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蓝莓试管苗增殖培养基配制过程中对ZT分别采取高温和过滤两种方式灭菌,以便探讨不同灭菌方式对ZT作用的影响;在WPM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ZT,接种蓝莓试管苗茎段进行增殖培养。结果表明,在ZT浓度为1.0 mg/L和2.0 mg/L时,ZT高温灭菌和过滤灭菌两种处理的蓝莓试管苗繁殖系数无显著差异,高温灭菌对ZT的作用无明显不利影响;对于‘蓝丰’‘北陆’和‘爱国者’3个蓝莓品种,在ZT浓度为0.5~3.0 mg/L的范围内,ZT浓度为0.5 mg/L处理的试管苗繁殖系数较高,这3个蓝莓品种试管苗增殖培养基以采用WPM+ZT 0.5 mg/L为宜。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柳城县的野生毛葡萄种子作为外植体材料,研究单一灭菌剂、两种灭菌剂组合以及三种灭菌剂组合对种子灭菌效果及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并比较常温无菌水(20℃)、无菌温水(40℃)和添加GA3(0.5mg/L,40℃)的预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灭菌剂0.1%升汞的适宜灭菌时间为16min;两种灭菌剂组合的75%酒精适宜处理时间为30s;三种灭菌剂组合处理灭菌的效果优于两种灭菌剂组合和单一灭菌剂处理,以75%酒精30s+0.1%升汞16min+15%次氯酸钠5min为最佳灭菌组合,野生毛葡萄种子的污染率为16.67%,发芽率为61.67%。三种不同处理中,以GA3(0.5mg/L,40℃)处理的效果最佳,野生毛葡萄种子的发芽率为73.33%。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对当年生葡萄嫩枝利用半无菌灭菌方法结合75%酒精处理3-5s,无菌水洗一次,0.1%升汞3min,进行表面灭菌,无菌处理效果好,污染率低,且单芽萌发情况好。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合适的林药复合种植模式,在昆明市海口林场选择华山松+滇黄精、油橄榄+滇黄精、核桃+滇黄精3种不同林药复合种植模式,1.5年后对3种林药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滇黄精复合模式林地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全钾提高较为明显;油橄榄+滇黄精复合模式对林地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较大,其余指标差异不明显,土壤总体肥力变化也不明显;核桃+滇黄精复合模式林地土壤除速效钾和全钾含量提高外,其余指标含量均下降。林下种植滇黄精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影响,且不同林分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以华山松+滇黄精复合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种源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光合生理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LI-6400XT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测定3个不同地理种源滇黄精植株的光合日变化,为良种选育以及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种源滇黄精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云南永德种源滇黄精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四川会理、云南金平种源滇黄精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金平种源具有典型的"午休"现象。3个种源滇黄精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WUE)日变化均不规则。3个种源之间光合特性存在差异,Pn日均值依次为:云南永德种源四川会理种源云南金平种源;除云南永德种源的Tr未出现下降外,其余各光合参数在午后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永德种源的Pn与Gs呈显著正相关;云南金平种源的Pn与Gs、Tr均呈显著正相关;四川会理种源的Pn与Gs、Tr和空气相对湿度(RH)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温度(Ta)呈显著负相关。此外,3个种源滇黄精的Gs与RH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各种源的Pn与Gs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RH对3个种源滇黄精的Pn影响也较大。3个种源滇黄精的光合日进程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不同种源对同一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在引种栽培时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在贡山县滇黄精林下种植推广的基础上,介绍滇黄精的特征特性,重点介绍滇黄精林下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良种繁殖、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贡山县滇黄精林下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加快对滇黄精药材的开发利用,促进林下种植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鸡骨白汤、食神鸡汁、猪骨白汤和奶汤浓做了不同剂量的60 Co-γ射线灭菌研究.结果发现,经4 KGy灭菌处理后,其菌落总数和致病菌数均已达到行业标准.由于这类产品是密封包装,杜绝了二次污染的可能.经18个月的常温储存,其卫生指标还可达到行业标准.研究证明:辐照技术灭菌在骨类调味料方面是可行的,有利于节省能源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为规范滇黄精仿野生栽培,保证滇黄精药材质量,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规定和标准,从有关概念定义、环境条件、栽培、中期管理、采收加工、包装储存、质量检测等对滇黄精栽培技术进行统一规定,形成生产实践的技术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9.
