌子囊孢子萌发温度为 6~25℃ ,最适温度为 15~20℃。芽管生长温度为 10~30℃ ,最适温度为20℃。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蘑菇褐腐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4~25℃,低至10℃,高达35℃,孢子停止萌发,在35℃和40℃恒温中,分别经5天和1天,菌丝均失去生活力;高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100%相对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pH值分别为6和6.4,幼嫩蘑菇煮出液最能刺激孢子萌发,该病菌在菇床初侵染源是覆盖了带有病菌的覆盖土,在夏季对覆盖土壤进行日光曝晒4~5天,覆土前7天,用36%~38%化学纯甲醛3.5kg,兑水20~30kg,喷洒于种植111m~2蘑菇的覆盖土中熏蒸48h以上,防病效果均理想;发病后及时挖除病菇,能防止病菌再侵染,减轻褐腐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7.
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700倍液室内对苹果轮纹病、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为100% ,对斑点落叶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在70.21%以上优于单剂代森锰锌、多菌灵的效果 ;其对上述3种病菌的抑制中量 (EC50)小于单剂 ,共毒系数均>200,增效显著。田间对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的防效在81.12%以上 ,显著优于单剂 ,对轮纹病、炭疽病生长期及贮藏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99.2%、70.9%~87.6%和87.1%~95.5%、50.5%~86.2% ,优于单剂代森锰锌的效果 ,优于或相当于多菌灵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TCK冬孢子在-2~1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5℃为最佳萌发温度。同一分离菌冬孢子在不同温度处理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差异;不同分离菌冬孢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很大差异。在5℃下5个分离菌中,冬孢子萌发起始时间最短的为15 d,最长为35 d,培养60 d时分离菌Tt1、Tt2、Ty、Tm和Tu冬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86.4%、23.9%、23.3%、44.3%和81.0%。根据分离菌Tt2不同温度下培养50 d时的萌发率,建立了萌发率(Y)与温度(X)的模型为Y=0.150 8 exp[-0.02949(X-4.957 6)]2,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以红景天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等12种病原真菌为供试靶标,测试了胡桃醌(5-羟基-1,4-萘醌)及其衍生物5,8-二羟基-1,4-萘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两者对丝核菌属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镰刀属,对3种丝核菌属病原真菌的EC50分别为10.63~15.88mg/L、9.79~14.69mg/L;两者对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高,在12.5mg/L时,抑制率均达到60%以上;在50mg/L时,对镰刀属4种病原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达到60%。  相似文献   

10.
假单胞杆菌B301对稻瘟病菌的拮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301是一株分离自空气中的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室内测定表明,它能抑制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病菌分生孢子在B301发酵液的2倍稀释液中完全不能萌发,40倍稀释液中的萌发率为35.58%,比对照下降59.4%。B301发酵液稀释140倍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52.1%,其抑制菌丝生长的最大稀释度为4480倍。B301发酵液中的抗菌物质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80℃下,60min仍保持原有活性,但当温度上升到100℃后则不稳定,10min内活性显著下降,80min后完全失活。田间防治试验表明,B301发酵液防治稻瘟病的效果为45%左右,与对照药剂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效相当。此外,B301还能有效抑制棉花炭疽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高温高湿对黄瓜黑星病菌孢子萌发及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温湿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高温处理对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and Arth.)侵染的影响,比较研究了35~50℃ 4个温度梯度、50%~90% 5个湿度梯度组合处理对病菌的致死作用。同一相对湿度下,随着温度的上升病菌的致死率增加,病菌致病力降低;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湿度的不断升高,受处理的孢子萌发率和致病能力都逐渐下降。在RH 80%以上、温度40℃以上时,对孢子的致死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此高温高湿处理病菌超过2 h,病菌孢子不萌发,也基本没有接种发病率。通过高温控制苗期黄瓜黑星病的研究,初步确定高温高湿防治苗期黄瓜黑星病的最佳温度区间为40℃ 2 h或45℃ 1h (RH 80%)。  相似文献   

