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1、辣椒、生姜防治鱼类小瓜虫病。初冬和春末夏初,水温在15~25℃时,是鱼类患小瓜虫病的流行季节。病鱼肉眼可见其体表、鳍条或鳃部有许多小白点,即为小瓜虫。池塘边看见病鱼游泳迟钝,浮于水  相似文献   

2.
第六讲:小瓜虫病与打粉病的区别及防治技术 小瓜虫病与打粉病相似之处,在于病鱼体表上都有小白点。病情严重时,小瓜虫病的病鱼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有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又叫白点病,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打粉病的病鱼亦粘液增多,鳍部不断出现白点,白点蔓延,使全身像裹了一层白粉,鳞片有时脱落,溃烂处并发水霉病。仔细观察,两病是有区别的: 一是病原体不同。小瓜虫病的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打粉病又称卵甲藻病,病原体为嗜酸性卵甲藻。 二是症状不同。小瓜虫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病鱼  相似文献   

3.
小瓜虫病流行广,传播快,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鱼病。西药治疗此病,疗效差,污染大,不适宜无公害产地及产品的要求,因此中草药对此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中草药综合防治小瓜虫病的一些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联合使用药物对澳洲龙纹斑鱼种感染小瓜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multiifliis)引发的一种重要原虫病,其对澳洲龙纹斑(M.peelii peelii)苗种阶段鱼体有强致病力,可导致澳洲龙纹斑苗种全部死亡。为合理用药防控澳洲龙纹斑苗种培育阶段小瓜虫感染,本实验选取平均体重为14.94±3.28 g,平均体长为11.57±2.20 cm的澳洲龙纹斑鱼种,自然感染小瓜虫后,采取具有抗小瓜虫、抗继发感染和促进上皮组织收敛愈合的3种药物联合使用,以小瓜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鱼种死亡率等指标,观察和评估联合使用药物对澳洲龙纹斑鱼种小瓜虫病防控效果。结果显示,药物实验组澳洲龙纹斑鱼种60 d内发生零星死亡,总死亡率为5.6%;对照组感染小瓜虫后陆续死亡,感染后第11 d感染率上升为100%,死亡率达50%,第16 d时澳洲龙纹斑鱼种全部死亡。实验组澳洲龙纹斑鱼种鳃部、背鳍和体表皮肤小瓜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参照本研究联合使用药物可有效控制澳洲龙纹斑苗种感染小瓜虫,使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本研究结果对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病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是气温、水温最低的季节,预测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小瓜虫病将会大幅上升,甚至可能会在局部地区出现流行和暴发,某些低温期易发的病毒性病也有发生的可能,养殖户朋友们不得不防。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它们引起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该病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很大,虫体能快速致死病鱼,所以要控制该病,必须进行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当然,对该病的最好预防措施是防止鱼体感染和发病。  相似文献   

6.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 症状:小瓜虫主要侵袭鱼的皮肤和鳃瓣。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或鳃部有许多小点,这些小点就是小瓜虫。严重时病鱼全身皮肤和鳍满布白点状的脓泡,和覆盖着白色的粘液层。鳃组织被大量寄生时,也能引起鳃组织坏死,影响呼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澳洲龙纹斑苗种人工感染小瓜虫的情况,本研究以小瓜虫感染3种生长阶段鱼体(平均全长分别为1.2 cm、2.3 cm和10.7 cm),记录其达到全部致死时间(LT_(100)),分别为10 d、13 d和13 d;半数致死时间(LT_(50))分别为6.4 d、8.8 d和6.7 d;最高感染强度分别为168个、150个和1 450个小瓜虫。分析表明其小瓜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死亡率与感染天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同感染天数的澳洲龙纹斑驯食前和驯食期鱼苗小瓜虫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鱼种阶段的小瓜虫感染强度则显著高于鱼苗阶段(p0.01)。澳洲龙纹斑鱼苗阶段感染小瓜虫初期呈随机分布,随后均为聚集分布;鱼种阶段感染小瓜虫均呈聚集分布。Logistic模型可很好拟合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感染强度、感染率和死亡率曲线;感染率拐点出现时间均早于感染强度和死亡率拐点时间。本研究结果为澳洲龙纹斑苗种培育中防控小瓜虫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常见草鱼疾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出血病、肝胆综合症、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等主要症状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1)辣椒、生姜防治鱼类小瓜虫病。初冬和春末夏初、水温在15~25℃时,是鱼类患小瓜虫病的流行季节。病鱼肉眼可见其体表、鳍条或鳃部有许多小白点,即为小瓜虫。池边可见病鱼游泳迟钝,浮于水面,有时也集群绕池边乱窜。此时,每667m2水面,均1m深可用250g干辣椒,加100g干姜片,混合加水2000mL煮沸后,煎熬30min,连渣带汁兑水全池泼洒,1次/d,连用2d,即可治愈。  相似文献   