食用明胶辐射灭菌效果显著,其适宜剂量范围为3—3.5KGY;在密封条件下,其细菌总数有随着储藏期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对其品质无明显的影响;辐照食用明胶最大包装厚度为30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适合蟹味菇培养料的灭菌方法。[方法]分析3种灭菌方式(常压灭菌、普通高压灭菌、阶梯式高压菌灭)对蟹味菇培养料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阶梯式高压灭菌培养料中氨基酸总含量最高(27.87%),而常压灭菌的氨基酸总含量最低(21.41%)。3种灭菌方式处理后的培养料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天门冬氨酸和亮氨酸含量次高。[结论]阶梯式高压灭菌在工厂化规模化食用菌栽培中是一种比较好的灭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外界因素及杀菌工艺对黑米、黑大豆、黑玉米3种黑色粮油作物种皮花色苷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光照、温度、食品原料、防腐剂、金属离子和5种杀菌工艺(巴氏灭菌、煮沸灭菌、高温短时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微波灭菌、)处理3种花色苷提取物,采用铁离子还原法评价其处理前后的总抗氧化能力变化。【结果】黑米、黑大豆、黑玉米种皮花色苷提取物的总抗氧化能力随光照和加热时间延长而下降,温度越高下降越快,在避光、自然光和日光灯照射3种光照条件下黑米花色苷提取物的稳定性最好,其次为黑大豆花色苷提取物的,黑玉米花色苷提取物的最差;在相同温度下黑大豆花色苷提取物的稳定性最好,黑米和黑玉米花色苷提取物的较差;NaCl、蔗糖、葡萄糖等食品原料和防腐剂苯甲酸钠对3种花色苷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不明显,5种金属离子(K+、Ca2+、Mg2+、Zn2+、Cu2+)和5种不同杀菌工艺(巴氏灭菌、煮沸灭菌、高温短时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微波灭菌)对其总抗氧化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温短时灭菌的影响较小,高压蒸汽灭菌的影响最大。【结论】黑米、黑大豆、黑玉米3种花色苷提取物抗氧化稳定性受光照、温度、食品原料、金属离子和杀菌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山核桃组培中材料灭菌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不同的灭菌措施,包括不同的灭菌剂、浓度和处理顺序,对美国山核桃带芽茎段进行灭菌处理,研究其污染率和污染速率的变化,寻找建立无菌培养系最适宜的方法.结果表明,外植体材料最适宜的灭菌处理方法为:先将外植体在70%酒精中浸30 s,再将其用0.2%升汞液(加数滴吐温80)浸15 min,无菌水冲洗10次,最后接种.培养基中添加适量活性炭,且前期暗培养是提高材料无菌率的有利保障.另外,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100mg·L-1可明显提高材料的无菌率.  相似文献   

13.
滇黄精林下种植技术及效益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林下种植中药材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在对普洱市滇黄精林下种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滇黄精的植物学特征和生长习性,详细阐述滇黄精的林下种植管理技术和效益,以期为普洱市滇黄精林下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加快对滇黄精药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百色忍冬品种红腺忍冬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建立无菌体系,通过不同的灭菌剂进行不同时间和浓度梯度的对比,并采用2种灭菌剂混合使用对外植体进行灭菌处理,得出最佳灭菌组合,即为先用75%乙醇灭菌45 s,然后用0.15% HgCl2灭菌8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黄精多糖是黄精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滇黄精种质资源多糖变化规律与其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了解差异种质滇黄精多糖积累差异的生理基础,对滇黄精良种选育、质量控制和道地药材品质挖掘有着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云南省13份滇黄精资源的多糖含量,筛选其中3种多糖含量显著差异的滇黄精种质,测定其果糖、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变化特征,以及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的酶活性,并分析多糖含量变化与糖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云南省13份滇黄精种质的多糖含量差异显著,含量变化为7.63%~29.36%;对多糖低含量(H1)、中含量(H9)和高含量(H12)的3份差异种质滇黄精进行分析发现,其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蔗糖>果糖>葡萄糖,且其含量随多糖含量的增加而增加;5种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中性转化酶>酸性转化酶>磷酸蔗糖合成酶>蔗糖合成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且酶活性随多糖含量升高而升高;蔗糖含量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  相似文献   

16.