12.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纪瑛  肖崇刚 《植物保护》2006,32(5):65-68
引起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的假尾孢属真菌红花酢浆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oxalidis Goh&;Hsieh)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红花酢浆草叶片煎汁+葡萄糖20 g、V8汁和Richard培养基。pH3~12适合菌落生长,最适宜pH4~6,适宜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麦芽糖、葡萄糖、蔗糖、乳糖和对牛肉膏的利用好于其他碳源或氮源。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25℃,pH4~6,分生孢子萌发的相对湿度为98%~100%,营养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砂仁叶枯病菌生长发育温度是10~38℃,孢子发芽温度为5~38℃,而以20~35℃萌发较好。致死温度54℃10分钟。孢子萌发要求RH96%以上的高湿度,饱和湿度最佳。病菌在pH3.1~11.05之间都能生长,在pH5.22~10.13时产孢量较多,孢子萌发率则在pH5.0~8.0时为高。砂仁果浸出液能刺激孢子发芽。病菌存活期在16个月以上。该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多糖都能利用,而氮源则以硝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利用较好,氨态氮抑制病菌生长。该菌对碳、氮源的利用还受光照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研发对枸杞炭疽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制剂,利用枸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对实验室已分离保存的芽胞杆菌菌株进行室内筛选,并对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生物学功能测定、稳定性测定、抑菌谱测定以及室内离体防治效果试验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株F3A对枸杞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对枸杞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率为62.13%;结合形态学特征、16S rDNA以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F3A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F3A具有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的能力,在含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液中产吲哚乙酸量分别为5.76 mg/L和5.74 mg/L;菌株F3A产蛋白酶和葡聚糖酶的活性较高;菌株F3A连续培养20代后,对枸杞炭疽病菌的抑制率为61.21%,该菌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esinfect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茄子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黄芪根腐病菌F.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40.71%、53.58%、32.00%、53.00%、79.27%、71.13%和66.08%;菌株F3A发酵液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菌株F3A发酵液1倍稀释液室内预防效果为90.32%;喷施菌株F3A发酵液1倍稀释液3 d和7 d后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78.26%和63.19%。表明菌株F3A有作为开发枸杞炭疽病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温室白粉虱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引进的 6个蜡蚧轮枝菌的生长、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和对温室白粉虱若虫侵染致病性的研究表明 ,6个菌株在 10~30℃下均可生长 ,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 25℃ ,但菌株间存在显著差异。菌株V4和V5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14d的产孢量分别为 2.6×109个 /皿和 2.3×109个 /皿。菌株V4V1的菌落直径累计增长量和日增长量显著地高于其他菌株 ,分别为43.7、2.85mm和43.1、2.84mm。温度对孢子的萌发影响较大 ,15℃时孢子萌发缓慢 ,萌发达 90%以上时需 24h ,20~30℃下菌株V2 孢子萌发速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 ,10h萌发率达 90%以上 ,30℃下 ,菌株V6萌发速度明显延缓。对温室白粉虱若虫的致病性 ,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V2V4接菌后第 5天若虫死亡率分别为 70.2%和 63.5% ,综合其菌丝生长、产孢量、萌发率和致病性表明 ,菌株V2V4可作为生物制剂的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6.
大叶黄杨叶斑病在恩施地区5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7月上旬病害发生较重,6月中旬为第一个发病高峰,10月上旬为第二个发病高峰。该病由坏损尾孢Cercospora destructive Ravo引起,病菌分生孢子在10-30℃、相对湿度70%以上和酸性条件下均能萌发,以25℃、相对湿度100%、pH值为5时萌发最好。病害发生与温度、光照、湿度等有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相似文献   

17.
对甘肃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束梗褐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形态特征观察与rDNA-ITS序列分析, 将病原菌鉴定为细基束梗霉[Doratomyces stemonitis (Pers. ex Fr.) F.J. Morton & G. Smith]。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 最适pH为6, 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 但以蔗糖最好, 氮源以甘氨酸最适, 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分生孢子在5~40 ℃范围内均能萌发, 最适25 ℃, 最适pH为7, 分生孢子萌发需液态水, 湿度低于99%几乎不萌发, 马铃薯汁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温度预处理对苏云金杆菌芽孢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HD 1、HB 2菌株的孢子悬液经65~85℃活化处理15min,芽孢的萌发率在95%以上,100℃活化处理15min,萌发率则低于20%;孢子悬液在30~60℃区间内处理不同时间,结果以活化处理30min萌发率最高,而在70~80℃条件下,活化处理15min,萌发率最高;孢子悬液经高温→低温和低温→高温交替处理,萌发率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9.
对西双版纳海巴戟炭疽病进行调查和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海巴戟炭疽病周年发生,8月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40.76%和8.9。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Berk. &; Mont)]。有关温度、pH、光照和碳源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影响的研究显示,20~35 ℃,海巴戟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率高,20 ℃是形成附着胞的最适温度;最适合海巴戟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形成附着胞的pH为4~8;在日光灯连续光照、12 h光暗交替和自然光照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在90%以上,光照对此病原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差异不大;1%葡萄糖、麦芽糖、蔗糖、D果糖和α 乳糖溶液中孢子萌发率都不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在黑龙江省保护地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植株黄萎病害,从其病茎上分离得到10个菌株。将其接种番茄幼苗,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该菌。经鉴定,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llium dahliae Kleb)。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低温度为5℃,最适范围20-25℃,以22.5℃生长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5℃。病菌菌丝在pH4-8都能生长,以pH 5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