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通过对史氏鲟鱼软骨进行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以及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40℃、酶用量0.5%、酶解pH值8.2,其酶解提取的硫酸软骨素浓度为59.07%。利用该提取物对小白鼠背部伤口进行创面愈合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给药后20d,创口愈合良好,疤痕不明显,再生皮肤光滑如常且有毛发再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鉴新西兰风险分析模型,从动物疫病传入释放可能性、定殖扩散可能性以及对经济和生态的潜在危害性等3个方面,对从台湾地区输入羊肉进行了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口蹄疫和绵羊/山羊痘2种动物疫病能给大陆地区养羊业带来较高风险。根据风险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经人工接种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鸭蛋,分别在12℃、22℃和32℃条件下按常规方法腌制于饱和盐水中,同时以置饱和盐水中的禽流感病毒和未经处理禽流感病毒样品作为对照,通过MDCK细胞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定期进行禽流感病毒毒力测定,结果在12℃、22℃和32℃条件下腌制鸭蛋中的禽流感病毒分别于49天、27天和4天失去毒力,置饱和盐水中的禽流感病毒分别在27天、9天和2天失去毒力,而未经处理的禽流感病毒分别在92天、29天和17天失去毒力;不同试验温度条件下,以荧光RT-PCR检测腌制鸭蛋和对照样品中的禽流感病毒,在100天后仍可检出病毒核酸(Ct<30)。以上检测结果表明,在腌制鸭蛋时于常温下置饱和盐水腌制40天以上的传统咸蛋生产工艺,可使禽流感病毒完全失去毒力,腌制的鲜咸蛋携带或传播禽流感病毒的风险极低或不存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我国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以软脚为特征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急性烈性病毒性传染病,由于肝脏表面的灰白点较为典型,因此俗称“花肝病”或“白点病”。初步认为其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本文综合了国内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成果,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学、区别诊断和防制措施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以期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制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H9亚型禽流感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禽流感病毒(AIV)接种犬肾上皮细胞(MDCK),24h后以鸡抗禽流感抗体和兔抗鸡荧光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于细胞核、细胞质内观察到特异性的荧光。利用96孔细胞板培养MDCK细胞,以间接免疫荧光作为判定指标对禽流感病毒进行毒力测定,并与禽流感病毒通用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荧光RT-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间接IFA、荧光RT-PCR对同一样品检测的最高稀释度分别为10-5.25TCID50和10-6,Ct<30,两种方法对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均很高。但由于荧光RT-PCR仅对抽提的RNA进行检测,而间接IFA是对禽流感活病毒进行检测,因此在临床样品检测和动物产品检疫中间接IFA更具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3个阶段对台湾地区输入禽肉及产品进行风险分析。通过对27种禽类疫病进行风险识别,有12种存在潜在危害,经过进一步评估,结果显示新城疫、禽流感风险为高,能带来一定危害。根据风险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建议可以考虑在确定台湾的动物检疫和卫生条件已经达到要求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有条件的进口台湾相关禽肉及其产品。  相似文献   
7.
以抽提得到的黑曲霉mRNA为模板,根据GenBank上检索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m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3′RACE PCR扩增,并在NCBI网站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扩增得到长约1kb的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所获得的DNA序列与gene bank上检索到黑曲霉产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同源性大于97%,与其他曲霉产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基因同源性大于50%。经开放阅读框软件分析发现其具有2个外显子,其中1个外显子的氨基酸序列与黑曲霉产GS同源性为100%。  相似文献   
8.
采用RT-PCR方法及动物回归试验,对PRRSV-FJ09A毒株的ORF5与NSP2基因组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和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1)与PRRSV-VR2332标准毒株比较,ORF5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7.6%和88.1%,PRRSV-FJ09A毒株存在多个氨基酸发生突变,主要集中在抗原表位、毒力相关位点和糖基化位点;NSP2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0.9%和77.0%,PRRSV-FJ09A毒株分3处共缺失31个氨基酸。(2)与国内2006年后流行的变异型PRRSV毒株比较,PRRSV-FJ09A毒株ORF5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5%~99.7%和97.5%~99.5%,NSP2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4%~99.3%和97.3%~98.9%,PRRSV-FJ09A毒株在NSP2基因片段多一处缺1个苯丙氨酸(F)。结论:PRRSV-FJ09A毒株为美洲型毒株,与国内流行的变异型PRRSV-FJ06A毒株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该毒株对30日龄的仔猪具有高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动物产品中牛、羊源性成分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肉骨粉、鱼粉、猪肉干和鱼肉干为研究对象,异硫氰酸胍法提取总DNA,18S rDNA片段的扩增结果表明提取到的DNA中不存在抑制PCR的物质。应用梯度PCR技术对牛、羊源性成分检测的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在单一PCR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18S rDNA片段和牛、羊源性成分的多重PCR分析,得到了预期的结果。试验表明,本文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特点,对动物产品牛、羊源性成分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联合使用药物对澳洲龙纹斑鱼种感染小瓜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multiifliis)引发的一种重要原虫病,其对澳洲龙纹斑(M.peelii peelii)苗种阶段鱼体有强致病力,可导致澳洲龙纹斑苗种全部死亡。为合理用药防控澳洲龙纹斑苗种培育阶段小瓜虫感染,本实验选取平均体重为14.94±3.28 g,平均体长为11.57±2.20 cm的澳洲龙纹斑鱼种,自然感染小瓜虫后,采取具有抗小瓜虫、抗继发感染和促进上皮组织收敛愈合的3种药物联合使用,以小瓜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鱼种死亡率等指标,观察和评估联合使用药物对澳洲龙纹斑鱼种小瓜虫病防控效果。结果显示,药物实验组澳洲龙纹斑鱼种60 d内发生零星死亡,总死亡率为5.6%;对照组感染小瓜虫后陆续死亡,感染后第11 d感染率上升为100%,死亡率达50%,第16 d时澳洲龙纹斑鱼种全部死亡。实验组澳洲龙纹斑鱼种鳃部、背鳍和体表皮肤小瓜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参照本研究联合使用药物可有效控制澳洲龙纹斑苗种感染小瓜虫,使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本研究结果对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病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