10.
一.试验目的 危害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 filiis)主要寄生于鱼类皮肤。鳍、颌须。颏须和鳃。小瓜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分别高达到30%~8%、40%。  相似文献   

11.
为了查明贵阳市某养鱼公司饲养的虹鳟鱼病死原因,试验临床观察虹鳟病鱼,病理剖检,并采集肝脏、胰脏、心脏、肠、体表黏液、鳃丝等组织样品进行细菌培养和显微镜检查。结果表明:黏液样品上可见小瓜虫,鳃样上可见小瓜虫和水霉菌丝。说明该养鱼场的虹鳟鱼为小瓜虫与水霉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2.
小瓜虫病,亦称“白点病”,主要危害人工饲养的淡水鱼,无论鱼种还是成鱼,过度密养极易发生,并常常引起大批死亡。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Iohthyophthirius-multifilis)。发育过程分童虫期和成虫期。生活周期分营养期和胞囊期。营养期自幼虫钻进皮肤和鳃上到形成孢子止。它寄生后,在皮肤组织间来回地钻动,吸收养料生长发育,同时刺激组织增生,形成白色脓泡,即“小白点”。若大量寄生,饲养鱼狂游不食,大量消耗体力继而死亡。小瓜虫,除汞制剂外,对大多数药物不敏感。过去有人用孔雀石绿、冰醋酸、福尔马林、美兰…  相似文献   

13.
冬季,当水温在15~20℃时,淡水白鲳幼鱼易患小瓜虫病、白皮病、指环虫病。越冬期间淡水白鲳易患腐皮病、水霉病、车轮虫病等。  相似文献   

14.
观赏鱼资源丰富,却常发生寄生虫病,给水族爱好者带来较大的损失。本文通过对病鱼或死鱼的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对常见的瓣体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和本尼登虫病的诊断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治疗。结果表明,以上5种寄生虫病在症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有经过刮片镜检,才能准确诊断。当鱼体诊断出有寄生虫时要迅速用硫酸铜、甲醛、吡喹酮和黄药粉等高效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白皮病、打粉病、小瓜虫病、微孢子虫病和痘疮病;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鱼池药害和泛塘;细菌性烂鳃病与寄生虫性烂鳃病;细菌性白头白嘴病、车轮虫病和钩介虫病;竖鳞病与鱼波豆虫病等几组鱼病的鉴别与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瓜虫病也称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在鱼体引起的疾病。鱼体感染部位均有上皮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白色囊泡。皮肤和触须上的一些寄生部位糜烂、充血、色素层部分缺失,鳍条被挤压变形,严重感染者鳍、颌须和颏须有不同程度的缺失[1]。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筛选与放养密度、加强饵料投放和加强水质管理3个方面介绍观赏鱼养殖管理技术,总结了水霉病、小瓜虫病、鱼鲡病和腐皮病的表现与防治,并提出定期消毒、投喂药饵和及时诊断隔离治疗等措施,减少养殖损失。  相似文献   

18.
1999年6月至2000年9月,我们共诊治欧鳗各种痢疾156例,统计数字表明,这两年指环虫病、华轮虫病、小瓜虫病和二级虫病等主要寄生虫病的感染依然严重,特别是指环虫病的感染和危害较往年更加严重。本文分析上述寄生虫病流行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综合防治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弄清越冬期间罗非鱼的寄生虫感染情况,对广东、海南和广西3省区12个养殖场越冬期间的罗非鱼,依据《鱼病调查手册》对体表、鳃部和肠道的寄生虫病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广东、海南和广西三省区越冬期间的罗非鱼寄生虫病共检出隐鞭虫病、车轮虫病、杯体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小瓜虫病和鱼虱病7种,其中危害体表的寄生虫病5种,危害鳃部的寄生虫病6种,肠道中未检出寄生虫。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介绍春季在淡水鱼类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类疾病,主要分为微生物性鱼病,如赤皮病、竖鳞病、水霉病;寄生虫性鱼病,如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鲺病、蛭病、钩介幼虫病;以及气泡病、萎瘪病等其他鱼病。重视春季鱼病的防治工作,调节水质,保护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