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统计册亨国家一般气象站1970~2015年的暴雨日数观测资料,对册亨县暴雨日数的日、月、季、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册亨县暴雨日数绝大多数出现在夜间;以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7月份次之,6~7月暴雨次数约占年总暴雨次数的53%;四季中,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春季(3~5月)次之;册亨县暴雨年代际变化明显,总体呈高、低波动循环状态,以20世纪90年代为最多,最少是20世纪80年代;年暴雨总日数出现最多的是1997年,为11 d。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8—2011年桐梓县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桐梓县近54年中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影响桐梓县暴雨的天气系统。结果表明:近54年桐梓县年平均暴雨日为2.1 d,集中出现在5—9月,占全年暴雨总日数的92%;其中以7月暴雨日数最多,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33%,共出现6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为5.3%,大暴雨日数最早出现在5月,最晚出现在10月;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暴雨日数变化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019 d/10年;共出现持续性暴雨6 d,其中4 d连续性暴雨均出现在21世纪前11年期间。低涡切变、冷锋低槽、高原小槽东移天气系统是导致桐梓县出现大到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低槽以及桐梓县地形地势作用形成的局地小气候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小云  白玉洁  李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55-9057,9071
[目的]分析广州汛期暴雨的频数和强度及周期变化。[方法]利用1951~2010年广州市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60年来广州市汛期暴雨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汛期暴雨与年平均温度的关系。[结果]近60年来,广州汛期暴雨量和暴雨日分别以6.23 mm/10a和0.27 d/10a的线性趋势增长,日数(雨量)最多的年份均为2001年,为15 d(1 085.7 mm),最少年份没有暴雨(1990年);广州汛期暴雨量和日数的年际变化均在近20年明显增多;前后汛期暴雨年代和年际变化均存在差异,前汛期趋势增多,后汛期趋势有微弱减少。广州汛期暴雨日数与年平均温度的正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22,通过α=0.02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广州市前汛期暴雨总日数主要存在4.2年左右的年际和52.9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后汛期主要存在5.5年左右的年际和18.4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变化。[结论]该研究为汛期降水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依据1981~2018年福建省光泽县气象局的暴雨观测资料,分别从暴雨天气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光泽县暴雨天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光泽县近38年来暴雨天气总体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678 d/10a;光泽县暴雨主要集中于每年的4~8月,占全年暴雨总数的84.6%,暴雨天气出现最多的为6月份,占全年的33.8%, 1月暴雨日数最少,仅占全年的0.3%。光泽县夏季出现暴雨频率最大,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应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56-259
利用鲁南58024站1971—2015年汛期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鲁南地区汛期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振荡周期及突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贡献率都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演变特征;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6 d、202.5 mm和36.0%,趋势系数分别为0.016 d/10年、-4.44 mm/10年、-0.009%/10年,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都没有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前期为少雨期,90年代末至2009年为多雨时段;汛期暴雨日数没有发生突变,汛期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都发生了增大和减少的2次突变;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大多存在2~3年、6~8年、10~15年和25~30年的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6—2016年三穗县地面气象观测站出现暴雨的降水资料,分析暴雨和大暴雨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布特征,结合运用小波分析三穗县暴雨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三穗县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近31年三穗县暴雨总日数为67 d,年平均暴雨总日数为2.23 d;三穗县共出现暴雨日数64 d、大暴雨3 d。近31年三穗县暴雨日数出现了低→高→低→低的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暴雨日数出现最多,20世纪80年代和2010年后暴雨日数持平。三穗县暴雨多出现在4—9月,约占总暴雨日数的92.5%,集中出现在5—8月,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暴雨出现最少的为11月;三穗县出现大暴雨次数偏少,其中夏季出现频率较高。三穗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空槽、低涡、急流、中低空切变、地面冷锋等。  相似文献   

7.
临清市暴雨气候特征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81—2013年临清市暴雨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临清市33年来暴雨日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暴雨日年际变化明显,2000年以后,暴雨日明显增多,暴雨主要出现在4—10月,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78.1%;暴雨出现在4—10月,以8月为最多,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42%。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暴雨对农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提出灾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8.