党康  梁宗锁  张跃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41-2443
选用3种不同的黄精属植物黄精、滇黄精和多花黄精,研究其光合特性和荧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植物中多花黄精净光合速率(Pn)最高,黄精其次,滇黄精最低。黄精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供试种。在人工种植条件下,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差异不显著,黄精的PSⅡ潜在活性(Fv/F0)显著低于其他2个种,具有较高的PSⅡ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qP)值,但其非光化学淬灭(NPQ)值低于多花黄精,说明在人工种植条件下,黄精能够表现出较高的光能利用率。但值得注意的是,滇黄精的ΦPSⅡ、ETR、NPQ和qP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2个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超高温灭菌乳货架期理化特性变化及超滤对其品质稳定性的影响,为防止超高温灭菌乳货架期品质变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取贮存1~6个月超高温灭菌乳,静置分层后,测定上、下层乳脂肪、蛋白质、总固形物含量、脂肪厚度及黏度。将原料乳超滤处理后制备超高温灭菌乳,测定其上层脂肪含量,并对其固形物颗粒进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随着超高温灭菌乳货架期的延长,上层乳脂肪含量上升,下层乳脂肪含量下降,脂肪上浮率达68.91%;上、下层乳液蛋白质含量均下降,下层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蛋白质下沉率为16.18%;上、下层乳液总固形物含量均有少量下降,总固形物下沉率为1.45%;上层乳液的黏度高于下层;原料乳经过超滤处理后,超高温灭菌乳上层脂肪含量降低,大颗粒固形物减少,且颗粒大小均匀一致。【结论】超高温灭菌乳货架期理化特性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脂肪上浮;超滤处理是提高超高温灭菌乳货架期品质稳定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植物转基因研究中及时获得大量健壮的无菌苗是后续实验的基础.研究种子的灭菌处理方法对种子萌发及随后的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烟草和拟南芥种子为材料,通过比较次氯酸钠(NaClO)灭菌后用无水乙醇或/和灭菌水单独或交替处理的效果,研究其对拟南芥粘液质种子和烟草无粘液质种子的萌发和无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无水乙醇对烟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萌发率、幼苗根长和株高等均显著降低;无水乙醇短时间处理能促进拟南芥萌发、幼苗生长及叶片数的增多,而无水乙醇长时间处理只能促进拟南芥主根的伸长.结合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状况,10; NaClO处理4min后用灭菌水润洗对烟草种子灭菌效果最好;10; NaClO处理4 min后,先无水乙醇润洗2次,再灭菌水润洗3次对拟南芥种子灭菌效果最好.[结论]烟草和拟南芥均属于小种子类型,但二者最佳灭菌方法显著不同,为两种转基因模式植物烟草和拟南芥种子的灭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非热灭菌处理对玫瑰花露中微生物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玫瑰花露商业灭菌方法的筛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顶空-气质联用仪检测3种非热灭菌处理对玫瑰花露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考察3种非热灭菌处理对玫瑰花露中微生物的灭菌效果。【结果】超高压灭菌比过滤除菌在应用上更具优势。在超高压(550 MPa,5 min)处理条件下,可以有效杀灭玫瑰花露中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菌落总数10 CFU/mL;有效保留主要香气成分,并且检测到(E)-2-庚烯醛和(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2种新物质生成。通过对玫瑰花露中总醇、总酸、总醛的计算发现,超高压处理的玫瑰花露中醇类化合物含量减少,醛类化合物含量增加,酸类化合物变化不明显。【结论】超高压不但可有效的杀灭玫瑰花露中微生物,还可促进其醇、醛等物质的氧化作用、酯化作用,较好保留了玫瑰花露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高压蒸汽灭菌中常遇到湿包问题,由于潮湿使消毒包装内外形成一个有菌通道,对灭菌物品造成污染,需重新包装二次灭菌[1-3]。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注重对湿包原因的判断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1湿包的判断在判断湿包时,若出现以下4种情况之一,都应视为湿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