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运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的方法,对A、B、C三个养殖区奶牛布鲁氏菌病进行检测调查,布病感染率分别达到13.6%、0.7%、10%,通过对流产症状调查,流产率分别为7.1%、1.3%、4.7%,而流产牛的布病感染率分别为47.2%、16.7%、40.0%,流产率与布病感染率在上升并成正比。奶牛流动、检疫清群、消毒等与布病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奶牛流产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胎儿或母体的生理过程发生紊乱、或者胎儿与母体的正常关系受到破坏,而使怀孕中断的临床病理现象。一般认为,妊娠奶牛有3%-5%的流产率属正常的范围。近年来,我们调查统计了部分养殖小区的奶牛群,流产情况时有发生,流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分析诊断奶牛流产的原因成为困扰兽医和奶牛业主的一道难题。为此我们走访了流产情况比较严重的部分奶牛养殖小区和专业户,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网络电话请教了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同时,向一些检测实验室送检血样和部分流产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试图探索导致奶牛流产的真实原因,以便加强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奶牛流产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2004年我市辖区内一奶牛园区部分养殖户反映奶牛流产情况严重,经对园区内发病较严重的6户养殖户126头奶牛进行布病检测,检出阳性牛23头,随后又进行复检阳性牛仍为25头,阳性率19.8%。为此,我局对该园区的发病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指导其效控制疫情,现将调查情况作如下汇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河南省某奶牛养殖小区布病监测为例,对目前奶牛布病的防控措施与效果进行了探析,认为防控效果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是检疫申报制度落实不力、小区建设及管理不规范,布病防治技术规范难以落实等。  相似文献   

5.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以流产、睾丸炎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病.此病流行较广,感染率较高.对人畜危害性大.在所有的易感动物中奶牛的易感性最强.奶牛布病每年都有上升势头,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冲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兰州红古区奶牛的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奶牛布病的检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红古区的奶牛养殖小区的疫情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布病的发生和蔓延,保证人畜的健康.我们对红古区金泉奶牛养殖小区的奶牛进行了布病血清学检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奶牛布鲁氏菌病(简称为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在奶牛中时有发生。大量布鲁氏菌在患病奶牛流产时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在流产后随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排出。排出的布鲁氏菌污染饲料和饮水,可感染其他健康奶牛,使疫情扩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含布鲁氏菌的奶及其他污染物对工作人员和消费者也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依法对奶牛进行严格的布病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2012年5-10月在全省42个县(市、场)进行了牛、羊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全省累计监测牛、羊419056头(只),检出阳性牛、羊3751头(只),平均阳性率为0.90%。其中:监测奶牛123834头,检出阳性338头,平均阳性率为0.27%;监测其它牛119184头,检出阳性牛2187头,平均阳性率为1.83%。监测羊176038只,检出阳性牛1226只,平均阳性率为0.70%。为了解青海省牛羊布病感染流行情况,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母牛流产是奶牛养殖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不采取积极预防和治疗措施,会导致母牛繁殖周期延长、产犊率降低,从而对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造成重大损害。本研究调查分析了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某牛场母牛的流产情况。统计结果显示,29头可繁殖母牛共产下29头小牛,其中9头新生小牛不幸死亡,流产率近1/3。为明确流产原因,本研究对环境、饲料、用药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检测。经研究发现青贮饲料严重霉变,黄曲霉毒素B1含量显著超标。综合各项检查,初步判断母牛长期食入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是导致流产的根本原因。此外,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包括监测动物健康、规范饲料管理、定期检测霉菌毒素等,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母牛的流产问题,并期望对广大奶牛养殖户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布氏杆菌病是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可造成牛羊大范围流产,生产性能下降,妨碍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祁连县部分牧业乡镇牧户牛群流产现象普遍增多,经对有流产病史的生产母牛血清学监测,阳性率竟高达74.28%。为此我们对祁连县3年来布病发病情况、实验室监测、流行病学、防治措施、防治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及时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2007年对本辖区的所有奶牛进行血清学调查。主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出现阳性及可疑再用试管凝集试验作进一步确诊。监测结果显示:对本辖区监测的724份奶牛血清样品中,平均阳性率为7.73%,阳性奶牛全部进行了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布病在本辖区的个别奶牛场中阳性率高,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需采取进一步的监测净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用病原学分离与血清学鉴定的方法,对青海省2009—2011年全省畜间牛羊布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几年,我省畜间布病防控工作总体逐年见效,除种公牛外,其他畜种布病发病数和阳性率都有所下降,其中羊布病发病数和阳性率下降明显;牛布病感染阳性率(1.07%)高于羊(0.81%),奶牛最低(0.28%);种畜布病感染阳性率高于同种其他牲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防控:全面实施"检疫、监测、效果考核、消毒、免疫、扑杀"等综合防控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增加资金投入,落实扑杀补助,扩大监测范围,坚持自繁自养。同时,加强布病防控知识宣传和技术推广,群防群治。  相似文献   

12.