1959—2016年开江县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59—2016年开江县暴雨资料,对开江县暴雨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开江县年平均暴雨日数3.8 d,暴雨年际变化较大,年暴雨日数最多为9 d(1963年);暴雨发生时间为4月上旬中至11月上旬末,6—7月是暴雨高发时段,9月次之,6月、7月、9月暴雨日数占暴雨总数的65%;最大日降水量183.1 mm(2016年6月24日),最长连续暴雨日数2 d。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5—2014年本溪地区4个国家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系数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对本溪地区暴雨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5—2014年间,本溪地区暴雨多发于7—8月,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中心位于西南部的草河口和东部的桓仁;年均暴雨日数5.2 d,年均影响范围8.4站次;40年间本溪地区年均暴雨日数年代际增长显著;暴雨日数年际变化较大,呈缓慢增长趋势;经突变分析发现,1984年前后暴雨日数发生突变,目前处在显著上升期内,但由小波分析发现未来5~10年本溪地区暴雨日数可能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
李黎黎 《安徽农业科学》2016,(4):245-246,280
利用1953~2014年安康市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年降水量、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近62年来安康市暴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3~2014年安康市年降水量总体上呈波动变化,降水量的年际、年内变化差异较大;安康市年降水量与暴雨日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62年间共发生暴雨97 d,其中以夏季为主,其次为秋季、春季,冬季没有暴雨发生;大暴雨均发生在夏季;安康市发生暴雨日数最多的是7月,其次为8、9、6、10、5月;降水对汉江流域安康段有明显的影响,该段汛期发生在5~10月,主汛期为7~9月。  相似文献   

11.
以舒城县1961—2010年逐日降水、气温等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舒城县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0年舒城县暴雨日数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最为集中的月份为6—8月,这段时间出现的暴雨日数约占全年的69%;(2)近50年舒城县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并以0.067 d/10年的速率缓慢增加;(3)Morlet小波分析表明,1961—1979年存在7年振荡的主周期和3年振荡的次周期,1980—2000年存在12年振荡的主周期和4年振荡的次周期,2000年以后存在6年振荡的主周期和2年振荡的次周期;年际变化最强信号出现在1991年,年代际变化最强信号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4)M-K突变检验表明,近50年舒城县年暴雨日数总体是逐渐增加的,这与线性趋势分析的结果一致;1988—1990年和1991—1997年增加趋势显著,2008年发生突变,由之前的减少再次转为增加;(5)年暴雨日数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年平均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赣县1951-2010年暴雨观测资料,对赣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年、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赣县暴雨日数总体呈低、高波动循环状态;近60年赣县暴雨年代际变化明显,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多,最少是20世纪50年代;四季中,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夏季(6~8月),以5,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约占年总暴雨次数的43%,7~8月暴雨次数占总次数的22%左右;其次出现在秋季,约占暴雨总次数的13%;冬季暴雨次数最少,仅占年暴雨总数的5%,主要出现在2月。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博山区1964 ~2013年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和回归方法对博山区50年来暴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博山区共有115个暴雨日,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3d,暴雨日数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暴雨日数随时间的变化与年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且线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暴雨春季出现次数少,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多于春季,冬季没有出现,7~8月份是暴雨高峰期,6、9月是暴雨多发期;4、5、10、11月是暴雨少发期;暴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即暴雨发生在夜间(20:00~次日08:00)的频次和雨量均高于白天时段;暴雨初、终日期及初终间日数的年际间振荡幅度较小,且随着年代的增加,暴雨初、终日期呈现延后的趋势,初终间日数呈现缓慢增多的趋势,即暴雨期逐渐延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桓仁国家基本气象站1953~2000年降水观测资料,运用原始资料整编方法,经过逐步分级统计,对桓仁站暴雨随各年代、各年份、月、旬和逐日的时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找出桓仁暴雨洪水灾害时段及其集中高峰日期。