本次调查以新疆某规模奶牛场为对象,调查该牛场在2011~2013年中奶牛的流产情况。结果表明,该牛场2011~2013年奶牛的流产率分别为9.28%、9.69%和10.92%,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次,奶牛流产与月份、胎次和妊娠天数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山东省A市牛羊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情况,为布病防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运用普查抽样策略,对A市牛羊存栏量、布病流行率及不同规模场群布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牛布病场群表观流行率和个体表观流行率分别为0.64%(95%CI:0~1.52%)和0.03%(95%CI:0~0.07%),羊布病场群表观流行率和个体表观流行率分别为3.37%(95%CI:2.07%~4.67%)和0.39%(95%CI:0.34%~0.44%)。规模<50头(只)场群的场群表观流行率最低,与存栏50~99和100~499头(只)场群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阳性场群复检的场群表观流行率(25.00%)高于全市整体布病场群表观流行率(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上结果表明:该市牛布病流行率较低,处于稳定控制状态,羊布病流行率稍高,需在后续监测净化中重点关注;不同规模场群的布病场群流行率存在差异,养殖规模较大的场群流行率较高,这为探寻风险因素提供了方向;阳性场群布病复发风险较高,今后在布病防控中应对阳性场群开展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河南省奶牛布病感染情况,本研究对2020年河南省未免疫牛群布病监测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统计。对来自459场次的17 207份牛血清样品进行了布病抗体检测,检出布病感染抗体阳性场群8个,阳性样品19份,平均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分别为0.11%和1.74%。结果表明:存栏量小于500头养殖场户的布病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分别为0.08%和1.86%;存栏量介于500~3 000头奶牛场的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分别为0.16%和1.83%;存栏量大于3 000头的大规模奶牛场无布病阳性样品检出。8个阳性场群在河南省不同区域均有分布,其中豫中地区4个,豫东、豫西、豫南和豫北地区各1个。调查结果说明河南省奶牛布病感染情况具有一定的群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应依据不同地区和场群的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调查宁夏吴忠地区奶牛场因传染性因素造成流产的基本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可能造成感染流产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新孢子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抗体及布鲁菌的抗原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48.84%,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30.2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9.77%,布鲁菌抗原阳性率为24.42%。牛场阳性率高达100%。根据统计显示,不同妊娠胎次的奶牛流产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第1胎流产率与其他胎次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妊娠时间的奶牛流产率差异不显著(P0.05)。调查表明,宁夏部分奶牛场存在不同程度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新孢子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布鲁菌感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规模场、养殖小区、散养户)奶牛群3 631头奶牛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与试管凝集试验(SAT)法)试验,布病阳性率分别为:5.3%、4.7%、0%,同一奶牛养殖模式布病的阳性率差异较大,应围绕布病防控"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奶牛",建立"检、免、杀、消、管"等综合防控措施成为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息性全身传染病。以引起母畜流产、不孕,公畜睾丸炎症及关节炎等为主要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和优先防控的人畜共患病。我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进行奶牛布病检测净化工作,随后有效的控制了奶牛布病在我省的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然而,自2009年开始,奶牛布病呈强势反弹。是当前威胁奶牛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卫生的主要人畜共患疫病。为此,笔者对我省奶牛布病流行史和当前奶牛布病的发生、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现代流行病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准确把握抽样科学性、监测准确性和精确性,科学选定试验目标群,规避试验选择性偏倚,系统地对榆林市布鲁菌病(下称布病)流行率、风险因素进行研究,提出实施基于风险的布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15年全市陕北白绒山羊布病群体流行率为27.42%,个体流行率为0.934%;2016年全市陕北白绒山羊布病群体流行率为14.09%,个体流行率为0.21%。陕北白绒山羊布病发生相关的诸多假定风险因素中,外购混养的饲养模式、随意丢弃流产物、产羔地不严格消毒、近1年内有羊只引进、生产区与生活区不分离、2011年以后的新建养殖场等因素是布病发生的核心风险因素(P0.05)。通过风险因素研究成功构建了陕北白绒山羊布病发生的预测模型,对探索有效的布病防控模式和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面掌握高陵区畜间布病分布及流行情况,通过对全区牛羊养殖场(户)抽样监测和发放并填写《畜间布病基线调查问卷表》方式进行了布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全区牛羊布病的个体阳性率为0.011%,群体阳性率0.18%;牛羊养殖场(户)在布病防治上普遍存在防疫意识淡薄,防护和消毒措施不到位等情况。调查为今后开展布病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正1动物布病总体形势1.1布病疫区分布历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家畜布病呈普遍性流行。四川省其他19个市(州)农区和城市郊区的家畜布病主要是从疫区引进奶山羊、奶牛等种畜带进,呈散在性流行。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和疫区判定标准,全省目前共计有48个布病疫区县,分布在阿坝、甘孜州和成都、雅安、凉山、内江、绵阳市(地、州)。1.2畜间疫病情况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