结果表明,桓仁县一般性暴雨增多,暴雨到大暴雨在减少,大暴雨呈对称减少;桓仁县暴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1953~1980年为暴雨日数变化相对平稳时期,1981~2000年为暴雨日数变化不规律时期;7、8月出现暴雨日数最多,8月是暴雨成灾的高发关键期;7月15日~8月26日是桓仁县3种暴雨集中时期,同时又是汛期一次连续最大降水过程暴发之时,更是暴雨洪水成灾泛滥之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华北地区1961~2005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作物生长期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作物生长期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年代变化特征;华北地区虽然年年都发生暴雨和大暴雨,但年际变化较大,变异系数分别高达36.9%和53.1%;特大暴雨每4~5年发生1次,暴雨过程则平均11年一遇,特大暴雨和暴雨过程虽然只发生在较少的年份,但年际间波动更加明显;20世纪60年代是暴雨强度较大和暴雨过程多发期的峰值区,而1999年以后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则处于1961~2005年历史阶段的低值区;70~90年代则处于两者之间,期间不同强度暴雨发生并不同步。此外,华北地区年均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北向东南明显增加的趋势,暴雨日数变异系数则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趋势。一般地,年均暴雨日数越多,变异系数越小,反之亦然。统计还表明,华北地区降水量与暴雨日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襄阳地区降水多年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襄阳地区7个观测站1960—2012年共53年的降水资料分析降水多年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襄阳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881.6 mm,最大值为1 247.5 mm,最小值为553.9 mm。降水随时间具有阶段性的增加、减少变化,但持续变化不超过4年。总体呈下降趋势。2各月平均降水量图呈两边少中间多分布,最大降水出现在7月,最小降水出现在12月;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春、秋2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冬、夏2季降水总体呈增多趋势。3汛期降水波动较大,出现3个较明显峰值、2个较明显谷值。年际间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4年平均暴雨日数2 d左右,每年的暴雨日数较少,最大每年8场暴雨,80%以上的年份都有暴雨天气出现。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不足1d,最大的大暴雨日数每年只有3场,且大暴雨出现的年份大部分都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17.
周小云  李娜  吴珍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08-14209,14223
利用清远市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清远市暴雨出现次数和强度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用年暴雨极值序列,通过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函数,进行异常气候重现期计算。结果表明,近50年清远市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4~9月,暴雨日数的月际分布具有单峰特征,年际分布线性倾向率呈减少趋势,但减少趋势不明显,年代变化有2个上升和1个下降阶段,21世纪以来暴雨(大暴雨以上)日数明显偏多(偏少)。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4~7年左右的年际周期变化和40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历年日暴雨极值普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但1982年的日暴雨极值超过了500年一遇。  相似文献   

18.
莱芜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方法]根据莱芜市1961~2005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莱芜市暴雨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地理分布特征,以及造成莱芜暴雨主要的天气系统和莱芜地形对暴雨形成的作用,并对2000年8月9~10日莱芜连续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得出,莱芜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6~8月份,尤以7月份最多;秋季暴雨是春季的2.5倍;莱芜北部和南部山区暴雨日数较多,泰莱平原入口处和东部山前平原区暴雨日数较少。[结论]影响莱芜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低槽冷锋,莱芜"喇叭口"型的地形有利于气流辐合加强,对暴雨形成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长沙地区长沙站、宁乡站、浏阳站和马坡岭站4个站点的1981—2015年暴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出现暴雨日数最多的是宁乡站,其次是马坡岭站。长沙地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暴雨日数分别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28.9%、58.5%、10.4%和2.1%。其中6月暴雨日数最多,占夏季总暴雨日数的54.1%,为全年总暴雨日数的30.9%。近35年来,长沙地区年暴雨日数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9 d/10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暴雨日数整体均处于增多趋势,这与长沙近35年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一致,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83、1.07、0.17、0.08 d/10年,并以夏季增多最为明显。选取长沙市暴雨天气个例进行分析,得出暴雨主要影响系统,且水汽、动力等物理量均与暴雨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统计漳平市1958—2017年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文件中逐日降雨资料,分析该市暴雨的时间分布、强度特征。结果表明,漳平市暴雨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雨季和台风季是暴雨的多发期,暴雨发生次数占全年的74.1%。暴雨日数存在明显的年代变化,20世纪暴雨日数最多,无论是暴雨次数、强度都明显增加,尤其是大暴雨日数明显增多,进入21世纪后,年暴雨日数时多时少,干旱和洪涝交替呈现,极端气候事件明显。不同等级的暴雨出现频率差异大,暴雨占91.1%,大暴雨占8.9%。研究暴雨的变化特征可为漳平市城市防洪排涝及城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当地暴雨预报、决策气象服务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